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

时间:2023-06-23 11: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张念念 方险峰

(三峡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皮肤科, 湖北 宜昌 443003)

患者,女,49岁。因“全身起疹脱屑伴瘙痒反复发作3月”于2019年12月16日收入我科。患者于2019年8月29日在我院血液科行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G∶E=13.1∶1,粒系统:中、晚幼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各占8.5%和3.0%,BCR-ABL(p210型)融合基因检测阳性,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2019年9月10日开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 1次/天,半月后出现背部红斑丘疹,面部脱屑,伴明显瘙痒。遂自行停药并于外院给予抗过敏止痒对症治疗(强的松10 mg/d,西替利嗪10 mg/d),皮疹部分好转。2019年10月3日,患者再次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次日自觉全身皮肤瘙痒,背部、胸腹及双前臂再次出现红斑丘疹,双上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近1月来皮疹逐渐蔓延至全身,面颈部、双耳、双小腿、双足肿胀脱屑,以面部为主,双耳经搔抓后出现黄色渗液结痂,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夜间瘙痒显著。为进一步专科诊治来我科就诊,门诊以“药物性皮炎”收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其他药物过敏史,否认起疹前长期服用其他药物史。系统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可,心肺腹系统查体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双耳及躯干四肢广泛暗红斑,头面部及双小腿、双足肿胀,表面附着白色鳞屑,双耳渗液结黄痂,全身皮肤干燥粗糙。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6.60%,嗜酸细胞计数2.64×109/L;
肝功一组:谷丙转氨酶47 U/L,谷草转氨酶38 U/L,总胆红素37.33 μmol/L,白蛋白37.63 g/L;
尿便常规、肾功能、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均未见异常。皮肤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未见明显细菌生长。自免肝六项(-),铜蓝蛋白(-)。心电图:窦性心律,房性早搏。肝胆脾胰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双肺CT:考虑双肺增殖灶。全身浅表淋巴结彩超(-)。诊断:①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
②肝功能异常。

治疗经过:给予强的松10 mg/d,依巴斯汀10 mg/晚口服,静滴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注射液,面部、双耳给予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40万单位+地塞米松10 mg混合溶液湿敷,2次/天,双耳黄痂外擦百多邦软膏 3次/天,躯干四肢红斑外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2次/天,同时全身外用维生素E霜等保湿润肤剂。肝功能异常请肝病科会诊后给予双环醇片50 mg 3次/天口服,考虑到患者原发病需要,请血液科会诊后建议继续维持原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1周后患者皮疹明显改善,面颈部、双耳、双小腿、双足肿胀明显消退,鳞屑完全脱落,全身皮肤较前光滑。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3 U/L,谷草转氨酶30 U/L,患者于2019年12月23日好转出院。随访至今患者皮疹未再复发(见图1)。

注:A、B:患者治疗前(12月16日入院时)面颈部、双耳、双小腿、双足肿胀脱屑,表面附着鳞屑,皮肤干燥粗糙;
C、D:患者治疗后(12月22日)面颈部、双耳、双小腿、双足肿胀明显消退,鳞屑脱落,皮肤较前光滑,双小腿双足遗留色素沉着图1 患者治疗前后情况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BCR-ABL、c-Kit和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的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不能切除/转移的胃肠道间质肿瘤[1]。由于其皮肤不良反应报道的增多逐渐受到皮肤科医生的重视。据文献报道,甲磺酸伊马替尼最常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肌痛、肌肉痉挛、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肾毒性、浮肿和皮疹等[2]。31%~44%的患者出现皮肤药物反应,包括瘙痒、皮肤干燥、眶周及下肢水肿、红斑丘疹及色素异常等[3]。但一般症状较轻微,经对症治疗多能缓解,故临床上易忽视。也有文献报道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后可出现苔藓样药疹、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重症皮疹,甚至诱发或加重银屑病[4-9]。

甲磺酸伊马替尼诱发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不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引起严重药物反应的使用剂量常超过400 mg/d[10]。由于原发疾病需要,一般不停用此药,多数患者给予抗组胺药、局部或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后,皮疹可明显缓解,但应严密监测随访。对于皮疹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则需减量或立即停药[8]。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起疹前有明确用药史,且两次用药均出现类似皮疹,故甲磺酸伊马替尼所致药疹诊断明确。该患者经常规抗过敏联合小剂量强的松及外用激素软膏、保湿润肤剂治疗后皮疹明显好转。甲磺酸伊马替尼所致皮疹大多发生于暴露部位,本例患者皮疹亦以面颈部、双耳为主,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光敏反应有关。因此,对于正在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或已出现皮疹的患者,建议其防晒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甲磺酸伊马替尼诱发的皮肤不良反应难以完全避免,且无法准确预知。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病案报道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和警惕,从而早期识别和治疗皮肤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伊马替尼甲磺酸双耳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328例住院患者应用甲磺酸加贝酯的合理性分析Δ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2年1期)2022-02-21轻叩双耳好处多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年1期)2022-02-02轻叩双耳好处多家庭科学·新健康(2021年11期)2021-11-23哥窑青釉双耳彝炉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比较分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5期)2019-06-0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分析中外医疗(2017年26期)2017-11-15轻叩双耳好处多家庭科学·新健康(2016年11期)2016-11-23伊马替尼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22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6期)2016-11-02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2期)2016-08-19

推荐访问:不良反应 皮肤 甲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