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作为关键内容之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在朗读过程中,对不同内容的处理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因而教师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分组朗读、师生齐读等。有效的朗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浪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迷失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中,一味追求课堂讨论的热闹,而将朗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抛诸脑后。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急切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讲解得过多、过细。他们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真正理解,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朗读课文,忽视了朗读的作用,误以为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忆就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还有一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听一遍课文录音或看一段视频,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朗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作者的对话,更不要说产生情感共鸣了。
此外,部分教师尽管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教学策略,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朗读技巧,导致朗读流于形式,最终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确保领读时发音清晰、标准
教师在进行泛读时要确保发音清晰、标准,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对一些字的读音产生错误的认知。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普通话水平较低,因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视频、录音等方式来进行泛读,确保泛读的准确性。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有时会采用“唱读”的方式进行泛读,这不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应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在学生独自朗读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读音标准与否,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前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指导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应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尤其是对于一些文言文,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文章大意就进行反复朗读,往往是读了半天还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可以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由于文章很长,如果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朗读,一节课的时间完全不够。因此,教师可以先选出文章中最具教学价值、最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对关键段落进行朗读,并以此为基础理解全文主旨。对一些文言课文进行教学时则与此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和结构美。
(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表达的感情
有效的朗读教学并非单纯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让他们随意读,而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设计好朗读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解决关键问题。读出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朗读的一个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朗读效果,感染学生,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学生和作者的思想保持在相近的基调时,就更容易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感情,感受到作品蕴含的美感,进而去发现美、欣赏美。不同语气、语调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学生朗读时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语气、语调的变化,一方面会使朗读更加动听,另一方面能够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巧妙地处理文中停顿,能够进一步强化朗读表达文章感情的效果,重音的应用也能够加强情感渲染。
例如,朗读《济南的冬天》应突出赞美之情,同时注意句子间的停歇,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思考、回味感。阅读《台阶》时,读到“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此处的停顿也需要着重处理,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使学生理解朗读时停顿所起到的作用。朗读散文《春》时,一方面应结合文章语境融入感情,另一方面应注意重音和停顿。学习《白杨礼赞》时,应大声朗读来感受文中蕴含的豪情。朗读《与朱元思书》时,应读得婉转,感受文章描绘的美丽山水画卷,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灵活创设教学情境
课文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朗读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共情,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描述的内容,进入角色。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初中生由于经历不够丰富,简单地对文本进行朗读难以感受到作者面对母亲年老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也难以体会文中“好好儿活”这句话蕴含的厚重意味。因此,教师可以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用医学上的疼痛等级评定,告诉学生人能够感受到的疼痛共分12级,肝癌的疼痛感达到11级之高。作者的母亲当时就是每晚经受着这样的痛苦却依旧能够瞒着作者不让其发现。在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后,学生对母爱的厚重与伟大有了一定感受,在此基础上朗读作者与母亲的诀别片段,读懂母亲昏迷前虚弱地呼喊“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文本朗读,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母亲怎样用生命托起子女的成长,也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复杂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构建,学生提高感悟水平,发展认知,进一步读懂文中蕴含的情感与意蕴。
(五)丰富朗读形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活动。我校自2020年9月25日起开放了朗读亭。朗读亭集朗读练习、录制演讲训练、线上分享功能于一体,朗读内容可以是唐诗、宋词等经典国学文化,也可以是现当代优秀文化作品,学生可以自由朗读、广泛朗读。一段时间内,学校根据节日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泛读,之后挑选内容进行精读、分角色朗讀等。
朗读亭演读法也是一大亮点。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字蕴含的情感和意义,配上背景音乐,融入表演元素,呈现动人的情境朗读。无论学生用何种方式进行朗读,我们都会用镜头记录下来,选取片段在校门口的屏幕上滚动播放,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朗读,爱上朗读,用朗读发声。如今的校园里,每天的早读时间都会有数个激情朗读者产生,优美的诗词、气势磅礴的文章,声声入耳,书香弥漫。
朗读教学的形式丰富。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我们可以应用演读法,引导学生表演木兰的从军过程。为演好角色,学生需要构思在文章背景下木兰为何替父从军,应表现出怎样的情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句子来佐证木兰的心情。学生对故事中角色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认识,就能够通过表演来进一步演绎自己的想法,加强在朗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主动探索文章中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走向,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美,仅凭逐字逐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亲身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及丰富意蕴,读出韵味。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可塑性强的阶段,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付出,创新朗读教学,定会让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而有趣。
猜你喜欢初中语文文本文章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年10期)2019-10-26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放屁文章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18年4期)2018-09-06小处着眼,写大文章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4期)2018-05-14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20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