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论是性格、经历还是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而且年龄还相差12岁,但是缘分就是这样的奇妙,他们成为了彼此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或许这就是英雄的惺惺相惜吧!他们就是连个顿号都塞不进的刘邓大军里的刘伯承和邓小平。
刘伯承生于1892年,邓小平生于1904年,两个人是四川老乡,刘伯承正好比邓小平年长一轮。邓小平远渡法国求学的时候,刘伯承已经是享誉川中的一名大将,于邓小平而言,刘伯承可以说是他追求革命路上的一个榜样人物。
而随着邓小平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等运动,刘伯承对这个年轻的老乡也有了不少耳闻。1931年,邓小平和刘伯承先后从自己的工作地点赶赴瑞金,在这里,神交已久的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
在刘伯承眼中,这个踏实沉稳的老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也觉得刘伯承十分诚挚和蔼。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下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原本的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其中刘伯承就担任129师的师长,而邓小平则担任129师政委。师长和政委,本就是指挥战斗的最佳搭档。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刘伯承和邓小平这对黄金搭档正式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刘伯承负责指挥,邓小平负责谋略,两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他们的指挥之下,部队先后开展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等超过40多次的战役,他们配合默契,指挥得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傳奇。
刘邓二人一起参与解放战争,其中在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部队在汝河北岸遇到追兵,因为中间有水流,大军被困,一时进退两难。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刘伯承果断做出决定,以攻为守,冲破敌人的包围圈。面对这个凶险万分的决定,其他指挥官并不敢轻易赞同,因为敌军火势猛烈,对面又有湍急的飞流,我军突围的可能性很小。
只有邓小平愿意支持刘伯承这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他相信刘伯承的指挥能力和作战水平。为了打消其他人的疑虑,让刘伯承的作战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邓小平不断和各位指挥员讨论作战意见,积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顶着巨大的言论压力协助刘伯承完成突围。
期间,为了作战计划顺利实施,刘伯承和邓小平分开作战。在分开之时,刘伯承坚持把自己的警卫团留给邓小平,还嘱咐电台随时与邓小平保持联络。为了时刻确认邓小平的安全,刘伯承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要询问工作人员邓小平的现状,保证自己清楚邓小平的动向,唯恐邓小平会遭遇什么危险。
刘伯承和邓小平完全信任对方,正是两个人的相互信任与关照,才有了挺进大别山的胜利。
等到新中国成立,刘伯承和邓小平再次率军南下,拉开解放大西南的序幕。在这期间,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险象环生,但刘邓二人凭借着默契的合作,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两个人在枪林弹雨中一起出生入死,结下的革命友谊,深厚无比。
邓小平曾深情地向刘伯承“表白”:“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他们的老部下更是将两人的关系形容得非常形象:“刘邓就是刘邓。这两个字中间,顿点都加不进去。”
到了1950年,刘伯承奉命前往南京筹办军事学院,邓小平则需要继续建设西南,这两个历经了13年合作的革命战友因为工作分离了。分别之际,刘伯承将自己最喜爱的一张照片送给邓小平做纪念,邓小平将照片一直珍藏着,视若珍宝。
无论是携手作战,还是建设和平,刘邓二人始终彼此关心,彼此记挂。
邓小平比刘伯承小上12岁,所以身体素质各方面要好些。为了减少刘伯承的工作压力、保重身体,邓小平在作战时,主动承担了拟草报告、值班、传达作战任务等工作,经常值班到半夜,只是为了让刘伯承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为了避免打扰刘伯承休息,邓小平还让战士们把电话线拉长,自己经常半夜披着衣服去院子里接电话,每当刘伯承晚上看地图,看文件的时候,邓小平还会记得让人给他早早准备好煤油灯。
在百团大战期间,有天晚上,邓小平和刘伯承在一起看地图,那是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图上标注的文字特别小,而刘伯承视力不好,邓小平担心他看得费力,就自己举着蜡烛,蜡烛跟随着刘伯承的手指移动,刘伯承的手指到哪里,邓小平就把地名念出来。
这一幕被其他工作人员看到都忍不住感概,刘邓二人的感情深厚,实乃他生平所见最令人动容的。
而这些隐藏在生活当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是邓小平对刘伯承最贴心的关怀。邓小平关心刘伯承,刘伯承也同样关心邓小平。
当年邓小平要去太岳视察工作,在他临走之时,刘伯承坚持送了一程又一程,关照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刘伯承如同一个送自家孩子远行的大家长,不厌其烦地叮嘱邓小平各种琐事。将邓小平送走之后,刘伯承依旧不放心,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敌人扫荡很严重,一定要尽全力保证邓政委的安全。你现在马上去通知邓政委要路过的地方,叫他们随时把情况电告师部。”
即便做了如此详细的安排,刘伯承也依旧不能安心,他当晚一夜没睡,一直等在值班室,直到得知邓小平安全到达地点之后,才彻底放下心来。
为了对付敌人的大扫荡,刘伯承带着师部及其后勤机关开始战略转移。那时,所有的日军都在疯狂搜寻刘伯承的踪迹,刘伯承却更关心邓小平的安危,直到邓小平安全返回,刘伯承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刘伯承和邓小平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过寻常的战友,他们可以说是手足亲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两人之间浓烈的情感是永远也无法割断的。
刘伯承一生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起起伏伏,当他人到晚年,就其个人而言,再没有什么大的执念和期盼了,在他心中,放心不下的依旧还是邓小平。1975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华国锋来探望重病已久的刘伯承,面对这个曾经为了新中国抗战事业和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华国锋忍不住坐到他的病床前,握住刘伯承枯瘦的手掌,询问他可有什么心愿要求。刘伯承握住华国锋的手,气息有些虚弱,但依旧一字一句地诉说他如今最期盼的请求:“如果我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小平同志为我主持追悼会,不然我宁肯不进八宝山,去荒郊野地算了。”
1986年10月7日,享年94岁的刘伯承老人在北京病逝,这个见证了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老人与世长辞,留下了世人无尽的追思,也让老友邓小平万分悲痛。
刘伯承当初的请求最终实现了。在他的追悼会当天,邓小平带领一家老小赶到追悼会现场。他对着刘伯承的遗体连鞠了三个躬,随后没有离开,而是久久地伫立在原地,即便不清楚他在想着什么,但他全身散发出来的悲伤已经不言而明。
邓小平同志端站在肃穆的灵堂前,往事一一在脑海中划过,那个待自己如父如兄的老伙伴已永远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自己……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很快就泣不成声。
10月21日,邓小平怀着悲痛和想念的心情写下了《悼伯承》:伯承久病,终于不治。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
这是邓小平为悼念刘伯承所书,一字一句记述了他们的过往,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战火之下结出的友谊之花,至今不曾衰败,也将会永垂不朽。
猜你喜欢刘伯承刘伯承手心练字意林·少年版(2020年16期)2020-08-31倒穿草鞋突重围小读者之友(2020年3期)2020-04-10脑壳落了都不怕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19年10期)2019-09-10脑壳落了都不怕特别文摘(2019年5期)2019-02-28倒穿草鞋突重围特别文摘(2018年10期)2018-12-24刘伯承妙计化险老友(2018年7期)2018-08-08《军神》读后感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2016年43期)2017-06-06刘伯承拒绝杨森“起义”晚报文萃(2015年5期)2015-10-22大爱无敌读者(2013年16期)2013-12-25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老来乐(2009年9期)200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