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物理论文8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1 0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物理的论文第1篇物理学是一种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物理的学习很有帮助。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图: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物理论文8篇

物理的论文 第1篇

物理学是一种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物理的学习很有帮助。

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图: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所谓“正立”和“倒立”,当然是相对于原物体而言。

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而凹面镜和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无一例外都是倒立的。当然,凹面镜和凸透镜也可以成虚像,而它们所成的两种虚像,同样是正立的状态。

那么人类的眼睛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根据上面的经验规律,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

物理的论文 第2篇

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现状

信息化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直观地表达抽象的理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的课件的运用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对学生观察、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方式在物理课堂的运用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使课本知识更加直观更具审美效果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1教师对信息化技术过于依赖

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只是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有序开展,他们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省时、省力,从而对其过于依赖,甚至有些教师一整堂课都是用多媒体来教授的,这将导致从以往人的灌输转变成为机械式的灌输,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其实,好的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具备高质量、多形式、内容丰富的教学大纲的载体,重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越性方便教学,而不是忽略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研究一味依赖。比如:一些教师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对互联网技术依赖较大,上网收集各种视频和图片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生搬硬套,既不备课,也不理会这些素材与课程主题的关联性,一味地教授给学生,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1.2学生对信息化技术过于依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无疑会将教学过程加快。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学时间的把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也容易使学生造成厌学情绪,不愿意抄写笔记;
或者是走极端,通过对高科技手段,如录音笔、摄影机等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下来,美其名曰在课下学习,其实不然,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根本不够重新学习,因此,那些录制下来的视频或声音也会被弃在一旁。

二、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注重教师的指导性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性地位是不容忽视和取代的,不能因为有了信息化教学的介入而忽视了教师在物理课堂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技巧,注重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并能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提问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只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展示,而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要有过多花哨和复杂的操作影响学生的感触,使学生能够在物理课堂上得到系统和全面的收获。

2.2注重内容信息量的合理性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应当注重信息量的适度问题,信息量太大,学生就成了信息化技术的“灌输”对象,则学生就难以有多余的精力进行思考和总结,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没能得到有效学习,反而会显得极为疲惫,这便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应当有取舍地对拓展信息进行删选,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发挥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

2.3注重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小心,不要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填鸭式的灌输,也不能只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脱离教师仅仅依靠机器。教师在课堂上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时需要始终反映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的基础上,过度追求信息技术“满堂灌”是不可取的,只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理的论文 第3篇

一、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教师多少都能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厌学情绪,对物理的不接受性越来越强烈,说明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学生。当前的学生追求学习氛围的宽松,我们必须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实的需要

我校地处山区乡村九义校,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我校的物理教学一直采用传授加讲授的教学模式,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根据学生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等。小组交流的内容一般应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
另一方面则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内容,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二、教师参与,是小组学习有成效的关键

教师的角色是要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这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所学知识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个人学习多得多。

4.小组合作学习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互评和个别指导与个别评价的有机结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得以利用,实现了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物理的论文 第4篇

初中物理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它与现实生活息息想关。由于学习物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且物理知识是较难理解的,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会感到陌生和畏惧,激起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心理、兴趣、思维模式等方面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物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于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人们就会主动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探究。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也是一样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奇怪的现象,这些奇怪的物理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物理知识。由于初中生对于一些奇怪有趣的现象特别好奇,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心着手,在物理教学中放大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和“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以及物理故事,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讲解物理知识,在课堂上建立与学生相关的情境模式,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先邀请班上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分别唱一首歌曲,在他们唱歌的过程中,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并在两个学生表演结束后立即问:他们唱得好不好听?在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顺势提出问题:想一想,男生和女生唱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得到结果。然后对于学生的结果给予评价。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分析能力

物理中一些伟大的发明以及一些定律的发现,都是经过科学家反复地实验探究得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分析能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分成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教师演示实验教学,另一种就是学生分组实验。这两种实验教学是分场景的。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物理教学中一些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或者比较危险的实验。而学生分组实验主要是针对一些危险性较低且便于分工合作的实验。演示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充分了解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中会发生的物理现象,然后针对这些物理现象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分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推导能力。例如,在讲“观察水的沸腾”时,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将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列举出来,并提出问题:水在快要沸腾的时候,气泡上升的过程是怎样的?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水沸腾时,温度计有什么变化?继续加热,温度计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又如,在开展“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学生分组实验时,先让学生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加以思考和分析,然后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综合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模式精心设计物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分析能力。

物理的论文 第5篇

“叮呤呤”伴随着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同学们安静了下来。铃声刚落,李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块、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只见他不动声色地放下东西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斗大的“电”字。

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竖起耳朵等待着他讲课,但他却叫了一位女同学上台去,要她把她自己的自来水笔杆往头上摩擦后,再把它伸向一堆碎纸屑当中。刹那间,奇迹出现了,同学们都目瞪口呆。许多纸屑立即自动粘到了笔杆上。这时,李老师问道:“哪里来的电呢?”多数同学陷入了沉思,只有几个同学小声回答道:“摩擦来的呗!”

“对,是的,是摩擦引起的。”李老师接过话茬一字一板地说:“物理摩擦后能够吸引东西,我们就说说这物理带了电。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叫作摩擦起电。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看着。最后,李老师真象魔术师那样,让我们观看了用摩擦起电的方法,使玻璃棒上的小纸屑跑后的表演:并给我们每个组发了毛皮和胶棒,或者是丝绸帕和玻璃棍,让我们每个人都作摩擦起电的实验。我一边做着实验,一边想着“登上电学宝座的法拉第”和“探索雷电秘密的富兰克林”。我也一定要象他们那样力争做一个驯电的人。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当李老师宣告实验结束时,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一个个不由自主的埋怨道:“嗨,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物理的论文 第6篇

初三新加入的物理课,我们也上了几节课了,也对此有了大致了解。

越向后学习,就愈加发觉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知识点都要弄懂弄透,才能打下牢固的地基。为了以后的学习不寸步难行,我们就要学好数学和物理。

在今天的物理课上,老师为我们讲了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听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小菜一碟,但是老师让我们写书上的例题。我写着的时候,物理老师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看了一下,立马给我指出了一些错误,比如,应用分数线代替除号,写计算过程时应该待会儿用的公式写在前面,还需要统一单位,且写的时候也要带上单位,结果不用带单位。但对于平时写数学题就有点不细心和马虎的我,有时就会漏掉这些点,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失分,所以我就要养成一种认真的习惯,不止是物理要这样,数学也要认真对待,成绩才会有所提高。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注意小细节,审题不清导致的。以后要改正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畏惧物理,要抱着一种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心态学习物理,才能真正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物理的论文 第7篇

永磁体是在外加磁场去掉后,仍能保留一定剩余磁化强度的物体。要使这样的物体剩余磁化强度为零,磁性完全消除,必须加反向磁场。使铁磁质完全退磁所需要的反向磁场的大小,叫铁磁质的矫顽力。

钢与铁都是铁磁质,但它们的矫顿力不同,钢具有较大的矫顿力,而铁的矫顽力较小。这是因为在炼钢过程中,在铁中加了碳、钨、铬等元素,炼成了碳钢、钨钢、铬钢等。碳、钨、铬等元素的加入,使钢在常温条件下,内部存在各种不均匀性,如晶体结构的不均匀、内应力的不均匀、磁性强弱的不均匀等。这些物理性质的不均匀,都使钢的矫顿力增加。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不均匀程度愈大,矫顽力愈大。但这些不均匀性并不是钢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的或已达到的最好状态,为使钢的内部不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要进行恰当的热处理或机械加工。

例如,碳钢在熔炼状态下,磁性和普通铁差不多;
它从高温淬炼后,不均匀才迅速增长,才能成为永磁材料。若把钢从高温度慢慢冷却下来,或把已淬炼的钢在六、七百摄氏度熔炼一下,其内部原子有充分时间排列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各种不均匀性减小,于是矫顽力就随之减小,它就不再成为永磁材料了。

钢或其他材料能成为永磁体,就是因为它们经过恰当地处理、加工后,内部存在的不均匀性处于最佳状态,矫顽力最大。铁的晶体结构、内应力等不均匀性很小,矫顽力自然很小,使它磁化或去磁都不需要很强的磁场,因此,它就不能变成永磁体。通常把磁化和去磁都很容易的材料,称为“软”磁性材料。“软”磁性材料不能作永磁体,铁就属于这种材料。

物理的论文 第8篇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

1.引出思维导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延伸教学主题的知识点,并对导图进行编排。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条件下,能够放松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作型思维得到提高。

2.整合和联系教学内容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能够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根据知识的主次关系,按照顺序进行编排制作。物理是一门有着大量概念和规律的学科,思维导图能够将这些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完整地呈现出来。

3.整合物理教学的知识点

物理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漏讲一些知识点的状况,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制作出思维导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再出现漏讲的情况,可以按照思维导图及时地进行调整。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通过实例阐述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分析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教师首先确定整个内容的教学目标,然后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确定中心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确立了教学主题后,根据教学主题知识点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示意图的绘制,按照顺时针的顺序编排思维导图。

3.进一步拓展思维导图

在概念和性质的知识点的绘制之后,要对其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将其对应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绘制出来,并进行分支,通过逐级的延伸和分支,就将《力》这一内容中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了。

三、小结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起着重要的调动思维的作用,能够发掘学生的大脑潜力,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推荐访问:物理 论文 物理论文8篇 物理的论文(实用8篇) 物理有关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