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慧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广大一线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创设情境、拓展知识、精讲结构、赏析句段等几个方面,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古诗词语句凝练,含义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习古诗词,渗透赏析方法和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加强教学研究和学法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让意象形象生动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创设古诗词的教学情境,为古诗词意象赋予生机,是深化课堂体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启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通过想象深化对课堂内容理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微课视频、有趣味性的课件,选择适合的教学图片,让古诗词意象动起来、活起来,以动态的声音、画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地进入到古诗词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以统编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为例。作者白居易通过对西湖早春明丽风光的描绘,抒发对新春的喜爱与游湖的喜悦之情。全文结构编排精妙,对仗工整,意蕴清新自然。尤其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勾勒出早春时节生物欣欣向荣的景象,为画面渲染上一层明艳的暖色。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还原生动的早春场面,让学生对“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意象产生形象感知。比如,在课前设计趣味性课件,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意象提取出来,逐一展开探究。以“早莺”为例,教师可以找来黄莺的图片,向学生介绍黄莺越冬迁徙的习性,描述春暖花开的时节,几只早早飞回的黄莺争抢“暖树”的景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古诗词描绘的景象,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容。
二、拓展知识,让诗词意蕴丰满
拓展古诗词中的文化常识,是帮助学生积累人文底蕴,多角度理解古诗词意蕴的有效策略之一。含蓄、委婉是中华民族性格中颇具代表性的特征。词人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婉转地表达内心情感。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要想学生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仅靠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从多角度展开古诗词的解读,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理解诗句背后的意蕴,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教师可以从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尽量还原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情境,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含义,让诗词意蕴更为真实、丰满。
以《钱塘湖春行》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调动优质教学资源,搜集与《钱塘湖春行》创作相关的文化常识,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分发导学案,请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了解《钱塘湖春行》创作背景。在导学案中提出问题:“浅述作者白居易的诗文创作风格”“简要概括本诗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近人,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学生概括阅读重点,回答问题:“西湖自古就是游行的圣地,白居易在年少时心驰神往,长庆二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这一年年底,白居易到达杭州。春季到来时,慕名已久的白居易终于得偿所愿,迫不及待地来到西湖边欣赏春景。憧憬了半生的心愿一朝实现,可以想见作者面对西湖美景时愉悦、陶醉的心情。”通过群文阅读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将自己代入作者的创作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本诗的意蕴、情感把握就更为全面、深入。
三、精讲结构,以方法带动能力
欣赏古诗词的结构要从整体分析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呈现的视域,感受诗人的写作意图。常见的诗词结构有:先景后情、以景抒情、重章、叠句、铺垫、照应等。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解析古诗词结构的方法。我们可以从认识诗歌的结构特点、寻找标志性语言、体会意象与情感的联系三个方面入手。就认识诗歌结构特点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常见的诗歌结构特点,以作者的视角展开结构探究,从景物中剖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寻找标志性语言来说,不同诗词结构的剖析方式有所不同。如上下句之间时空跨度较大,教师要对时空转换的词语作深度解读;诗句带有明显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意,则要注意尾句彰显情志的诗句。就体会意象情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意象发散思维,展开合理想象,代入角色,感受作者的情感。
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本课诗词结构分析环节,教师可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展开结构剖析。首先,教师简要概括诗人的写作思路,向学生总结自己的结构赏析方法:“本诗从结构上采用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的创作手法。”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诗的结构展开分句详解,提出关键词“动静结合”“近大远小”“视角顺序”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以共享交流的方式互相启发思路,最终得出结论:“首联紧扣题目,写春水与堤岸齐平,云卷云舒与湖面波澜相接,呈现静态、辽阔的美感;颔联由静到动,莺歌燕舞实现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学生分析完以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展开评价并进行补充。
四、赏析句段,落实审美教育
探究诗词情感、赏析优美句段,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体现。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及其结构、层次、系统和审美特性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深度理解,体会审美活动带来的感观愉悦。简而言之,拥有审美能力的人,感知美的能力就越强,更易从精神的角度获得幸福感。教师可以通过细致赏析诗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教师可以从形象美、情感美、韵律美等方面,集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发掘古诗词之美,从而落实新课标的审美教育要求。
以《钱塘湖春行》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美、情感美、韵律美三个方面深度剖析诗词的审美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以审美为线索的教学活动:设计项目式教学,拟订项目主题“《钱塘湖春行》的审美意趣探析”,教师向学生介绍项目式学习的要求和目标,请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发掘诗词中的多元审美意趣。为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关注诗词的情感美、形象美、韵律美,让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展开审美探究。在学习成果报告环节,教师可以就形象美、情感美和韵律美分别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能逐步锻炼出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联想,使诗词意象生动形象;通過知识拓展、结构精讲可以向学生渗透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建构能力;通过探究古诗词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树立高雅的文学审美情趣。通过以上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龙游湖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古诗词诗词意象踏青古诗词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抚远意象等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我和古诗词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7年11期)2017-10-18趣读古诗词小学生作文选刊(2017年5期)2017-06-26古诗词中的新年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诗词之页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7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