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产教融合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3-06-17 2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蔡 君 廖丽平 罗建桢 肖茵茵 刘 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广州 510665)

产教融合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集学校、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资源,整合并利用各主体的优势,最终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共生演进、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1]。产教融合的理念从职教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职业教育延伸至高等普通教育,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落脚点[2]。目前,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分类、内涵、转型、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向,更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3]。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实质上两者间形成了一体化的互动关系,从而将学校转变为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型经营实体基地,并实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4]。产教融合下的教育是要在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指导、多方参与”的基础之上,建立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各利益相关方成果共享、特色共建、合作共赢的局面[5]。过去,主导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往往是校企合作思维而并非产教融合思维:在校企合作思维下,教学模式改革被看作是教育问题;
而产教融合思维则强调,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6]。因此,教学改革需要实现从校企合作思维向产教融合思维的转变。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而是需要学校、政府、行业及企业等多方协同深度合作,成为一个教育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最终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积极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以满足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而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支柱产业,在带动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伴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服务也将不断加速应用,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未来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强,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型人才。但是,在“知识+技术+创新+应用”卓越型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教学问题:

(1)课程教学与行业脱节,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课程教学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

(2)学生竞赛驱动力不足,专业指导缺乏,软硬件环境欠缺,队伍衔接不稳定;

(3)教师科研与学生教学分离,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不足;

(4)校企合作方式单一,合作内容不深入,无法满足卓越型人才培养要求。

为此,开展深度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信息类专业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关键。

协同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内到外不断扩张的研究过程,是由一元企业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发展过程[7]。协同创新是将关系链上各方主体有效聚合,凝聚各方面力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的过程。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大学、企业和行业各协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跨部门、跨单位和跨行业的深度合作,协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的过程[8]。协同创新是一种管理方法上的创新,是经过长期合作形成的结果,能够构建大学与行业企业间、大学与政府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并建立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9]。

基于多主体、多要素协同创新理论,与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广东省通信行业协会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54家行业企业合作,发挥高校引领性、行业导向性、企业职业性和教师专业性的多主体优势,强化协同育人。以培养“知识+技术+创新+应用”的卓越型人才为目标导向,对标卓越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学科竞赛、科学研究、企业实践的融汇贯通,构建了“四元协同、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达成卓越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模式图

1.1 明确了四元协同主体

校是指信息类专业院校;
业是指广东省通信行业协会等;
企是指奇安信、中兴通讯、蓝盾等一线信息通信技术(ICT) 品牌企业;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四元主体在利益趋同的前提下协同,融合了教育专业性、行业导向性、企业职业性和师生联动性,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1.2 厘清了育人模式的路径

课程教学、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遵循“浅→深”递进式培养路径。课程教学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较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展开后续阶段。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训练实现了高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初步对接。企业实践则建立了教育教学过程和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最密切的联系,弥补和完善校内教育应用性的不足。

1.3 明晰了四元主体的职责

学校负责招生,主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课程教学,组织学生企业实训,考核评价学生等;
行业协会监督和指导企业,并对产教融合的成果进行合理评价;
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委派资深工程师指导学生应用创新技能的训练,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和设备,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学生奖学金等经费支持;
教师做好知识文化、专业技能的传播,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跟进学生企业实践情况,实际落实产教融合举措。

以课程教学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以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科学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
以企业实践促进角色转变,提高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将专业知识、竞赛经验、科研基础、工程实操全面融合为“四大能力”,即掌握基础知识、运用知识能力、创新知识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知识+技术+创新+应用”卓越型人才。实现教学、竞赛、科研、实践的融汇贯通,四元主体共赢共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2.1 课程建设

根据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及特色发展,以培养卓越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结合行业需求岗位提炼、归纳形成技能点,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区域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渗透融入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促进课程与产业需求融合对接。

课程建设遵循“一融合两清单”的理念,如图2所示。“一融合”指校业企师这四元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达到在课程建设各环节的融合,建立起“行业制定标准,企业提炼需求,院校负责落实”的课程建设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两清单”指行业联动企业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清单和行业职业能力清单,学校及院系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过程向企业提供人才供应清单和人才培养质量清单,以实现两者间有效的课程培养交流对接。

图2 “一融合两清单”的课程建设图

通过“一融合两清单”的理念能够促进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技能点与职业岗位技能的融合。将信息类专业的19大就业方向,凝练为14大技能,近40个技能点,融入到19门专业课和13门实训实践课的课程建设。其中,专业课中融入技能点的相应理论知识,实训实践课则围绕岗位工作流程与真实的职业情景设置相应的实践技能点训练任务,培养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5386人次,学生覆盖率达68.5%,从而夯实专业基础,实现技术、实践与岗位技能的契合,真正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2.2 竞赛驱动

经过实践与研究,形成了由四个层级(院级、校级、省区、国家级竞赛)、四种类型(专业、综合、创新、创业型竞赛)、四项能力(专业、综合、创新、创业能力)组成的“多层次阶梯式”学科竞赛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多层次”学科竞赛体系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院-校-省市-全国学科竞赛四级联动竞赛、选拔和产业孵化相结合、梯队式帮扶促传承的形式展开:

(1)院级动员。组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系级活动,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2)校级选拔。专门针对某项全国(或省、市)级学科竞赛,举行校内选拔赛。

(3)集训备战。选择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参赛队伍进行密集指导,在全国(或省、市) 级学科竞赛中争取好成绩。

(4)针对有市场潜力的可行方案,学校专门建立了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提供场地和政策对这些项目进行孵化,并推向市场。

(5)构建“阶梯式”参赛队伍传承机制。竞赛参赛队伍坚持阶梯式帮扶原则,成员在高低年级间进行合理分布,高年级学生帮扶低年级学生,通过合理分工完成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建立“多层次阶梯式”学科竞赛体系,实现由点到面,扩展学生的受益面,以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原来选拔4组学生短期培训后参加比赛,学生的受益面不到30%,自从建立学科竞赛体系后,学生受益面提升至近90%。学生的覆盖面也有效提升,本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比例高达95%,累积近1850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0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金奖、挑战杯国家二等奖、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蓝桥杯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

2.3 科研融入

递进式、多元化的科研思维训练体系——“大学学者计划”,如图4所示,初层次(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课程科研探讨,培养技术创新思维)、浅层次(源于科研项目再思考,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及攀登计划项目等,进入项目孵化基地)、深层次(师生组团参与企业或政府科研项目,全面培养学生技术创新实践能力),最终形成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前沿科技创新思维。

图4 “大学学者计划”训练体系图

通过科研导师选拔,硕士研究生组长选拔以及采用学生报名和公开选拔的模式开展。以导师指导、学长带领、本科生参与的课题研究形式,进行选题方向、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及分析、论文撰写与发表等多个环节的培训和锻炼,使本科生提前认识本学科的前沿研究课题,体会科研内涵,学习如何进行科研活动。借助大学生科创项目、攀登计划等科研实践项目,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科研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

目前已经形成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和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应用三大研究方向,科研导师共计34人(其中教授9人),科研导师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省重大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共计51项,累积经费6000余万元(抽取10%左右支持本科生科研培养),组建102个“大学学者计划”小组,共培养1200名本科生,每周开展一次学术讲座(已开展至183期),培养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篇,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3项、专利41件、软件著作权20件。“大学学者计划”已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是一种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2.4 校企合作

为培养满足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信息领域人才,针对校企协同育人参与面小、合作深度浅、实践基地流于表面的问题,以“八个共同”为导向,构建了企业“全过程全方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即:共研专业方向、共定培养标准、共制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团队、共施培养过程、共编课程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和共评培养质量。

一是将“学生送出去”,完成了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中兴通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德生股份、蓝盾股份、创显科技、中经汇通、广州移动等21个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了本科生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共同选拔的方式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并以企业项目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已向行业输送培养的应届毕业生2120人。

二是将“企业引进来”,与中兴通讯开展深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并于2014年获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基地”的项目建设。与企业开展深度产学协同育人,获批“教育部-蓝盾产学协同育人基地”等项目建设3项。与禾田集团、星溪智能、广东亿迅、拓迪智能、赫奕科技等建立了12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项目选择、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演示等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依托“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八个共同”为导向,建成智慧教育应用系统、智慧教育基础网络系统和智慧教育云服务系统三大系统,现代移动通信(4G)、数据通信、光传输(PTN)与光接入(GPON)、共享应用(SOA)、蓝盾网络空间安全竞赛、蓝盾云安全实训六大实训平台,云计算基础教育、安全攻防、安全研发、攻防对抗赛、漏洞扫描、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渗透演练八大实训模块,以及500多个课程资源、300多个项目工程案例。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等ICT专业群提供365*24 h开放的专业知识、竞赛模拟、实训实验环境。

同时,中兴通讯派驻专家团队,依托通信工程专业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开设首个“中兴创新班”。校企共建的教学团队共同建设通信工程、全程全网、独立创新实践三大核心课程体系,采用MIMPS教学法、工程师自主教学法等特色授课模式开展联合教学,通过实际工程现场实训环境、ICT产教融合基地的实训平台进行项目实操演练,让学生掌握基础原理、系统结构、设备配置等多维度专业知识。校企每届共同培养100名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目前已向社会输送培养本科生600名。

3.1 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直接受益的信息类本科生为6300多人,“双证”率达95%以上。累计3200多名毕业生优质就业,2019届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和专业对口率同比2014届分别高出2012元和15个百分点,类比全国同类高校平均值分别高出536元和11个百分点,近3成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成长为企业骨干。学生获全国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一等奖(金奖)5项、二等奖15项、省奖368项,主持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5项、省级13项,获知识产权61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篇。

3.2 专业群内涵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项目实施以来,通信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
成立中兴ICT产教融合基地等教育部教学基地4个,省级实践基地2个;
建设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其中“电子学科教学法”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建设“通信原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出版教材5本。建成省级“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1个;
省级“电路与电子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1个,教学团队核心成员陈小花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并获批成立广东省教育系统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辐射了校内信息类等23个专业。

3.3 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近5年,获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科研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广东省重点领域项目(1500万)1项、广东省应用型研发专项(300万)和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300万)各1项,青年珠江学者、专业领军人才等省级高层次人才项目8个,团队教师发表 SCI 检索论文40余篇,项目培养学生1300余名。完成企业委托创新创业研发项目到校经费1000余万元,直接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近8亿元。

3.4 人才培养模式获同行认可

承担国家级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8个电子信息类培训项目,应用该成果培养师资680人,在全省师资培训班宣讲20余次,40余所省内外院校到校调研学习,20余所国外院校来校交流,27所院校借鉴应用了成果内容。成果形成专著1部,在《课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被广东珠江频道、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社会媒体和中兴通迅等合作企业公开报道22次。博创智能依托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开展的深度校企合作,获批广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团队成员就该成果在广东省物联网人才培养研讨会、中国制造2025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研讨会、第四届国际职教发展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受到与会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元协同、四位一体”的卓越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改革工程,因此需要结合区域战略规划、职业发展趋势和学校专业教育发展阶段,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探索,以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化进程的需要。同时,该模式的落实,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在破除各方机制体制障碍上下功夫,构建合作长效机制,才能推动更多形式、更深层次的校企协同培养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产教竞赛校企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1期)2021-04-13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创新思维竞赛(3)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3期)2017-07-08创新思维竞赛(6)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6年6期)2016-05-14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

推荐访问:类专业 融合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