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电影《邓小平小道》影像创作的美学思考与技术探索

时间:2023-06-29 20: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林 韬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北京 100088

《邓小平小道》是由雷献禾担任总导演,卢奇、于慧领衔主演的重大革命题材电影。本片编剧是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届副**王兴东。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王兴东于2004年就开始了剧本创作,深入江西陆军学院、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邓小平同志故居等地实地采访,数易其稿,电影剧本创作前后历时15年。影片讲述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江西南昌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三年零四个月的劳动生活。影片不仅展现了邓小平刚毅坚韧的政治品格和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展现了他对子女的深情。当年邓小平一边劳动,一边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家国情怀系于一身,一条乡间小道延伸出了改革开放的大道。影片获得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笔者作为本片的摄影指导,负责影片在影像方面的主要工作,本文就 《邓小平小道》影像美学方面的探索和技术实现进行解读。

影片前期准备期间,笔者和雷献禾导演充分沟通讨论影片的整体叙事风格和视觉风格。导演希望突破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将本片定位为一部“有深度的政治伟人传记电影”。在叙事方面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伟人在特殊时期对家人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影片的叙事表达在尊重中国观众传统欣赏习惯的基础上,也要有一定“国际化表达”的探索,希望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都能看懂并被感动。

与叙事大方向相统一,导演在影像审美方面也提出要兼顾国际化审美的要求。笔者和导演的创作观点非常一致:希望影片的影像创作既要有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稳重,也要具备国际审美的高度。我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部参考影片 《至暗时刻》(DarkestHour,英国,2017) (图1 (a)),该片也是以小见大地展现政治人物丘吉尔在一段特殊时期的故事,深沉厚重,在影像美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导演又提出一部参考影片 《林肯》 (Lincoln,美国,2012)(图1 (b)),这部影片在影像创作方面也有突出的特点。

图1 参考影片

本片重视准确把控影像造型与现实真实的 “距离”关系,这是美学层面的思考。电影艺术和新闻报道不同,不需要百分之百复制或记录现实真实。电影影像从美学上看,有 “现实主义”“经典主义”“形式主义”三种基本的大类型。这取决于在创作中如何控制影像与现实真实的 “距离”尺度。我们选择了“经典主义”的路线,在给观者带来真实感的基础上,同样要强调影像自身的美学表现力度和适当的自由度。影像整体上是稳重的、厚重的,要给观众带来叙事上的真实感和扎实感。作为摄影指导,需要把和导演美学追求的共识具体化,并且确保技术方面的可实施化。

影像一方面要紧密服务叙事,同时也要具备相对独立的审美表达,这方面笔者和导演有很强的共识(图2)。同时导演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本片影像能在传统主旋律电影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在美学创作观念上要领先同类型作品,向国际上优秀人物传记类影片的美学高度看齐。

图2 电影 《邓小平小道》剧照

影像审美能达到国际水准的一个重要门槛是影像要具备扎实的素描关系。“素描关系”是源自于绘画的一个术语,强调色彩之外的造型表现力度。笔者特地挑选了德国著名艺术家门采尔的素描作品作为参考。重点借鉴门采尔素描亮部和暗部关系的处理方式,以及在人物塑造方面明暗交界线的表现(图3)。建立厚重又灵动的素描调子关系,是本片影像创作的重要工作。素描关系在电影画面中的呈现,是通过影调控制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要设计角色和场景亮部、暗部在画面内的布局方式,还要展现亮部和暗部内部丰富的层次。比起图片摄影,电影摄影面临一个更复杂的问题:电影需要在一个场景里进行多景别、多角度的拍摄,甚至在一个运动镜头中就需要进行多景别、多角度的连续拍摄。因此要设计场景整体的影调关系,以及对表演区、背景区和主要光源的入射角度进行精确规划。

图3 门采尔 (德国)素描

邓小平同志当年工作过的拖拉机厂主厂区是本片的核心场景,也是空间最大的内景。这个场景的美学设计是否成功关系到整个影片的成败。在选景阶段本人和导演以及美术指导密切沟通,经过反复比较共同确定了一个停产多年的老旧工厂厂房作为这个场景的拍摄场地。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场景的基础质感还是不错的,增加了一些老式拖拉机的大型道具后,场景的气氛已初步显现。但是从电影影调的质量上来看,还显得比较原始、写实,不具备高质量素描关系的影调结构 (图4)。我们针对影调控制,对场景进行了进一步深入改造:(1)将大面积的南侧窗户全部用灰色半透遮光介质进行了覆盖,并将质感作旧,控制住不断变化入射角度的阳光,将这一侧作为整个场景的副光侧;(2)在向北侧的窗户,将窗户的上半部全部改造,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切掉窗户上半部的入射光,形成场景顶部的良好影调关系;(3)将工厂原有的人工光源全部拆掉,根据导演确定的各主要表演区,重新设计和布置工厂内的人工光源,并在机器设备上加装了部分人工光源,这些人工光源的特殊设计不仅是影调关系控制的一项基础工作,也为建立场景的冷暖色彩关系做了铺垫。这些摄影照明部门提出的场景改造计划,对后来拍摄的影调品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图4 厂房场景 “影调控制”改造前的效果

在主场景的主光灯具方面,选择了大功率的传统镝灯(图5)。大功率灯具可从较远的距离投射主光,光线随着距离衰减的问题要比中小功率灯具拥有很大的优势,给予导演更自由的调度空间,同时大功率灯具在实景拍摄中抗散射光的能力强,对控制素描关系式的影调有优势。传统镝灯比各种更现代的灯具在光质上有自己的特点,更清晰更透彻,有一种“潜在的传统感和年代感” (图6)。同时,为了表现当年的气氛,也非常强调在工厂场景里的空气透视。一方面通过有节制的适当防烟来表现,另一方面还使用光学滤镜来强化。使用滤镜会削弱影调暗部的力度,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大功率灯具制造的高反差来平衡,后期调色也可以适当修正。在这种影调气质的表现中,构图的精确控制也很重要,除了在每个角度的拍摄中调度好画面的内部结构,还可以在部分的叙事中建立视觉上的隐喻。

图5 上吊车的传统18kW 镝灯

图6 “影调控制”改造后的拍摄效果

在严格影调控制的同时,本片也强调用光烘托情感。在叙事的用情段落,兼顾光线的客观写实和主观写意表达,不拘泥于细节而注重厚重的情感输出。例如,在表现邓朴方将要离开北京清河社会救济院准备去南昌与家人团聚时,光线的主色调由清冷调变为纯度较低的暖调。屋内的窗户进光以及灯泡的光都被夸张强化了,通过技术手段让画面产生了浓厚的光晕(图7)。此时主人公心情复杂,这种强烈情绪的光效暗示了主人公走出人生阴霾的开始。在另一个场景,邓朴方走出情绪的低谷,他亲手制作了一个痒痒挠送给父亲试用,给了邓小平一个大特写推镜头。这个镜头使用了很少见的高光比的双面侧后光的光效(图8),呈现出面部两侧亮中间是暗部的独特效果。配合卢奇老师的真情表演和推镜头的调度,这种特殊的光线设计将角色的情感强烈而又不失含蓄地烘托起来。

图7 低纯度暖调并带有一点梦幻感的光效

图8 双面侧后光光效的大特写

黄昏光效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烘托情绪的光效,通常黄昏光效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氛围感,很适合表达美满和幸福的情绪。本片中笔者设计了一种用黄昏光效的 “反衬式”表达方式。在邓朴方到南昌后第一次全家就餐时,运用了强烈的甚至有些夸张的黄昏光效。温暖的黄昏氛围此时有些刺眼,将悲凉的气氛强烈地反衬出来。在特写镜头的表达中,这种“反衬式”光效的情感效果就更有力度 (图9)。本片中还有几次强烈的黄昏光效运用在非常规的叙事语境中,邓小平在找工人问谁家有收音机坏了需要修这场戏中,还使用滤镜强化了镜头进光产生的光晕。这种用光的手法是非写实的,使影调在整体真实感的基础上还带有一点 “浪漫主义”气质(图10)。

图9 强烈的黄昏光效“反衬”悲情情绪

图10 强化的光晕带来了一些浪漫主义气质

运动光效是目前国际高水平电影比较重视的一种用光设计手法,运动光效能带来一种含蓄优雅又具有现代审美气质的“流动感”。本片也很注意运动光效的设计运用,在开篇飞机舱内的场景中,使用柔和的运动光效模拟飞行中机舱外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配合摄影机具有呼吸感的运动方式,不仅将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场景通过影像真实地传达给观众,也给观众带来了不易觉察的不稳定气氛,为整个电影定了一个视觉基调 (图11、12)。而在片尾火车场景的运动光效,则运用得更加明显,火车行驶在祖国的大地上一片明亮,接着火车进入了隧道,光线暗了下来直到全黑 (图13),在黑暗中邓小平划了一根火柴点了一支烟,火柴光线在阴影中照亮了邓小平正在思索的脸庞 (图14 (a)),火车又驶出隧道,光线又重新照亮了整个车厢 (图14 (b))。这一场戏是在固定的火车车厢里拍摄的,进出隧道以及划火柴的运动光效是由提前设计的照明和控光手法来完成的,不仅完成剧本情节的表达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图11 飞行中机舱光线忽明忽暗的变化效果

图12 机舱场景拍摄时灯位布置

图13 火车进入隧道的运动光效,直到车厢内全部暗下来

图14 隧道内点烟、火车又冲出隧道的运动光效

虽然本片在色彩表现方面整体上比较内敛,但观众观看后普遍也能感觉到色彩有一种“味道”。其实本片在色彩方面也有深入的设计和控制,色彩没有直接参考导演推荐的参考片,笔者向导演提出了“稳重的印象派”影像色彩设计风格。在这个大方向下规划影片的影像色彩创作,首要做的是:设计影片印象派质感的冷暖色关系,要确保主要场景都具备明确且稳重的冷暖色关系。这不能全依赖美术部门,因为在整体还原那个时代真实效果的场景设计和服化设计后,很多场景在色彩上达不到“印象派”所必须具备的细腻丰富的冷暖关系。这需要通过摄影、照明和调色的技术手段一同来完成这个美学任务。

本片在内景创作中大量使用了色光。夜景使用屋外月光冷光源光效和屋内人工光源暖光源光效,建立明确的冷暖关系。月光效果没有使用传统的蓝色调,而是使用了青绿色调 (图15)。在日景创作中,没有按传统方式将日光处理成白光,而是将日光分成了冷、暖两种主色调:黄昏效果的日光是暖调的,其它时间的日光则处理成冷调。在以日光为主色调的基础上,通过副光以及美术服化道的细节控制场景中对应的冷暖关系。例如在以冷色日光为主基调的厂房场景内 (图16),可以使用暖色的人工光源或是暖色油漆的拖拉机、暖色的砖墙等视觉元素建立起丰富细腻的印象派式冷暖关系。而在以黄昏光效为主的将军楼内景中 (图17),背景墙裙的冷色还不够和主基调建立起完整的冷暖关系,又使用了偏冷的副光以及背景局部冷色背景光。总之要以整个场景为单位设计冷暖关系,这个大原则是统一的,具体处理方式根据实际拍摄场景灵活控制,以取得高品质色彩关系。

图15 夜景的冷暖色关系

图16 厂房内景冷色主基调环境下的冷暖色关系

图17 将军楼内景暖色主基调环境下的冷暖色关系

这种色彩处理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特定型号的照明色纸。本片的照明色纸使用量超过了国内同体量影片的数倍。仅依靠色纸和色光作为建立影像色彩关系的主要控制手段还不够,还需要通过调色进行色彩关系的二次创作。影片中有些色彩质感,前期美术和摄影是无法全部完成的,需要调色来进行加持。如果影片拍完后再进行传统的后期调色,就没有办法在拍摄现场进行精确色彩控制。本片拍摄使用了前期调色技术,在正式拍摄之前要进行多次的测试拍摄,根据测试拍摄的结果调色,制作针对性的色彩查找表 (Look Up Table,LUT)。再将制作的LUT 预制到摄影机内进行下一轮测试拍摄,再根据测试拍摄效果修正LUT,直到拍摄对象固有色、色光和LUT 的组合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在实际拍摄中,摄影机将带着事先调好的LUT 进行拍摄,拍摄现场就可以监看到接近最后完成的色彩效果。

测试拍摄也分阶段,前期阶段主要为单一目的进行的测试,拍摄的样片主要是摄影照明组用来做调整修正的参考。本片针对不同的场景,比如工厂内景、将军楼内景、冬季外景、春夏季外景等都制作了不同的LUT。甚至还制作了 “日拍夜” “晴天拍雨景”“晴天拍雪景”的专用LUT。这样除了保证艺术创作效果,也保证了现场拍摄效率。后期阶段综合效果检验测试拍摄,检验场景质感、影调、色调、运动调度的综合效果。例如,测试镜头里的主要人物是本片的场记和执行导演替代的 (图18),拍完后用大投影画面展现给导演确认影像风格,其综合效果已经非常接近电影实际拍摄的效果。

图18 综合效果测试拍摄的画面

测试拍摄也是建立影片各项技术标准的重要环节,确保在实际拍摄中所有的艺术创新以及为之服务的技术体系是可行、高效的。由于国内剧组使用前期调色技术并不多,本人还要求影片在效果测试拍摄中特地磨合了摄影组、照明组、场记、数字影像工程师(DIT)以及剪辑组规范使用前期调色拍摄的工作流程。在实际拍摄中,场记会在场记单上增加一个内容:每场戏使用的LUT 编号。在后期剪辑时助理会根据场记单上的记录,在剪辑素材的代理文件时套上对应的LUT。导演和制片人在粗剪过程中可以直接看到影像准确的色彩和影调效果。这方便与导演在影像创作方面进行准确沟通,另外,粗剪样片的高品质影像水准,也能增强制片人的信心,为影像创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充分的前期调色工作使调色工作前置,与拍摄结合更加紧密,还缩短了后期调色的工作周期。

影像不能只记录演员表演,要深入导演叙事。这需要在重要的叙事节点和情感节点上敢于使用“强形式”的影像,具有表达力度还要做到强而不“跳”。因此影像的形式设计在表现力度的同时还要和叙事高度契合。镜头调度整体方向要 “保持流动感”,要用运动镜头叙事,要创造摄影机运动的节奏,并运用这种节奏进行叙事表达。在小空间内景拍摄中,斯坦尼康的使用量比较大,GFM Dolly移动车和一米小滑轨组合也创造了很多复杂精巧的镜头调度(图19)。镜头调度创作对拍摄空间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剧组主创在选景时发现小平同志当年居住的将军楼实景内部有些空间过于狭小,不能支持高品质的镜头调度拍摄。主创多次研讨后决定:将一楼的厨房、餐厅、楼梯和二楼的卧室、卫生间等重要场景,在摄影棚内重新设计并扩大空间搭景拍摄。棚里拍摄的部分和其它在将军楼实景拍摄部分,相互之间的衔接方法要提前设计规划好。美术部门搭建的场景品质很高,为后续拍摄在镜头调度和布光方面都提供了便利(图20)。

图19 GFM Dolly与小滑轨组合

图20 摄影棚内搭建的厨房场景

在部分外景中使用了GF-8 遥控炮,进行大范围的镜头调度。在拍摄红卫兵冲击工厂大门的外景戏时,根据现场的实地空间以及叙事表达任务,将GF-8遥控炮放置在直轨上进行灵活调度拍摄,同时B机位和C机位配合拍摄小景别画面,高品质地完成了整场戏的复杂镜头拍摄。拍摄刘双瑾在工厂门口窥探这个情节时,使用了遥控炮拍摄 “景别大反差式”的调度设计。遥控炮从高墙上涂抹的字开始,接着高机位向下俯拍小全景;一边下降一边旋转摄影机并同时向上摇镜头,一直运动到微仰角度特写镜头;最后伴随演员调度形成一个大全大关系镜头(图21)。这一个镜头内完成了空境—小全—特写—大全,大跨度的景别变化,完成了多个不同功能镜头的任务。与多个镜头剪接的方式相比,一个连贯流畅的运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节奏和表现气质。用遥控炮拍摄这种大跨度景别变化的镜头,实际操控难度比较大,需要演员、摇炮手、控台操作手、焦点员精准配合。

图21 使用GF-8遥控炮拍摄的复杂调度

在大空间的场景中,可以根据叙事的依据设计实施长距离镜头调度,同时不能让观众感觉到刻意。长距离连贯镜头调度,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连贯流畅的特殊节奏美感。在变化的摄影机运动节奏中精准完成叙事任务,是本片的美学追求之一。这种类型的镜头拍摄需要具备两个“丰富变化”:一是空间要有变化,这样随着镜头移动才能产生空间的节奏,随着空间的变化,光源以及光源入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能带来影调的节奏变化;二是在移动中,镜头结构要有变化,也就是说在伴随主要演员拍摄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全景跟拍或中近景跟拍,而是镜头要能展现关系、展现细节、强调内部动作、强调变化等。要具备这种表现力,镜头就必须在拍摄过程中有景别、拍摄角度的丰富变化,这些变化还要与戏中角色内心活动、外化动作、人物关系的变化紧密配合。

例如,刘双瑾向聂副主任报告情况的这场戏里使用了一个连续调度镜头:首先是走廊外景大全展现了人物嘈杂的外环境;接着镜头和主要人物以不同的路线移动进办公室内景,环境和光效都改变了,镜头结构呈现小全双人关系;然后镜头再向前推,一直推到刘双瑾的特写,在特写处表现关键台词“我都观察三天了”;最后镜头旋转到刘双瑾背后,展现出中近景两人关系 (图22)。这是一个典型大空间长距离连贯镜头。本片还拍摄了很多长距离连贯镜头,有的会在剪辑中插入其它镜头而分成了几段运动镜头,这些切分的小段镜头仍然能保持连贯流畅的美学特点。例如在表现小平同志第一次进工厂的戏中,拍摄一段超长距离的连续调度镜头,在剪辑中被分成了三段,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图23)。因此,长距离连贯镜头和传统长镜头的构思还不一样,在实际创作拍摄中还预留了剪切点,剪辑创作中可以根据叙事节奏的需要将其切开。

图22 跨越外景到内景的长距离连续调度镜头

图23 这3个画面本是一个连续镜头拍摄的画面,在剪辑中剪出了3个镜头

本片很重视摄影造型手段的整体性构思,不仅对每一场戏要进行针对性的构思设计,还需要考虑本场戏所运用的造型表现力度在全片中的位置。全片影调反差力度最强的应该是哪几场戏,全片色彩的表现应分几个段落,不同段落如何呼应,摄影机运动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整部影片一方面强调用流畅的运动镜头叙事,另一方面也时刻保持克制,要保持影片在整体上的稳重感。剧烈的摄影机运动的运用尤其要注意与整体节奏的统一。例如,晃动剧烈的手持摄影本片只用在两处:一处是程红杏去买糖的桥段,剧烈的手持运动强化紧迫感;另一处用在小平同志散步时思考中国发展道路的桥段,靠近影片结尾,是影片在叙事表达方面难度比较大的段落。笔者向导演建议使用剧烈手持来展现(角色)内部(心理)活动。这个桥段中不仅小平同志散步的情节,穿插的回忆情节也使用剧烈运动的手持拍摄。这些镜头剪接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内部力量。特别是在影片整体都控制在以平滑摄影机运动为主的氛围下,这一段靠近结尾的剧烈手持运动恰到好处地强调了人物情感和影片主题。

本片还根据实地拍摄条件和叙事要求进行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创作探索。片中有一个情节,邓小平由于每天夜里都要起来给儿子翻身几次,因此十分疲惫,有一次他疲劳至极地坐在了楼梯上。我们计划拍摄一个从小平同志特写向上拉起的镜头,摄影机一直要升到天花板的高度。但是拍摄现场空间结构复杂、狭小,根本无法放置摄影机升降的设备。摄影照明组研究了实拍场地很久,以多个灯腿、魔术腿以及魔术臂为基础结构设计制作了一个可以升降摄影机的机械滑轮组装置,这个滑轮组装置可以用绳索将摄影机吊着升起 (图24)。在拍摄现场安装这套装置花费了两个多小时,拍摄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由于使用绳索这种软性结构升起摄影机,摄影机在上升过程中自转并偏移,无法精准控制。于是笔者更换了思路,将摄影机自转和偏移的动作都保留下来,给落幅留下充分的余量,拍摄完成了这样的镜头 (图25)。摄影机自转、偏移这种“不受控制”的运动反而给这个镜头带来更丰富、更有深度的表现力。这个连续拍摄的镜头在后期剪辑工作中,减去了中间一部分成为了两个独立镜头,独特镜头调度的特别魅力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图24 在狭窄受限空间里自制的滑轮绳索摄影机升降装置

图25 滑轮绳索摄影机升降装置拍摄的连续镜头画面,后被剪成两个镜头

电影 《邓小平小道》的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影片在重大历史题材叙事的主题性和思想性方面都实现了新突破,在电影美学以及技术方面的探索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副书记胡智锋教授指出了该片在拍摄创作上的成功之处:“正是对新人物、新故事、新细节的发掘、打磨与呈现,使得《邓小平小道》在大家熟悉的人物故事基础上,呈现出全新的景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记。”[1]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认为:“(该片)是国产传记影片当中可以与欧美同类电影媲美,甚至超越欧美同类电影的一部优秀作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从电影美学上给予 《邓小平小道》高度评价:“这个电影里美学方面成功是多方位的,立意很高。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拍法,是一个现代的电影美学,具有感性和充沛的力量,可以作为教材式的标本。”[2]

本片在创作之初,我们提出了运用国际化的美学观点以及当代工业化电影拍摄技术讲述中国故事的艺术设想。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创作团队在美学以及技术领域都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理论总结。我们认为基于国际化审美,面对现代观众的主旋律影视叙事和美学创作以及支持其实现的拍摄技术体系,对构筑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具有战略性的作用。我们将在这个领域里持续深入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影调调度电力调度自动化中UPS电源的应用探讨电子制作(2019年20期)2019-12-04基于强化学习的时间触发通信调度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年9期)2019-10-26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Kubernetes调度改进算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年3期)2019-09-25虚拟机实时迁移调度算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1期)2019-06-27用直方图控制画面影调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8年12期)2019-01-28一图/黑白影像摄影之友(2018年5期)2018-05-10浅析黑白摄影艺术丝路艺术(2018年11期)2018-04-01人像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技巧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11期)2016-02-28枯期风电调度模式探讨云南电力技术(2015年2期)2015-08-23漫谈摄影造型十二字法——调(影调)旅游纵览(2014年1期)2014-09-10

推荐访问:小道 美学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