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高中第1篇介词的英语全称为“preposition”是由“前缀pre-(在……前部)+position(位置)”构成的,所以又叫前置词。一般放在名词、代词或动名词的前面。介词是虚词,主要用来表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复习高中17篇,供大家参考。
总复习高中 第1篇
介词的英语全称为“preposition”是由“前缀pre-(在……前部)+position(位置)”构成的,所以又叫前置词。一般放在名词、代词或动名词的前面。
介词是虚词,主要用来表示人、物、事件等与其他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如空间位置、时间先后、因果关系、方式方法等。介词与其宾语构成介词短语。可作介词宾语的主要有名词、代词、动名词(或动名词短语)、名词性从句等。
一. 介词的分类
分类特点例词简单介词即一个介词about, across, after, against, among, around, at, below, beyond, during, in, on等等。合成介词由两个介词构成的合成词into, onto, throughout, upon, within短语介词由短语构成according to, because of, instead of, up to, due to, owing to, thanks to等等。双重介词由两个介词搭配而成from among, from behind, from under, till after, in between等等。分词介词由现在分词转化而来considering(就……而论), including,regarding,concerning等。兼类介词由形容词直接转化而来like, unlike, near, next, opposite等等。
二. 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
介词不能独立在句中做成份,介词后必须与名词、代词、或动名词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一个成分,表示人、物、事件等与其它人、物、事件等之间的关系。
介词短语的功能例 句作定语They didn’t find the solution to the 作状语We have breakfast at (表时间)They were late for the meeting because of the heavy (表原因)What do you mean by doing such a thing?(表方法)Nothing in the world could live without air or (表条件)作表语When I paid a visit to you yesterday, you were not at 作宾语补足语I found the old building in a bad
三. 容易混淆的介词固定搭配的词组
类 型举 例差一冠词,大相径庭in front of(在……前面)——in the front of(在……前部)in charge of(负责)——in the charge of(由……负责)out of question(毫无疑问)——out of the question(不可能)at table(在吃饭;在吃饭时)——at the table(在桌子旁边)有无介词,意义不同know 认识某人——know about 了解某人shoot 击中某人——shoot at 向某人射击search 搜身——search for 搜寻某人believe 相信某人的话——believe in 信任某人的人格benefit 使某人受益——benefit from 从某人那里得到益处画蛇添足,误加介词serve the people 为人民服务(容易在serve后加for)enter the room 进入房间(容易在enter后加into)follow me 跟在我后面(容易在follow后加behind)marry 与某人结婚(容易在marry后加with)go abroad 出国(容易在go后面加to)live upstairs 住在楼上(容易在live后面加 in)母语思维,误用介词be caught in the rain 被雨淋着(不用by)leave for some place 动身去某地(不用to)set an example to 为某人树立榜样(不用for)in the direction 朝着……方向(不用to)do a favor for 帮某人一个忙(不用to)different from 和……不同(不用with)with the help of 在……的帮助下(不用under)steal from 偷某人的东西(不用of)read to 给(为)……读(念)……(不用for)
总复习高中 第2篇
注重题型的分类总结
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在数学课上认真听讲,而且都能听懂。但是一到做题就傻眼了,似乎一道都不会,老师讲的似乎都用不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都没有自主地进行题型的分类总结。课堂上也就是记笔记,不管老师讲的是什么,只是往笔记本上一写就行了。到底什么是题型分类呢?举一个例子:在高中数学函数中,比较重要的题型有函数的定义域求解、函数的值域求解、函数的解析式求解、函数的单调性应用等等,你的头脑中是否有这些题型呢?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意识,觉得函数就是函数,没有其他的。
如果有了题型的分类总结,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些题型去考虑数学问题的解法。这样考虑问题的速度就很快了;而且有了题型意识,整个题目的解法体系我们也就熟悉了,从而做题速度也快了很多。
应试技巧
很多学生都觉得应试没有技巧。其实不然,现在的高考中,试题的难度安排不像以前那样有规律,有时就是在选择题中出现了难题,而你却在该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的题连看的时间都没有。很多文科学生感觉数学某章学得不好,就放弃。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现在的高考题中,有些学生放弃的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
比如说:解析几何、导数。这两个问题虽然学的时候基本知识点极其散乱、练习题的运算量也很大,但是在高考题中他们的解法是比较固定的,甚至比选择、填空的解法还固定,无非就是联立、韦达定理。所以,要想把数学成绩提高,必须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强化自己的课堂听课效率,注重自我的知识总结,训练题型总结技巧。同时总结易错点与应试技巧,这样我们的数学学习成绩才能逐渐地提升,同时也为我们学习别的科目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
总复习高中 第3篇
一、电动势
(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2)定义式:E=W/q
(3)单位:伏(V)
(4)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二、电源(池)的几个重要参数
(1)电动势:它取决于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化学性质,与电池的大小无关。
(2)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3)容量: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荷量。其单位是:A·h,mA·
总复习高中 第4篇
一、用好注释和翻译输
要想翻译文言文,首先得记好注释。其次,用好汉语大字典等工具自学。
二、记好通假字
一些字通什么,必须记住,还要知道通假字的意义。
三、掌握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很多,要想准确翻译,必须掌握文意,找准词类活用。
四、掌握特殊句式
文言文有几种特殊句式,比如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一定要记好每种句式的标志和特点。
五、掌握固定词汇的用法
比如所以,一般翻译成什么什么的原因,何如,翻译成怎么样,关于这类词一定得记牢怎么翻译。
六、记好笔记
上课认真听讲,这很重要,重要的知识点老师都会讲到,一定做好笔记,课后勤翻笔记。
总复习高中 第5篇
以下是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总复习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把古诗文言文都背会,字会写,这是最基本的,有的字,不要觉得自己会写就是会写,一定要认真的默写一遍,把错的那些都记下来,日后多看几遍
很多人都觉得语文书没有用,但其实它才是一个标准,很多字在不同的翻译书上会不一样,看课本,以课本为主,一定要利用好课本
在第一条的基础上,你还要掌握,古诗中的赏析,体现的意境,以及里面的部分名词所代表的含义,文言文里,把书上标注的背好,同时自己不会的,先想再查,毕竟现在不是单纯的考察背诵
平时的话,老师也会讲那些课标外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听,这相当于是老师带着你分析了一道题
总复习高中 第6篇
加强对知识交汇点问题的训练
课本上每章的习题往往是为巩固本章内容而设置的,所用知识相对比较单一。复习中考生对知识交汇点的问题应适当加强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之间的基本联系,它反映知识发生的过程,知识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是一个把厚书(课本)读薄的过程;同时通过综合复习,还应该把薄书读厚,这个厚,应该比课本更充实,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宏观的认识,更个性化的理解,更具操作性的解题经验。
综合性的问题往往是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的,这几个简单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解决这类考题,关键在于弄清题意,将之分解,找到突破口。由于课程内容的变化,使知识的交汇点出现了新动向,如从概率统计中产生应用型试题,从导数应用中与函数性质的联袂,从解析几何中产生与平面向量的联系、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数列内容中渗透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如三角与向量的结合、数列与不等式结合、概率与数列内容的结合)等。
强化“三基”,夯实基础
所谓“三基”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可见“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仍是命题的主导思想。因而在复习时应注意加强“三基”题型的训练,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抓了高深的,丢了基本的。考生要深化对“三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高考试题改革的重点是:从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试大纲提出的数学学科能力要求是: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考复习的一个基本点是夯实解题基本功,而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片面做法是,只抓解题的知识因素,其实,解题的效益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基本的有:解题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经验因素、非智力因素。学生在答卷中除了知识性错误之外,还有逻辑性错误和策略性错误和心理性错误。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克服“眼高手低”现象,主要在速算、语言表达、解题、反思矫正等方面下功夫,尽量不丢或少丢一些不应该丢失的分数。
总复习高中 第7篇
注重过程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过程主要指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数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在高三数学总复习过程中,要养成对典型问题进行反思的习惯,这是大有裨益的。如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较好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合理简捷,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解题过程是否正确无误;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全面;解题所用的方法是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再现什么变化,与过去做过的题目之间有没有联系等。
增强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性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高考试题强调考能力,考能力往往和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相结合,考能力寄寓于数学思想方法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首先要领悟到蕴含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如对函数奇偶性的判定,对一个函数f(x),它的奇偶性只有四种可能,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要理解各自的判定方法,并能构造各类函数,如函数f(x)=0(x∈R)或x∈[-a,a](a>0),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函数f(x)=a(a≠0的常数),x∈R或x∈[-a,a](a>0)时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而函数f(x)=0,f(x)=a,当x∈[0,+∞]或x∈[-3,+8]时,它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总复习高中 第8篇
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要注意以下三点:
带电粒子受力特点。
结合带电粒子的受力和初速度分析其运动性质。
注意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
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
例1:在真空中有一对带电平行金属板,板间电势差为U,若一个质量为m,带正电电荷量为q的粒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正极板向负极板运动,计算它到达负极板时的速度。
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例2: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从两平行板左侧中点以初速度v0沿垂直场强方向射入,两平行板的间距为d,两板间的电势差为U,金属板长度为L,
(1)若带电粒子能从两极板间射出,求粒子射出电场时的侧移量。
(2)若带电粒子能从两极板间射出,求粒子射出电场时的偏转角度。
三、带电粒子的分类
(1)基本粒子
如电子、质子、α粒子、离子等除有说明或有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考虑重力(但并不忽略质量)。
(2)带电微粒
如液滴、油滴、尘埃、小球等,除有说明或有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力。
总复习高中 第9篇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很多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很多的热。
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慢慢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慢慢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总复习高中 第10篇
因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总复习高中 第11篇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着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总复习高中 第12篇
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总复习高中 第13篇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
冶铁技术:
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南北朝出现先进的灌钢法;宋朝开始用焦炭冶铁
②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代表性的成就:
东汉: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
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
青花、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
明代:
斗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珐琅彩
影响:唐朝开始出口;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已会养蚕缫丝 → 西汉提花机,"丝国",丝绸之路 → 唐代缂丝技术
棉纺业: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 元代黄道婆;松江成为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③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总复习高中 第14篇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其中还包括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以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
手工业方面: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民间手工业在明中叶以后不仅占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且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总复习高中 第15篇
常见的漂白剂:
1、强氧化型漂白剂:利用自身的强氧化性破坏有色物质使它们变为无色物质,这种漂白一般是不可逆的、彻底的。
(1)次氧酸(HClO):一般可由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但由于它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不能长期保存。因此工业上一般是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成漂粉精: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的组成可用式子:Ca(OH)2?3CaCl(ClO)?nH2O来表示,可看作是CaCl2、Ca(ClO)2、Ca(OH)2以及结晶水的混合物,其中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它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可以长期保存,使用时加入水和酸(或通入CO2),即可以产生次氯酸;Ca(ClO)2+2HCl=CaCl2+2HClO,Ca(ClO)2+CO2+H2O=CaCO3+2HClO。漂粉精露置于空气中久了会失效,因此应密封保存。
(2)过氧化氢(H2O2):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可氧化破坏有色物质。其特点是还原产物是水,不会造成污染。
(3)臭氧(O3)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有色物质使其褪色。
(4)浓硝酸(HNO3):也是一种强氧化剂,但由于其强酸性,一般不用于漂白。
(5)过氧化钠(Na2O2):本身具有强氧化性,特别是与水反应时新生成的氧气氧化性更强,可以使有机物褪色。
2、加合型漂白剂:以二氧化硫为典型例子,这类物质能与一些有色物质化合产生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但这种化合是不稳定的,是可逆的。如SO2可以使品红试褪色,但加热排出二氧化硫后会重新变为红色。另外,此类漂白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中学只讲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别的没有,注意它不能使石蕊褪色,而是变红。]
3、吸附型漂白剂:这类物质一般是一些具有疏松多孔型的物质,表面积较大,因此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一些色素,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它的原理与前两者不同,只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变化,常见的这类物质如活性炭、胶体等。
[注意]所谓漂白,指的是使有机色素褪色。无机有色物质褪色不可称为漂白。
总复习高中 第16篇
1、掌握一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五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六方程(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①CH:C2H2和C6H6②CH2:烯烃和环烷烃③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④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3、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4、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种类最多。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因为N2形成叁键。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如NaCl。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16、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17、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如SiO2。
18、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一些高价金属的氧化物反而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等反而属于酸性氧物,2KOH+Mn2O7==2KMnO4+H2O。
19、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它的负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但氟无正价,氧在OF2中为+2价。
20、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都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而无阴离子。
21、离子晶体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aOH、Na2O2、NH4Cl、CH3COONa等中还含有共价键。
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是稳定结构,其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不是稳定结构。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是稳定结构。
阳离子的半径一定小于对应原子的半径,阴离子的半径一定大于对应原子的半径。
一种原子形成的高价阳离子的半径一定小于它的低价阳离子的半径。如Fe3+
同种原子间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不同原子间的共价键一定是极性键。
分子内一定不含有离子键。题目中有”分子“一词,该物质必为分子晶体。
28、单质分子中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29、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30、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含有分子的晶体一定是分子晶体,其余晶体中一定无分子。
单质晶体一定不会是离子晶体。
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不是金属晶体。
分子间力一定含在分子晶体内,其余晶体一定不存在分子间力(除石墨外)。
对于双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一定有极性(极性分子);键无极性,分子一定无极性(非极性分子)。
36、氢键也属于分子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它只影响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对分子稳定性无影响。
微粒不一定都指原子,它还可能是分子,阴、阳离子、基团(如羟基、硝基等)。例如,具有10e-的微粒:Ne;O2-、F-、Na+、Mg2+、Al3+;OH-H3O+、CH4、NH3、H2O、HF。
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都强,如碳,稀有气体等。
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ⅡA族元素,如He、副族元素等。
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ⅠA族元素,如Cr、ⅠB族元素等。
ⅠA族元素不一定是碱金属元素,还有氢元素。
由长、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族不一定是主族,还有0族。
分子内不一定都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
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非极性键,如过氧化氢、乙炔等。
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过氧化钠、二硫化亚铁、乙酸钠、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对于多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是非极性分子。
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金属晶体。
离子化合物不一定都是盐,如Mg3N2、金属碳化物(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但不是盐。
盐不一定都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溴化铝等是共价化合物。
固体不一定都是晶体,如玻璃是非晶态物质,再如塑料、橡胶等。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不一定: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原子核内一般是中子数≥质子数,但普通氢原子核内是质子数≥中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3,但ⅣA、ⅤA族的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有4个、5个电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一般≥4,但H原子只有1个电子,B原子只有3个电子。
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是8个电子,但He原子为2个电子。
一般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但也有2电子,18电子,8─18电子,18+2电子等稳定结构。”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查阅笔记。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族序数,但F、O例外。
同周期元素中,从左到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是逐渐增强,但第二周期中CH4很稳定,1000℃以上才分解。
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一般为气态,但水是液态;ⅥA、ⅦA族元素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但水却是中性的。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一定减弱,非金属性一定增强?不一定:第一周期不存在上述变化规律?
第五?六?七主族的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都一定显酸性?不一定:H2O呈中性,NH3的水溶液显碱性?ⅥA、ⅦA族元素的氢化物化学式氢写左边,其它的氢写右边。
甲烷、四氯化碳均为5原子构成的正四面体,但白磷为4个原子构成分子。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三查:①检查是否标明聚集状态:固(s)、液(l)、气(g)②检查△H的”+“”-“是否与吸热、放热一致。(注意△H的”+“与”-“,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③检查△H的数值是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匹配(成比例)
”燃烧热“指1mol可燃物燃烧,C生成CO2,H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中和热“是指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
升高温度、增大压强无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优先放电原理电解电解质水溶液时,阳极放电顺序为:活泼金属阳极(Au、Pt除外)>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阴极:Ag+>Hg2+>Fe3+>Cu2+>H+>b2+>Sn2+>Fe2+>Zn2+>Al3+>Mg2+>Na+>Ca2+>K+。
电解熔融态离子化合物冶炼金属的:NaCl、MgCl2、Al2O3;热还原法冶炼的金属:Zn至Cu;热分解法冶炼金属:Hg和Ag。
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硫酸铜溶液作电解液。
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同时得到氢气、氢氧化钠。电解时阳极为石墨,阴极为铁。
优先氧化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还原性物质,则加入一种氧化剂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如还原性:S2->I->Fe2+>Br->Cl-,在同时含以上离子的溶液中通入Cl2按以上顺序依次被氧化。
优先还原原理又如Fe3+、Cu2+、Fe2+同时存在的溶液,加入Zn粉,按氧化性最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被还原,即Fe3+、Cu2+、Fe2+顺序。
优先沉淀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能与所加试剂形成沉淀的离子,则溶解度(严格讲应为溶度积)小的物质优先沉淀。如Mg(OH)2溶解度比MgCO3小,除Mg2+尽量用OH_。
优先中和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当加入一种碱(或酸)时,酸性(或碱性)强的物质优先被中和。给NaOH、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先发生:NaOH十HCl=NaCl十H2O,再发生:Na2CO3十HCI=NaHCO3十NaCl最后发生:NaHCO3+HCl=NaCl十CO2十H2O。
优先排布原理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相同。离核愈近,能量愈低。电子排布时,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轨道上,待能量低的轨道排满之后,再依次排布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去。
优先挥发原理当蒸发沸点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时:低沸点的物质优先挥发(有时亦可形成共沸物)。将100克36%的盐酸蒸发掉10克水后关于盐酸浓度变小,因为HCl的沸点比水低,当水被蒸发时,HCl已蒸发掉了。石油的分馏,先挥发出来的是沸点最低的汽油,其次是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76、优先鉴别原理鉴别多种物质时:先用物理方法(看颜色,观状态,闻气味,观察溶解性),再用化学方法:固体物质一般先溶解配成溶液,再鉴别;用试纸鉴别气体要先润湿试纸。
78、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那么A的转化率不一定降低。对于有多种反应物参加反应的可逆反应,增加A的量,A的转化率一定降低;但对于反应:2NO2(气)==N2O4(气)当它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若增大NO2的浓度时,因体系内压强增大,从而时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及平衡向右移动。那么此时NO2的转化率不是减小,而是增大了。
79、可逆反应按反应的系数比加入起始量,则反应过程中每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均相等。
80、同分异构体通式符合CnH2nO2的有机物可能是羧酸、酯、羟基醛通式符合CnH2n-2的有机物可能是二烯烃、炔烃。
总复习高中 第17篇
DNA分子结构
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右图)。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结构特点
⑴稳定性: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其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不易改变。
⑵多样性:虽然构成DNA的碱基只有四种,但由于构成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碱基种类及排列顺序多样,可形成多种多样的DNA分子。
⑶特异性:对一个具体的DNA分子而言,其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使其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该DNA分子的特异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