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是一个汉语词语。含义是:学校中依据学生修业年限分学生为若干级谓之年级。如我国现行学制一般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学校中就编为六个年级。学生入学第一学年为一年级,第二学年升入二年级,馀类推。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多者,再分成若干班,中小学一般分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5篇
【篇一】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一
宗和杰:今天听了袁文老师的《观察物体》一课,整体感觉三维目标突出,学生自主参与面广,师生配合融洽,比较好的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欣赏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从摆一摆、看一看到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接着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教师准备充分,从课件制作到正方体实物(12个),再到正方形图片(20张)。
3、能够在具体实物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4、教师注重方法指导。体现在观察的动作、方位、顺序等方面。
5、注重数学思维训练。体现在动手摆不同的图形,观察图形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练习中学生再次搭建图形等。
6、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之美,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
相关建议:
1、学生的学具应有所准备,丰富的学具才能让学生整体参与。
3、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条理的表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与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
4、观察的结论虽比较难,但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5、画图是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并作出评价。
夏林成:《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袁文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上台摆正方体,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洪燕:《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袁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建议:1、老师上课很亲切,一直面带微笑,但激情不够,语言没有节奏感
2、观察时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要有一个顺序,我们观察物体一般是从正面到侧面再到上面。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非常感谢给我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李亮:周三是我们教研活动日,这次所评的数学课,是袁老师和公开课,三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观察物体》这节课,袁老师能够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层次鲜明的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学生对学具的准备不充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孩子们准备好学具,摆放在桌子上,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能孩子们更能深刻的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闵应贤:听了袁文老师的观察物体一课,简单谈谈我听后的感想。袁文老师课前准备的很充分,语言有亲和力,和学生沟通的很顺畅。学生学习的氛围很浓厚,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探索方面做的很主动,效果也很好。袁文老师大胆放手,适当指导,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的建议是,袁文老师在一些细节上可以更好的处理。例如:观察物体的姿势是平视,应该亲自演示一下较为妥当;总结性的板书不够完整和清晰。
【篇二】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影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小闹钟猪。学习新知《观察物体》。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在观察的时候,从上面看,一些三维图形,会出现有多个答案,到要不要规定站在正面往下看呢?扶放做得不够好,课堂有一点乱。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篇三】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知识点汇总
四、观察物体
重点、难点
、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知识点
、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
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统计
重点、难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
知识点
、“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
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
例题
、在二(一)班选班长时,四位同学的选票如下:
张刚:正正
王芳:正正正
刘红:正
李强;正正
(1)整理数据
姓名
张刚
王芳
刘红
李强
票数
(2)( )的选票最多;
(3)(
)的选票最少;
(4)王芳比张刚多多少票?
六、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
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
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
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知识点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例题
、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是90分、96分、98分。甲说:“我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乙说:“我比甲高。”那么,甲是()分,乙是()分,丙是
(
)分。
2、填符号
在○里填上+、-、×、>、<或=
4(
)6=24
8(
)8=16
70-22(
)8×6
7×4(
)23
66(
)40(
)2
【篇四】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单元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68------71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辨认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以及运用推理解决简单问题这三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辨认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是以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得到结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同时让学生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及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的方法。在第二部分中,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他是让学生从观察实物转为观察立体图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位置分别对立体图形进行观察,体现了学生对于三视图知识的初步渗透。在第三部分中,重要是要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充分的,能够简单的推理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中,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辨认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何来观察物体,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以及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一个简单的物体、几何体的形状,初步掌握全面、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难点:辨认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推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观察物体1…………………………………1课时
观察物体2…………………………………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6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情景-----四名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熊猫玩具来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在结合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形状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能辨别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是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的看待事物的意识。
学具、教具:手鼓 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初步感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听听下面这个故事,你们想象一下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故事导入:星期天,退休的李奶奶带着他的小孙女欢欢、喜喜和外孙子乐乐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东东他们就把李奶奶拉到了象园,李奶奶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过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跑去。 东东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说:“奶奶,奶奶,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奶奶,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笑笑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婆,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李奶奶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难道有三只大象?”
教师:真的有三只大象吗?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大象不一样呢?
教师小结:是同一只大象,只是他们所观察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形状也就有所不同了,想要看到物体的全貌或者整体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实际观察,积累经验。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玩具,大家看看是什么?
(出示手鼓,并将手鼓摆放在学生桌子的正中间。)
2、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摆一摆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
(3)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到本组的下一个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数学书的画面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数学书的那一面?
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数学书的画面也不一样了。
三、情景模拟,发展空间观念。
1、读懂情景图,理解位置关系。
教师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青同学们想一想,分别站在4名同学的位置观察熊猫,看到的熊猫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2、情景模拟,明确位置关系。
教师:青同学们都站到小明的位置上,对照情景图,看你们站的对不对?
教师:看看小明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如果你是小红,小芳或者小亮,又该站在什么位置?青同学们自己站一站,看一看。
3、正确判断。
教师:根据情景图,想想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在说说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4、游戏巩固。
教师:下面,老师任意出上面图中的一张照片,请你们判断是谁看到的,然后快速的站到那一边去。
四、总结方法,提升认识。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察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观察的?在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六、畅谈收获,总结。
教师: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那些收获呢?下来说给你的同桌以及伙伴们。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位置 后
左 右
前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知识目标,学生基本完成,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够辨别从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知道如何全面,正确的去观察物体以及方法,但是在教学方面,这一部分,我没有着重讲,这是我的失误。在情感方面,使对于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的看待事物的意识,这一方面,我一带而过,可以说向学生传输的太少或者可以直接说没有。
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教学重点,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对于教学难点,有个别学生还是很模糊,不能够很好的掌握。
【篇五】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知识点汇总
四、观察物体
重点、难点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知识点
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
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统计
重点、难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
知识点
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
例题
1、在二(一)班选班长时,四位同学的选票如下:
张刚:正正 王芳:正正正 刘红:正 李强;正正
(1)整理数据
姓名
张刚
王芳
刘红
李强
票数
(2)( )的选票最多;
(3)( )的选票最少;
(4)王芳比张刚多多少票?
六、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
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
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
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例题
1、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是90分、96分、98分。甲说:“我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乙说:“我比甲高。”那么,甲是()分,乙是()分,丙是
( )分。
2、填符号
在○里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