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相对浅显,学生又处于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这些是开展深度学习面临的困难。在低年级开展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有几条路径:游戏化引入,引发深度参与;
大问题引领,促进深度理解;
分层次推进,实现深度建构;
延展性应用,建立深度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相对浅显,学生又处于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学习内容,总结了几条可行的路径。
一、游戏化引入,引发深度参与
深度参与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基础。低年级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要让他们主动地、专注地投入学习中,激发兴趣是关键。当学生对学习任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深度学习的实现才有了可能。用游戏化的活动引入教学,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这里的游戏化的活动,不仅指做游戏,还包括猜谜语、讲故事、小实验、小制作等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活动。
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二)》,教师利用故事《雪地里的小畫家》引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与后续从立体图形上描画、拓印平面图形的操作建立起连接。
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教师设计“找位置”的游戏来导入,让小组中的①—④号学生根据游戏要求(①号坐在小猴的前面,②号坐在小猴的左面,③号坐在小猴的后面,④号坐在小猴的右面)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被调动,兴趣得到激发,为新课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二、大问题引领,促进深度理解
“所谓大问题,就是一种开放性问题或具有多元思考方式的问题,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中,使学习者尝试寻找有用的知识、思考合适的方案来解决主要问题。”[1]大问题直指数学知识的核心。由大问题引发的思考与探索,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设了空间,成为深度探究、深度体验、深度思考的“孕育场”。
(一)内容设计——支撑学生的深度探究
教师要立足数学知识的体系,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核心内容,设计大问题,使教学结构化、板块化,保障学生探索、研究时间的持续与完整。大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标”,在它的指引下,或者说在解决它的过程中,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探究。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大问题设计,还需带有情境化、儿童化的色彩,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教学一年级上册的《2—5的分与合》,教师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引领的研究活动:一是研究4的分与合,二是研究5的分与合。将“4”“5”作为参加水果派对的密码,学生需要**密码才能进入派对。在**密码“4”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多种学具想办法摆出“4个”,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组成4。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寻找、总结、表达4的组成。**密码“5”的活动在“4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学习单上的提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探索、思考、总结5的分与合。
(二)细化要求——实现学生的深度体验
要实现深度学习,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中。如何确保探究活动的实效性,让学习不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获、有所得?教师需要细化活动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在活动中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只有真切地经历了操作、观察、研究的过程,才会拥有深度的体验。
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物体,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拍一拍,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猴拍照;
(2)选一选,在盒子里选出拍到的照片;
(3)说一说,我在小猴的哪面,看到的小猴是怎样的。学生在明确了研究的步骤、要求后,才能有方向、有实效地开展活动。学生并非生来就会学习,如何学习也是需要习得的。在研究活动中,简洁易懂的要求、提示语等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脚手架”。在它的帮助下,学生才能“沉潜”入活动之中。教师在设计要求时,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达,同时注意文字的简洁,少文字多图示,助力学生对活动要求的理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巡视、观察与指导,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度的体验。
(三)对话交流——激活学生的深度思考
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对活动的成果进行交流,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比较、归纳、总结、提炼,帮助学生不断地更新、丰富已有的认识结构。当学生的表达不到位时,教师需给予适时的引导、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有序的认知,为其数学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教学一年级上册的《2—5的分与合》,学生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表达出“4的分与合”,但是他们的发言是无序的、分散的。此时,教师提出“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清楚4的分与合”,指导学生有序地归纳活动后的发现,使其用结构化的方式建立起对新知的认识。在学生探索了“5的分与合”之后,教师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顺序的表达(如图1所示)。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小结:“我们既可以像这样按顺序思考,也可以这样一组一组思考。有规律、有顺序地思考,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活动后的归纳总结,融入了数学思想、数学眼光。
三、分层次推进,实现深度建构
正如优美的旋律有不同的音域,山峦有高峰必有低谷,速度有张必有弛一样,深度学习并非充斥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层次一:“我探究”,学生自主写出30+40=70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理解算理;
层次二:“我来写”,学生看图(见图2)写算式,比较不同写法所表达的含义;
层次三:“我会编”,学生在层次二的基础上编出加法或减法题组(见图3)。学生的深度学习在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有梯度、有步骤地实现。
四、延展性应用,建立深度联系
深度学习是一种持续的学习、一种永葆热情的学习。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应能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延展性的应用空间,让学生看到、感受到知识与问题、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科技等之间的联系。如此,让课堂知识成为学生继续探索、继续学习的新起点,让“深”在学生自发研究的时空及认知的广度、高度上得以延续。
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课尾,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除了涉及教材中的前、后、左、右四个观察方位外,还有诸如上、下的方位,以及无法判断方位的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物体,打开了学生的视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二年级下册的《认识毫米》,在学生明确了毫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后,教师出示汽车说明书中记录汽车长度的数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长的汽车的长度还要用毫米来做单位,体会用毫米做单位保证了制造的精度。学生发出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慨。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林炜.基于“问题本位学习”理论的“大问题”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7):38.
猜你喜欢低年级深度学习小学数学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