黄爱珍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将教学目光投向作业设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模式思考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很多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思维固化,即便发现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得到更好的践行。“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那么就会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相背离,这样的教学是毫无实效性的。怎样才能应“双减”之契机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呢?需要教师深刻领悟“双减”的内涵。“双减”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习主动性,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与课下作业紧密衔接,作业就会被孤立起来。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采取预习—交流—突破—延伸—演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呈现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记忆模式,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趣,不利于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导—讲—练
“导—讲—练”的教学模式依然被普遍采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导入+讲解+练习的三步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学习记忆,泯灭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被动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思维无法得到更好发展。
(二)预—引—讲—记—练
“预—引—讲—记—练”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将预习作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虽然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陷入三步法的模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记忆这样的模块,会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错误理解。数学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思考的,用来应用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弊病
(一)枯燥
如果学习是一件没有樂趣的事情,在学习当中体会不到丝毫的快乐,也感受不到任何的自信和满足,那么这样的学习便是无效的。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枯燥感。这样的枯燥会让学生失去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也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数学学习需要的就是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二)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丝毫的突破,也没有任何的新意。学生怎么会投入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更新。教师更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形势,更新教学策略,改变教育模式,让自己的课堂呈现出鲜活的色彩。
(三)堂满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数学教师不断地擦黑板。在课堂当中,教师会不断示范、不断推导、不断演绎。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一步一步地引导着学生推导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参与进去,学生一直在不停地听、不停地记忆。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无法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认知。即使有简单的提问,教师也会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自己的领域里面。这样的教学虽然很辛苦,但是却无实际的效果。
(四)无趣
数学学习是严谨的,严谨并不代表着呆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少有学生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数学活动设计的过程当中,找到学生的兴趣激发点,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进来,思维也会随着教师的点拨而不断地延伸。所以无趣化是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寻
当前,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更要看到教育发展的实际方向,将“双减”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探寻的风向标。教师可以采取“预习—交流—突破—延伸—演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升能力。
(一)趣味预习,充满学习欲望
预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环节当中呢?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关注预习这项作业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前会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学生认为预习类的作业并不是作业,若想激发起学生的预习兴趣,就要在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找寻出路。在具体的内容设计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预习单,让他们自主寻找自己要学习的这节课当中的重点,找到自己的不懂之处,然后将它带到课堂当中来。只有这样的预期才是高效的。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预习单,让学生能够提前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因数,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倍数,认为这节课的知识很难,在课上也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在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用趣味化的预习形式引入课堂学习内容,使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预习内容设计如下:“1.说出12的因数有哪些?2.预习课本后,你觉得因数和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3.请你自主设计题目,考考你的同学,看他们预习得怎么样?”这样的预习内容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题目较少,而且比较灵活,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题目当中产生探究的欲望。趣味化的预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对于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让学生真正地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这也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
(二)充分交流,师生互动学习
在课堂当中,教师不要设计一些花架子作为课堂导引的内容,要实际地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具体教师可以借助前面预习的内容作为引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预习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找到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这样的交流可以是师生共同展开的,因为只有教师参与进来,学生才能找到自己在预习当中的价值。得到教师的肯定是他们每个人的期待,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着掌握未知的知识,也渴望着被老师认同。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预习单中的主要问题拿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才能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
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当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计算存在着疑问,推导不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对于预习的内容有所回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那么你在预习当中有哪些问题呢?请和本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一下。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组长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又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元角分内容时,这部分知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掌握元角分换算,认识常见的人民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完成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钱币的交易换算,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效果。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走下课堂,与学生们站在一处,在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中,走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交流时间不宜过长,这只是一个引入的部分,真正的合作探究应该放在下一个步骤当中进行,所以这样的引入要避免绝对的乱象,不能让学生陷入混乱当中,而应该帮他们理清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
在预习后的交流结束之后,教师便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有效的交流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当然,这并不是将课堂完全地交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对于相关的问题做一些引导,做一些恰当的点拨,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帮助他们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思维养成的重点问题方面,教师一定要参与进来。
例如,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些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够精简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学习当中提升自我的能力。合作交流的问题设计如下:“1.怎样计算平均数?2.请你们小组在生活当中找寻实例,并用条形统计图统计出相关的数据。”这两个问题直击重点,能够直接验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凸显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样,在学习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制作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就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制作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设计问题,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内容将主导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的思维成长,这应该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任何的教学模式当中,这都不容小觑。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更要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主体在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的同时,提升能力。
(四)延伸思考,学生思维拓展
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不斷地思考、不断地想象。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不要只靠课本,要将课本当中的内容做恰当的延伸,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突破、不断发散。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应如此。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形成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固化在课本当中,那么他们将终生无法突破这种学习的思路,无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一定要设计相关的延伸类题目,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帮助学生延伸学习的空间。思考问题设计如下:“1.在生活当中,你都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2.你认为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3.请你出一道与小数有关的题目。”这样的延伸类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深度探索的欲望,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的透彻。不仅如此,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他们在这样的延伸过程当中学会在生活当中探寻数学的奥秘。
(五)互动设题,强化重点知识
数学知识需要应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是应用并不是让学生反复计算。这是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数学学习存在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设计怎么样的问题才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我存在感。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设计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题目当中展现出来,为本小组的同学设计一道应用题。这样的五分钟的题目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有更全面掌握,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混合运算》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题目。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本小组的同学互相设计题目,交换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做法,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就会有意地思考怎么样才能难住对方。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展开的教学活动必然是高效的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既乐于完成,又不会敷衍。不仅能够在这样的题目设计当中提升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动设题应该成为“双减”理念下数学学习模式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鼓励性评价当中勇敢、自信地设计题目,并且能够勇敢地解答同学的题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立足“双减”,为学生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思维认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学有所获。预习—交流—突破—延伸—演练,这样的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当前的“双减”教育理念,而且它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轻松的、愉悦的、高效的。
猜你喜欢双减题目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关于题目的要求宁夏医学杂志(2020年3期)2020-02-27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9年11期)2019-09-10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追根求源新高考·高二数学(2014年12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