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技期刊视频传播的运营状况分析和发展策略

时间:2023-06-17 08: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刘 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近年来,媒体融合政策不断深化,视频、直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内容的新方式,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9.75亿网络视频用户,占整体网民的94.5%;
其中含有9.34亿短视频用户,占整体网民的90.5%;
网络直播用户达7.03亿,占整体网民的68.2%[1]。科技期刊在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共享、增强学术影响上起着重要作用,应主动适应受众阅读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变革,积极借助视频等新兴媒体,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视频+期刊”理应成为媒体融合下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路径[2],是科技期刊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由知识制造向知识服务转型的新方向。

当前,不少学者主张科技期刊进行视频传播、融合发展。如王孜[3]以CSSCI期刊为例,调研了这些期刊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形式、效果、契合点、定位等,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王春迎等[4]分析了21个科技期刊B站账号的基本情况、发布频率、主题内容、传播指数等,对增强我国科技期刊B站传播的效果提出了发展策略。王晓醉等[5]以知识类短视频账号——“中科院之声”为例,分析了其视频内容、素材、编排等可为科技期刊借鉴的不同方面,探讨了科技期刊如何制作出优秀的视频内容等问题。这些研究为科技期刊进行视频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是它们或集中于某一平台,或基于个案,不够系统全面。基于此,本文以科技期刊视频传播的优势和特点为出发点,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科技期刊,对其在四种主流视频传播平台——抖音、微信视频号、B站、直播平台的传播运营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科技期刊视频传播的发展策略和愿景,旨在推动科技期刊充分利用视频传播的直观、便捷等优势,打造多元丰富有趣的视频内容,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提升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1.1 丰富了学术传播的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户阅读文献的方式已由纸媒向电脑屏,再到移动端的方式进行转变;
科技期刊也积极开拓数字传播领域,如自建网站、开放获取论文、运营微信公众号等。如果说4G时代多数科技期刊选择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兴媒体平台,那么,在5G时代,手机移动端的主流媒体地位将被进一步强化,而视频这种融合了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特技等多种元素的传播方式更能体现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助力于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同时,青年的作者和读者群在逐年扩大,并将成为未来学术力量的主力军,科技期刊有责任了解并充分利用好年轻用户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比如微信、抖音、B站等,进一步吸引受众,拓宽学术知识的传播范围,促使期刊内容外延。

1.2 增强了学术传播的效果

当下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传播和浅阅读,而就科技期刊内容而言,大多是教科书式的纯文字和高深难懂的图表数据,这使用户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以视频的方式对学术观点进行更为直观、新奇、有趣的展现,则增强了普通读者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大大提升了专业知识共享的受众范围,更利于学术信息的有效传播[6]。据统计,同一内容在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用户打开率分别为7.4%和549.9%,浏览量分别为5861和31556,点赞数分别为36和911,分享数分别为447和705,说明视频内容相对图文更生动形象,用户体验更友好,传播力和生命力更强[7]。

1.3 满足了用户对学术内容需求的变化

“互联网+短视频”的兴起,激发了受众新的学术信息需求,用户期刊期待能更便捷地在视频网络平台上获取学术信息:比如在阅读学术文章之外,能否听到、看到作者对文章观点及内容产生过程的讲解,或者有关研究的背景资料的介绍,抑或与作者建立学术社交关系。这些仅靠科技期刊的单一纸质印刷品或数据库、网站的静态展示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互联网视频平台却可以满足受众上述需求,使期刊既能够进一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获得更多的用户反馈,还能更好地传播知识,与用户形成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1.4 适应了后疫情时代的学术交流习惯

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很多线下的学术交流活动至今都不能开展,人们逐渐调整为线上学习,比如参加各类直播课程或学术会议等,这为期刊知识的传播也带来了变革。在后疫情时代,不少期刊社就采用了这种线上传播知识或信息的方式,比如金属加工微信直播平台举办了多场覆盖机械、汽车、航空等领域的线上交流论坛,每场实时观看量达1.7万~3.5万人,场外观众能通过视频连线与场内专家互动,有力地传播了期刊相关行业的前沿知识,使期刊成为用户获取行业信息的重要窗口[8]。

本文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285本期刊、与科技期刊密切相关的“期刊社”“期刊网”、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文献报道的一些期刊,结合知网/万方数据库,选择其中视频传播较为活跃的期刊,对其视频账号的开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选取抖音、微信视频号、B站、直播作为数据调查的平台,对其中更新作品数较多,圈粉、获赞、获播较多的期刊数据进行了列表分析,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5月7日至17日,数据来源于灰豚数据、友望数据和飞瓜数据。

2.1 抖音短视频

表1选取了粉丝数过万、多数有100+的作品数量,90天内有新增作品和作品评论的几种期刊的抖音运营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6,9]。

表1 部分科技期刊的抖音传播运营状况分析

表1所列期刊的抖音账号中,“航空知识”的作品和获赞最多,“中国国家地理”的粉丝数最多。“智绘科服”上线了期刊从1957年至2020年的期刊封面的视频,配以热门歌曲《少年》,使期刊颇具年代感和学术范。这些科技期刊利用抖音打开了作者、读者了解期刊和学术知识的一扇窗,增强了用户与期刊之间的粘性,有效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和传播力。

2.2 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是基于微信平台发展起来的视频传播方式,与公众号相比,它不受发布时间和发布数量的限制,不需要特别地推广就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它与抖音、B站等视频类似,都具有直观生动、活跃度高、传播速度快的共性,但其特性在它于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有一致性,科技期刊可以实现公众号与视频号同步推送,联动吸引流量;
微信视频号的内容还能以“朋友点赞”的方式展示给微信好友,打通了朋友圈的传播渠道。表2对部分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的运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10,11]。

表2所列的期刊微信视频号中,“NaturePortfolio”的粉丝、点赞、转发和收藏数量最多,“金属加工”和“JME学院”的作品数较多。

相较于其他的短视频平台,微信视频号可以通过点赞的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在朋友圈中传播,获取成本降低,传播效果提高,更适合科技期刊的小众特点[10];
同时,它还成为了科技期刊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渠道,一些优质短视频内容更有利于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并拉近了科技期刊与读者、作者的距离[12]。

表2 部分科技期刊的微信视频号传播运营状况分析

2.3 B站传播

B站,即Bilibili弹幕网站,月活跃用户为2.72亿,月活跃UP主达270万,是一个聚集Z世代用户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它以趣传播为主题,主打知识分享。表3对部分科技期刊和期刊社的B站传播运营情况进行了统计[4]。

表3中“中国国家地理”的粉丝、播放、点赞、收藏数量最多,以2021年10月13日的视频“狐主任现场鉴定海南热带雨林里的特有物种”为例,该视频全程纪录了海南特有生物的鉴定拍摄过程,有空中花园、绞杀等,获得了320.4万次播放、27.2万点赞、4.1万收藏和1.6万转发,粉丝在评论区留言“咱们国家有如此多样化的地理风貌和动植物类型,太需要这样的纪录片介绍了,希望咱们的科研科普工作者和媒体能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新的自然地理的媒体产业的路”“视频高质量,每段都回看三次,热带雨林太美好了,希望小动物永保生机”“自从知道狐主任之后,生物老师现在天天上课给我们看狐主任的视频”。类似这种高质量内容的视频,聚集了大量的粉丝,用户也不仅仅是单向静态地接收信息,而是通过发弹幕、点赞、转发等方式与期刊互动,这种接地气的讨论,既扩大了期刊的影响,也促进期刊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视频内容。

2.4 直播平台

与其他视频传播方式相比,直播能提供更为直观、翔实、细致的知识,并具有更强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亦是科技期刊吸引粉丝、扩大影响、输出原创内容的较好方式。比如《协和医学杂志》通过用户画像和对读者需求的考量,分别选择与“壹生”和“网易健康”门户网站合作,邀请医学专家主讲,推出了“临床研究与论文写作”“关注女性健康”的系列直播,平均在线观看人数超过了8000人和25万人,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提高了期刊知名度[13]。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的检验医学新媒体从2020年起,已累计进行了超过100场的学术直播,其中系列课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检验在行动”已经举办了13期,观看总量达到35万人,以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引导受众做好防护,抗击疫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14]。

表3 部分科技期刊/杂志社的B站传播运营状况分析

《金属加工》的“直播”是嵌入微信公众号的,在“直播”菜单中有九州云播、图片直播、视频直播三个子菜单,在视频直播子菜单里设有金粉讲堂、会展直播、企业直播、在线论坛4个频道。在直播间里,期刊就曾邀请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院长刘献礼和全国技术能手赵卫,分别进行了“切削刀具发展趋势及刀具创新产品概述”和“焊条电弧焊焊接缺陷的控制”的直播讲座,获得3.68万和1.14万的点赞,很多观众直接被专家圈粉,对技术难点热点与专家进行了热烈地探讨,评论区好评如潮[13]。

线上会议也是视频直播的一种新的内容形式,受到疫情影响,行业会议不能线下开展,《金属加工》就利用微信开展了“第25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4.41万人观看)和“第三届(2022)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在线论坛”(1.63万人观看)等系列直播,克服了现实困难,满足了行业发展的需求,扩大了期刊的辐射受众。

3.1 加强主动传播意识,优化视频传播内容

无论是科技期刊的纸媒订阅发行,还是通过知网等数据库供读者检索获取,这种传播都属于单向输出的被动模式;
而通过开通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及定期直播等不同的形式,科技期刊借助视频平台,结合动画、文字、特效等形式,策划出既体现期刊专业特色又有吸引力的视频,可视为科技期刊将复杂高深的学术内容在新媒体的再创作和延伸呈现,更有利于提升期刊学术内容的覆盖力和传播力,属于主动传播[2]。

此外,不同科技期刊由于传播内容的差异,要注意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平台。抖音活跃度高、体量大、传播速度快,适合《航空知识》等科普期刊发布一些制作简单、内容浅显的短视频;
B站受众年轻化,喜欢分享知识,比如《NMLetters》2022年5月1日在B站推出的水系锌电池专场之“支春义教授分享——锌电负极是否真的很稳定以及一些正极的探索”,视频时长26分28秒,已播放了1018次,收藏58次,是面向该专业领域研究者和学生非常专业的知识讲解。所以科技期刊在通过举例子或生动讲授等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视频内容的同时,也不可一味追求爆款、网红,宜注意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优化传播内容,增强内容张力,完整地阐释学术思想,使受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增强专业受众对科技期刊的黏性。

3.2 提升科普服务功能,扩大期刊受众面

科技期刊除发表专业的学术论文外,还兼有将有深度的科学知识普及大众,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责。科技期刊应积极构建和传播具有专业特色、学术权威和为受众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

科普期刊《中国国家地理》《航空知识》 和专业期刊《Nature》《金属加工》等均发力视频领域,选取与受众密切相关且有吸引力的知识成果,打造具有期刊特色的科普平台,以持续更新的视频内容满足了互联网时代受众对知识碎片化阅读、分享和传播的需求。另据统计,《Nature》《Science》《Cell》都非常重视短视频的科普传播,如《Nature》推出了文献导读类(占37.5%)、知识科普类(占41.7%)、社会热点类(占10.4%)和科研指导类(占4.1%)内容的短视频,将其作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延伸服务,扩大了期刊学术内容的普及面,多方位地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引导力、传播力和公信力[15]。

3.3 引导用户社交互动,营造科技期刊文化圈

调研中发现,有的科技期刊虽然开通了视频账号,但账户鲜有发布视频作品,如果受众无法从中获得科技期刊最新的知识分享,就会逐渐取消关注。所以科技期刊需要以不断地发布新的视频内容,定期举办直播或学术论坛等方式来提高期刊在视频平台的活跃度;
期刊还需要跟踪分析视频的播放、点赞、收藏、转发、评论、留言等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发掘受众的兴趣点,知道粉丝更倾向于喜欢的视频类型,有的放矢地推出内容形式更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视频作品。

同时,期刊还可以主动地引导评论,如给粉丝评论回复、置顶、点赞等,评论区良好的学术氛围能让用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被珍视的感觉,激发用户的关注账号热情和创作、转发积极性。比如《测绘学报》2020年5月5日在抖音发布的新视频“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引发了粉丝的积极评论,期刊也进行了热情简短的回复:“胖五加油!”“崛起吧,中国航天”等,这些都促进了期刊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了用户的社交行为,提升了期刊在用户群体中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

基于抖音(点赞、评论)、B站(一键三连、弹幕)、微信视频号(朋友圈点赞)的社交属性,用户具有信息接受者、传播者和反馈源的三种角色,而用户的多样性又使其代表了不用领域的“圈层文化”,据统计已经有7000个核心文化圈层存在于B站平台。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科技期刊不仅可以在视频中预先嵌入互动话题,还可以邀请相关研究学者进入录制现场,开展学术争鸣,设置评论区留言,为建立和维护期刊的学术视频社区营造良好的内外生态环境,增进受众对期刊的认同,促进受众对学术内容的转发、二次创作和推广传播等[16-17]。

视频传播为科技期刊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升服务功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笔者建议科技期刊加强主动传播意识,优化视频传播内容;
提升期刊科普服务功能,扩大期刊受众面;
引导用户社交互动,营造科技期刊文化圈,促进期刊积极通过视频传播探索媒体融合的新路径,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助力科技期刊更好地创新传播范式、引领学术前沿、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2年11期)2023-01-27期刊更名启事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22年1期)2022-11-15期刊简介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2年2期)2022-11-13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社会科学(2021年5期)2021-10-27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1年8期)2021-10-12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2期)2020-01-08期刊问答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0期)2020-01-08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0期)2020-01-08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推荐访问:状况 运营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