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3-07-04 12: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张文雪

摘 要: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践行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理工科高校承担着创新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育使命,理应发挥工匠精神育人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工匠精神与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探讨工匠精神融入过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与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助推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关键词:工匠精神 理工科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逻辑机理 实践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做出了重要指示,这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工匠精神塑造青年一代优秀人才的战略指向提供了遵循。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契合度、依赖性较强。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加强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机理

(一)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同时“工匠精神”的融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要牢牢把握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联,让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同向共行,与时俱进。

1. 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

首先,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讲“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1],旨在传递和生产社会主流价值观,使社会成员广泛地接受、认同、信仰并实际践行。从目的和本质维度来说,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专注坚守、爱岗敬业、卓越创新、精益求精等内在精髓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弘扬主旋律所要求的。

其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维度,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在职业修养、价值观念与行为能力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赋予的新的时代使命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2]因此,将工匠精神作为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完善理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理工科高校思政育人的时效性。

最后,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究具有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的显著意义。于个人来说,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养的提升,为个人价值的发挥打下基础。于社会而言,时代的发展、战略的实现都需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提供经济转型和战略实施所需的专门人才支持。

2. 思想政治教育助推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导与理论支撑。高校是培根铸魂育英才的主要场所,是推进工匠精神弘扬与传承的主阵地。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精髓。因此将弘扬工匠精神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通过高校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做出解读,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启发式培养,有利于为理工科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提供思想理论支撑,实现对工匠精神核心内涵的高度认同,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审视与判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3]高校思政课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载体,发挥活动载体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融媒体特征,满足当代大學生的需求偏好,让工匠精神在大学生中“活起来” ,增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机理

1. 实现理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个人价值发挥的客观要求

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具有很好的感知能力,专业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逻辑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突出;
但人文素养教育相对少一些,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不具有优势。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匠术技艺的体现,而且是匠心与匠德人文精神与素养的综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有时代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将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的育人方针中,一方面能拓宽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范围,提升人文素养;
另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在传承符合时代特征工匠文化的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锻造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与追求,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崇高的境界,为之后个人价值的发挥打下基础。

2. 理工科高校落实新工科建设,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现实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际国内战略发展形势与需求以及高校育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当前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目的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秉承应对当下与未来形势变化的理念,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4]这一重大行动计划的提出指明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不仅对传统工程教育在育人育才理念与模式、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完善和实践创新平台搭建等提出了新挑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育人育才培养模式中,有利于高校以自身理工科的专业特质为承载体,培育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完善理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

3. 推进国家战略实施,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诉求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
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遵循。以“工匠精神”为依托,育“工匠之师”,培养一大批既具有突出技术能力,又具有严谨坚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实践创新等优良品质的时代工匠,就必须加强对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为经济转型和战略实施提供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助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供给不足

教育主体是开展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力量,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培育的成效。工匠精神的融入过程存在教育主体供给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思政课教师很少收集工匠精神相关教育资料并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专业课教师更多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很少涉及类似以工匠精神为例的精神道德、价值行为的引导;
辅导员很少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生主题班会、党团活动以及就业引导中。由此进一步分析可知,部分教育主体开展教育教学传授工匠精神的内容不够,反映出施教方供给低,认为工匠精神不属于自身需要讲授的范围,忽视了工匠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尚未对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部分教育主体培育工匠精神知行脱离,未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工匠精神培育导向性不足。

(二)教育客体对工匠精神学习接受度不强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是工匠精神的主要施教对象。其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态度、践行情况影响着工匠精神的融入效果。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存在对工匠精神认识程度不足、内涵要旨认识模糊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于自己来说距离遥远,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将自己排除在工匠精神培育群体之外;
部分同学认为弘扬培育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口号宣传”,空洞无实际意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参加学校开展的相关工匠精神的培育宣传活动浪费时间与精力。由此可见,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性认识,对于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有待坚定。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实践实训活动中往往循规蹈矩,主动创新意识较差,对于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学习不能够投入同样的专注度,存在职业价值、职业方向动力不足的问题,缺乏一定的行为认同。

(三)教育介体的运用在融入中呈现保守性

工匠精神与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方面的有机结合存在不足。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供给未能满足教育客体需求和期待;
同时针对性较差,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个性发展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施教,施教内容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因此,多数同学表示工匠精神教育内容存在过于理论化、表面化,远离日常生活的问题。教育方法方面存在与现实发展滞后的问题,理论灌输式教育早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实践教学存在利用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工匠精神立体化的体验,无法提升获得感。在教育载体方面,管理载体未发挥能动性,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缺乏具体规划与思路,未形成各职能部门的教育合力。除此之外,网络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运用不合理,网站建设不到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教育宣传活动形式化。综上教育介体方面呈现保守性、存在实效性不佳、环节执行力低的问题。

(四)教育环体的构建在融入时缺乏协同性

工匠精神与教育环境的融入度不高。网络环境具有不易操控性,构建尤为复杂,工匠精神网络平台的建构存在一定滞后性。网络平台在为理工科大学生群体提供丰富工匠精神教育资料、开拓多角度多便利了解工匠精神渠道视野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目前来看和谐的舆论环境尚未形成,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都必然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其中舆论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学生在浏览网站、微博等社交平台时偶尔会看到相关工匠精神的负面言论,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很难对其进行约束和监管。舆论环境的纷乱复杂,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群体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导致對于工匠精神的态度变化产生不同的方向。除此之外,校园文化环境中,如校风、教风、学风、教学设施、馆藏资源、文化活动等方面工匠精神融入度不高,未能发挥隐性的潜在文化的影响作用。总体来说,教育环境在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实现协同性。

三、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导向

(一)完善培养体系强化工匠精神,坚定理论自信心

要将工匠精神纳入理工科高校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战略计划中,突出专业特点。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要教学载体,实现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知识点的对接。健全课程体系结构,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性,实现二者同频共振,形成教育合力。教师需将理论知识和理工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想困惑结合起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还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隐性教育对学生价值理念导向、陶冶、激励、制约的功能,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践行产生一定的正向引导,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程度,并在内心形成一定的精神认同感与礼敬意识,并逐步上升为对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的信仰与坚定。

(二)依托校园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增强价值认同感

校园文化建设在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构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5],同时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确立,需要结合学校办学与专业特点,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使学生在浓厚氛围中逐渐加深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同,形成坚定这一精神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杰出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加深学生对于工匠人物背后故事、家国情怀等崇高精神品质的领会;
通过情景剧、微电影、舞台剧等丰富的艺术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传播工匠精神文化。除此之外,支持工匠精神走出去,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熟知的工匠人物与故事、思考感悟与收获,以切身的体验来加深青年学生工匠精神文化心理感受。

(三)提供实践平台践行工匠精神,发挥育人实效性

文化自信视域下要将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开展工匠精神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不断加强工匠精神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工匠精神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如,搭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大赛平台,在锤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追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外在氛围;
搭建导师传帮带试点平台,使学生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有所感悟与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与自觉性;
搭建校企合作应用平台、创新创业扶助平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使学生在高校获得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岗前实习实践中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与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外化对于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的感悟,以便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工匠精神。

(四)创新教育形式助推工匠精神,提升时代融合性

将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发展理念、精神内涵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提升时代融合性。新时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使得原本课堂教学的宣传教育对学生主体来说呈现接受程度不高、实效性不强的特点,再加上理工科大学生自身具有比较好的感知能力,能对现实环境做出快速的感知,对新兴事物能迅速适应,因此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相比较而言,工匠精神本身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内涵特质、多样的文化资源形式,是增强工匠精神文化培养实效性的内在优势条件。可以采取多种创新形式,构建互联网交互平台,利用网络教育即时性、开放性、自主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实现“网络教室”资源共享,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內容地呈现工匠精神文化,增强大学生网络平台“工匠精神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要注重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引导学生对于网络平台信息的鉴别能力,实现对工匠精神文化的正确、有序、有效、高效地传承。

四、结语

文化自信视域下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又十分必要的工程,关乎个人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培养、高校育人体系的完善、国家战略的实施。同时理工科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工匠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要注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通过完善培养体系,依托校园文化、搭建实践平台、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工匠精神育人功能的实效性、时代性、感染力与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对于工匠精神文化有内在的接受与认同,形成一定程度的自觉与自信,并将其践行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张春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质探析[J].理论导刊,2020(3):113-117.

[2] 高焕,王磊强.工匠精神的文化阐释与现实逻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5):18-19.

[3] 张璇璇.系统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36-38.

[4] 刘国龙,孙上敬.“新工科”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蕴与教学实践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7):46-49.

[5] 张雄,杨易.工匠精神之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路径论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102.

猜你喜欢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推荐访问:理工科 工匠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