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可欣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是我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为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编订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教学科目,是除必修课《俄罗斯文学史》之外,构建俄语专业学生文学知识体系的另一门相关课程。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的性质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年级为“本科高年级”[1],然而除此之外,《教学大纲》对该课的授课教材、授课方式、授课人员身份(中国教师还是外籍教师),开课年级究竟是高年级中的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等均未作出相应规定。因此,这也导致全国各大开设有俄语专业的高校对本课程的讲授出现了“五花八门、千人千面”的情况。
由于受各校自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构成等客观条件制约,《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在不同院校中的讲授情况差别极大。例如,从开课时间上来看,多数院校选择在四年级阶段开设此课,而一部分学校则是在三年级开课;
从授课人员的身份来看,部分学校采用外籍教师授课,部分学校则由中国教师来授课。种种差异导致该课在不同院校中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在塑造、完善学生文学知识结构方面,不一样的授课形式带给学生对俄罗斯文学的认知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如何上好这门《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便成为了一项包括本人在内的俄语文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尽管《教学大纲》对《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这门高年级选修课的开课时间未做硬性规定,但三、四年级学生在俄语水平、词汇量上毕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二者对于俄语原文作品的理解也会因语言程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显然对于语言程度较浅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读起俄语原文的作品来相比四年级学生要更加吃力。俄语原文作品中所充斥的大量生词和复杂句式,特别是文学文体本身就会有很多极具个性化的非常规表达方式以及个别作家独创的文字游戏,常让本就只有两学年俄语学习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感到困惑和费解,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体验,干扰其阅读速度,更容易浇灭他们的阅读兴趣。然而四年级学生虽说在俄语语言程度上要更胜一筹,但毕业年级面临的就业或考研压力又常令其对课堂所投入的精力有所下降,且部分院校由于自身的特殊规定,常在本科四年级安排大量的专业实习,压缩了课堂授课时间,这也导致很多院校无法在四年级安排一些“含金量”较高的课程进行讲授,诸如《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一类的非必修课程也便成了为满足学分而设的科目。
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中国教师来讲授这门《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都是各有优缺点。外教授课通常会全程采用俄文讲解,虽说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但因中外学习习惯、授课方法和审美意识形态上的客观差异,加之一些不了解中国学生实际俄语水平的外教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难免会采用更难的语汇去解释作品,常导致这样的文学授课方式不被学生理解,后者觉得收获不大,甚至一些对课程带有较强功利性的学生会认为其“于考研无益”。中国教师授课一般较少存在不了解学生俄语实际水平的情况,但有时却因授课方法的片面侧重而导致该课程的文学课属性被忽视。譬如,教师过分强调作品中的生词和语法讲解,或者过分重视对学生原文作品俄译汉的训练,忽略了文学审美方面的培养,进而出现将其讲授成为俄语专业另外两门课程——《高级俄语》或《翻译》课的情况。
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在授课过程中所应采用的教材,目前,世面上也流通着不少关于这门课程的出版物,譬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小说篇)(诗歌·戏剧篇)》等,然而这类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那就是所选作品(特别是小说、散文类)往往篇幅较长、生词较多。尽管部分书籍“编写者在每一篇带有注释的艺术文本后面都补充上了‘作品简析’”[2],但文中还是会存在一些不常用的古旧词、专业术语等,对学生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若对于那些将课程开设在三年级的院校而言,只有两年俄语实际学习经历的本科三年级学生阅读这类教材则会显得更加力不从心。过多的生词容易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信心造成打击,令其“望难生畏”。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上,或是对全文转载的作品中所存在的那些较为复杂的语言表达字斟句酌地反复思考,而这种繁琐的、重复性的工作也会大大影响其阅读原文的耐性,进而产生厌烦心理。
综上所述,《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因开课年级的不同,授课人员的身份、方法不同,以及选用教材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授课效果。其实,对于那些因客观条件而不得不将本课开设在三年级的院校而言,只要方法得当,俄语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一样可以从《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堂上有所收获。
以陕西师范大学俄语系为例,我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开设年级定为本科三年级一整学年,周学时为2学时,秋季学期和第二年春季学期分别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和《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来命名成为两门课程。而《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另一门文学课程《俄罗斯文学史》则定在本科二年级开设,授课语言及使用教材均为中文。因此,在三年级学习《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时,学生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俄罗斯文学史知识,对主要俄罗斯作家的生平创作及代表作品已有了基本的了解。
此前,本课在我校是由外籍教师授课,自2019年秋季学期以来,改由本人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能不受国内各高校授课时所出现的“混乱局面”所干扰,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俄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俄语水平、学习特点,又能确实令学生在文学审美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上均有所收获的教学之路,便成为了摆在本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1.教学意向的明确
教学意向是教学活动之根本,“是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教学信念、教育教学效能感、理想和态度、动机等的复合体,对教学有持续而深刻的影响作用”[3]。若想令《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首先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对课程教学意向的明确。
尽管以往“教指委”所制定《教学大纲》上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还不甚明晰,但其在具体的教学单位中还是应该被赋予确切的教学意向,只有这样才能令教师在设计相应的课堂训练环节时做到心中有数。《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从本质上讲还是一门“文学课”,这种文学课性质决定了其教学的终极意向是时刻围绕着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即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就给出的文学作品进行基本分析,并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而俄语的语言学习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本课程的教学重心。教师在授课时虽也可以考虑将文学审美训练和俄语语言学习同时进行,但需注意要以“文学审美为主,语言学习为辅”,过分地强调俄译汉的翻译练习,或是过分注重词汇语法的精讲,都是不恰当的。因此,本课程仍应该以“讲授文学”为主要教学意向,在这一指导原则之下,不妨具体这样要求学生:学习本门课程,首先,应该在熟知《俄罗斯文学史》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体会俄语原文作品的美学特色;
其次,要能够对简单的、适合学生俄语水平的原文作品进行人物心理、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分析;
最后,学习本课应该对学生的俄语阅读水平有所提升,同时还能适当补充一些新的俄语词汇。明确了具体的教学意向,之后的教学活动便可以围绕这样的宗旨来进行设计,也不会再显得盲从。
教学意向的明确是要从内部、从根本上解决本门课程“为何而教”,除此之外,从外部,即从授课内容的择取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上对课程进行改革思考,也是很有必要的。
2.阅读文本的选取
在授课内容的选取上,教师需要投入格外的关注,选取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词汇量和俄语水平的文本内容。目前,世面上发行的各类《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书籍大多“贪全、偏厚”,所选作品常篇幅过长、生词过多,并不适宜词汇量只有3500—4000词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倘因生词问题而导致学生对文学课的学习兴趣下降,实属得不偿失,因此,在文本内容的择取上则可以参照俄罗斯中学8—9年级语文课本的难易程度,从“教指委”编订《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市面上发行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教材中挑选相当的文本片段,进行讲授。
通常而言,诗歌、戏剧的词汇难度相对要小于句式复杂的长篇小说,因而每学期可以选取9—12首《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重要诗人的代表诗作进行讲解,另外选取2—3部戏剧作品中最精彩或是戏剧冲突最强烈的代表性片段作为授课内容。而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作家的散文或短篇小说通常篇幅短小、句式简洁、语言精炼、词汇通俗,非常适合作为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文本。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长篇小说作家的语言则显得过于复杂,肖洛霍夫的语言常充斥着大量顿河哥萨克方言词汇,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困难,然而这些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又非常重要,且均是《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必讲作家,因此,在选取此类作家的作品时则可以选用小说中的某一片段,篇幅不长,且语言难度大体相当于俄罗斯中学8—9年级语文课文。
文学作品选读的首要开课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了解基本的俄罗斯文学史的基础上,近距离感受俄语原文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所以选读内容的篇幅、难度不应该成为关注点,而应该更加注意学生是否能“读懂”。参照学生实际的俄语水平选取授课文本,因材施教,可以从基础层面减少学生因课文难度高而导致的厌学,让其至少可以近距离阅读俄语文本。
3.中学语文教学法及比较文学思维的引入
除了授课文本的选取需要加以注意之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譬如,可以试着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法引入到《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授课之中,用讲解语文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学作品。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完整、方法多元,发展至今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学生经过自小开始的学习,对这种授课模式已经非常熟悉,且多年来已做过许多这方面的文学训练,故而也能够相对更快地适应文学课授课。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文讲授的过程中普遍会注意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的前提介绍,同时还会强调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分析和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的讲述。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共情能力上有着较大优点,因此可将这套模式借鉴过来,结合大二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俄罗斯文学史》知识,加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分析诗歌时,可以加入对诗歌中具体意象、韵律等的分析;
在分析小说时,着重强调对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情节塑造等的讲解。这样的具体讲解,不仅可以将细节落实到作家的语言特色上,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其写作的精妙之处,还能加深学生对俄语写作的认识,进而帮助提高自身的俄语作文水平。《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归根结底还是一门旨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课程,相应的作品分析才应该是本课程的授课重点,因此,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如遇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全俄语授课的形式,适当地加入些许汉语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作品的诗学特征,有的时候效果可能会比全俄语授课要更好。
除此之外,在对学生的能力扩展上,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向“中俄文学比较”方面的训练上靠拢,尝试着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有关中俄文学对比方面的开放性思考题。“东西方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不仅必要和可能,而且正在成为事实”[4],外国文学的学习除了可以提高学习者自身的审美能力之外,对于本国文学的进一步理解而言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其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是外国文学学习和研究的任务之一,但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的训练通常仅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展开。这种带有比较意识的训练在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方面均有积极作用,也大可以成为今后外国文学各门课程拿来借鉴的一项手段。
将中学语文授课方法及比较文学思维融入到《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系列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不失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一项创新。
高校俄语专业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可以在教学意向上逐渐明确化,突出本课的文学属性,并随之择取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内容,同时在授课方法上也可以适当改进,加入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加强中外比较文学的意识。只要方法得当,本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俄罗斯文学方面的相关素养,加深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了解,还是会起到明显作用的。
猜你喜欢教学大纲俄语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中学生天地(B版)(2022年6期)2022-07-15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22年3期)2022-03-29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赢未来(2020年2期)2020-12-07——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20年1期)2020-01-02——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9年12期)2019-12-17——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赢未来(2019年33期)2019-12-17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9期)2015-10-21文学作品与数学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4年1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