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汇编12篇

时间:2023-06-26 14: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第1篇教学目标:1、复习词语,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景色的特点,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爱恋乡村景色、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自主选择喜爱的形式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汇编12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汇编12篇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1篇

教学目标:

1、复习词语,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景色的特点,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爱恋乡村景色、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自主选择喜爱的形式进行习作提升,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重点:

品词析句,感受乡村四季景色之美,体会作者对家乡深深地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写法,进行随堂习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交代目标。

师:轻轻地推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感受他细腻的笔触,共同到《窗外》这篇优美的散文中继续“析词句,品写法”。

二、复习词语及写作顺序。

1、齐读词语。带着情感,读出词语的意思。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窗外美景的?(板书:春、夏、秋、冬)

三、品词析句,探究重点。

1、出示自学提示,汇报方法,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a、春季

点拨:1、春天里,农民们披着如丝细雨,赶着水牛耕田。

(出示图片)师:雨中耕田,播洒希望,让我们感受这份清新、自然。指导朗读。

2、细嫩的草叶,给田野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

(同步课件演示“抹”的动态过程。)教师语言渲染:大地刚刚睡醒,在春雨的滋养下,细嫩的草叶慢慢伸展娇巧的腰身,它像一位柔情的画师,轻轻地、均匀地将薄薄的绿色抹在田野上,送给我们一幅如诗的画卷。所以说,“抹”字用得十分准确,它给田野的变化赋予了一种充满生机的动感。看着这种变化,你是否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能把这句话变成一句诗吗?(草叶又抹田野绿或草叶又绿田野上)在这诗一般的意境中,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3、指导整段朗读:春雨如丝,像给农民披了一件蝉丝衣。水牛悠闲地在田间耕作。细嫩的草叶将飘逸的绿色抹在田野上。你坐在窗前,嗅到的是泥土的清香,听到的是鸟儿的妙音。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春景图哇!让我们到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中畅游一番吧。(想象读)

过渡:窗外的春季美如画,(板书:春之美)窗外的夏季又有怎样的趣味呢?

b、夏季

点拨:1、夏天,小溪上映着夕阳。暮色中,孩子们在水中无拘无束地嬉戏,笑声、歌声一齐由窗外飞进来。

(出示图片)师:金色的夕阳,金色的小溪,金色的孩子尽情嬉戏,现在,你就置身于这金色的世界,自由玩耍,你的心情怎样?(开心、兴奋)读出你的开心、兴奋。(指名读)

过渡:夜里就更有趣了。

2、课件出示:夜里,微风习习,蛙鸣声声,萤火虫在草丛里闪闪发光,星星一眨一眨的,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齐读)

师:伫立窗前,感习习微风,听声声蛙鸣,赏萤光闪闪,看星星眨眼。这静中有动的情趣在胸中流淌,谁愿意读出这种情趣?(赛读)

师:窗外的夏日是充满趣味的,(板书:夏之趣)让我们再去体味一遍这夏之趣。(男女生对读,男生读暮色中的部分,女生读夜里部分。)

过渡:窗外的秋天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图片及文字,一齐读出秋天的喜悦,(板书:秋之喜)边读边想象那五谷丰登,欢声笑语的热闹场面。

过渡:白雪覆盖的冬日会有怎样的情趣呢?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课件。评读。

点拨:通过母鸡、小鸡、公鸡的对比描写,作者写出了乡村冬日的独特韵味,同学们想一想,冬日乡村还会有什么小动物在外面活动?

教师出示大鹅和鸭子图片,学生看图片,发挥想象,为作者的冬之韵续编。

(例:几只大鹅正在进餐,一只威武的大鹅时而进餐,时而引吭高歌;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像士兵一样在窗外巡逻。)

四、总结写法,升华主题。

1、师: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抓住景物特点为我们展现了从前乡村的春之美,夏之趣,秋之喜,冬之韵。思绪由遥远的从前回到现实,不禁感慨道:学生齐读最后一节。(板书:古朴美丽)

2、过去的乡村已变为城市,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板书:深深地怀念)

3、窗外有太多的风景,曾日日与作者相拥,这份美好的回忆,这份浓浓的深情,已在作者心中注入永恒,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情一起读读开头和结尾,(课件出示)在品味的同时,请同学们想一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板书:首尾照应)

4、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开头和结尾是总的概括,中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具体写,也就是分写,这种结构方式叫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它会使文章的层次十分清晰。

五、拓展阅读。

1、抓住景物特点也是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法,下面我们就再读一篇这样的美文,请我们班的朗读小明星赵俪婷来读,其他的同学思考:作者抓住蒙蒙细雨中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乡村窗外的景色是清新自然的,那么城市中窗外又有怎样的景致呢?

默读《窗外》,思考:这个小朋友家的窗外有什么样的风景?

3、还有一位小朋友,他家窗外有一片竹林,让我们快到这片竹林中看看吧。

自由读《窗外的竹林》,用直线画出小作者敬佩竹子的原因。

六、习作提升。

1、师:刚才我们阅读的三篇文章,有两篇是和我们差不多大小朋友写的,同学们想不想也当回小作家?老师也想一显身手。(课件出示诗化《窗外》)指名读。

2、出示习作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动笔习作。

3、展示习作。

七、结语:窗外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的心,爱家乡、爱大自然、爱身边一切美好事物的心。只要你拥有这颗热爱之心,你的生活就会无限精彩。(出示课件)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2篇

《美丽的鹿角》

教学目标:

1、认识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言,感悟文本

1、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出示句子:“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1)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鹿觉得自己的鹿角很美?——理解“精美别致”。

(2)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读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赞美、自鸣得意的语气。)

2、小鹿怎么样评价自己的腿?

出示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2)你从小鹿的哪些表情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有目的地展开阅读,从而使阅读更加有效。】

二、研读心情,体味变化

1.是什么事让鹿改变了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呢?

2、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3、运用语气词进行想像说话。(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1)当鹿灵巧地把狮子远远地甩在后面时,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了:“(),()!”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正在这时候,糟糕,美丽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凶猛的狮子一看,机会来了:“(),()!”

(3)小鹿却吓得直冒冷汗:“(),()。”

4、多危险啊,经历了狮口逃生的鹿深有感触地说——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这时,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

鹿对角说:“你虽然美丽,但是()。”

鹿对腿说:“你虽然(),但是()。”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师生交流:从寓言里悟出来的道理。

2、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学习了本篇课文,知道了事物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拓展寓言故事《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5、教师总结:点明寓言的特点。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4篇

《美丽的鹿角》

教学目标:

1、认识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言,感悟文本

1、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出示句子:“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1)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鹿觉得自己的鹿角很美?——理解“精美别致”。

(2)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读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赞美、自鸣得意的语气。)

2、小鹿怎么样评价自己的腿?

出示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2)你从小鹿的哪些表情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有目的地展开阅读,从而使阅读更加有效。】

二、研读心情,体味变化

1.是什么事让鹿改变了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呢?

2、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3、运用语气词进行想像说话。(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1)当鹿灵巧地把狮子远远地甩在后面时,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了:“(),()!”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正在这时候,糟糕,美丽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凶猛的狮子一看,机会来了:“(),()!”

(3)小鹿却吓得直冒冷汗:“(),()。”

4、多危险啊,经历了狮口逃生的鹿深有感触地说——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这时,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

鹿对角说:“你虽然美丽,但是()。”

鹿对腿说:“你虽然(),但是()。”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师生交流:从寓言里悟出来的道理。

2、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学习了本篇课文,知道了事物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拓展寓言故事《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5、教师总结:点明寓言的特点。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5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征吗?(教师简单叙述红军长征背景)谁愿意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

2、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军爱民的感人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等等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当中找到答案。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打个“?”。

2、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当中的生字词。

(1)出示词语。

藏族一段同胞朱德翻译糊涂怨不得平平展展

春耕播下菩萨糟蹋挨饿地区不饶人尽心尽力

(2)指名读,相机正音。提醒:“藏族”两个均为平舌音;“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均要念轻声;“饶”声母为r;多音字“挨”在“挨饿”中读?SPAN>i,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3)开火车读,齐读。

(4)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词意。

(1)本课的词语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

(2)讨论交流,相机介绍解决方法:、向别人请教、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

三、理清脉络

过渡:同学们,扫除了以上阅读障碍,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长句。(师生评议)

2、指导分段。

全文一共有几个大段?各段说了些什么?

四、学习课文第1、9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菩萨兵”这个题目出自文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来。

1、学生自由读,划出文中的句子。

2、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1)“菩萨一样的司令”是谁?“菩萨一样的兵”是谁?

(2)是谁这样称呼他们的?

(3)指导朗读:藏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注意读出感激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交流: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教学生字

1、同学们,读完了课文,我们来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吧!先把语文书打开,翻到课后第2题,拿出你的钢笔描红。写字之前,请大家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要注意三个“一”,同桌相互提醒。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写字。

2、同学们,字写完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看哪些字你原来就会写的,哪些字的结构比较复杂,你就重点记一记,可以在座位上书空。

3、下面请同学们抄写生字词,把这些生字词牢牢地记忆在自己的大脑中。

板书设计:

民:躲回流泪

菩萨兵↓↑↑鱼水情

军:急找春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大家,文中谁将谁称为“菩萨兵”?

二、前后对比,提出疑问。

1、你是从文中哪儿知道“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呢?找找看。

(1)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2)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是怎样的呢?

(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处处为他人着想,只做好事,不干坏事。)

2、是的,藏胞认为红军像菩萨一样,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一开始,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吗?再找找看,藏胞得知又有军队来,有什么反映?

(1)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你觉得,藏胞们吃尽了哪些苦头?学生想象说话。

指导朗读,强调“吃尽了”。

(2)引读:是的,反动军队一进入村庄就大肆掠夺,滥杀无辜,到处一片血腥。藏族同胞真是——“吃尽了苦头”,所以当军队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时,难怪他们——“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

3、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板书:躲、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板书:→?)

三、精读重点,探究原因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相机出示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3、交流。

△出示: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1)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得)

(3)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可以适当评价

(4)是啊,朱总司令首先想到的是――藏胞,深山的生活也许一天两天还能熬得过去,可这么多天了,让人怎么受得了呢?谁还想来读读这句话?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出示:朱总司令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1)你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还能够体会到什么?

(2)抓住“节气不饶人、赶紧、抢”,体会朱总司令的“急”

(3)是啊,如果不把地抢种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朱总司令真是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啊!谁能读好这句话?

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比较句子表达的情感。

“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①这两句话,一句是翻译说的,一句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翻译对藏胞的埋怨、责怪;朱总司令对藏胞的理解和宽容)

②读翻译的话,理解“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③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

(5)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出示: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1)学到这儿,老师发现你们可真会读书,还能通过朗读将你的理解表现出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能感受到朱总司令一心替藏胞着想,有着菩萨心肠。现在,让我们再读读朱总司令在春耕动员会上的发言,看又能感受到什么?齐读

(2)什么是“尽心尽力”呢?(就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全心全意)

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朱总司令想民所想,把藏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就是“尽心尽力”!)

⑵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①播下的种子仅仅指一粒粒粮食吗?(还有他们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

②是的,红军把对藏胞的关心、爱护也播下了地,他们希望,等到收获的季节,藏民们能够……能够……能够……

⑶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指名读、齐读

4、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5、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引读第七自然段。

四、反复品读,体会深情

1、红军这群菩萨兵用真挚的爱打动了藏胞,处处替藏胞着想,他们在这里为藏胞春耕,打扫院子,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任和欢迎。几天以后,引读第八自然段——

2、藏胞们终于回家了,看到红军战士所做的一切,流下了眼泪。他们将涌上心头的干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引读最后一句话——

3、此时此刻,再次读起这句话,你能体会到藏胞的心情吗?

加提示语读: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4、藏胞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司令,这样的兵!红军的言行感动了每一个藏族同胞,他们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再读最后一句话

五、总结全文

1、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故事。红军不仅将包含着浓浓爱意的种子撒在了田间,更撒在了人民的心中。(板书:爱)

2、你觉得如果红军再次来到藏民居住的地区,藏胞还会又躲又跑吗?他们会怎么做?

3、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7篇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3.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这里栽着()。一棵棵榕树就像()撑开的(),树叶(),可以(),()。树下(),每逢(),()总是()。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8篇

教学目标: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

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教学难点:

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二、赏析“窗”的美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1、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2、写法。

(1)对比。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3、结尾。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1)如果给《窗》的结尾再加两个字,你们猜我会加哪两个字?“活该!”这是高中时代学习的鲁迅先生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一个词成一段,多么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学借用到《窗》的结尾,由此可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所学都用上了

(2)如果结尾改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这样的结局仿佛就告诉人们做一个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的人是有善报的,是有好结果的这就违背了世人的正确的道德观

三、畅所欲言说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们的微博上每个人发表一条学完《窗》后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我的微博: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远窗人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抑恶扬善?

四、教师赠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五、回顾目标

1、题目含蓄简洁。

2、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4、结尾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学会写作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原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大家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要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9篇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3.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出示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这个问题也是课后习题。

三、练习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2.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1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前准备:

1、自制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文本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小组内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3.交流收获和问题

三、细读文本,解决问题

整合问题:爸爸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一老一小如何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主要交流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第二: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第三: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1、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3、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出示句子: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交流: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6、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2、结合5、12大地震中涌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3、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第12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⑵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课后分析】

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原本我是设计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在教学中仅仅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有些单薄。所以第一教时我在课本剧表演上多用了些时间,而用了一节班队课让孩子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如果时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进行身体力行的设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荐访问:上册 人教版 汇编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汇编12篇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汇编12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