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3-06-17 13: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李 健

(1.盐城师范学院 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2.河海大学 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1100)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多样化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1]。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我国本科层次教育试点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之后很多地区掀起了对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从不同层次推进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贯通,并明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着力提高新时代下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度[2],加快高本衔接职业教育建设步伐。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试点专业,在传统的非贯通式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企业物流人才为重心,以掌握物流企业中各岗位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应用型本科院校则侧重于培养管理型物流人才,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拥有更宽的理论认知和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3]。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物流行业面临着以质量、效益、低碳为核心进行转型升级的挑战,开始向着以创新要素为驱动,以信息化、集成化、集约化为一体的综合实体模式发展[4],这对物流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物流知识与技术技能,还要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字技术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4]。因此,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应时而生。如何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理清高职、本科的类型和层级特性,明确两个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思路,优化和完善两个教育层次人才贯通培养路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其人才培养新路径。

目前,人才衔接培养主要有专业群对口、贯通培养、一体化升学等方式,我国先后在多地批准多所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5]。物流管理专业也在部分高校实施高本贯通培养的教育模式,通过三二分段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学生在高职院校进行为期三年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及物流专业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学习,取得高职院校毕业证书后,参加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举办的转段考试,合格后即可进入本科院校进一步深造。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不同办学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够紧密

目前,在我国高本衔接人才一体化教育中,各层级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6],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不够统一。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作为两个教育主体,在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导致其在设计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系统性。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高职教育阶段和本科教育阶段并没有就“培养何种物流人才类型”“如何培养物流人才”等问题进行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形成统一规划。

2.课程体系衔接不够充分。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是许多观念和方法的综合[7]。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学科也紧随时代不断更迭[8]。在课程体系上,高职阶段专业课程注重操作性与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在物流环节流程上的具体操作。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学科划分的基础上设置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学科领域内的理论体系、培养物流管理的思维能力等,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思维逻辑等,鼓励学生的创新性;
此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生产制造、法律法规、贸易、财务等基础学科的内容,学习范围较广。高本贯通培养中虽已关注到两阶段课程目标的差别,但课程安排上仍出现“割裂”现象,不同层次的理论、实训、实践标准不统一,呈现各自为营的状态,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不系统、实践应用错位等现象发生[9],并未做到充分衔接。

(二)相关育人主体人才培养协同融通不够深入

高本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内容[10],这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涉及产业、企业、经济等诸多领域。因此,高本衔接人才培养需要院校、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共商共建办学模式,但目前各方主体之间并没有形成协同融通机制,这对构建高质量的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造成了阻碍。

1.高本院校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在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方式探索过程中,高本院校间大多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两阶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自成体系。大部分院校在制定、完成本年度培养方案之后,在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沟通与调整。

2.政企协同育人地位缺失。一方面,政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强有力的主体,目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未能形成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纲领性文件予以支撑,高本衔接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制度化管理。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参与方,并没有实际参与人才培养。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只是简单参观物流配送流程、认识物流设备用途,在实习岗位上做一些简单重复的统计、检查等工作,并不能真正掌握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等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导致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操作无法协同进行,培养的人才依旧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三)教学质量监控和培养过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是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但在高本校际间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不够完善,评价主体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各阶段的教育质量,无法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1.教学监控体系缺乏统一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师师资素质结构存在差异性,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本科院校则偏重于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践技能要求相较于高职院校而言普遍偏低[11]。在现有的高本衔接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并没有建立过程性监控机制,从而无法系统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2.课程评价主体缺少一体化评价方案。对于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更多的是各层级院校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往往沿用本校原有的评价方式,并没有立足于高本衔接贯通培养而制定协同化、一体化的评价方案。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对技能的评价更为重要,简单的“评分数、定等级”的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不能客观反映课程教学质量,还可能会对教师教学产生错误引导,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职业教育体系多层次的衔接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衔接,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训练、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协同统一。根据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人才的发展规律与课程特点,从培养目标一体化、多方联合协同化、质量监控过程化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相互交叉融合,做到跨界协同,开展多元实践,以前瞻创新与开放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促进就业,服务社会。如图1所示,本文从“培养目标一体化、多方联合协同化、质量监控过程化”三个方面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新发展路径。

图1 物流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总体发展路径

(一)设计合理课程方案,构建高本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衔接是高本衔接人才培养中的重难点,课程体系规定了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衔接标准等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1.课程标准一体化。根据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在设置各阶段课程标准时,首先,根据工作岗位的层次性确定各层级职业教育面向的职业岗位,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划分出不同层级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其次,基于技术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专业课程、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其他课程。最后,在课程安排上对不同层级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并对不同层级的同类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逐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2.专业教学一体化。首先,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打破各高校相对独立的局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标准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其次,建立高本衔接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打破教师的层级壁垒,以此为突破点构建高本衔接一体化的教师教学体系,不限制本科阶段的教师只在本科院校授课,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合理分配教师资源。

(二)推进“政企学”联动,构建高本衔接协同化培养新机制

强化院校、政府、企业间的协同联动,发挥各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产学研之间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促进各办学主体协同发展。在实践中,成立高本衔接项目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含各层次高校、政府、相关企业等负责人。项目指导小组提前做好培养规划,在招生、教学管理、过程监控、资源分配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参与高本衔接培养的试点高校常规管理,组建校长联席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团队等校际协同组织,定期召开专业碰面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共享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促进课程体系系统性、连贯性与动态性发展,确保从专业规划到培养目标、从方案编制到实习实训的协同,升级多主体育人方式。

2.完善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政府应明确高本衔接教育的定位,逐步完善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即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为基本要求,提高高本衔接教育的招生门槛,通过积极宣传和引导提升社会公众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与人才发展前景的认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完善工学交替、订单培训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校企资源融合,最终达到共同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的。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过程化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托高本校际间的协同组织,构建人才培养过程化评价机制,实施全过程教学督导机制。

1.采用多主体教学评价模式。围绕阶段性评价目标,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四方主体评价共同体,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证书获取、实训效果、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以此发挥多主体的协同作用。同时,按照责任主体“任课教师、辅导员、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项目管理人”五个层级,提交学期和学年过程性质量分析报告,对高本人才培养效果进行实时地评价,充分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质量评价中,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监督评价,不能只看量化的分数、指标等级,更不能将所得数据进行简单加总,而应考虑到具体实习内容、课程设计、实习岗位、实践课程结构等多种因素,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结合定性评价问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评分数、定等级”的模式转变为“诊断—改善—提升”的连贯模式,并将反馈机制纳入评价体系中,让师生在复盘总结过程中提高对个人的客观认知,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分工协作,加强沟通,进一步打通高本院校培养人才的衔接过程,统一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协同,结合企业用人需求,鼓励企业基于岗位实际要求提出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建议,使学生真正掌握物流专业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出台相关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政策性文件,采取相关举措监督政策层层贯通实施,最终达到政企学三方主体协同育人。通过学校、企业和政府在高本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评估作用,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协同物流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年8期)2019-09-04“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推荐访问:衔接 物流管理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