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时空转换与复现中的文学对话:张问陶的驿邮题壁诗

时间:2023-07-04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龚雪 宋京航

摘要:清代蜀中诗人张问陶仕宦南北,曾八次出入川蜀,六次途经秦蜀古道,在来往京川及赴任莱州期间,他途经或借住沿线驿馆,创作了约122首有关驿站馆铺之作以及驿壁题诗。这些诗作不仅提供了清代通信和交通状况的生动信息,又描绘出沿途所见新奇的驿路风光,细致刻画出一路上处于陌生空间之中复杂的内心情感况味,同时在同地不同时、同地不同人、同地不同境的时空转移与复现中实现了与自我、与友人的文学与情感对话。

关键词:张问陶;
《船山诗草》;
驿邮诗;
题壁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3)03-0061-07

张问陶(1764-1814),字柳门,号船山,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人,才华横溢,为清代蜀中诗冠,在乾嘉文坛“性灵派”中占据重要地位,亦是当世一流书画家。他一生饱经生活磨砺,自幼随父宦游,所历地域从山东到湖北,入仕后又多次往返于京师与四川之间,颠沛于大半个中国,最后卒于苏州。由于身为四川人,张问陶曾六次行经蜀道。一千多里曲折蜿蜒的栈道上,邮亭驿站众多,诗人旅宿于此,眼前所见触发了思绪感怀,激发了诗思灵感。据笔者统计,张问陶在来往京川以及赴任莱州期间创作的与驿邮有关的诗作或驿壁题诗约122首。此类诗歌内容多由景及情,在描绘眼前驿邮情状及沿途风光的同时,实现了在不同时空与友人或自身的文学及情感对话,蕴含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理境况,感情沉郁,独抒性灵,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船山诗草》与延袤万里的九省驿邮

我国古代的“邮”与“驿”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清代以前,二者虽然并列在一起统称为“驿邮”,但严格意义上,“邮”的基本功能是通信传递,“驿”则以交通联系为主,两者之间的交集则是运输性。清王朝的统治在十八世纪中叶进入全盛时期,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驿邮制度也在康雍乾三朝发展到了顶峰,将交通与通信融为一体的驿站可以直接办理通信业务,接受并传递紧急文书,这是我国驿邮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1 ] 319。

清代的驿邮系统,无论是在廣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超于前代,全国从事驿务的人数已达七万,驿站总数亦有两千多处,急递铺约一万四千余个,由四万多名铺兵组成的清代驿邮系统四通八达,规模庞大。清代按照距交通主干道的远近及辐射范围的大小,将驿邮设置成六级组织形式:“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各量其途之冲僻而置焉。”[ 2 ]此外,清代还重视发展边疆驿邮,驿邮通讯的发达程度达到历来最高:“驿递之设……未有能逮于今者”“驿递鳞次,远近必书”[ 1 ] 349。

张问陶往返于京、蜀途中及赴任莱州共经过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湖北、江苏、浙江、山东九省,据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驿邮史》记载,九省的驿邮分布情况如下[ 1 ] 350:

据张问陶驿邮题壁诗进行统计,共涉及以上九省的驿邮站点46个,按照省份统计如下:

二、陌生的空间与新奇的风光

刘广生认为:“驿邮诗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或咏物诗。它是描绘古代有关邮亭生活、驿舍风光、驿路花絮、通信以及交通的专题诗篇,是以诗歌形式反映我国古代通信、交通活动的一组史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3 ] 4对于客游的诗人来说,沿途的空间是陌生的,这种陌生使他们对所见风光产生了新奇感,在驿邮的短暂停歇又能使他们停下匆匆的脚步,仔细观察和品味身处的陌生空间,将其景象在诗中进行刻画。

在张问陶的驿邮诗中,常可见对驿路风光的描写,而诗人与书画家的二重身份又使这类诗作带有浓厚的画面感,读之如临其境。如《由大宁铺至柏乡看远山》:

万山明秀拥仙鬟,返照莹莹雨后闲。配出画图深浅色,一层峦气一层山。[ 4 ] 231

驿路远眺,明净秀美的群山簇拥着广袤辽阔的赵州平原,张问陶借动词“拥”,化静为动,勾勒出群山环绕层峦攒聚的状态。落日映照着山林间未晞的雨珠,呈现出一片朦胧的莹光,取一“闲”字,则是诗人真实心态的投射。后二句则直接将雨后层叠的峰峦绘制成一幅山水画:翻滚升腾的雾气与山峰层层掩映,借颜色深浅不一,言山峦远近各异,以平面的深浅浓淡描绘出纵深的空间感,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

在《安平驿西夜泊》一诗中,张问陶对驿路环境的描绘则是徐徐铺开,由景及情:

水尽忽无路,船窗四面山。那知孤峡转,只觉大江圜。岸削夔州近,人空禹庙闲。未须愁夜泊,风竹自斑斑。[ 4 ] 623

“安平驿”在四川奉节县西安平乡,据《方舆纪要》四川卷69奉节县“永宁驿”条下记载:“又西六十里曰安平水驿……为往来要津。”[ 5 ] 1579张问陶透过船窗这一独特的视角,写自己行舟至安平水驿西忽入眼前之奇景:山围四周,山峡回环,只觉江水流转,奇趣横生,让人眼花缭乱;
陡峭的江岸,空荡的禹庙更显凄清寂寞;
夜晚的斑斑竹影,格调清新,诗意盎然,结尾跳脱自适的语言将全诗感情色彩一转,出人意料又引人入胜。

“不论驿亭僧舍里,有山水处有君诗”[ 6 ] 62,驿邮诗并不同于一般的山水纪游诗,它描写的对象不是意象开阔或清新宜人的名胜奇景,只是一个短暂停留的有限空间,驿楼前的柳树都能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但诗人却能在这样特殊的处境之中将自己此时的情感寄托在客观意象之中,与眼前的景物交融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深远、广阔隽永的画面。

《清一统志·汉中府》载,大安驿“在沔县西南九十里,本名金牛驿,明初置,今有驿丞,南九十里达宁羌州柏林驿。”[ 7 ] 21。据笔者统计,这是张问陶留下诗作最多的驿邮,他前后6次写成11首诗,其中描绘风景最为突出的应为《大安驿》一首:

地敞三泉县,群峰绕画屏。烟浮樵爨白,雨止稻畦青。树色笼潭毒,溪声走鳖灵。壮怀谁可说,举酒酹山庭。[ 4 ] 67

大安驿处于汉水源头,秦巴山区腹地,丘陵起伏,中夹谷坝,驿邮所在之地开阔平敞,群山像一扇青翠的画屏围绕其周。诗人以细雨初霁农家起炊的时刻作为背景进行描写,烟“白”稻“青”,两种色彩的对比运用使得画面格调清丽,引人入胜。颈联由远及近,从远处被树木覆盖的苍翠雄伟的潭毒山,到眼前的潺潺溪流,意境平广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风餐露宿、辗转颠沛,诗人一路之上所见的景色并不都是清丽怡人的,所宿驿站也并不都安乐温馨,如《丽阳驿雨夜》:

丽阳古店土壁红,东连马厩西牛宫。一夜马牛鸣不已,宫声甫歇羽声起。

人兽逼仄俱可伤,刍饺饼饵同一房。沉沉阴雨复愁绝,笑之不哭真豪杰。[ 4 ] 220

丽阳驿位于秦楚古道荆门段,在今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境内。张问陶途宿丽阳驿,古老的驿楼墙壁因为荆楚的潮湿天气生出红色的霉菌,喂牲畜的草料和人吃的饼饵堆放在一起。住在牛棚马厩之间,诗人以戏谑的口吻将牛马呕哑嘲哳的嘶鸣与雅乐正声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而伴着绵绵夜雨马牛交替鸣叫,这样新奇嘈杂的居住环境,一夜无眠,张问陶身处此间只能无奈自嘲:能忍受如此糟乱环境的自己,可谓是“真豪杰”。

张问陶每至一驿,所见之景皆不同,物随时变,景随地换,层次交叠的山色,回环流转的江水,奇特的船窗視角以及新奇糟乱的居住环境,复杂的心境感情与眼前炫奇争胜之景交相呼应,意境深远,绵长深沉。

三、空间的转移与客愁的情怀

张问陶是乾嘉时期“性灵派”的重要代表,写诗主张“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 4 ] 262,强调诗歌应有感而发,在“灵光”“天趣”等可遇不可求的灵感、天才迸发之外,还提倡写自己的内心真性情,在《论诗十二绝句》中主张“文章体制本天生,只让通才有性情”[ 4 ] 262,反对摹拟雕琢,他认为真性情是诗的本质,所以在其驿邮题壁诗中鲜少无病呻吟之作,都是对在趋驿途中或借宿驿站时内心复杂情感况味的抒发。

张问陶自幼随父张顾鉴宦游,乾隆四十三年(1778),张顾鉴升云南开化知府,妻儿留汉阳,后因荆门“失出”案去职,家产赔累殆尽,生活陷入困顿。乾隆壬寅年七月,在汉阳的旧居也被豪吏霸占,全家被迫搬到客舍艰难度日,《汉阳客舍题壁》就作于此时:

剪纸难招久客魂( 1 ),此身漂泊任乾坤。江湘风雨秦南郡,申息云山楚北门。

一树枯槐怜庾信,十年秋柳泣桓温。故人小别今如雨,零落春衣旧酒痕。[ 4 ] 15

此时张问陶从未回过故乡四川,即使是“剪纸招魂”之术也很难将自己一直飘荡在外的灵魂带回故乡。有别于同龄人诗中所流露出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2 ),此时的张问陶虽仅18岁,已饱尝世态,漂泊流落、忧衣愁食的经历给其诗歌增添一份枯老沧桑之感。诗人在命途低迷窘困之时,不禁思念故园遂宁,借庾信《枯树赋》以抒“伤根”之痛,又以桓温金城泣柳的典故以赋久别思乡之情。只能借酒浇愁,将一腔失落愤懑题于舍壁之上。

乾隆五十四年,二十六岁的张问陶会试落第,从京师返回遂宁,过上亭驿( 3 ),作同名诗曰:

野旷遥开万岭环,松龙千里落眉间。人烟漠漠如三辅,瞑色濛濛到百蛮。

怒濑噌吰诸葛鼓,澹云窈窕长卿山。销魂重过郎当驿,绿鬓苍凉匹马还。[ 4 ] 73

诗人看到眼前被群山环抱的旷野、奔腾而去的江河、人来人往的驿站,云雾笼罩间窈窕可爱的长卿山……旁观这样高远繁华的景象,又联想到自己上一次回乡是与夫人周氏,如今只影匹马而还,不由心生寂寞冷落,悲伤愁苦之感。诗中将主体形象与客观景物隔离开,用冷静旁观的态度进行描写,增添一份距离的隔阂感,借驿路漠如烟尘的行人映衬孤身一人的自己,内心的悲凉与宏阔的意象形成对比,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浓郁深沉。

熊介兹读过张问陶的纪行诗之后,评价道:“搜尽山川奇句出,听残风雨客愁来。”[ 8 ] 481张问陶往来京川蜀道盘曲驿站众多,沿途所见翠柳苍柏、驿楼古戍,院子里遗留的碑版,驿墙上题写的诗句,伴着凄风冷雨,一盏孤灯,激发了他的诗兴,也引出满腔情绪。

乾隆五十五年,张问陶中进士,入翰林,开始了其仕宦生涯,次年乞假归蜀,暂宿松林驿,作《四月十八日宿松林驿枕上作》云:

四山围住月黄昏,猿鸟儿童聚一村。灯逼氐羌疑鬼蜮,风腾墙壁闹鸡豚。

更无好梦来尘榻,时有荒云拥店门。却忆去年今日事,瑶宫授简拜新恩。[ 4 ] 161

四月关中的夜晚风厉云重,嘈杂恶劣的环境让张船山无法入睡,辗转反侧,恶劣的环境使张问陶心情压抑,不由得想起去岁此日,自己在圆明园覆试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奉命编修国史,进讲经史,正是春风得意、备受尊崇。因仕途命运和心境态度出现变化,张问陶驿邮诗中的情感也有别于前次归家途中的悲苦冷落,而自然流露出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在历经宦海浮沉、看尽官场黑暗后,张问陶辞官归蜀途中所作驿邮诗亦一扫对前途充满希冀、踌躇满志的心态,呈现与初入仕途截然相反的情感态度,《阜庄驿题壁》一诗即应作于此时:

久削山林福,劳生尽宦游。风尘双鬓改,天海一家游。

去住总无著,苍茫何所求。神仙如可学,飞梦到沧洲。[ 4 ] 696

嘉庆十五年,张问陶出任莱州知州,深得人心,但仅过了一年多,他在眼见百姓受灾而上级官府推诿无视后,逐渐发觉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国势衰微,并对此深感失望,毅然辞官。归乡途中回想自己宦游漂泊、无依无着的一生,倍感苍茫悲凉。在看破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前途无望后,他将对清政府的失望与愤懑倾泻在诗句之中,情感郁结悲远、含蓄深沉,于其中流露出的心态也已经由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想要“飞升”求仙、超脱人世束缚的出世思想。

四、空间复现与时间错落的对话

驿馆题壁诗作为一类特殊的诗歌,以驿墙为载体,记录并传达了诗人客途的况味与情怀。友人、亲朋或不相识的诗人在不同时间路过此地,虽可能远隔千山万水,但通过驿墙上的题诗穿越了时空,实现了情感上的共鸣。由此,驿邮题壁诗成为不同抒情主体在同一空间的复现,诗人们的也在错落的时间内实现了情感的交流与文学的对话。

乾隆五十六年张问陶乞假归蜀,三月初五日抵达伏城驿,忆及去年与兄长张问安(号亥白)一起入京应试宿于此驿,兄弟对床而卧的情景,后亥白落第,作为幕僚随问陶岳父周东屏出任粤东,兄弟二人分隔南北:

店门童叟笑迎客,隔年风景犹如昔。雨中忽忆对床人,尘梦茫茫海涛白。道路联吟亦有数,重来惟有题壁处。(《初五日夜抵伏城驿怀亥白》[ 4 ] 150

诗人归家途中再次路过伏城驿,驿店门口的儿童老翁笑着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一切都与去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没有了兄长的陪伴,惟有驿馆当年的题壁兄弟二人旧日同游吟咏的真切回忆。“同路不同人”,看到兄长在驿馆的题壁,张问陶心生怀念之情:“泥鸿转眼各西东,愁杀驿前杨柳树”,句中化用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9 ] 186句,并引晋代桓温金城泣柳的典故,抒发感事伤时之情,寄托了对兄长深沉的思念。在《重宿南星旧馆和亥白己酉题壁元韵》中“举酒觅君君万里,海云飞不到岩阿”“明年莫忘游山约,风雪还须并马来”[ 4 ] 159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情。

张问陶《船山诗草》中实现超越时空的文学对话最典型的一篇诗作,就是《邯郸书稚存( 4 )题壁诗后》:

君我联吟直游戏,那知奇绝遭天忌。笑煞燕南十万人,我来君去如相避。牂牁( 5 )万里飞蛮烟,把君之手须三年。忽从破屋见神笔,快然如获珍珠船( 6 )。君不见邯郸倡,一生不爱狂生狂。数钱夜抱豪奴宿,白垩涂诗诗欲哭。[ 4 ] 228

此诗作于乾隆五十八年问陶自蜀返京途中,恰巧友人洪亮吉(字稚存)在去年刚由京赴任贵州,所以他戏言:“我来君去如相避”。想到友人遠在瘴烟漫山的贵州,相见只能等到三年后回京述职,心中不免落寞,忽然看见驿墙之上稚存的题诗,如获至宝,仿佛他此时就在眼前,与自己把手言欢。只可惜诗人如此珍视的题诗,却有一首已被石灰所隐,让人惋惜扼腕。整首诗起伏的情绪寄托着深沉的友情,抒发自己对稚存的思念之情,借助题壁诗在空间上的相对恒久,突破了时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了与稚存“同路不同时”的情感沟通。

除了与他人的时空对话,也会产生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的对话。故地重至,面对昔日自己题写的诗句,会因“同地不同境”而生发出不同的体会。张问陶于乾隆五十六年路过桥头沟,看到己酉年下第西归时自己题写在此地驿壁上的诗句:

如绳沟水亦潾潾,时有骡纲聚水滨。三月花光还绕树,一州山色不娱人。泥沙得势东风骤,饼饵无香小市贫。旧日题诗犹满壁,春衣重拂隔年尘。(《桥头沟》)[ 4 ] 154

颔联“三月花光还绕树”一句化用孟郊《杂怨-忆人莫至悲》中“花落还绕树,游子不顾期”( 7 ),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园的思念,这种思念家乡亲友的情感在张问陶多诗篇中都有体现,如乾隆五十五年诗人乞假归蜀但未被应允,于时所作《思归》(四首)中“送遍南鸿我未归,隔年雨雪又霏霏”、“娇女牙牙初学语,我归应与绣床齐”[ 4 ] 122-123等。再过桥头沟时,张问陶已经入选翰林院,仕宦生涯刚刚开始,虽清贫无以归家,但内心应不似落第之后的落寞无奈、哀愁郁积,而是蕴含着仕途不顺、漂泊无依的孤独困苦以及对川蜀故园的思念。看到前时题句,就如宋人葛胜仲诗《明月峡》中所言:“他日重来觅旧题,应叹流年如矢激。”[ 10 ] 587诗人感叹时间流逝,归乡情更切,三月春光渐盛,却也只看到骤风飞沙的天气、凄冷寥落的小市这些凄冷的景象,四围山色虽好也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吃到嘴里的饼饵也没了滋味,可见诗人把亲情家乡放在比仕宦前途更紧要的位置,也表达出自己想要挣脱束缚和向往自由的精神。驿邮题壁诗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限而实现情感的交会,是利用了“驿”所具有的独特的交通文化作用。诗人重行旧迹,看见旧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人生道路里程回忆纪念的意义[ 11 ] 42。

钱钟书《谈艺录》认为:“乾嘉以后,随园,瓯北,仲泽,船山,楞枷,铁云之体,汇合成风:流利清巧,不矜格调,用书卷而句事僻涩,写性灵而无忌纤佻。”[ 12 ] 347张问陶的驿邮题壁诗是他“性灵”主张的重要载体,他认为“万古无如眼前好”(《怀人书屋遣兴》),强调作诗要“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饤饾古人书”(《论诗十二绝句》其三),不拘于成教旧典,将眼前所见融入心中所感,用平白的语言直接写出,没有精雕细琢,只用白描;
又常用比兴或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使得“船山诗生气涌出,生趣飞来”[ 13 ],妙趣横生,饶有奇气;
《清史稿》载:“(张问陶)以诗名,书画亦俱胜”[ 14 ] 1531,诗人将绘画技巧融入到诗歌对景物的描写中,景色或壮阔雄伟,或清新怡人,都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含蓄深沉的情感,读时会产生强烈的画面感;
同时,利用驿邮交通枢纽的流通作用,在时空转移与复现中实现了通过题壁诗与友人亲朋乃至自身的文学和情感对话,对于再现清代乾嘉时期驿邮发展情况也有很大的价值。

注释:

(1)“剪纸招魂”是一种民间习俗,是剪纸为幡,为死者或病人招魂,或用于对远行之人表示慰藉。出自杜甫《彭衙行》:“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2)[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3)清咸丰本《重修梓潼县志》载:“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

(4)稚存即洪亮吉,江苏阳湖人,张问陶同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与船山友谊情重,唱和亦多。

(5)牂牁,郡名,汉时设置,位于今贵州省旧遵义府以南,至司南、石阡等府,皆其地。又一说为河川名,源出贵州惠水县西北乱山中,流经广西入广东为西江,也称为蒙江。两种说法都与贵州有关,在这里就是指洪亮吉任职所在的贵州。

(6)“珍珠船”是指明代陈继儒纂文言短篇杂俎类笔记小说集,所收小说并非完整的篇目,而是节选一个故事情节,或一段有趣的轶闻,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将其裒集在一起,聚集一船,书由此得名。

(7)[唐]孟郊《杂怨》:“忆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寄人莫翦衣,翦衣未必归。朝为双蒂花,暮为四散飞。花落却绕树,游子不顾期。”

参考文献:

[1]刘广生.中国古代驿邮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319-359.

[2]昆岗,徐桐.光绪会典:第51卷[M].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刘广生.中国古代邮亭诗钞[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4.

[4]张问陶.船山诗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1 579.

[6]胡传淮.张问陶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5:62.

[7]大清一统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

[8]成镜深,胡传淮.船山诗草全注[M].成都:巴蜀书社,2010:481.

[9]苏轼.苏轼诗集校注:第48卷[M].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86.

[10]葛胜仲.丹阳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87.

[11]王子今.中国古代的驿壁文学[J].文学遗产,2012(6):36-48.

[12]钱钟书.谈艺录(补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4:347.

[13]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第51卷[M].陈永正,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1.

[14]赵尔巽.清史稿:第48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 531.

[责任编辑:卢红学]

推荐访问:复现 对话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