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适应

时间:2023-06-17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现红

(海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各种竞争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竞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在当今世界之大变局背景下,应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总的来讲,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第一,中国特有、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它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并以特有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第二,久经考验、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久经历史考验的,不断沉淀下来的有价值的部分,这个复杂、庞大的文化系统必将会在未来创造新的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尝试进行了结构性划分。如,庞朴先生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一文中提出文化的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
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
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1]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徐勇先生提出传统文化包括国学经典、文化常识、传统游艺技艺三部分。[2]这些论断给笔者很好的启发。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不同受众,笔者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尝试用三个同心圆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以呈现和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同心圆的最外圈是民众日常。是和民众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一般可以为我们的感官系统感知到的文化现象,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手艺及浅层次精神层面的现象如颜色、与传统时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信仰、杂耍技艺等。此外,被世代中国人奉行的日常孝行也属于最外圈。

中间圈的主要内容是现代学科体系下的不同学科。中间圈包括中国哲学、宗教学、建筑学、地理学、政治学、音乐学、民族学、美学、伦理学(如孝伦理)、文学、礼俗、考古学、医学、农学、书画等。这些学科既与最外圈中的现象相通,又分别形成各自的体系。

核心圈也是最内圈主要指思想文化。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完整文化学术体系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医家、兵家、农家及融入了以上诸多思想的忠孝学说等,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泉。

这三个圈之间关系密切,且界限有交叉或包含、被包含的关系存在。里面的一圈影响或决定着外围,外圈内容是里圈内容的表现。以孝为例,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孝行属于同心圆的最外圈;
移孝作忠,忠孝是中国人特殊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孝伦理是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这属于同心圆的中间圈;
孝思想也被有机地、深深地融入传统中国的学术思想体系中,这可以归至同心圆的核心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兹不缀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必须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3]603传统文化已成为每个人心中深深的印记。中国文化的创新表达,自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劣两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制成分。如李慎之先生说:“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正脉正是一种政治的文化、权力的文化。”[4]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把这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是不客观的。如前所述,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多样的,对其评价自然也是多元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并不曾中断,一定有它得以延续、发展的优秀基因,不能简单否定。第二,认为传统就是过去。如前所述,传统绝非过去那么简单。刘家和先生对传统的解释是比较全面而允当的,他认为传统是传说、习俗、惯例、交付、传递、献给、传承。[5]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在现代化、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很有必要。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传统文化已深入进我们的骨子里,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传统文化在时时刻刻塑造着我们的风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未来。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像空气一样存在。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积极作为。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总书记这样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6]******列出以下内容: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
为政以德、政者正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
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
仁者爱人、以德立人;
以诚待人、讲信修睦;
清廉从政、勤勉奉公;
俭约自守、力戒奢华;
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6]。

这些内容达15种之多。对这些精神财富,要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其继旧开新。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倡导正心诚意、进德修业,推崇刚健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忠”与“孝”。

很多人将孝理解为带有明显阶级压迫观念的性质,这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当然,孝被误解,与汉儒将其当作“天”的意志,宋儒将“孝”政治化、后人将孝教条化有很大关系。早期的孝则完全不是这样。如曾子将孝阐释为一项具有根本性质的原则,可以提供很好的启发。

曾子关于孝的理论主要见于《大戴礼记》中与曾子相关的诸篇,《论语》《礼记》等书所载材料也很珍贵。这些都应当是曾子后学所记曾子的言行,足可反映曾子的思想面貌。曾子对孝的贡献在于:

首先,曾子提出,孝是人的自然情感,即“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7]81这是曾子孝道理论的基本点。曾子还阐释了“孝”与“忠”的内在一致性:“忠者,其孝之本与!”[7]79所谓“忠”,从中从心,指发自内心的真诚。“孝”是“忠”的自然流露。只要有了孝养之心,孝的行为就会自然产生,孝的志向就会实现。可见,实践孝道与个人修养是一致的。

曾子提倡的孝道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孔子之孝侧重于遵守父志,即“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8]2458这种孝理论虽涉及到孝的本质,但没有提出孝是人的自然情感。曾子则认为孝乃“著心于此”,这是对孝本质的新认识。

其次,孝行不同,因人而异。曾子说:“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在焉,祭祀则苍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7]80曾子强调,必须持之以恒地实践孝道:

“养可能也,敬为难;
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久为难;
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7]83

对于如何行孝,曾子对不同人提出不同标准:

“大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故居处不庄,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7]82-83

所列出的这些事项,几乎包括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在行孝方面,都有可为。

最后曾子提出,行孝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不能一味地愚孝。如与父母的意见不同,儿子为了行孝,要做到“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7]81曾子提倡的“微谏”是指,若“父母有过”,子要“下气怡色,柔声以谏。”[9]737(《礼记·内则》),即用委婉的方式达到“咎故不生”[7]81的目的。若父母固执己见,孝子当“谏而不逆”[7]81,所谓“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7]86孝子对父母的言行并不盲从,曾子提出事父之道:“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
若不中道则谏;
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
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
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7]85-86在曾子看来,真正的孝子应当以维护家庭和谐为首要任务。曾子所提倡的孝是以柔克刚的方式,为后人艺术地实践孝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孝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竟然到了要为“常回家看看”立法的地步。这一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可以为现代所用的宝藏,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重点,有学者提出:

一要重点转换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的价值观念如“和而不同”“仁者爱人”“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都是体现人际交往一般特点、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处理人际关系基本原则的价值观,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转换的价值观;
二要重点转换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价值观念,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三要重点转换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讲信用,转换那些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价值观念,协调个人、他人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等,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治国无法则乱”等,对诸如此类的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形成和培育、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10]

概括起来,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为现代所用的几个方面涉及个人修为、人际关系、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曾子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战国之交的乱世。如今的中国,处于世界大变局中,故曾子的孝道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一定借鉴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大有可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其时代内涵,还要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与实践。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基本思考:

一是通过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搭建沟通传统和现代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进行精神交流的中介。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要适应现代人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和转换,使之易于为百姓所理解和接受。

孝文化在亲子关系、社会支持、解决养老等社会问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曾子之孝中提倡的父慈子孝、家庭尚和等主张都符合现代人际关系的准则。曾子之孝告诉我们:孝与亲是表示代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单向关系。“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就是一句很好的表达。此外,这些年流行的一些网络热词,其中有一部分就来自古代汉语。《甄嬛传》在将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转换上就做了很好的典范。词语如“极好的”,短语或句子如“与其心生敬佩,不如自己便是那样的人。”有人戏称这些为“甄嬛体”,它们既有传统语言的简洁凝练,同时具有现代语言的通俗易懂。这些表达,不但成为热词,有的甚至会成为经典。这也恰恰说明传统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民族复兴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以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越来越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弘扬、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恰逢其时。

二是要善于借助现代的各种媒体大胆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展示

孝亲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我们要积极引导相关部门用适合现代人思维的语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创新性展示。要让孝亲文化主动进入当代人的生活视野。在展示方式上可借鉴新近的如2021年6月17日河南卫视的水下洛神《祈》,将美好、幸福、祈愿表现得美轮美奂,媒体评论其“杀疯”了,刷新了国人对美的认知。同年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晚会上的舞蹈《龙门金刚》,则代表力量与希望,评论称:“太燃了!”国风美出圈,文化“活”起来。早一些的如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2018年期间播出)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经典咏流传》(2018年2月16日首播)以及《典籍里的中国》(2021年2月12日首播),使各个年龄、各个层次的观众产生共鸣,在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此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善于利用手机上的各种软件、社交媒体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三是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年人的日常生活

传统是产生于历史时期的,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活力?这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人面前的现实话题。

有些传统要素,如服装上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建筑上融入传统设计理念,这些方面都有许多成功案例。在将经典与日常尤其是青年人结合方面,故宫的做法值得借鉴。近年来,故宫屡创震惊世界之作:从2014年《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朝珠耳机,2016年的手机座,2017年故宫胶带,2018年故宫手表、故宫口红、雀鸟缠枝美什件等,无不是契合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尤其是符合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文化认同,自然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故宫文创团队一开始就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古代建筑、文物历史等文化元素植入时尚新潮的当代工艺品中,为行业树立了典范,为国人提供了富足的精神食粮。在目前大热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中,有评论称,故宫文创引领当代国潮,是他们带领国人在快乐中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据统计,80后、90后已成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主力人群。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节目中说:“新与故,才能共同创造出永恒。”[11]

猜你喜欢曾子中华传统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哪吒失手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2021年10期)2021-02-13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曾子杀猪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5期)2019-06-27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