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顺平
广州沦陷前后,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华南高校亦被迫内迁。据统计,华南高校先后卷入内迁者达12所,包括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私立东吴大学、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国民大学、广东省体育专科学校、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东省工业专科学校、中华文化学院、广州协和神学院、省立教育学院、省立勷勤商学院。这些内迁华南高校多集结于粤北坪石镇及附近村落,使得原本穷僻之地,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成为教育文化重镇。内迁华南高校作为一隐性“联大”,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三大高校群落,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华南内迁高校研究跃跃欲试,但苦于文献稀少或资料获取困难,徒生望洋之叹。《抗战期间粤地教育历史纪事》的面世,无疑将对此有所改善。
《抗战期间粤地教育历史纪事》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花城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该书集研究与资料为一体,主编为许瑞生,参与撰稿者12人,分12章。第一至四章分述国立中山大学颠沛流离的迁徙、林励儒主政下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大山村的私立岭南大学、大山村的私立东吴大学文理学院。第五章叙及私立广州大学、广东国民大学(即私立国民大学)、职业学校和中学等广东其他教育机构。第六至八章分叙粤港互助、教育管理和财政运作、书记和出版。第九至十一章记述粤地抗战时期的人才对中国科技教育的影响、抗战期间粤北对中国学术贡献、管埠中师——被尘封的教育文化遗产。第十二章为一年来研究成果回顾,涉及天文台遗址挖掘、岭南大学导师制、中山大学农学院植桐计划、岭南大学大村校园遗址勘探、李约瑟与王亚南对谈、抗战时期广东公路和驿运、广州大学西迁路线与办学历史、马思聪在坪石、中山大学农科研究生教育等内容。总体来看,该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资料翔实充分。《抗战期间粤地教育历史纪事》,顾名思义,记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粤地广东发生的教育方面的历史事实。然去事难追,要记述清楚历史事实,非大量资料难堪大任。为此,作者不遗余力,于书中征引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部分出自档案馆、境外大学档案收藏室,如1941年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职员名册等;
部分出自亲历者著作或回忆录,如杜定友的著作《我与中大》,梅龚彬先生的回忆录《梅龚彬回忆录》等;
部分出自作者对先师家人或学生的访谈,如对詹伯慧(詹安泰之子,时在坪石求学)教授和叶叔华(时为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学生)院士的访谈记录材料等;
部分出自亲历者所出版著作的序,如李达著作《社会学大纲》的序,郭大力为王亚南出版《欧洲经济史》一书所写的序等;
部分是勘探而得的资料,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大学怀士堂实地勘探的资料等;
部分来自图书资料,如1943年《中大现状》关于演习林场的记录,等等。其中,很多资料十分难见,如1941年中山大学法学院教师工资待遇,1942年坪石重要日用品零售价格,教师家属和家庭状况资料等。这些资料,作者或引证,或简析,或截取,或照录,翔实充分,星罗棋布,蔚为壮观,足以满足研究者援引分析之需。
二是文献完整原真。完整原真是文献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编者在前言指出:“通过南粤古驿道循先师足迹,以偏概全记述之,旨在尽量保持历史文献的原真性。”以偏概全,应为谦辞;
保持原真,当为诚语。综观之,书中文献呈现总体完整原真。如书中对《梅龚彬回忆录》中“坪石教书生涯”一节,冠以重温即进行了整节摘取,保持了回忆录的原真性。又如,书中在记述中山大学农科研究生教育时,对1937—1946学年度在校农科研究生与农科大学生人数比较表,在校农科研究生与各科研究生人数比较表,均采取从《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和《第三次教育年鉴》翻拍的方式,还标注引自第几编多少页。这种完整原真记述的方式,有效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类似做法还有多处,诸如:第七章对卢鹤绂199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关于坪石生活和工作段落的援引,对梅向明著作《父亲梅龚彬的革命生涯》中有关赴坪石与父团聚并在坪石生活记述的引用;
第八章对王亚南在《经济科学》第六期发表的文章“关于经济科学分科研究指导”内容的摘录;
等等。完整原真的文献呈现方式,让该书极具参考性。
三是图文相参互证。图文并茂是该书显见之特点。据统计,全书共有310幅图。这些图片类型多元,包含资料图、地质图、路线图、统计图、海报图、封面图、目录图、画作图(如司徒卫创作的水彩画《岭大村校园》)等,不一而足。这些图片多与文字内容相参互证。如第七章提及中山大学在工学院上报符合领米条件教师时漏报画家符罗飞,于是1943年2月工学院出具专函对其从1月份起每月补十市斗米。对这一“事件”,该书不是简单一提即罢,而是祭出翻拍自广东省档案馆的三张图片,即谭祖荫呈金校长一月份教职员请领食米异动册、工学院出具的专函、二月份领米教师名册专门说明。又如,卢鹤绂因发表名文《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而被多校荣列为校友,书中作者不仅言称卢文1942年4月撰写于坪石塘口村,还辅以卢文刊发期刊《科学》第27卷第2期最后落款图片为证。再如,第十二章第八节在介绍1946年谭维汉(时任私立广州大学教务长)的《西迁述要》时,不仅对原文内容逐段详述,还对原文内容按序翻拍,并据文中对西迁路线的描绘附制多张迁校路线图。如此,藉由图文相参互证,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研究战时私立广州大学西迁办学的可信史料。
四是记述纵横交错。一如书名,该书所记述主要为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之教育历史,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空间为粤地。尽管书名冠以教育历史纪事,实则所记为教育历史中的人与事。书中所记之人,主要是内迁高校的教授和学生,教授如初登大学讲台的王亚南,坚守岭南教育学者朱谦之,大村知识女性冼玉清、陈香梅等;
学生如从军抗日殉职者陈少慷,卓有成就者叶叔华、黄本立等。书中所述之事,主要是迁徙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图书出版、管理运行等教育事。该书记述人与事均采用纵横交错方式。其中,人与事被作为记述之“纬”,人之生命历程、成就贡献,事之变迁或影响,被作为“经”。从章节分布看,前八章记人记事为主,突出“纬”;
后四章记影响、贡献等,突出“经”,属于宏观上纵横交错。就微观言,后四章记述天安门城楼上见证开国大典的坪石先生梅龚斌等,新中国学部委员梁伯强等,第一批院士卢鹤绂等,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首任校长王亚南等,求学坪石日后成就突出者黄翠芬等;
记述坪石先生学术贡献,如杨成志调查研究“过山瑶”、陈国达研究丹霞地貌等,均付之于纵横交错,不仅记其战时粤地作为,还记其生命历程及其影响贡献。难得的是,即便在前八章记人记事时,作者亦不忘对其进行纵向关照。如记中大迁粤北办学之事不忘对其澄江办学和返回石牌办学进行简述,记招收新生不忘对其日后成就进行记述,记许崇清等人不忘对其生命历程和学术影响进行简述。记述上的纵横交错,不仅让该书所记述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同时使其内容饱满,能为读者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毋庸讳言,该书也有不足。如:资料较多,分析略少;
记人多,记事略少;
记事过程性资料显不足。但瑕不掩瑜,该书的文献价值和参考价值,不容质疑。钱穆先生于《国学概论》中评清儒称其:“虽以治经余力,旁及诸子,而筚路蓝缕,所得已觳。”以“筚路蓝缕,所得已觳”评该书,最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