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婷上海狮語画廊主管
唐音婷:刚起步的年轻市场切忌心浮气躁
《收藏·拍卖》:狮語画廊站在一级市场,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市场?
唐音婷: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军之地,是第一梯队先行经济示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及政策优势。以深圳为例,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不仅奠定了其坚实的经济基础,更提高了大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产生了新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产业与消费结构升级。我们认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市场,要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粤港澳”地区与处于内陆的小“珠三角”(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去分别着眼。
自2000年起,香港凭借自身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地标身份,自然促生出艺术品交易需求。2008年香港本土的香港国际艺术展的顺利开展为国际艺廊入驻香港奠定了信心,2010年前后,由Ben Brown 打头,引领高古轩、贝浩登、白立方等10 多家国际知名画廊入驻香港,不断带热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的艺术交易市场。2013年,巴塞尔艺术展正式收购Art HK,更名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则可谓彻底引爆了香港的艺术交易,使其成为全球当代艺术交易市场上一个毋庸置疑的重地。
与香港相比,小珠三角区域则确实存在着艺术消费与其经济体量不匹配的状况,这与中国岭南地域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都是息息相关的。首先,小珠三角区域自20世纪末以来的经济腾飞更多依托的是轻型产品的加工制造业。21世纪互联网技术发展以来,逐渐又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虽然岭南素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积淀,但自20世纪末这一带的经济实业的发展,为深圳、广州等城市带来了“务实”的城市精神。注重实业、创新技术的氛围,使得在日常意义上被人们视作较“虚”的艺术行业并不在珠三角综合城市发展考量的主力点上,因此,民众层面上并没有形成对于艺术品欣赏与消费的突出意识。其次,虽然全国八大美院中的广美位于大湾区,由于岭南地区文化中讲求闲适、松散的生活方式的特性,使得聚居在该地的艺术家较之艺术家圈落更成体系的北京、上海,显得更为独立与松散。以广美为核心定居广粤一地的艺术家,创作更为自发,综合来看整体的市场意识也并不强烈。鉴于艺术品的消费并非是生活的刚需,它的交易需要艺术品创作者与销售商对潜在目标客群的推动。一定程度上,艺术品交易的市场意识薄弱,是珠三角艺术品交易市场不完备的部分原因,也造成了大湾区艺术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一定断层。
大湾区虽然在产业体系建构、经济发展方面占有领先之位,但显然艺术氛围的养成、艺术市场的起步是比较晚的。所幸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富足的物质引向精神文化的追求与消费是自然而然的事,2020年年末大湾区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广州保税区竣工、近年中国艺术产业发展论坛上对发展大湾区新消费业态的不断强调都是这一点极佳的佐证。眼下的大湾区针对发展艺术市场,已具备了不错的时机、高度的意识、极好的政策与经济土壤,不必过于着急。
《收藏·拍卖》:狮語画廊在香港、上海都有空间,在你看来,大湾区与其他区域市场(北京、上海或其他)有何差异性?
唐音婷:北京、上海分别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在艺术市场上作为先驱和先行者是他们的城市属性所决定的。大湾区的香港又有包括税费在内的政策上的极佳优势,因此能够吸引重量级国际艺术资源的入驻。所以,艺术市场在国内不同区域的发展是基于各地城市属性,也紧密关系着各地的经济文化方针。
从客群上来说,大湾区的收藏群体呈年轻化,也因此对艺术市场的作品接受度很高。在艺术品市场上,我们可以显然看到艺术风格从具象、超写实到意象和抽象的转变;
艺术品类方面,风向也从起初的架上作品、雕塑,演变至后来的装置艺术、新媒体影像,直至现在的NFT、元宇宙创作。艺术品受众需要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去逐渐建立起对风格和品类的接受度。但大湾区的藏家对于市场上出现的艺术门类都能迅速接纳,这也与其城市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深圳为例,其年轻、包容、多元的城市文化基调,使得其艺术市场也可以海纳百川。
大湾区作为后起之秀,可以更多地总结北京、上海区域市场的成功经验,也吸取一些错误的教训。刚起步的年轻市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艺术市场是一个十分容易心浮气躁的地方,一定要有长期的规划与非常清晰的市场定位,否则只会如龙卷风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收藏·拍卖》:站在画廊的角度,你觉得大湾区的艺术生态应该如何构建,才能活跃这个市场?如何实现匹配大湾区战略的“世界级”目标?
唐音婷:因为大湾区的市场起步比较晚,所以它的艺术市场是需要培养的,北京、上海也是历经了几十年沉淀才形成了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在疫情之后,画廊迅速地发展起来,形成包括以当代艺术为主的美术馆在内的几十家专业的艺术机构。这些机构对于展览的输出,加上驻扎大湾区的艺术媒体的输出,都在助力大湾区的艺术市场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但是大湾区也一定要戒骄戒躁,总结上海、北京的经验,规避如部分艺术家一级二级市场的严重倒挂、市场的不规范等问题。
如深圳这样在艺术市场发展领域仍较为年轻的小珠三角城市,也可以借鉴大湾区版图中艺术市场体系已较为成熟的城市,如香港,进行资源共通与市场联动,利用好大湾区地理位置带来的便利。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品交易的重要中心之一,在艺术品拍卖、国际艺博会举办与国际艺廊入驻等多个层面都有领先的地位。如能将大湾区先行城市的优秀机构与博览会资源进入内陆,进行一定程度的联动合作,将两边有着收藏需求的客源对接流动起来,则能更好地加速大湾区艺术市场的活跃度。第三,每个区域的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与倾向。大湾区艺术市场的总体发展,离不开艺术供给者们对大湾区藏家喜好的进一步深耕。各艺术品销售商要认真扎根本土客群与细分市场,做充足的调研,为大湾区的藏家提供符合其自身属性的细化品类,带动切实的艺术品交易与流通。
总体来说,大湾区艺术市场的推动者们要给大湾区藏家予以收藏的信心,要有等待的耐心和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决心。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正常的、和谐的共赢的艺术品市场。
骆菁雯(Jenny Lok)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业务拓展及营运总监
骆菁雯:善用香港优势,联动湾区各个地区资源
《收藏·拍卖》:作为深耕香港市场的拍卖企业,你们如何看待大湾区艺术市场的发展?
骆菁雯:大湾区除了是一个概念,亦是一个现在进行式的规划。香港作为大湾区的其中一员,随着本地艺术文化基建的陆续竣工,M+视觉文化博物馆开幕一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西九文化区成功引起国际性关注,这些都是阶段性的成果,确立了大湾区的文化艺术未来蓝图,为此打下一剂强心针。我们相信大湾区艺术市场朝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相信未来精准防疫、政策逐步放宽下,三地政府进行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将能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期望携手发掘新机遇,一同大放异彩。
《收藏·拍卖》:在你看来,目前香港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应该如何辐射到大湾区其他城市?
骆菁雯:香港是连接亚洲文化以及国际艺术的重要枢纽,汇聚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及人才,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踊跃参与尤为关键,多个地区政府积极投入、常规化交流是形成内外联动的最佳渠道。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品贸易中心,全年的拍卖和艺术活动亦吸引多地收藏家及买家参与,透过分享营运实战经验,善用香港拥有的优质网络,联动大湾区内的艺术企业及机构,将能有效地将影响力带到各个地区。
《收藏·拍卖》:保利香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内外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
骆菁雯:保利香港心系中国藏家及艺术爱好者,业务成立当初便重视广东省一带的艺术市场发展与机遇,例如在2015年与何超盈合作成立保利澳门,成功举行数场联合拍卖,深圳更是保利香港每季拍卖巡展的备受重视一站(受疫情影响暂停举办)。站在拍卖行的角度而言,大湾区的艺术收藏体系早有雏形,至于如何将其市场潜力发挥,便就要视乎日后的规划发展。其实近年来很多藏家对艺术展、博览会等活动都很有兴趣,大湾区也可以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整体而言,我们会采取偏为乐观的态度,亦期待明年大湾区艺术圈的动态。
就以中国书画“岭南派”的艺术作品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品与艺术家本身便与大湾区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亦会较易产生共鸣,我们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持续透过与藏家紧密的交流,提供创新视野,呈献多元化的拍品,开拓大湾区收藏体系,激活艺术市场活动,同时注入新风潮。
王力华艺国际高级副总裁兼广州公司总经理
王力:紧抓区域特性,梳理与培育湾区市场
《收藏·拍卖》:近年来,大湾区的概念一直被反复提及,在你看来,目前已经形成大湾区艺术市场雏形了吗?还是仍然停留在概念的范畴?
王力:广州的文脉与底韵,深圳的潮流与创新,港澳的国际化连接……多年来艺术市场在这个区域以各自城市形态持续发展,它不是从零起步需要建构一个雏形再慢慢壮大的。然而,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项重大决策,文化艺术作为其底色与抓手之一的情况下,那么大湾区在发展文化艺术过程中,需要根据发展策略对艺术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近些年,从政府到民间机构都在不断地以“大湾区艺术”名义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华艺国际亦在大湾区文化艺术的学术梳理、市场培育、资源整合等方面不遗余力,以切实行动推进人文湾区的共构。
2022年保利香港中国书画展览现场
华艺国际(广州)2022 秋季拍卖会 拍卖现场
《收藏·拍卖》: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湾区尤其是广东的艺术生态和市场活跃度似乎总是差点火候?
王力:我们要做的不是缩小与北京、上海之间的差距,而是寻找差异化定位并将之发挥到极致。尽管艺术市场及其产业发展,是一个小众的市场与产业,但它所依托的大湾区市场与产业规模是十分可观的,有着非常坚实的经济基础,潜在需求巨大,艺术市场将成为推动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走向时尚化、品位化和内涵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紧抓这个特性,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中,面对逐步细分的市场及藏家不尽相同的藏品偏好,广州华艺国际针对区域特色对本土市场进行重新梳理与培育,一方面令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地区文化艺术焕发新彩,另一方面与国际顶级艺术品跨时空对话、同台竞技。这是我们在区域差异化定位发展中的核心抓点。
《收藏·拍卖》:站在拍卖行的角度,请你谈谈大湾区艺术生态构建的看法。
王力:概括地讲,艺术生态由艺术生产、艺术产业、艺术市场等板块构成。艺术生产是否丰富,以艺术家及艺术创造者为核心;
艺术产业是否繁荣,以艺术推手、机构负责人为支点;
而艺术市场是否兴旺,则需要拍卖行、艺博会等共同推动。在整个生态中,拍卖行随时代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市场推动者的角色上,从挖掘优质艺术生产者,到梳理学术与策划艺术展,再到开拓丰富的艺术业态,以及为收藏家与艺术爱好者提供专业的拍卖服务等,拍卖行承担的“要务”越来越丰富。
《收藏·拍卖》:作为一家立足于广州大本营的拍卖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怎样因地制宜,才能盘活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共同艺术品市场?
王力:作为一家始发于广州的拍卖行,华艺国际串连起北京、上海、香港等核心城市的收藏拍卖市场,近年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与尝试。面向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特点,我们首先遵循及紧跟湾区发展优势与政策,同时加大力度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除了举办线下拍卖会,华艺国际还利用大湾区科技与创新优势,积极发展艺术品电商业务。同时,自2022年起华艺国际与雅昌艺术网联合推出“南风艺术计划”,试图持续性、有温度地探讨南方艺术生态;
此外,华艺国际同步启动地推项目——先后发起“寻艺·佛山”“寻艺·顺德”“寻艺·汕头”等特展暨交流活动,既以定制化、丰富性项目培育大湾区艺术市场,更为广州华艺国际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持续与正向的声量。
艾海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
艾海:开启全湾区的巡展模式,不断跟市场交换意见
《收藏·拍卖》:“广州当代”从第一届的小试牛刀,到第二届的持续耕耘,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在你看来,这个地方的市场活跃度有没有发生变化?
艾海:说实话,变化还是有的,但没有很强烈。此前,广州只有“艺术广东”“广东国际艺术博览会”两类艺术博览会,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及收藏较为有限。“广州当代”的出现,进一步培养了大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相比前两年,我对湾区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心态也平静了许多。从湾区的人口数量、消费体量来看,湾区应该是目前国内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或者艺术品消费里,一个可以等待起飞的地方。经过我们前几年的调研摸查,很多企业经营者都有收藏艺术品的意向或者动作,只是时机未到,所以我们也不用着急。
《收藏·拍卖》:从前两届“广州当代”的表现来看,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是购买力不足,站在艺博会的角度,湾区艺术消费市场应该如何培育?
艾海:吸取前两届的经验,第三届会和以往两届有些不同。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调整了布局,未来将会把博览会的时间更改为每年的4月,而12月则作为次年的预热展来呈现,预热展览结束以后,将在整个南方湾区开启“广州当代巡展计划”,将带着画廊品牌与展览深入走到湾区各个城市,第一站将从深圳出发,陆续巡展到东莞、珠海、顺德、佛山、江门、潮汕等地,为当地的艺术文化生态带来丰富的展览和影响力。
开启全湾区的巡展模式,挨个城市走一圈,以艺术激活湾区各个城市的力量和资源,持续做下去,一定能够为下一届的广州当代和整个湾区的未来积攒藏家力量和人气。
《收藏·拍卖》:艺博会不仅是交易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宣传平台和培养平台,但是为什么艺博会、机构在广州一直做得很吃力?
艾海:近段时间我在思考,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功能是什么?这个博览会在广州,不仅仅要承担博览会本身的功能,还要承担美术馆的导览和教育功能,甚至承担起画廊消费市场的培育以及发现好的艺术家的功能,这才能真正激活一个艺术市场。“广州当代”是将美术馆、画廊和博览会的功能合为一体的角色。在南方湾区做这么一个专业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呈现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觉得每个家庭的美育是很重要的,这个地方有岭南画派传统根基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去做一些推陈出新的东西以适应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呢?这个时候,当代艺术的介入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做得那么吃力?因为需要兼顾的东西太多了,培养专业藏家、专业机构、专业观众,培育一个有学术支撑的专业艺术市场……而广州乃至湾区到底需要什么?还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跟市场去交换意见。
《收藏·拍卖》:对于大湾区艺术生态构建,艺博会这类平台还能做哪些努力?
艾海:从广州出发,带动各个湾区城市的艺术生态发展,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件事情。我所理解的艺术生态,像热带雨林或植物园一样,有草丛、野花,也有大树,各种类别都有。我们一直认为,做博览会得有一定调性、高规格的标准,并且在艺术生态当中,它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每年不断地往高处生长,同时也要对树桩旁边的杂草、藤蔓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坚定自身的生长方向。要促进形成大湾区各城市协同发展的艺术品市场,构建良好的艺术生态是需要我们去共同营造的,不只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责任。
所以我们第三届也尝试抱团与其他机构合作,资源整合,互相借力。今年选择了与未来社合作,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年轻态”,未来社本就属于青年群体的乐园,将一种积极的能量传递到每一位接触艺术的人,同时,未来社还主办过广州艺术书展,也是广州湾区重要的艺术力量。如今,南方湾区也越来越热闹,广州当代与未来社将共同发起“城市艺术俱乐部”,共同来玩趣艺术,交流艺术。
2021年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机构各正其位,联合激活不同圈层
《收藏· 拍卖》:经常有人会拿广州(珠三角)和北京、上海来做比较,在你看来,目前珠三角或大湾区是一种怎样的艺术生态?
王绍强:从当代艺术的发展来看,广州和北京、上海三个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发展方式,而这些不同的艺术特点也与城市本身的调性息息相关。自1979年的“星星美展”与之后其他重要当代艺术运动起,北京都是中国早期当代艺术的主要阵地。近些年,北京依托798、草场地等众多艺术园区与独立机构,完成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在当代艺术上的综合性较强。作为中国最早推进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城市,上海的当代艺术也脱离不了其独特的海派文化特征,在当代艺术形态上更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活跃度较高,是当代艺术收藏、交易的重镇。
而广州,或者说大湾区城市群,是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地理上的特殊性使广府文化处于一个远离中央文化中心的位置,形成了相对北京、上海较为边缘且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趣味。即便改革开放后,广东当代艺术看似是在新的中西交流文化情境下成长的,但从艺术生态现象来看,广府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趣味是无法绕开的环节。
大湾区的当代艺术形态具备了广府文化中务实、开拓的特性,所以相对较少着眼于宏大叙事,而更关注周边寻常巷陌中的烟火气和市井气。正如广东美术馆的历届品牌展览“广州三年展”所呈现的——以国际化、全球化的形式进行大湾区的“本土社会史叙事”。当然,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本土性,珠三角至今还没出现像北京798、上海M50 等富有影响力的艺术聚集区。在相对务实、重商的文化氛围内,许多独立艺术空间和机构都显得更为“亲民”,甚至有一些隐匿于居民楼和写字楼中,与周围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相融。因此,大湾区的艺术生态相比上海、北京来说,从分布形式上更为独立、更亲近民众、更具有“社区性”。
7 号空间 | 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第二十三回 “缪斯的面纱——叶帆、汪紫菱、莫芷作品展”2022年
《收藏·拍卖》: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湾区的艺术生态是不健全的,作为一名馆长同时也是一名艺术家,应该如何客观看待这些问题?
王绍强:大家所说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湾区当下的艺术生态存在的问题是这一区域向现代性进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同时也是这一区域长久以来的文化特性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每个地区的艺术生态都会有自身的问题,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问题”上,而是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当前的格局之下,应该去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就广东美术馆而言,对广东美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研究一直是我们的学术核心。这一方面是以展品收藏、展示与陈列为物资基础;
另一方面,关键在于从展品与文献中梳理学术史实,从而丰富当下的艺术创作资源,为新一代广东美术家提供文化互动的可靠文献与平台。另外,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也是广东美术馆一贯的工作。我们自建馆起就开始构建自己的当代艺术研究及收藏模式,从本土语境出发进行收藏、展示和研究,构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史学框架。落实到展览中,我们持续推进“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同时也进行当代青年艺术家、青年策展人的扶持,包括7 号空间——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大湾区内各艺术机构的联动以及与地方美术馆的交流,比如“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期间,我们在广州及周边城市的民营美术馆和学院美术馆等设立分展场和平行展,此举正是旨在交流、合作与联动,共同带动整个区域的艺术氛围与发展。
《收藏·拍卖》:在你看来,大湾区各个城市跨区联合发展将会面临何种问题?
王绍强:目前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艺术发展面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港澳地区在国际交流方面更具有优势;
而深圳在艺术创新、藏家、市场方面更活跃;
广州更着重艺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佛山作为后起之秀逐渐在当代性、社区性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大湾区内的地方城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依傍地区文化,脚踏实地进行着各自方向的实践。
广东美术馆近年来与港澳、深圳、佛山等地方的美术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联合的探索,今年我们筹划的“臆象──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2)”走进了澳门;
而在藏品、学术资源等方面更是与深圳和佛山等地的美术馆,有长期的交流合作;
我们也在积极推送广东省美术馆协会的运作,带动各个地方美术馆的力量共同发展。
在这个跨区域联合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政策、资源、工作方式等有所不同,确实需要进行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沟通。但也要看到,正是由于差异,造就了实现优势互补的契机。同时,联合发展还需要强有力的参与者进行引领,才能更好地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生态特点,整合松散的地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扶持发展。
《收藏·拍卖》:在你看来,艺术家或者机构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和地域政策优势,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机遇,继而带动艺术文化与商贸、科技、金融圈相汇?
王绍强:在今天的语境下,在文化艺术、哲学、人类学、科学,甚至经济、商贸、金融等学科更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的今天,艺术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对自身的定义和范畴,而一个良好、完整的艺术生态系统,确实需要这些不同领域的共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相对开放的氛围,不缺艺术资源,而各地亦有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持,重要的是,不管是艺术家、管理者,还是画廊、美术馆、博览会、拍卖机构等各类型的艺术机构,都需要进一步在当前复杂的链条中,各正其位、各谋其职,方能带动和激活不同的圈层。
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立身之本是需要更纯粹地专注于创作,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引领时代、构建广东的当代艺术甚至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让我们的艺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更加具有话语权。对于画廊、美术馆、博览会、拍卖机构等艺术机构来说,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包括艺术的研究展示、藏家的培养、艺术品的鉴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生态体系并维持其中的平衡。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会迎来文化艺术的“春天”。
《收藏·拍卖》: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封顶,广东美术馆新馆的建设进入崭新阶段,未来广东美术馆将在大湾区文化版图或大湾区艺术生态中发挥何种作用?
王绍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作为文化强省重点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广东美术馆新馆预计将于2023年建成,力求打造全科的、面向未来和国际的艺术场馆,以固定陈列、自主策划与全球多个机构合作联动的方式,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项目,力争将广东美术馆打造成展示大湾区文化形象的一张“新时代文化名片”。
白鹅潭新馆效果图
白鹅潭新馆以“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努力构建成彰显广东特色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在学术定位上,新馆将以广东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为基础深化馆藏经典研究,以聚焦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生态为视野加强当代艺术研究,逐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美术馆。值得一提的是,新馆将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区域性美术馆的本体功能,以文化立命,传承和激活湾区文化之根本,打造体现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固定陈列展示,深化当前美术馆体系在固定陈列方面的探索。二沙岛老馆主要以“中国近现代沿海美术,海外华人美术,中国当代美术”作为学术研究方向为市民提供展览服务,并建成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全国的华南艺术品修复中心,同时加强公共教育和少儿培训事业,在功能上完善和补充大湾区艺术生态的链条。
未来广东美术馆“一区两馆”的格局规划,将实现“一区两馆”互补互动,向国内和国际社会展示广东当代美术建设的丰硕成果,为推动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建设贡献力量。
杜杰收藏家、投资人广东时代美术馆董事北京木木美术馆理事
杜杰:湾区藏家低调务实,但品位包容
《收藏·拍卖》:你之前在大湾区市场上收藏过作品吗?大湾区藏家是个怎样的群体?似乎这边的藏家活跃度不是特别高?
杜杰:我从2017年开始在香港、深圳、广州多地画廊都有收藏过作品,比如从维他命画廊收藏香港艺术家白双全的作品,从广州本来画廊收藏了闫冰的作品,2020年起在深圳万一空间收藏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大湾区在资本这个层面上有很多藏龙卧虎的藏家,但在当代艺术收藏方面良莠不齐,他们不会像北京、上海藏家那样那么明显的圈子化,他们参与过很多古代艺术的收藏,比如古代瓷器、书画、家具、佛造像等,当然,他们当中不少人现在也开始对当代艺术感兴趣。时代美术馆辖下的一个机构——南方收藏家联合会,这里很多藏家会在北京、上海的画廊购藏作品,有部分还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慈善拍卖。去年9月下旬深圳做了首个收藏家展览《另一种注视——深藏者们》,这个展览几乎囊括了深圳大部分的藏家,他们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有深有浅,有的人还是处于积累的阶段,有的已经研究得非常专业和深入,有的考虑艺术作品的金融投资属性更强一些,但有的更关注作品与精神的交互感。这群收藏者虽然低调且务实,但他们的收藏品位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包容、自主、奉献、愿意探索。
《收藏·拍卖》:据你观察,这几年珠三角或者大湾区的艺术市场有了哪些成长?
杜杰:从2016年我第一次参加艺术深圳到今天,整个大湾区或者说深圳已经从当代艺术沙漠逐步走向艺术绿洲,当中可能有些曲折,2016—2017年比较活跃一些,2018—2019年又沉寂下来,2020年疫情之后再次开始活跃。以艺术深圳为例,今年已经是第十届,我从第四届就开始关注,当时在国内线下博览会并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艺术深圳还是邀请了很多北京、上海的一线画廊来参加。经多年积累和沉淀,参展的专业画廊和深圳当地艺术机构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三年,市场的活跃度比疫情之前更活跃一些,消费氛围也浓厚了很多。这两年有外来博览会的加入,竞争性更促进了博览会服务专业性的成长,这大概是6年来我所观察到的湾区艺术市场的变化。
《收藏·拍卖》:本次采访中,策展人冯博一提出“大湾区不需要复制另一个上海或者北京市场”,作为藏家,你对一个新兴的市场会有怎样的期待?大湾区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又一个艺术中心?
杜杰:从客观条件上看,大湾区没办法也不需要复制另一个北京和上海,北京和上海有着各自的文化基调,而大湾区有着大量优秀的设计师,包含工业类设计、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各个领域,这么多设计师的沉淀与上海、北京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看到深圳正在逐渐形成当代艺术与设计结合特点的艺术氛围。
至于未来能不能成为中国又一个艺术中心,我觉得是有希望的,但还需要时间沉淀,有可能10年、20年,深圳现在走的方向让我们看到了曙光。我希望深圳或者大湾区能有更多的艺术类院校,它们将成为未来艺术核心的成长力量。伴随着时间的沉淀,再加上有大量民间艺术机构出现,会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当代艺术生态和市场的发展。
《收藏·拍卖》:你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有提出“良好的艺术生态一定是靠藏家、艺术家和画廊共同建立的”,你一直有支持美术馆与非营利机构的运营,在你看来,藏家应该如何积极参与到大湾区艺术生态构建中来?
杜杰:藏家对艺术市场的推动力量一定是举足轻重的,藏家做出的任何一次购买行为都会对当地艺术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有更多的藏家关注当地的艺术活动、展览,能够积极购买艺术家作品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作品,这是对艺术生态构建最大的支持,因为年轻人才是这座城市和湾区的未来。
其实构建大湾区艺术生态,最困难的是改变大湾区很多人的消费价值观。在珠三角地区很多人愿意花几百万元买车买酒,却不愿意为艺术品买单。如何让大家喜欢和将收藏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物质拥有转化为精神拥有、文化消费,这需要艺术家、艺术机构、画廊、藏家等一同努力去转变大家对生活方式、消费价值观的认知,而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冯博一知名策展人、评论家
冯博一:大湾区毋需复制另一个北京上海
《收藏·拍卖》:谈一下你对大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看法。
冯博一:在大湾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除了经济发展以外,文化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是一个重新打造的湾区概念,就不能照搬以往的认知和方式,在公共区域建立一些艺术建筑中心,或者放一些雕塑、装置作品等都是老一派城市文化建设的做法,都还停留在城市美化的层面。城市文化建设要真正地深入人心,这就涉及如何认知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不是冷冰冰地放一些作品在公共空间,也不是起多少座城市地标建筑,而是结合城市微细胞,让艺术与公众(居民、社区)更直接发生共情关系。这意味着城市要跟更多的艺术家、艺术从业者来共同发声,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系统,形成自己的城市调性,既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也要有在地性,才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否则千遍一律,跟以往没有什么区别。
《收藏·拍卖》:似乎在珠三角做艺术都需要很谨慎?深圳这几年的成长变化,会不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和方向?
冯博一:文化积累、艺术生态和市场培育一直是长跑,不是今年生产明年就能卖后台就能挣钱的事,深圳这两年为什么活跃了,那也是多年文化沉淀带来的变化,上海艺术生态有今日面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深圳与北京、上海最大的区别就是收藏群体、艺术机构都非常的年轻,这与这座城市的特质有很大的关系:深圳是新兴的移民城市,所以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很高,或许这与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形成的“下海”文化相关,城市文化中也有着很强的商业基因。这两年我们觉得深圳活跃的原因是,深圳涌现了不错的画廊和博览会,但其实延续的还是北京、上海的模式,这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有资源养成自己的文化特质是深圳的正在进行时,第一,深圳有很多移民艺术家,新型移民文化能不能形成深圳本土的特色?第二,深圳挨着香港、澳门,这个地域优势和港澳文化元素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深圳的变化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养成自身特有的文化艺术体系?要形成一个具有自己审美特性、个性的市场,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应该建立一个直接沟通合作的关系,决策者要多听取馆长、研究者、策展人、评论家等专业人士的意见,比如深圳坪山美术馆的崛起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大湾区年轻艺术家 彭立彪作品 (杜杰藏)
大湾区年轻艺术家陈露露作品 (杜杰藏)
猜你喜欢湾区藏家大湾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大湾区城市大洗牌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房地产导刊(2021年10期)2021-11-22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房地产导刊(2021年8期)2021-10-13藏家之友中国书画(2021年12期)2021-09-03藏家之友中国书画(2020年8期)2020-12-01大湾区的爱情故事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