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时间:2023-06-29 13: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刘燕

摘  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通过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获得感处于中上水平,但存在學习层面获得感、思想层面获得感和行为层面获得感发展不均衡。实证分析表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存在性别、任职情况、社会面貌的群体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课程考核、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从尊重两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优化教育方式,强化实践体验教学;打造教师队伍,深化师生互动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185-04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简称“思政课获得感”) 是检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 改革效果的落脚点[1]。学术界关于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多以经验为主,主要侧重于获得感的内涵、阻碍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原因、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但缺乏客观实证探讨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开放教育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探索其提升的优化路径。

一、 研究设计

(一)样本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1年11~12月,课题组对浙江开放大学江山分校21春和21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8份。

(二)工具

1. 结构维度与测量

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的实际获得及由此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是个多维结构性概念,对此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1]。黄竞超构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概念解释框架最为系统[2]。本文参考该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划分为学习层面获感、思想层面获得感和行为层面获得感三个维度,建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测评27个指标,答案设为5个等级,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由低到高分别赋值 1—5分,如表1所示。选取125名预测者进行小范围的试调查,经过项目分析和效度检验剔除不合理的题项后,整体问卷的BronAaBh"s Alpha为0.945,问卷题项设置较好,可靠性较高。

2. 信度与效度

将318份有效样本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思政课获得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共7个潜变量的BronAaBh"s Alpha系数均符合大于0.80,说明问卷及其各维度均具有比较理想的测量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思政课获得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变量的KMO检验值分别为0.829、0.887,均大于0.70,A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P<0.01)说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分析

数据显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整体均值为3.448,超过了中间水平3,标准差为0.8,说明整体的获得感是比较高的;三个维度的高低分排序为:A2维度(思想层面获得感)3.697±1.099>A3维度(行为层面获得感)3.5±0.947>A1维度(学习层面获得感)的得分为是3.145±1.056。获得感三维度发展呈现不均衡特点,表面上看违背获得感形成规律,实则是开放教育的思政课内容与学生前置学历阶段或职业生涯中思政课知识储备有重复和交叉之处,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深度和新意在开放教育中难以体现,从而在校期间的思政课获得感未能有效遵循“认同—内化—践行”发展规律。因而,如何凸显开放教育思政课知识学习的独特性是获得感提升的关键所在。

2.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分析

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均从高到低排序为:B2维度(教学方式)3.713±0.984>B4维度(教学环境)3.689±1.001>B3维度(课程考核)3.606±0.899>B1维度(师资队伍)3.446±1.162。在13个测量问题中得分最高的为严格遵守职业行为准则(3.8±1.163),而最低的是教学理论知识基础深厚(3.44±1.264)。

(二)差异性分析

第一,性别差异明显。不同性别在思想层面获得感、行为层面获得感和整体思政课获得感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均值可以看出男性优于女性;来自学习层面的获得感无性别差异(P>0.05)。这与男性更具有政治灵敏性,更容易意识到思政课的意义,获得感也相对高一些的情况相符。但这种区别在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中的具体表现,是需继续关注的问题。

第二,任职差异明显。大学期间是否担任学生会干部在思想层面获得感和整体思政课获得感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均值可以看出,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干部的获得感评分较高;其他各个变量中均不具备显著的差异性(P>0.05)。

第三,社会面貌差异明显。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社会面貌在学习层面获得感、思想层面获得感、行为层面获得感和整体思政课获得感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均值可以看出中共党员(含预备)得分均优于其他三组社会面貌得分。党员学生在各方面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于职场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客观实在的获得感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三)回归分析

据表 5可知,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教学环境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显著,可建立回归方程:获得感=0.768+0.117×师资队伍+0.318×教学方式+0.146×课程考核+0.155×教学环境,P值小于0.001。数据显示,各项回归系数都为正,以上影响因素与思政课获得感息息相关,这些因素更好得到满足,思政课获得感会更高。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课程考核、师资队伍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依次下降,促使教学方式合理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最重要途径,其次是优化教学环境和丰富的课程考核形式,最后配强师资队伍力量。

三、 研究结论与提升路径

(一)研究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1.开放教育大学生思政课总体獲得感处于中上水平,学习层面获得感、思想层面获得感和行为层面获得感存在发展不均衡;2. 不同性别、任职情况、社会面貌的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呈现出群体差异;3. 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教学环境变量对“获得感”均有显著影响;4. 变量教学方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91,其对思政课获得感影响最大。如何凸显开放教育思政课“教”的独特性,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是获得感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提升路径

鉴于以上分析,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为目的,结合开放教育的教学实际,围绕如何凸显开放教育思政课“教”与“学”,提出几条促进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现实路径。

第一,尊重两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把性别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对人本主义价值诉求的回归,又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由无性别的“一视同仁”转向具有先进性别意识的“因材施教”的前提[3]。其实质不是为了消除性别社会发展的差异,而是针对性别差异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促使两性的社会性别或性别角色发展趋于更理想的模式[4]。教育者要尊重男女平等,更要尊重两性差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3]。首先,要提高认识,将性别教育融入教学的提问活动、评价反思、课外实践等各个环节,使女性学生能充分了解自我,感受社会、学校、同学的爱与关心。其次,从两性差异着手,科学设置思政课程,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课程外,对两性实施更为科学有效的分类主题教育,让高校思政课真正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

第二,优化教育方式,强化实践体验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人作为主体的本质性力量,从而决定人的主体地位[5]。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教育者既要注重静态理论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动态实践运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观体验,把实践行为融入教育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的发展型人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最终提升。二是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模式,构建理论考试和实践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查方式,科学评价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以及获得的程度和层次 。三是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整合网络平台资源,开展“学党史——重走红军路、学党史——祭英烈、学党史——征文”等系列主题教育,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强实践教育保障,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知和内化教育作用。

第三,打造教师队伍,深化师生互动交流。《学记》中记载:“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言简意赅地表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是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关键要素。一是思政教育改革促队伍强大。高校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改革,注重加强教学为主型思政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给予教学学术型思政教师应有地位,激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思政教学研究中[1]。二是浓郁校园文化利情感链接。从某种意义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情感教育,高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覆盖率,不断开展以情感教育为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现实的感知和价值认同,并最终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获得感[6]。三是更新教育话语助师生互动。思政课教师要关注、研究大学生的话语方式的变化,灵活运用新媒体教育技术,充分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话语,加深师生间话语契合程度,使学生感到教师并不落伍,愿意和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沟通[7]。同时了解大学生的关切点,运用大学生喜乐的生活化话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解决现实中的困惑点,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点,从而增进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愉悦感[5]。

参考文献:

[1] 章秀英,朱坚,李露阳.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特点及提升对策——基于全国31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3):107-114.

[2] 黄竞超.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3] 蒋成陈,梁红. 性别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视角[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4(06):107-110.

[4] 刘秀丽. 论科学的性别教育[J]. 教育研究,2013,34(10):127-133.

[5] 刘兴平,任慧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16-18.

[6] 柳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法研究[D]. 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

[7] 娄丹.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法运用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

(荐稿人:鲍日勤,衢州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获得感开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女子世界(2016年12期)2016-12-27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路径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