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岽,金灿洋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并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当“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概念的标识性表达,也标志着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重要实现形式。现代化探索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整个理论与实践创新始终。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3-14其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列重大科学论断,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思考。一般而言,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确立的根据,理解现代化不可能不讲到现代性问题。《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上,科学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及其未来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渊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是将封建社会制度体系中旧的东西剔除出去而发生嬗变的产物,而“中国式现代化”也在最先进的制度载体中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3]“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康庄大道,深入挖掘其中的继承蕴意、发展蕴意和超越蕴意将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宣言》中诠释的现代性内在演化逻辑是在深入剖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诞生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经济上生产力的不断突破,它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等经济因素的不断革新;
到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资产阶级夺得现代代议制国家的独占政治统治,获得“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
再到社会文化上的公平正义,抹去受人尊崇职业的神圣光环[4]401-403。此演进逻辑指明的未来社会发展道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践行的。中国共产党把《宣言》中所蕴含着关于“现代”“现代社会”等重要思想转化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支撑,带领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朝着《宣言》指明的方向坚定向前。《宣言》中的基本思想指引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一)《宣言》中现代性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一般说来,现代化是动态性的“因”,现代性则呈现为静态性的“果”。现代化的过程,产生了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亦即现代化的价值标识或价值圭臬。《宣言》中虽然并未使用“现代性”这一术语表达,但使用了“现代工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社会”[4]401等词来指代,审视和论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此深刻提出了对现代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对于我们从中洞见现代化思想奠定了基本文本依据。
首先,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根本特性在于,它是脱胎于以往阶级社会嬗变的现代社会。旧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旧阶级始终无法战胜新力量的崛起,这是阶级社会亘古不变的演进历程。《宣言》开篇提及的“现代”就是在资产阶级诞生和阶级对立的意义上阐述的,它并不是哲学或政治经济学下的某种范式,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形态演进的角度阐发整体性社会问题的理论体系,是同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现代社会”这一概念的使用,列宁也曾敏锐观察到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曾在读到《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时认为,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分析,应当把是否发展到现代生产作为划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马克思曾用三个“或多或少地”来诠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现代社会”,共性在于破除了中世纪中封建制度的残余,个性在于其又保有各自文明中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和发展条件[5]。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资产阶级社会与现代社会通常是在同一个语义层面使用的。
其次,《宣言》揭示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为其内在逻辑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上由资本驱使的产物。《宣言》预见性地指明了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4]403,这表明渐进式地变革全部社会关系是资产阶级推动社会文明步入现代的必要条件之一。资本本性驱使资产阶级追求最大的利润,倒逼生产方式不断革新,从而刺激现代社会的生成和发展。第二,现代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二重属性。一方面,现代社会内生于传统社会之中,极大发展了生产力,过去几十年创造的物质财富甚至超过此前的总和,突破了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实现了对原有社会生产方式的终结和对新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包含深刻内在矛盾,周期性危机频发,“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
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
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4]406。第三,普遍交往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生产力快速发展将整个世界连结成了一个整体,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美洲的发现与殖民,海陆运输的便利交通,机器大生产的先进工业,再到世界贸易的交互作用,使得世界由几座“孤岛”渐渐联系起来。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普遍交往既在经济上促进了贸易互通往来,“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又推动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获得相应进展、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影响,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404
最后,马克思肯定了现代性发展方式和实践载体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也并未否认能在其他社会形态中孕育。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确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实现形式,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实现现代化的制度载体。但是这并不表明马克思完全把现代局限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已经表明,现代化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模式以外的发展模式,就像吉登斯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好似现代社会“树干”上的“枝杈”,只不过这株“枝杈”更为粗壮罢了[6]。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包含的深刻内在矛盾必然产生出一种或多种弥补其局限性的存在方式,它或者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载体,或者是超越原有制度载体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将《宣言》蕴含的现代性价值与现代化思想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指导现实,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的现代化成就正是对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现代社会正确性、时代性、开放性的历史见证。
(二)《宣言》中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指导
《宣言》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建立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谈到现代社会等概念的时候并未提及或者说区分不同社会性质和不同社会形态,尤其是并未明确指出在公有制前提下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但是将人类社会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一步步迈进共产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总体阐释,即“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421。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产”是指生产资料,“共”是指共同占有,要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必然要消灭私有制。正如《宣言》中说的那样,革命的目的就是让最广大的无产阶级者占有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说再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率先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现代化赢取先决条件。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20世纪初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中国也不例外。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早期党纲中就体现出对民主形式和所有制形式进行规范的意向,同时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长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压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极大飞跃”[7]。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完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目标。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批判过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民主,将其比作将极大的社会财富据为己有的利益集团的附赘悬疣。这种民主有很大的矛盾属性,制度局限性导致两种必然发展结果:抑或是资本主义制约了民主的发展,使得政治权利仅仅掌握在有产者的手中,更广泛的民主无法充分彰显;
抑或是民主不断发展扬弃掉资本主义的形态,即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形势夺取普遍意义上的民主。显然,马克思是站在后者的一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会提振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步开展现代化建设。鉴于以往西方历史经验来看,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工业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跟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实现生产力飞跃式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拉开了与后进国家的贫富差距。这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就是世界各国争相效仿实现现代化的模板[8]。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着手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双重需要,在过渡时期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并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宣言》关于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和深刻蕴意,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
(三)《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组织引领
《宣言》在第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强调除了共产党外再也没有一个政党如此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相一致,除了共产党外再也没有一个政党如此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权益[4]41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没有正确组织和理论领导起来的革命和斗争是战胜不了资产阶级的,而革命领导团体指引的主心骨必然是共产主义政党力量。尤其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着重指出建立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革命取得胜利并巩固革命果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忘初心,依靠顽强斗争打开发展事业新天地。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根本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其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先锋队组织的性质,并且强调了农民和士兵的重要力量,将其组织进来并写入党纲[9]。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回顾百年光辉而又曲折的发展征程,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贯穿于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2]15。历史昭然: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0]中国的现代化虽后发于西方现代化,但正是因为时间上的滞后,可以看到西方现代化模式中的种种弊端,进而防患于未然。《宣言》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实践问题则相对谨慎,留下许多理论空间供后人探索。马克思本人也坚决反对把他的理论看作教义或者是现成的万能公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一条基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从《宣言》中描绘的资本主义现代发展视野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在此基础之上吸收借鉴一切有益成果,发展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上的种种缺陷,在继承《宣言》基本思想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一)“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对单维度“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思想的发展
《宣言》对于如何将生产力发展到“现在支配过去”阶段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方法,只是在谈论到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应当逐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全力以赴投入到物质财富生产当中。单维度的提升经济总量,忽视社会、生态等一系列因素来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做法,在西方现代化状态下产生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借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方案,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身的系统性、多维性和全面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发源地和先行者,自近代以来,借助于工业革命这一动力引擎,走在了世界现代化的前列。西方现代化逻辑是内涵于资本逻辑之中的。资本逻辑的基本目的和内在动力是无止境的自我增值、自我扩张,要求扩大再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地持续进行,以最大程度追逐剩余价值[11]。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的剥削是无耻的、露骨的,利己主义冷水无情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最基本感情的火花浸没,在狂热资本黑暗笼罩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沦为了利益交易的傀儡[4]403。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以掠夺方式不断积累,给殖民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灾难。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为将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倾销殆尽,“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404。正是这种利己主义的资本本性驱使资本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加节制地掠夺扩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全球性的危机。吉登斯认为当代世界存在一个巨大的民主悖论,即世界各国纷纷效仿欧美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同时,自由民主制度却率先在欧美国家内部陷入困境[12]。这种现象越来越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个领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框架下的现代化无法摆脱剩余价值的驱使,迫使人类探寻另一条出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五大方面做了深刻阐释与论证,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强调五大文明多元并构,一体同行发展。在经历了世纪战争浩劫后既保持自身独立又得到飞速进步的发展中国家里面,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体量之庞大,难度之艰辛,想要带领中国摆脱曾经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这就根源于“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多维性和全面性。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思想始终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印证其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为人类历史留下独特答卷和重要参照。
(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以消除贫富分化和贫穷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有关贫富分化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产阶级将其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给社会,它将人口、生产资料聚集起来生产物质财富,然而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中饱私囊,致使人口和财富的增长远远不及贫困发生的速度[4]412。西方现代化国家能够解决“富裕”的问题,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并没有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而消除,反而有扩大之势。虽然马克思指出了这一现象,但是并未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办法,中国共产党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结合我国人口基数巨大的基本国情,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光辉历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我国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九年义务教育,从新乡村建设到农业税的免征,再到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最值得引人注目的是脱贫攻坚战的圆满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列车上,一个都不掉队,一个都不能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有8.5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八年中已经有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率先完成联合国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的任务[13]。
共同富裕同样关乎如何分蛋糕,我国收入分配模式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风向标引向“公平优先”的方向,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终极价值坚持不懈的追求。由此我们看到,虽然消除贫富分化和相对贫困仍是任重道远的发展难题,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不断探索并且已经卓有成效。中国在现代化上对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追求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对消除贫富分化的范本,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关照中国现实的具体方案,这也为世界上仍处在绝对贫困的人民提供借鉴。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全球化的思想在《宣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指出经济、政治、文化渐渐都连接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原本闭关自守的许多国家或地区被资本大潮冲击而打开国门,外来文化势力和自身原有传统不断碰撞,同样经过斗争和消化又会输出到国外,这使得各民族国家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关系取代了以往的隔绝状态,经济政治方面是如此,文化方面亦是如此[4]404。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面临现代化的未来究竟将何去何从的时代问题,应当秉持何种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多次发表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讲话,这一主题自问世以来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文件中,其受到的关注与认可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就是中国交给世界应对全球性危机的答卷。
现代全球化的兴起与深化发展都是由资本主义推动和主导的,我们应当保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来予以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其对人类社会历史推动的历史性革命性,当然也要看到结合当今实际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局限性并加以正确批判反思。一方面,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具有先进性的一面,用生产力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现代化因素被资本主义的“法术”推及到世界各地,这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市民社会的全面变革,并且清扫了向来崇拜封建僵化的迷信,取代的是较之更具进步性的资本文明。另一方面,资本逾越了地域限制,其本性依然驱使其无止境榨取全球范围内的剩余价值。财富越来越聚集到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东方受制于西方。这无疑分裂了世界,让人类命运分化,在贸易全球化繁荣的背后蕴藏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不平等的鸿沟。
21世纪已过二十多个年头,中国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并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强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虽然最早是作为外交理念被提出的,但是其背后酝酿的是为全球现代性发展新形式提供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人类文明现代化中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同样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时代性的超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外伴随着对“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的掠夺和侵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霸权主义强加给世界,让很多后发的民族国家丧失自身独立自主性。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天下大同、与邻为善的思想,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突破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借鉴了人类各文明走向现代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14]。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从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角度提出的,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它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多元协调的发展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一直以来都被冠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和规定范式,对于如何走向现代化,许多国家效仿西方思维模式照搬照抄。马克思对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现代化进行了理论批判,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唯一道路,在分析德国道路和俄国道路等问题上,都提出了关于“跨越”的重要思想。不同的现代化有着自身不同的国情基础,我们既不能忽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又不能将发展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或民族之上。
现代化的过程是系统、多维和全面的,包括五种特色要素的多元统一,绝不单单是经济的增长。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文明的力量将现代生产方式带入现代社会,引领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步入工业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始终与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这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会出现“瘟疫般”商业周期危机[4]406,并且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自身无法化解的地步,只能以更极端的消灭大量生产资料的方式予以缓和。赤裸裸的侵略扩张和对大自然资源无情地滥用和破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将现代化进程带向更深化的一步。资本殖民掠夺是现代各国家和民族无法也不能效仿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它天然就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因资本本性所带来的内在弊病,并以多元协调发展面貌创造了崭新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多元协调的发展模式体现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显著特征[1]。多元协调的发展模式不拘泥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也不拘泥于中国本民族的单一维度,而是站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高度,探索一种多元开放的综合模式,有效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思维窠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包容的发展理念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不止一次在论及资本主义过程中就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具有利己本性和掠夺行径,一针见血地指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强盗逻辑[4]405。虽然随着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开拓,资本主义打开了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的大门,给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引擎,但是赤裸裸的殖民掠夺和强迫暴虐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践踏与摧残。它让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凌驾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之上。人类文明本就没有优劣之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的暴力属性和极低包容度并不适合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但又渴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
从过去的几十年来看,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路上的重要外部环境保障就是和平,同时中国崛起也是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的[8]。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一个和平的进程,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15]尤其是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平稳运行不为西方资本大潮所裹挟,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稳步提高。反而与西方政局动荡、社会撕裂等诸多不稳定因素不断加剧的各种乱象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式现代化不求独乐,而求众乐;
不搞单边,是求多赢。诚如***指出的:“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1]。依循《宣言》思想而一路走到今天的中国,其现代化道路定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宝贵智慧和珍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