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冉
(邯郸学院 教务处,河北 邯郸 056005)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有赖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所以,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努力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高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还算是一年轻的学科,其目标和指向从国家层面是明确的,创新促进创业,创业促进就业。但不同的院校,对于不同的学生其侧重点不同,目标和指向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这样就造成各院校教学的安排、课程的设置、教学的组织也各不相同。应该如何构建科学的、适应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成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各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国家一流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早,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比较成熟,特别是实践性课程体系完善,效果也比较明显。而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五花八门。有的院校只开设了通识的创新创业概论课程,名称和课程门数也各不相同,没有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性课程,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多是随意的、不成体系的活动,学校随意组织,学生随意参加,其效果也就缺少保障;
有的院校构建了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但是,从具体课程来看,所谓的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只是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程的简单变形,与创新创业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更为普遍的是,作为课程,从内容到组织实施,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与市场、与行业、与社会是脱节的,对学生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直接的作用。上述现象造成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非议和疑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影响教学质量,不是教学改革,而是教育在走秀。
正是由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不完善,建设不到位,使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和随意的、质量不高、不成体系的几项活动上,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具体时效大打折扣,无法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学业深度对接。
基于以上,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构建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想,并在邯郸学院开展了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以两个“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习观念;
以转变两种“行为”为主题,即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提高两个“质量”为目标,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两个“创新”为根本,即:创新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是侧重实用、实践的教育改革,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更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早在1991年的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上就把“创业创新教育”定义为:培养在开创、冒险、创业、独立工作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等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教育。所以,从国际层面看,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是实用、实践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必须以课程为依托。在教育系统中,课程不能是孤立的某一门课程,必须建设完善的、系统的、立体的、可实施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由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首先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以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标的理论知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应该属于创新创业教育第一层次的课程;
其次是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专业技巧、创业专业技能的专门的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存在于专业范畴,处于专业层面,属于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层次的课程;
第三是提高性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效果的提高性实践课程,这类课程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通识相结合、学院范畴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属于创新创业教育第三层次的课程。[1]56-63
那么,怎样理解课程呢?一般课程论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古汉语中最早的课程出现在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中,“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2]44-47。朱熹在所说的“课程”与今天的课程观是相近的,即“进程与安排”。所以,我国传统的课程观,课程是静态的学科知识的总和,理论知识学习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在西方,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英语课程(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其含义是“跑道”(Race-course),在这里,人们对课程(Currere)的理解是有歧义的。一种意见认为是“学习进程”(Course of study)的意思,就是为学生设计的轨道;
另一种意见认为“Currere”的含义是“奔跑”,在这一含义下,课程强调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知识的自我建构,强调课程实践和实践课程[3]90-94。
根据泰勒课程观念,“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4]7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是学习经验。他强调课程学习中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学习的质量不是决定于课程,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强调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相作用。这样的课程观念,同样强调的是课程的实践性和实践的课程化。
我们再从杜威的课程观念来看,他说“课程最大弊端就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课程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5]265-266。其实,我们认真研究成人的活动,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把这些课程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里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课程教材体现的学科内容。杜威关注课程的活动方向,关注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杜威的课程观念同样是强调“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
我们再回到今天的课程分类来看,今天的课程可分为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又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又分为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组织的专业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
隐性课程分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这里除了文化课程外,其他课程都属于实践性课程。所以,实践课程是课程的重点、是课程的关键。[6]51-54
总之,实践是教育的方向,是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性课程类型,把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使创新创业实践按照课程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组织完善,科学考核,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转变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应该多种形式呈现,形成立体的课程体系。
(一)从美国看世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大的代表性。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同的高校努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实效[7]120-126。
首先,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包括创新创业计划书的研发、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电梯游说”、融资吸引、人际交往等方面,通过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水平。
其次,设置了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包括团队合作及模拟项目研发、研讨会、参与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新创业活动俱乐部、参加专业导师的创新创业指导等活动。这类活动课程先从商学院开始设计实施,现在已经拓展到艺术类、科学类、土木工程类高校。
第三,设置了真实项目的研发课程,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与投资公司经营者、优秀企业家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前沿创新创业信息。比如“创新创业美食店”(Entrepreneurial Deli),其实就是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还开展集中培训,引导学生带着真实项目,实施研发,并开展商业化活动。
第四,设置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他们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选修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比如计算机的学生除了要完成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外,还要选修团队协作、提高写作技能等与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实践课程。
第五,把各类竞赛作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创新创业类竞赛不仅是比赛活动,也不仅是展示学生创新技巧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技术、技巧、技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学习过程。从教育理论来看,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够培养学生思考课堂之外的多种影响因素,提高跨学科协作的能力。通过竞赛的准备、参加竞赛等过程,能够广泛与行业企业协作,在协作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技术或技能,包括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制定,吸引投资,社会沟通能力等。另外,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竞赛中开发的创新创业项目,其中优秀的项目将会被投资者开发并实施,这些都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美国,创新创业类竞赛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第六,设置了校外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开展校外的创新创业课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有的高校建设了“创新创业宿舍”,把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到不同社区之中,密切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家之间、学生与投资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再比如创业俱乐部的建设,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或技术的商业转化平台。再比如“创新大厅”俱乐部(Inspiration Hall)与创新创业社区(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ELC)。在这里学生与同学、教师、商务人士和企业家共同开展项目开发,或开展商业活动,建立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伙伴关系,从更高层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七,美国的社区学院更是进一步建设与行业企业直接关联的真实的实践课程体系。由于社区学院与地方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他们干脆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8]99-103。
总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能够职称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立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并且构建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实施的方法各路径,保障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质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二)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题组对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作了不完全的调查分析。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体框架是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类别开设。从课程内容来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均有显性的课程设置,而实践课程五花八门,既不成体系,也没有完善的实施程序和考核方案。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对照世界先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概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完善。从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创业上,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创新实践,也包括创业实践,创新是创业的基础。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忽视创新实践,所建设的创客空间,也都是着眼于创业,着眼于建立公司,基本上放弃了创新的基础作用。这样的颠倒顺序并不能使效果最大化,甚至会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这样的问题不单单是高校的问题,政府、社会同样单一的关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扶持。即使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与鼓励,缺乏创新能力支撑的创业结果是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的。[9]71-73
二是课程体系不完善。由于对创新内容重视不够,课程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使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不系统、不规范、不完善。比如创新类课程或有创新内容的课程,课程内容不充实,课程实施不规范,考核不系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比如,许多高校仅仅开设一类或者几类的创业课程,而且这些课程之间还没有相应的联系,支离破碎,偏向于应试教育,缺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创新课程的融会贯通, 无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只关注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仅仅在创业就业方面给予相应的教育,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核心精神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10]168-169
三是教学过程不完善。目前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还是偏重于课堂教学,众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未纳入课程体系范畴,即使有的学校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范畴,也只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游离于课堂教学管理之外,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效果不理想。
根据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参照重点院校的做法和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地方院校办学实际的基础上,我们研究设计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进行了初步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新兴学科,创新创业课程既属于普通课程范畴,又不同普通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知识的培养,更需要实践能力的养成,所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需要课堂教学有形课程的培养,更需要自主实习实训项目、竞赛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等个性化课程的锻造,还需要各类创新创业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体验性课程的磨练。有形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课程,各种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项目也是课程,每个项目都属于做项目学生的个性化课程[11]83-87。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坚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行为改革,提高学习效果这两大目标。坚持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三大原则。坚持创意与创业并重、校内与校外并重、线上与线下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普及性实践与提高性实践并重五大理念。
根据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分析和研究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信息化对学生学习与成长所带来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创新创业开展情况,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28411的基本思路,即坚持两个面向的基本原则:面向所有课程、所有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面向所有学生的全程学业。坚持“四结合”的实施路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实验实训与双创项目相结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课堂或项目实践与基地实践相结合、能力普及与双创能力培优相结合。构建了四个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即课堂系列、实验实训系列、竞赛系列、基地系列、第二课堂系列。健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即“创新创业学分置换”制度。坚持把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抓手。
面向所有课程、所有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创新创业实践不单单是一项学生活动,而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凭借,所以,教育部特别要求由教学部门分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既然是教学改革的载体和方向,又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所以,所有教师都承担着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的责任和任务,必须将创新创业实践渗透所有课程、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第一,我们要求所有教师的所有教学文件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开展实践指导的途径及考核办法。第二,教师教学行为按照三个“1:1”的路径进行实施,即,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时间上的1:1,课上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自主研讨学习时间上的1:1,课后学生自主延伸学习的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的1:1。努力将学业的学习、研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面向所有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载体,其目的不是培养几名活跃的学生,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开展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不同的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入学后的通识教育,也不是毕业前的实践教育,而是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面向的是全程学业。
在两个面向的前提下,按照五个结合的思路建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第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比如,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包括科技创新实践指导、历史文献研读指导、科技论文写作指导、旅游公司建设实践、公司财务管理与运行实践指导等,这是显性课程。更多的创新创业渗透在具体的课程中,所有课程都承担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的任务,这是隐性课程。当然,隐性课程主要承担创新实践指导的任务。第二,实验实训与双创项目相结合。必修的实验实训课程要增加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该项目的延伸,就可以成为学生开展创业创业的项目。另一方面,各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开设独立的创新型实验实训课程,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到创新型实验实训课程中。第三,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首先,所有学科竞赛纳入课程管理,置换创新创业学分。其次,所有学生必须按要求修够学业要求的学科竞赛学分。在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科竞赛项目升华为创新创业项目。第四,能力普及与培优相结合。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创新创业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创业基地包括的校内的创客空间,也包括校外的创新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每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竞赛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所属的产业领域,到创新创业基地开展体验性实践或创业性实践,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修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目标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开设一定的课程对优秀项目、有创新创业潜力和兴趣的学生进行锻造和提高。为此我们集中设计了“双创思搏客”,该课程的目标是集中对优质项目、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提高锻造。第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建立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将创新创业与社团活动相融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与人想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学分。
各类课程怎样统一纳入创新创业课程系列进行管理呢,那就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学分置换制度,并突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广大师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怎样把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并有效实施呢。[12]13-15
一是组织教师修订课程标准,并在每学期的集体讲评课中,讲解创新创业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的组织实施,促进将创新创业实践有效的融入到每门课中。
二是每学期组织申报开放实验实训项目,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实验实训,并有意识的邀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真正的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三是积极激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明确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虽然学校投入不多、奖励不多,但是,学生认识到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性日益高涨,成绩不断提高。
四是不断加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力度,鼓励所有教师和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校比赛项目逐年攀升,特别是2019年总的项目数接近3000项,按照每五人做一个项目,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数达到15000人,是我校学生的总数,即2019年每名学生都至少拥有一门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
五是加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我校除建有创客空间外,各二级学院都建设有专业的校外创新创业或实习基地,比如我校文史学院与临漳县文化旅游局、与大名县教育局、丛台区教育局、邯山区教育局、邯郸市第二十八中学等签订有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还在赵王城遗址公园、邯郸市博物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管理委员会、永年区标准件管理委员会、磁县直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直隶七师纪念馆、郭隆真故居等建有近20家校外实习或创新实践基地。除开展毕业实习外,所有学生必须有不少于两周的创新研习或创业实践的经历。
六是设计了“双创思搏客”创新创业培优实践性课程。以锻造优质项目,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为目标,建设了“双创思搏客”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三年来通过该课程对100余个优秀项目进行了打磨和锻造,产生各类省级创新创业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7项。
猜你喜欢课程体系课程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