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教案第1篇复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重、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复习教案1,供大家参考。
地理复习教案 第1篇
复习目标: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
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重、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时设置:
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方法:
比较法、记忆法、归类法
复习内容:
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东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东西经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巩固练习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正圆球体B、纺锤形球体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
2、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 )
A.23.5° B.30° C.47° D.60°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经度116 °,纬度40 °的地点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以A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并标注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判断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B:
C: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
巩固练习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东,西北,东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东)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东北;3)ABC;D;AC;BD;
地理复习教案 第2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地理复习教案 第3篇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一、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以及,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和作用。
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2)—a(3)—c(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地理复习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
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地理复习教案 第5篇
一、高考展望
1、地图考试内容: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能力要求: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二、知识总结
(一)地图概念及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3)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图像的类型、内容和判读方法
(一)地图类型归类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以各种不同的符号和注记在平面纸上缩小成概括的图形,它能反映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常见的地图类型有:经纬网图;
地球运动图(太阳光照图);
坐标图、比例图;
分布规律图;
区域图;
等值线图;
剖面图;
景观图;
模式图等
(二)等值线图的判读
1、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⑴特性:
①等值线的数值间隔是相等的
②在同一图幅上两条线一般不会相交(等高、等深线图上的陡崖除外)
③等值线不会在图中中断,所以这些线都是闭合的(有的不闭合是被图幅所截断)
④等值线应是平滑的曲线,不能用尺子连成生硬的折线,否则与事实不符
⑵共同规律
①平直――影响因素相对简单
弯曲――影响因素相对复杂
②弯曲方向
高→低值方向弯曲――脊、高、多、大、强
低→高值方向弯曲――谷、槽、低、少、小、弱
③封闭
中低周高――低、弱、少、小
中高周低――高、强、多、大
2、判读方法:
常用判读方法:一看图的标题,确定知识范围。二看图例注记,发现图像信息。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四看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
(1)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3)判断等值线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
(4)根据数值变化及排列状况,推断出规律和结果,或分析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A、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陡崖高度计算方法:(x-1)d≤ΔH(x+1)d
③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示意图如下)
(2)实际运用:
①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②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③与地区规划结合:
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B、等温线的判读:
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
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1)、判读规律:
①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②等温线疏密: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
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2)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
见下表:
影响因素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等温线
弯曲状况影响因素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等温线弯曲
状况
大陆夏季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大陆冬季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气温高向高纬凸出海洋夏季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地势较低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地势较高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暖流经过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C、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1)目标:
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判断风向、分析天气变化
(2)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
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
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D、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
E、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F、等震线的判读:
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
(三)地形剖面图
1、判读方法:
(1)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
(2)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
(3)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画法: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3、比例尺: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4、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
(2)我国西部沿87030′E的地形剖面图
(3)美国地形剖面图
(4)沿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
(5)沿南纬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
(6)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四)示意图
1、地理要素变化过程示意图:主要有气温变化曲线图;
降水量月份分配图;
河流流量过程图;
经济发展概况图;
人口增长趋势图等。
判读方法:
①明确识别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判断其大小变化和重要数据落点位置;
②根据数据变化或曲线变化规律,提取和推断其变化趋势;
③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并获取答案。
2、地理要素相关联系示意图:利用图形考核概念、原理、特征或其相互关系等内容。主要有国家或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图、工业或农业布局因素关系图、人口的各种构成图、环境各要素关系图等。
判读方法:
①认真读图弄清题意,从图中提取信息;
②根据图中信息所对应知识,进行联想、推断;
③利用所掌握概念;
原理、分布规律等知识验证图形的表示方式。
3、地理要素因果关系示意图:天体系统图、食物链图、货流图、流程图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系统之间联系与因果关系图。
判读方法: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4、地理要素模式或结构示意图:主要有世界洋流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承压地下水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等。
判读方法:
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五)、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如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如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等。近几年的考题中,整体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以与其他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
判读方法:
①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或哪些要素;
②读出图中地理事物或要素的位置(经纬、海陆或区域相对位置);
③根据图中的分布信息,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作答。
(六)统计图表
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折线图及:比重图,或以数据、比值等形式编制的表格。
判读方法:
①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
②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并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七)景观图
主要有自然带的景观图、名山古迹的素描图或图片、断层和火山喷发、典型地质现象的景观图、环境问题图片等。
判读方法:
①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②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③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基本类型的图像日趋复杂,图中隐含的信息量较大,判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类变式图表的出现(如统计图表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更增大了图像识读的难度。因此,在熟悉常见图像类型的基础上,专题复习过程中还应加强变式图像的训练,重视判读方法的提取和归纳,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八)图像绘制的类型和方法
图像绘制的类型主要是地形剖面团、柱状(或直线式)图、曲线或折线图、圆形百分比图等,还有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洋流分布示意图等。
绘图方法:
①恰当、准确地设立符合题意要求的坐标系统;
②按照各类不同图形的形状要求,准确定出绘图点的位置;
③细心按图形轮廓要求绘画图形,并加以必要的文字数据注释。
绘图应注意:
①在绘制柱状图时,必须注意柱状体的宽度相等;
②绘制曲线图时必须注意用平滑的曲线;
③绘制折线图时两点之间必须是直线,每两条线的接合处要有点角度;
④绘制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时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黄赤交角度数,黄道面、赤道面、地轴和晨昏线必须交汇于地心。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
1.地图放缩计算中的三点注意事项
⑴比例尺的放缩指长度的放缩;
图幅的放缩指面积的放缩。
⑵注意“放(缩)到”与“放(缩)了”的区别。
⑶比例尺的放缩与图幅放缩的关系:
2.经纬网图上的比例尺的求算
利用同一经线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与经度差×111㎞的同单位之比。
3.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常见的综合问题是以地形图为背景,要求在图上高计,选择所需的“点”、“线”、“面”,以及给予科学的分析评价。
⑴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所选点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等。如选择气象观测站,就要选择地势适中、地面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点。
⑵选“线”:主要有交通线、引水线、输油管线的选择等。
①选择交通线的基本要求: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
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
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②在选择引水路线时,不要仅仅被距离的稍远或稍近所迷惑,而应当根据水多高处往低处流这一关键要求,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③选择输油线时,要使线路尽可能缩短,还要应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⑶选“面”:主要有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
选择适宜开辟梯田的地区;
选定工业区和居民区等。
①选择水库修建方案时,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②开辟梯田,应该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及附近地区修建水库后不能被淹没等条件的地区。
③选定工业和居民区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宜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什么原料,适宜发展什么工业。第二,交通便利,靠近水源,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用水和便利的运输。第三,选择在较开阔的地形区内(缓坡),发展前景广阔。第四,工业区建在下风向、下河源;
居民区应建在向阳坡、上风向、上河源,以减少大气和水污染。
4.等压线图的有关内容:
⑴锋面气旋的判读
①确定锋面位置――低压槽处,锋线与槽线重合
②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
③确定锋面性质以及移动方向――从低纬来的为暖锋,自高纬来的是冷锋。
⑵等压线的应用
据等压线图可以判定大气短时间内的物理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例如:从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干燥寒冷;
从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湿润温暖;
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
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5.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⑴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
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②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
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
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⑵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降水和气温)等因素。
⑶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①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
海港码头应选择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②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
6.图像题考查的要求
⑴一般性读图:识别图例、注记、点和线在坐标图中的位置,明确图像表达的意义,获取直接的信息,按题意要求直接答题。
⑵分析解释图像:图像所给的信息不能直接用来回答问题,需要整理,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准确答题。要答好这类题,平时应养成善于运用地图学习的好习惯,对于最基本的图,如中国政区、地形、世界主要国家轮廓、海岸轮廓等,要求熟练掌握,要能增、能减、能变。
⑶填图画图。
7.读图的方法、技巧――图图转换
⑴平面转换立(剖)面型
在地理考试中利用平面图来描述立体景物是常用的一种手段。为了便于解答问题,需要把题目中提供的平面图转换成为立(剖)面图,使原来隐藏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如: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一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BD)A.180米B.220C.320米D.280米
该题可以将它转换为剖面图,这样能直观的看出高差。(图略)
⑵分散转换整体型
在比较分析分散在不同地图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或相互关系时,有时通过把它们组合在同一张图上,使它们之间的地理相关性明显的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
如两幅经纬网上几点的方位比较,可采用这种转换方法。
⑶变式图转换模式图型
有些地理图示来自于模式图,或取之局部,或作一定变化,或结合实际另作新图,这就需要返“奇”为“正”,把所给图转换成原本的模式图,使答题线索清晰可循。如不规则的洋流模式图可以把它转换成为熟悉的洋流图。
上图中E、F两洋流的流向分别是:E夏季自东向西,冬季自西向东。F全年自东向西。
⑷繁杂转换简明型
这在分析一些逻辑结构图时经常使用,如提供复杂的食物网图、经变形的地壳物质循环图或人为原因与环境问题之间诸因素的相关图等,就需运用拓扑学原理理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作出新的相关图,使原来纷乱的因果链变得清楚明白。
⑸对象转换型
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利用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把原来的某一地理现象示意图转换为另一地理现象示意图,使问题显得明朗浅显,这是图图转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
⑹视角转换型
由于平面图的局限性,使某些地理信息不能尽显于图上,这时就需要转换视角,展现原有的关键信息,使难点迎刃而解。这种转换图方法很多,关键是要在头脑中建立直地理事物的立体空间分布图,能按题意进行上下、前后、左右、正侧、内外等方式的转换,并能绘出便于分析和思考的最佳图式。如半球图与侧球的转换。
四、例题解析
例1:下面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与比例尺知识相关的一个原理是:相同的图幅,比例尺越大,反映的范围越小。从四幅图的经度和纬度的间隔,就能知道本图反映范围的大小,A图是四图中图上经度间隔最小,反映的范围最小,因此出例尺最大。A
例2: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180米B、220米C、320米D、280米
所谓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且等高距为50m,则折崖处相对高度应在50m×4和50m×6之间,即在200米和300米之间。
BD
例3:下面四幅剖面图,均显示为某大陆在回归线附近的植被分布状况,其中与澳大利亚大陆最为接近的一幅是()
澳大利亚大陆在地形上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形区,由西向东分别为低矮的高原、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选项AD最为接近,在考虑植被状况,选项A更为接近。A例
4:读下面一组图回答
(1)图中宜发展棉花生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宜发展甜菜生产的是_______________图。
(2)分析图①地区能源供应情况回答:将山西大同的煤通过水陆联运到此地,合理的运输路线有__________。
(3)图③中的城市以________工业著称。图④地区要改良的土壤主要是_________。图②的农业生产特色是___________。
(4)以上四个区域,20世纪50-70年代为人口迁出区的是图_______,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工大量迁入最主要的区域是图_______。
(5)关于以上四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区域均属我国季风区,并以暖温带为主
B.四区域内河流的丰水季节均在夏季,因为它们有相同的补给水源
C.②③④图区域均有比较丰富的石油资源。
D.①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桑蚕基地,同时也是农业出口基地。
本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判断四个区域,从海陆轮廓、省区轮廓、山河湖、铁路、城市等判断。①区域显示的海陆轮廓,以及河口、湖泊等,判断是长江三角洲;
②图区域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在东西向山脉的南部,可分析是**天山及以南的塔里木盆地;
③图区域可从省区的轮廓及河流的流向判断是东北局部地区;
④图区域很容易从运河、城市、海域等判断是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区。(1)①②图③
(2)大同→大秦线→秦皇岛→渤海、黄海、东海航线→①区域
(3)汽车盐碱土绿洲农业(4)①④区域①④区域(5)CD
例5:读下列海峡和气候类型图判断以下两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海峡属于大州分界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上述海峡附近符合左图气候类型(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的海峡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本题要明确几个知识点:首先图中表达的是什么海峡,这就需要经常的读图,熟悉海峡的海陆轮廓状况,①是直布罗陀海峡,②是土耳其海峡,③是曼德海峡,④霍尔木兹海峡;
第二,这些海峡哪些是洲界海峡;
第三,这些海峡属什么气候;
第四,左图表达什么气候(地中海气候)。(1)A(2)A
例6: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判断以下两题: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国可能属于()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欧洲
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得出自然增长率,图中②为低的出生率和低的死亡率,因此为最低的自然增长率;
④为高的出生率和高的死亡率,因此有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③的情况与①类似。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②,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欧洲。(1)B(2)D
例7: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和四幅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分配图,读图回答:
(1)图中A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一般是。
(2)①②③④四幅气候类型图中,与B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图;
与C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相应的气候类型是图。
(3)B、D两地分属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其主要粮食作物是:B地,D地
(4)分析C、D两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不同特点:C地;
D地
解答该题须具备以下基础知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对应关系、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知识可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A地为温带季风气候、B地为地中海气候、C地为热带雨林气候、D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应用地理统计图表知识,分析气候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得出B地气候类型与①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对应,C地气候类型与②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对应。再根据四地的气候特点,分析各地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从而判断出四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该题就是典型的对地理图表进行综合阅读的问题。
(1)传统旱作农业
(2)①②
(3)小麦、大麦水稻
(4)C地:专业生产少数热带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
D地: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机械化程度较低。
例8:读右图,判断1~3题:
(1)从A到B再到C,方向是()
A、先向西南,再向东南B、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南,再向西南D、一直向正南
(2)若D点所处经度为东经116°,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A、东经64°B、西经64°C、西经116°D、西经180°
(3)若D点所处经度是东经116°,一架飞机从图中①点出发,起飞时当地区时是2001年3月8日16时,经过10个小时到达加拿大温哥华(西8区)的时间是()
A、3月8日1时B、3月8日23时C、3月7日1时D、3月8日10时
(1)从A到B再到C总体方向都是向南,但B在A的东面,C在B的西面,因此A至B向东南,B至C向西南。
(2)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必须与之相差180°,为西经64°。
(3)东经116°为东八区,当东八区的区时是3月8日16时,与西八区的区时相差8个小时,考虑过日界线减一天,以及10小时的路程。
(1)C(2)B(3)D
例9:读下面四幅图:
上述四图所示内容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A、工业区名称:①硅岛②爱丁堡③塔兰托④宝山
B、主要工业部门:①石油工业②电子工业③钢铁工业④轻纺工业
C、布局类型:①临空型②煤铁复合体型③临海型④新资源出现新工业中心
D、主导因素:①人才和交通②新燃料基地③海运便利④消费市场与水陆交通
本题首先要搞清四图所表示的区域是哪里,分别是:①日本南部九州地区;
②英国北部阿伯丁;
③意大利南部塔兰托;
④上海长江口南岸的宝山。地点判断正确,其它如工业部门、布局类型和主导因素就比较容易。
D
例10:读下面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回答以下三题:
(1)图中无河流标示的山谷(干谷)谷底和谷顶的高差至少是()
A、40米B、30米C、20米D、10米
(2)图中支流汇入干流处与甲点处的纬度和经度差分别约为()
A、0.5°和1.5°B、0.25°和0.5°C、0.5°和0.25°D、1.5°和0.5°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地区河流一年可能会出现两次汛期
②该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
③水稻和甘蔗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④该地区属于我国的中温带半干旱地区
A、①B、①②C、②③D、①③④
解这道题目要有几方面的知识能力,首先在图中能根据等高线弯曲的状况判断山谷的位置,山谷是等高线向地势高处弯曲(位于东经129°附近);
第二,等高线所表达的高差,干谷至少有在三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因此高差至少20米;
第三,支流汇入的点及经纬度位置的判断;
第四,通过经纬度的.位置确定图中区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这样该区域的地理现象的判断就比较容易。如②③所表达的是我国南方的情况,④表达的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的状况。
(1)C(2)B(3)A
五、课堂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为一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B.AC段的比例尺大于AB段
C.AB段的比例尺为1:10000000D.CD间段比例尺比AB段大2倍
2.从A点去B点,距离最短的走法可能是()
A.从A点向东至B点B.从A点向西至B点
C.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D.先向东南,再转向东北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4.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下图为一高线地形图,图中的比例尺为1:10000,且tg20°=0.36tg25°=0.47。据此回答5~6题
5.根据该地区自然条件,小于20度的坡地宜发展大田种植业;
20-25度的坡地若要发展种植业,必须修水平梯田;
25-30度的坡地宜发展果树种植业。该地区适合发展()
A.果树种植业B.大田种植业C.梯田种植业D.其它农业活动
6.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图幅面积要增大()
A.1倍B.2倍C.3倍D.4倍
假设有甲、乙两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7~8题
7.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岛位于东半球B.乙岛位于印度洋
C.乙岛面积比甲岛大D.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
8.关于A、B两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位于15°N,105°WB.B点位于48°S,150°W
C.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D.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在一幅北半球图上,有甲、乙两地。6月22日,北京时间13时两地同时测得物体的影长最短,通过计算,发现此时甲地太阳高度为59°,乙地太阳高度为35°。据此回答9~10题。
9.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地理坐标为:54°26′N,135°EB.乙地理坐标为:78°26′N,120°E
C.甲地位于乙地的正南方D.甲地位于乙地的正北方
10.实测发现,两地的图上距离为44.4厘米。该图比例尺为()
A.1∶60000 B.1/3000000
C.二十四万分之一D.
下图是某地海岸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据此判断11~12题。
11.如果纯从避风的角度来看,图中四地比较适合建渔港()
A.甲B.乙C.丙D.丁
12.图内海岸出现海崖的地方,其海崖最大高度可能有()
A.75米B.125米C.175米D.225米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2470米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D.H地比B地降水多
14.B点此时的温度为18℃,如果只考虑高度因素,那么甲峰与乙峰的温度分别为
A.13.5℃,12.5℃B.22.5℃,13.5℃
C.22.5℃,14.5℃D.13.5℃,14.5℃
15.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
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A.101米B.198米
C.298米D.601米
下图是某水库大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若水库大坝再加高100米,该地区的四个村庄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A.①号村庄会被淹没B.②号村庄会被淹没
C.③号村庄会被淹没D.④号村庄会被淹没
17.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支流甲河画错了B.乙河向西北流
C.①位于②有正南方向D.③比④高100米
(二)、综合题
18.读下图回答:
(1)C点的地理坐标为__。
(2)沿A向B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为__。
(3)A在B的__方向;
B在C的__方向。
(4)BC间的最短距离__。
19.读A、B、C、D四地各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则四周中M点所在地形类型分别为A__,B__,C__,D__。
20.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山设计了CB、DB两条登山公路线。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沿__线修建公路比较合理,理由是__。
(2)G城是化学工业城市,此山区的主导风向是__。在该山区要建立一处疗养院,如在甲、乙两处选址的话,以__处较好。理由是__。
(3)在A、B两山顶之间有山地电缆车相通。电缆车速度是每分钟200米,乘缆车从B山顶到A山顶约需__分钟。
(4)在方框中,画出EF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垂直比例尺是1:5000)。
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AB间的实地距离为4×15×111×cos60°Km。AC、CD、BD所示的实际长度相等,为4×15°×111Km。这里所用的原理有:(1)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
(2)在赤道上相差1度经度,距离为111Km。(3)任意纬线长等于赤道纬线长乘以地理纬度的余弦值。(4)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在经线上相差1纬度,也相差111Km。
2.C地球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为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长。北半球同一纬度上的两点,大圆的劣弧向北弯曲,南半球反之。
3.B坡度取决于坡高与坡宽之比。在四幅图上,坡高相同。由于比例尺不同,坡宽不等。比例尺越大,坡宽越小,坡度越大。
4.A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5.C量出240m与360m等高线间的图上水平距离,计算出实地距离。根据坡高(360-240)与实地距离的差值,计算出该地的坡度应介于20-25度之间。
6.C比例尺扩大1倍,即比例尺是原图的2倍,图幅为原图的4倍,图幅增大3倍。
7.D从经纬度位置上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北半球的太平洋,乙地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洋。甲图所跨经纬度比乙图大得多,因而甲图所示实地范围比乙图大得多。
8.D从经纬度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出:A点地理坐标为15°S,105°E;
B点的坐标为48°N,150°W。
9.C该题难度较大。同一时刻测得物体影长最短,说明两地在同一经线上,并且两地此刻地方时为12时,所测得的是正午太阳高度。根据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3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可以计算出两地所在的经度为105°E,甲、乙两地的纬度分别为54°26′N和78°26′N。
10.D比例尺为44.4÷[(78°26′-54°26′)×111×105]。
11.B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常年盛行东北信风。
12.C先判断出崖顶海拔高度应大于150m,小于200m。崖脚海拔高度为0米,即海岸线的海拔。
13.D H坡西北高,东南低,为东南坡,是该地盛行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的区域为山脊,反之为山谷。
14.A在对流层,气温直减率为: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15.C等高距为200米。该崖的最小高度为陡崖处等高线条数减去1再乘以等高距,最大高度为陡崖处等高线条数加上1再乘以等高距米。
16.C大坝加高100米后,水库理论水位最高可达200米。③号村庄海拔低于200米,位于库区,可能被淹没。
17.A河流总是出现在山区的山谷集水线上,甲河所在地形为山脊。
二、综合题
18.(1)(50°S,45°E)(2)前半段向西南,后半段向西北。(3)正东正北(4)5550Km。
19.鞍部山脊盆地山谷
20.(1)DB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工程量较小(2)西北风甲化工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阳坡,环境优美(3)9(4)作图略
地理复习教案 第6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教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
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
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地理复习教案 第7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地理复习教案 第8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地理复习教案 第9篇
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
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
(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6.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
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
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
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2)大洲、大陆和大洲的分布
六块大陆,七大洲,四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北美大陆、亚欧大陆,欧洲、北美洲,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南极洲跨南北半球,南美大陆、非洲大陆、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印度洋全部位于西半球,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美洲跨东西半球。
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3.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地理复习教案 第10篇
复习目标: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难点──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方法:
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载体,以练习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
复习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共分为考点整合与知识梳理结合、疑点分析、走进中考、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学教过程:
【导入课题】
复习一下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找出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要点梳理】
首先找个同学结合地图说一下考点1的内容。(进入网络框架)
其中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下面找个同学结合考点2对比一下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的差异,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南方和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传统民居以什么为主,因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畜牧业非常发达,但其自然特征各不相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下面结合考点3看一下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和地表景观,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业类型不同。找个同学说一下农业区的分布。
过渡: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并掌握所有的知识要点。现在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谁还有疑问?可以举手提出,大家共同探讨。老师还有一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疑点分析】
疑点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学生分析。
承接:通过同学们分析,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而在这条界线南北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疑点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为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是决定北方和南方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熟练掌握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是辨别南方和北方区域差异的最佳途径。
承接:平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情况。
疑点三:图1是青藏地区解放前的生活景观,称之为“溜索”,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难建筑的铁路。
学生分析。(高寒缺氧,有深层冻土,穿越高山、河流)
小结:人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青藏铁路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大加快沿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且加强了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带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疑点四:看下图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的是哪个地区?分析该地区面临主要的生态问题及原因。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人们乱垦草原,过渡放牧。
疑点五: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造成西北地区干旱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受到山脉的阻隔。
承接:在疑点分析环节,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进入走进中考环节,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出色的表现。
【走进中考】
教师分析每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解答问题。
承接过渡:“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像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还有很多。
【拓展提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材料及相关试题。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应该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不仅要找出各区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要充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总结出各区域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经济的。
地理复习教案 第11篇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的基本国情之一,因此1、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2、加强区域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2.发挥地区优势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区域之间的合作恰恰是区域优势之间的互补。
二、在世界中发展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2.当今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各个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加入竞争中,寻求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在合作、共同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4.中国为什么加到WTO?
①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
②从全球化的发展来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它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
③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地理复习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
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那咱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特殊线:
在递减的过程中,有一条等温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条等温线有着重要意义。──0℃等温线
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
转承:读气温分布图,先看总体趋势,然后再来找极值。
大家看,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30℃左右,1月我国最低平均气温呢就出现在这里,是黑龙江漠河,最低达到过—33、3℃。
再看海南岛气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学们可以计算一下我国1月南北温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
2、7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全国气温的地方,这时全国气温的地方并不在最南端,而是在**的吐鲁番盆地。
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情况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天则普遍高温,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先来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1、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2、三地昼长时间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3、由以上两个分析,你得到怎样的结论?三地获得热量如何?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并且昼长时间逐渐缩短,所以获得热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使得冬季南北温差大。
引导: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南北温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能听到天气预报报道刮什么风?──偏北风。
出示冬季风示意图。
这是我国冬季的盛行风,源于哪里?──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带来寒冷的空气和降温,对我国南北气温影响有什么不同?──北方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而南方受其影响较小,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温差。
承转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那为什么夏季温差小呢?我换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学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但昼长时间逐渐增长,所以南北获得热量差异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及成因,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就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概念明晰: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按照这样的标准划分出的温度带,将我国划分为这样一些区域,大家根据刚看到的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特殊线: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像呢?──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对于温度带,咱们特别容易把它和热量带混为一谈,比如“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的热带和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在我国的范围一样吗?──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线来划分的;
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业、作物的熟制相关。
读图判断:
1、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分别是什么呢?
2、不同温度带盛产的水果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些水果的分布受到气温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温度带的划分来确定分布。
课后延伸:出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请大家课后思考。
1、这几张图片分别对应在哪个点呢?
2、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清华附中伊娜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
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
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咱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越向北雨季越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2、东部雨带的推移
演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到五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利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五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六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九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示意图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3、降水的年际变化
简述年际变化概念
出示我国北京1951~2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
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夏季风,也看到了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影响,那在这样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能推测一下吗?──东南多西北少。实际是不是这样,咱们来印证一下。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动态分布图,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区域和界限,学生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因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因此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承转过渡:由此我们再次印证了我国不同地区降水情况不同,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概念解析:
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共分为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对照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将各地区和其降水量范围连起来。
读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课后延伸:大家再看一下几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有没有哪个你觉着特别熟悉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都是哪些分界线?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此线南北又有怎样的不同?请大家课后思考。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清华附中伊娜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
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
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
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气温接近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转承:我们再来看这三张图,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
它们分别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上海;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这三种气候有着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总结归纳: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承转过渡: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实例印证:
同在北回归线上,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正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承转过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
出示同纬度城市的气温对比数据
问:与同纬度城市相比,我国气温具有怎样的特点?──我国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而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夏温差较大。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气候特征,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总结归纳: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地理复习教案 第13篇
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
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
(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6.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
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
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
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2)大洲、大陆和大洲的分布
六块大陆,七大洲,四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北美大陆、亚欧大陆,欧洲、北美洲,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南极洲跨南北半球,南美大陆、非洲大陆、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印度洋全部位于西半球,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美洲跨东西半球。
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3.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地理复习教案 第14篇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地理复习教案 第1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