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磊,王 静,苗利军,张 颖,王 华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2)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各大院校都开设了这一课程[1],涉及生物、医学、农学、食品、环境等学科。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每年有140余人参与“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受众是食品专业的学生。“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所学内容与之后的食品相关专业实践应用对接[2]。为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意识差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紧扣专业要求,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开展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线上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评价,深入分析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行为,最后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建设的建议。
1.1 可弥补课时不足、生物化学知识烦冗的缺点
近年来,本科教育实施了学分制改革,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70学分降到160学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作为基础课,“生物化学”不可或缺,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下,比如在讲授“辅酶”内容时,教师要在45 min内讲解10余种辅酶,展示60余张PPT,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少。另外,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较强,例如“糖的分解代谢”,从糖酵解到三羧酸循环,再到相关支路代谢途径,是一个整体系统,学生必须集中精力才能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学习压力较大,部分学生甚至在努力上完几节课后就有了放弃的想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将繁重的课程任务拆解,分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完成,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多次复习,增强了自信心[3]。
1.2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根据学情分析,60%的学生有考研的打算,而“生物化学”是考研科目,各研究生院对其深度和广度有不同要求。线上平台的搭建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知识体系将更完善。比如“核苷酸的代谢”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且实际用处不大,但是对需要学习微生物、制药等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在高考政策改革、生源兼收历史类和物理类的背景下,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差别较大,开展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增补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课前预习又可以让学生提前学习课程内容,减轻历史类生源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线上丰富的知识拓展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掉队”“吃得饱”。
本研究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202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69名)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1 整体框架
刘俊红等[4]的研究指出:75%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该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目前,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线下面对面授课,理论课时48学时,实验课时16学时,无线上课时。本次教学改革尝试增加线上课时12学时,线下理论课时48学时不变,搭建超星学习通线上网络课程平台,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2.2 课程建设思路及内容
“生物化学”课程建设分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按学习过程时间轴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各环节之间有效衔接、互为补充。
前期教学资源的准备及收集:混合式教学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课题组提前准备教学文档及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及实验视频、收集国内外精品课程视频、建立习题及试题库等混合式教学资源。
目前,自制课件PPT有15个,自制和采编国内知名院校慕课视频有25个,时长250 min,试题库试题总数800多道,覆盖简、中、难3个层次,方便课中提问、自由选题、课前预习小测及课后作业。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设置资料库、作业库,完成讨论、答疑等教学模块,内容编排如表1所示。
表1 “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以第三章“核酸化学”和第九章“糖代谢”为例)
课前,教师发布相关教学资源,通过学习通全员提醒,设置单元导向提示和学习任务单,明确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及要求,使学生更有代入感,避免传统线下教学“学生只带书本不思考”的尴尬局面。通过后台数据,教师可随时查看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未完成任务的学生,使学生有紧迫感。学**台还提供大量衍生阅读和其他学术前沿等内容,皆来自国内外各大学术期刊的实时资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专业视野,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感受科技的力量。
课中,教师讲解重点问题,学生分析讨论。通过学习通平台,教师总结学生答错或者不能理解的问题。课上,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答疑解惑,结合章节内容要求,引出重点、难点供学生分析讨论;
针对较为枯燥难理解的知识点,找出相应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
开展头脑风暴。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生活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营造讨论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后,教师检查学习效果并答疑。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App推送作业或小组任务,频率大概为每4学时一次,对重点章节进行章节小测。另外,建立QQ班级群,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答疑,提升学习效果。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师生可以高效快捷实时沟通,学生可以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随时反馈,课程组教师随时开展教学诊断,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速度和深度,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的教学单元有7个:蛋白质、核酸、糖类、酶与辅酶、新陈代谢、生物氧化、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每个教学单元下设若干子单元,每个子单元分设3~5个知识点,清晰明了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进程。每个教学单元设计学习任务单,课前发给学生,学生依据任务单安排好自己的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行为。
以第二章“蛋白质”中第二节“蛋白质的结构”为例说明教学过程,制作任务书(见表2),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课前根据学习教材和超星学习通上的教学资源完成任务。
表2 第二章“蛋白质”子单元“蛋白质的结构”课前课后学习任务书
4.1 学生期末成绩与线上学习情况的关系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20级本科生班经过一轮线上线下学习,所有学生均参与线上资源的学习,图1显示了学习次数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在学习次数方面,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次数在100~150次,学习次数与成绩的相关性为0.144 4,说明线上学习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改革发挥了作用。图2显示了视频观看时间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大多在100 min以内,且视频观看时间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不强,笔者认为视频学习的真实效果存疑,不排除学生刷视频的可能。
图1 学习次数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
图2 视频观看时间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
4.2 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
课程结课后,教研组及时发放线上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混合教学的评价和满意度。从结果来看,4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7%的学生表示“满意”,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比仅为1%。调查还发现,在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形成方面,82%的学生会主动预习,且这种习惯会延伸至其他课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基于超星学习通互联网技术平台,再塑了“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混合式教学的构建流程、内容编排、学生评价及反思。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建议:细化各单元学习过程的评分标准,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和惰性;
加强微课建设,微课时间不超过5 min;
完善线上题库;
考虑食品专业对“生物化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可以从发酵技术切入,将糖、蛋白、脂肪的特性和代谢串联起来,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希望本次探索可以为网络教学提供借鉴,为今后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或金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