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 邮编:102208)
******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各个时期党的人才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国化进程中党的人才工作思想的正确诠释。作为贯穿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基本问题,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乡村人才的关键支撑。一百多年风雨同舟,成就沧桑巨变,广大乡村一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承载地和传承地,包括乡村干部在内的亿万乡村人才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程中完成了历史使命、担负着现实重任。
实践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亿万乡村人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运动和革命战争、完成救国大业的基础依靠与主体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乡村建设和城乡发展、支持兴国大业的重要探索者与积极贡献者,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村改革开放和乡村繁荣发展、推进富国大业的中坚力量与坚强依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强国大业的时代先锋与先进力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历史贡献。
******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立足党史,重温党的乡村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和艰辛探索历程,感悟不同时期党的乡村人才事业的阶段特征、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对开创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新视野新征程新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①本文所述“乡村人才”,主要指扎根乡村基层、为党和国家及乡村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先进分子。
一百多年党史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党面临的主要矛盾、担负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不同,对乡村人才的地位作用认识、工作机制构建、政策制度设立等,也经历了逐步深化过程,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革命指向
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国人民反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激烈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进程中,1921 年7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掀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在经历“城市中心论”为指导的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立足国情,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面对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当时我们党虽然没有明确的乡村人才工作目标和任务,但仍以党的组织建设为引领[2],以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开展了大量的具有革命指向、吸纳乡村优秀人才的工作。其基本特征是:党员、知识分子返乡下乡,成为乡村人才、培养乡村人才,发动和带领大批乡村先进分子走上革命道路[3]。他们成立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工作队,组建农运讲习所、农协会,创办抗日大学、军政学院……宣传革命思想,传授知识技能;
他们组织农民运动,建立根据地、成立苏维埃、发展解放区……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
他们引领大批先进农民、家族头人、乡保贤达参加正规军、游击队、民兵连、儿童团,参与大生产、送粮草、扛弹药、保安全,消灭侵略军、反动派、大地主……走上革命道路,实现翻身解放。期间,我们党初步形成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德才兼备干部标准、党管干部基本原则等,在乡村党组织建设、吸收农民入党、培养乡村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 —1978):探索前行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国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匪患严重,基层政权尚未健全,还不稳定;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安全形势严峻……我们党面临全新任务——同步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和工业化发展,面临城镇就业和升学空间严重不足现实难题,面对“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重大难题,党的乡村人才工作在全新环境中探索前行。其基本特征是:以精简城镇人口和职工为目标,探索推动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作为”;
以改造传统农业为目标,探索培养乡村急需人才。为缓解城镇就业和升学压力,中央有关部门及省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先后探索实施农村知识青年回乡务农、城镇居民和失业工人移民垦荒下乡务农、城镇知识青年参加山区和边疆“青年志愿垦荒”等[4],直到1964 年中央推动形成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培养传统农业改造急需人才,按照毛泽东“向科技进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重要指示精神,除培养乡村干部外,重点培育农机人才、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水利人才、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建立“赤脚医生”队伍、提升乡村医疗水平……同时,各地还力所能及地培育乡村所需的民办教师队伍、民间文艺人才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 2012):改革创新
1978 年,我国发生了百年党史中的几件大事,包括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改革。这犹如我们党开启“认识与实践的对话”的农村改革大幕,党的乡村人才迎来春天。其基本特征是:为培养、壮大、提升乡村人才,在改革探索中不断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思路与实践[5]。一是我们党通过肯定包产到户改革实践、促使其迅速推广至几乎所有农村,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村基层组织,不仅大幅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了乡村人才成长空间,更让乡村干部在实践中锤炼了创新精神、锻炼了工作能力。二是我们党相继出台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社队企业等政策,使乡村人才成长、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打下人才基础,进而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壮大和提升,提供了更大空间和平台,乡村人才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是随着我们党“人才是第一资源”等人才观的确立和“人才强国”等战略的提出,中央相继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干部挂职制度等乡村干部人才培养政策,出台星火计划、燎原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巾帼扶贫行动、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乡村人才成长与进步[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系列“总”“全”“新”的部署:总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使得新时代党的乡村人才工作任务更重、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其基本特征是: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贯穿各领域诸环节,不仅要总体规模大、专业全方位,关键是结构更优、素质更高。一是培养引领性乡村人才。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及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了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地位作用,加强了乡村党组织,尤其是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先进性革命性引领作用。二是培养多样性乡村人才。打造一支“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一支“三过硬”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党员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
围绕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乡土人才、乡村教师等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三是健全乡村人才培训体系。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各部门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培训对象予以重点支持,重点培养高素质农民,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总结建党以来的历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人才工作成就,对进一步深化乡村人才重要性认识,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制度与政策,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乡村人才工作体系逐步完善
乡村人才工作体系是伴随着党领导下的国家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而不断完善的。在总结党史,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的乡村人才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我们党的乡村人才工作体系逐步完善。一是中央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乡村人才原则,逐步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指导、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机制。二是中央明确了2025 年乡村人才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并围绕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乡村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职称技能评审认定、评价标准等,建立了系列规范制度、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三是各地各部门围绕乡村人才培训、培育、培养等,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等组织打造了各式各样的乡村人才培训“计划”“行动”“工程”等政策抓手,创建了类型繁多的乡村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建设了多种多样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平台。
(二)党的乡村人才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乡村人才建设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是伴随着党领导下的国家建设、乡村发展目标任务的变化而逐步健全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乡村人才地位作用,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建设:一是中央颁布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村工作条例》,发布了多个乡村人才工作《规划》 《方案》《意见》,为乡村人才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在农村干部培养锻炼、乡村人才服务乡村、激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认定及乡村人才培养、分级分类评价等方面,初步搭建制度框架。三是在培养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带头人,培养农村“双创”、电商、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规划、法律、科技等人才,提升乡村党组织书记素质、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政策体系。
(三)培养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乡村人才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有1100 多名“农民讲习所”学员成为革命火种,无数知识青年、先进农民等走上革命道路,更有经过革命洗礼的近450 万党员……对我们党武装夺取政权的贡献彪炳史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探索培养了大批乡村干部、农业和社队企业人才,约2000 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30 多万“赤脚医生”扎根乡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应有贡献。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人才茁壮成长。除几百万乡、村、组干部以外,有290 多万乡村中小学及幼儿教师,有2254 万农村实用人才(2020 年登记);
300 多万家庭农场、220多万农民合作社、90 多万社会化服务组织、9 万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综合人才数量众多,专业人才规模庞大;
还有乡村社会公共服务、民间文艺文化等人才,还有“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经纪人”,还有志愿者、村乡贤,等等。乡村人才数量迅速增长、结构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升,已经并将继续为党的三农事业做出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纵观建党以来的乡村人才工作,我们党一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乡村实际和乡村人才特征相结合,形成了系列关于中国特色乡村人才的论述和思想观点,为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提供了乡村实践基础[7]。一百多年来,我们党能够坚持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的先进性革命性引领,使无数农民成长为先进群体,掌握先进生产力,成为乡村先进文化的先知先觉者,为乡村人才成长提供新路径新空间新动能;
能够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乡村人才工作始终,选派优秀人才深入乡村和农户,并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注重从农民群众中发现、培养人才;
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才”理念与乡村实践相结合,尊重农民群众和乡村基层首创精神,保持乡村创新活力,注重在乡村一线实践中发现、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价值;
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我国乡村人才需求相结合,既注重培养和引进革命人才、综合人才、领军人才,又注重全方位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优化乡村人才结构、提升专业水平,注重人尽其才。
(五)大批乡村英模榜样人物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一百多年党史中,我们党一贯坚持用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引领乡村人才工作,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8]。革命战争年代,以彭湃为代表的农民运动领袖留下了“深入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的革命精神;
以刘胡兰为代表的英雄少年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以杨贵、焦裕禄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留下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
改革开放初涌现出以小岗村18 位农民为代表的改革带头人,留下了大胆改革的“小岗精神”;
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上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涌现出以黄文秀为代表的驻村第一书记和脱贫攻坚人才,留下了“脱贫攻坚精神”;
以袁隆平、李保国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推广人才,留下了“科学奉献精神”。代代英模人物、笔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乡村干部和人才成长进步,对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革命性,提升党的乡村人才的纯洁性、时代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系统总结党史中乡村人才工作实践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推动党的乡村人才工作把握正确方向、选择科学路径、提升工作水平。
(一)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党的乡村人才工作实践,始终围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服务国家中心任务[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反帝反封建、武装夺取政权,培养了大批具有革命精神的乡村人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稳定基层政权、加快工业化发展,探索建立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原始积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深化农村改革,培养了大批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村人才,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非农产业迅速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高质量发展,稳步建设乡村人才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使乡村人才数量猛增、结构更优、素质提高。
(二)坚持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引领
坚持党的先进性革命性,是党的事业保持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用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引领乡村人才工作,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坚持用党的宗旨思想和党员标准教育、组织、武装农民,吸引无数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注重用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艰难险阻。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先进性追求和革命性精神,引领乡村干部党员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政治引领、强化党的先进性革命性,通过扫黑除恶和反贪反腐、提升党的纯洁性,向广大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派驻大批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团结带领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10]。
(三)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按照特定历史阶段现实变化,与时俱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方式方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面对农民极度贫穷落后的现实,立足党的宗旨和革命需要,通过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决农民土地诉求等,教育动员组织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稳定基层政权、加快工业化需要,我们党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结合乡村实际培养“又红又专”的乡村干部人才。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党逐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新乡村人才制度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乡村人才成长动力与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完成脱贫攻坚伟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加注重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畅通城乡人才流动渠道,打造一支数量更多、结构更优、素质更高的乡村人才队伍。
(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时期,不同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目标任务不同,所需人才数量、结构、素质也不同。因此,我们党一贯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方式推进乡村人才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围绕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目标,面对乡村农民素质低下、革命人才匮乏问题,我们党依靠乡村、着力从农民群体中培养革命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绕加速工业化和改造传统农业的国家目标,面对国家“一穷二白”、建设人才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我们党既引进知识青年,又培养乡土人才。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期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目标,面对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党既注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又重点培养高素质农民;
既注重推动面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又注重重点培育扶贫人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等短缺人才;
既注重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又注重挖掘乡土特殊人才;
既注重完善健全制度政策,又注重打造乡村人才培训培养体系。
(五)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
一百多年来,工农城乡差异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我们党各个时期始终面对的突出问题,乡村一直是人才“洼地”。因此,我们党一贯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方式,推进乡村人才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就推动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下乡成为乡村人才,进而在乡村教育、发现、培养适应革命需要的乡村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又动员规模庞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乡村人才。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既高度重视培养适应农业农村需要的乡村人才,也支持鼓励各级干部、党员、知识分子到农村挂职锻炼、创业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和大学生到乡村一线,参加工作队、担任乡村干部;
又出台支持政策、建立规范制度,大力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
一百多年党的历史, 一百多年乡村人才,一百多年历史贡献。
一百多年党的乡村人才工作实践启示我们,历史成就和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发扬光大;
曲折经历和教训记忆深刻,需要汲取反思。我们要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扎实学党史,深刻悟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乡村人才工作,办实事、开新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一百多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
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我们要铭记,完成艰巨繁重任务、夯实发展基础,克服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展望未来,党的三农事业,已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正如******强调,“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党的乡村人才工作和实践,必须坚持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管人才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国化;
必须坚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及三农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