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6-17 16:25: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春红,王 琦

(运城学院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核心职能培养,人才是基础,服务社会是目的。培养人才的途径有很多,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无疑是提高高校人才输出和企业用人需求匹配度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共同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当今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就业范围、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深化产教融合。

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种深度融合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对接最为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如何使高校与企业有效融合,高效合作,形成联动,双方共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1.1 高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灵活度不足

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灵活度,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吻合度不足,专业调整门槛较高,周期较长,与政府、企业以及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尤为困难,人才培养普遍以专业教育为主,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同时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在现行模式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难度较大[2]。

1.2 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合作的目的是共赢,只有共赢的合作才会长久深入。探索一条学校受益,企业获利的合作模式,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而目前阻碍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双方的合作模式缺乏共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更多考虑的是成本的投入和实际收益,在没有一种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解决企业追求利益和学校培养人才公益属性之间矛盾的情况下,企业会担心过多的校企合作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履行人才培养义务,很多企业会以签署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但没有更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导致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合作效果也不理想。

1.3 相关政策制度保障不力

校企合作一定要有政策文件的指导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件,学校层面也配套了相关的实施细则,但是真正落地实施,产生明显效果,使得学生受益、企业获利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喊喊口号,合作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校企合作更应该是接地气的、落地实施的、细致深入的、校企双方共同受益的合作。

2.运城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校企合作,平台是基础,直接决定着合作双方的利益和合作的成效,近年来,在运城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做了有益的尝试,与北京安科管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在管道完整性管理方面搭建了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平台,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硬件试验场平台

合作企业北京安科管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设备,运城学院提供场地,共同建设完成了管道完整性管理试验场。

试验场可以真实地模拟油气长输管道的运营环境,适用于开展与管道防腐相关的检测、维护、施工培训和实验研究。模拟试验场包括冷缠带防腐埋地管道、参比电极、测试试片。管段由恒电位仪控制的阴极保护系统进行保护,沿线设置有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风光互补供电智能测试桩、高硅铸铁阳极。模拟试验场可开展的培训及研究任务包括阴极保护系统安装、阴极保护检测、防腐层外检测、智能测试桩安装、恒电位仪安装调试、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阴极保护数据处理及展示、智能管道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该试验场的建立,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师生了解管道完整性检测行业以及结合专业进行项目研究提供了实战的平台。

2.2 毕业实习基地平台

该专业与北京安科管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毕业实习实训基地,经过选拔,每年都会有1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由于前期有在试验场平台训练的基础,对企业业务流程和行业技术规范有一定了解,进入企业后,学生大都能够很快融入企业项目,进入项目一线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缓解了用人压力,弥补了生产力的不足,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并参与一线项目,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校和企业各取所需,达到双赢。

图1 试验场平面图

2.3 共建项目工厂平台

基于双方合作建设的管道完整性管理试验场平台,结合计算机类专业优势和北京安科管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在管道完整性检测行业多年的技术积淀,合作建立了面向管道完整性检测行业的项目工厂平台,近年来,通过该平台完成了中石油华东分公司阴极保护远程监控与评估系统、牺牲阳极系统有效性评判与剩余寿命预测、中国石化普光气田腐蚀检测系统、高含硫气田集输管道安全裕量评价及预警系统、西部管道腐蚀数据采集系统等横向项目。通过这些横向项目的开展,围绕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管理,形成数据采集与整合、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风险消减与维修维护、效能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的解决方案,形成腐蚀数据规范化管理制度,为掌握管道腐蚀现状、综合分析判断腐蚀发展趋势、防控腐蚀风险提供数据平台支撑,对管道腐蚀在线监控、腐蚀数据整理分析;
腐蚀管理数据库与油田生产控制系统对接,共享生产工况实时数据;
综合腐蚀数据与生产数据,对腐蚀发展趋势做出预报预警,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企业在管道完整性检测行业的地位,提升了企业在该行业的影响力,企业收益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项目建设,提升了运城学院在企业中的影响力;
教师团队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改善,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逐步形成;
通过吸纳优秀学生参与项目建设,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项目协作能力,需求调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以后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团队通过将实际项目分解,融入教学,更多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效应,整个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有了质的变化。

通过项目的服务,学生们与企业及客户通过沟通,相互得到认可,每年向企业输送有项目经验的实习学生,实习期结束后可进入相关企业就业,极大的服务了学生的就业。

2.4 师资流动平台

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高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各有优势,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欠缺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往往就理论讲理论,即使是“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很难完全应对生产一线的需求,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企业工程师一般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但往往欠缺理论指导,更多靠的是经验,难以应对更高的生产要求。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双方实际需求,建立了“七三制”的师资流动平台,即高校师资中有大约30%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培训;企业师资中有大约30%来自高校理论功底扎实的博士教授[3-4],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为企业工程师进行理论指导。

随着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的出台,2021年2月,山西省教育厅也发布《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全面协同发展。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持续深入,**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壁垒,打通产、学、研、转、创、用一体育人“堵点”,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打造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为此,学校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了“百名博士下企业,百家企业入校园”的系列活动,鼓励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深入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理论应用实践,服务社会。基于与北京安科管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师资流动平台,近年来,该专业开展了师资培训,项目合作公关等交流活动,常年派出十余名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践,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又强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也为学院带来了大量的横向合作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逐年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

近年来,通过与北京安科管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平台建设的合作机制实践,运城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在IT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效果显著,毕业生就业薪资不断提高,毕业当年最高年薪已超过40万,入职企业专业相关度和知名度也大为改善,每年都有入职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的毕业生,通过示范效应,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3.协同育人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基于平台的合作机制下,各个平台运行良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开好头、起好了步。但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原则和目标[5],对照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关于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6],对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发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7]等相关要求,我们基于平台的校企合作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3.1 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成立校企专业共建委员会,依托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修订过程,从企业的角度定期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做出合理性评价,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长效评价反馈机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思想,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锻炼,构建专业与行业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解决行业需求,提升才培养社会适应度,优化企业人才储备合理度。

加大校企合作成果的推广和反哺教学的力度,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企业和高校交流合作的窗口,起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纽带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各方优势,实现成果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从而促进企业效益提升[8];
同时企业工程师要深度参与合作成果反馈教学的工作,把合作成果合理分解,形成项目教学案例,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构建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一所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认识到,行业性和地方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鲜明特征,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工程。因此,必须构建多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9],才能面向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与多行业对接,成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一中心多平台的创新环境,并和校内的学科创新平台相衔接,构建多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把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对外合作的窗口,对内协调资源的枢纽,这样既有利于对外交流合作,接触最新创新资源,获取企业资金支持,又有利于统筹协调内部各平台资源,形成多方位协同育人。围绕一中心多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育人环境和科研氛围,保障协同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最终带动教师科研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带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3.3 完善激励保障制度

进一步厘清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动力和学校的需求,针对企业能够持续提升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驱动力以及人才储备合理度;
针对学校能够改善创新环境,获取资金支持,优化人才培养社会适应度,在二者中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形成一套利益共享机制。

争取学校对外合作职能部门支持,在协同创新政策、项目合作产权及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与权利,形成合理的激励保障制度。可以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项目等形式,引导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工程师组成团队,进行企业核心产品技术攻关,对产生的科技成果及专利转让等给予相关政策和专项奖励,比如学生评优评模,教师职称晋升等,从而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人才培养社会适应度,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10]。

4.结束语

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逐步深入,能否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运城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结合专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基于平台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一系列运行良好的合作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但是在深度的专业共建方面,仍然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仍然需多方联动的大力实践。

猜你喜欢产教应用型校企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1期)2021-04-13“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

推荐访问:协同 类专业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