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霞 明庆忠 刘宏芳
(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是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①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已经成为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要求下产业搬迁和人口转移的重要选择②陈逸洋,曾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特色小镇治理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2022(01).,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推进我国城镇化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张牧.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品牌价值与实践向路[J].长白学刊,2021(05).。回溯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特色”一词与“城市”结缘始于1956年城市规划学科的成立,费孝通在《光明日报》发表著名文章《小城镇,大问题》,指出“小城镇建设不得忽视其自身的个性与特色”,此处“特色”与“小城镇”初次挂钩①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续完)[J].瞭望周刊,1984(05).,此后学术界逐步关注并开始探讨小城镇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空间特色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中国知网中检索到最早将“特色”与“城镇”产生联系的文章是常钟隽发表的《根系大地——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特色保护》②常钟隽.根系大地——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特色保护[J].新建筑,1993(02).,并提出了“特色是城镇发展的根基”这一观点,而以“特色小镇”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最早出现在陈延业《特色小镇展新风》一文③陈延业.特色小镇展新风[J].中国·城乡桥,2006(03).,认为广东省九龙镇应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提高农村经济收益。从相关文献内容分析来看,早期学者将有一定特色的区域简称为“特色小城镇”“特色镇”等,其内涵并不等同于当代的特色小镇。以《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来看,特色小镇是指发展理念、经济模式、规划管理有创新,文化标识、产业选择有特色,是建设面积控制在1km2的“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空间平台④刘国斌,高英杰,王福林.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其探索实践伴随工业化、全球化、市场化进行,学术研究则涉及地区“文化再造”⑤林敏霞,韦小鹏.特色小镇“嵌合”差异与文化再造:以浙江省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空间重构”⑥熊正贤.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空间重构与镇村联动——以贵州朱砂古镇和千户苗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产业转型”⑦程文亮.基于创新驱动的传统特色产业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等诸多方面。文章将回顾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政策文件对特色小镇领域相关研究的演化轨迹进行深入剖析,并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尝试对国内特色小镇研究进行补充完善,并对特色小镇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特色小镇文献数量变化
在获取特色小镇领域分析基础数据时,进入中国知网选择特色小镇主题下的核心期刊,检索范围时间不设限,共检索到736篇特色小镇主题或者以特色小镇为研究范围的文章(检索时间:2022年8月27日),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相关发文数据运用数据计量法对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以便揭示特色小镇研究领域年度发文数量规律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得特色小镇领域的研究在2010-2015年的探索阶段只有个位发文量,2016年文献数量迎来大爆发,并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194篇发文量巅峰期,随后相关文献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的特色小镇文献数量不完整性由虚线表示)。
图1 2010-2022年特色小镇领域核心期刊年度发文数量
(二)特色小镇发展政策分析
西南边疆省、自治区地方政策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回顾地方特色小镇建设相关政策,可见云南省《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05〕151号)当属国内旅游小镇建设“先行者”,随后云南省“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加强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发展目标。继云南省为特色小镇建设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后,中国知网中开始出现相关学术文献,有的提出以建设特色小镇的形式推进云南、西藏、广西三省为代表的西南边疆地区城镇化进程,有的以云南为例,聚焦解决西南地区城镇化过程的突出矛盾,提出将特色小镇建设做支撑点,进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走出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系列论点。
但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推进,由于规划生搬硬套、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三生”融合不充分等原因逐渐出现了一批“死亡特色小镇”。为规避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雷区与不良趋势,2017年12月,《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发改规划〔2017〕2084号文件)中针对小镇建设出现的盲目发展问题、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苗头提出了宽进严定、定期复查、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标志着全国特色小镇开始进入规范建设期。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对国家及各地区的所有特色小镇进行严格测评和优胜劣汰,截至2018年12月底,34个国家运动休闲小镇以及385个地区特色小镇共计419个“问题小镇”被淘汰整改。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发改规划〔2019〕617号)中强调特色小镇要典型引领、有序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要制定标准体系以及实时监控,此后的特色小镇建设开始从注重数量逐步转向为注重质量,学术研究开始关注特色小镇的健康化与规范化发展,实践层面也开始注重避免负面风险和既有问题。《关于公布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481号文件)推广第二轮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持续为特色小镇高质量建设提供典型示范和规范纠偏。《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办〔2020〕33号文件)着力提高特色小镇发展的规范管理程度,实行正面激励和负面纠偏两手抓。
(三)特色小镇建设与政策出台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特色小镇年度发文量和出台政策的交叉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并且特色小镇的实践探索、学术研究和政策出台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监督。
文献数量指数增长阶段与政策文件大量出台的时间相耦合。2014年***总书记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多方媒体的密集报道下,特色小镇作为新型经济模式备受关注,建设风潮正式拉开,多因素共同发力的强劲势头促使特色小镇在2015年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国家多部委分别在2016年2月、7月、8月、10月出台相关政策助推特色小镇的建设,同年12月出台政策将127个镇正式命名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发文数量随着政策地推行发布在2016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随后,各类政策文件的不断出台推动不同主题成为特色小镇领域学术研究热点。2017年文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7〕73号)匡助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特色小镇相关研究成为特色小镇领域的热点,并将特色小镇领域学术文献数量推上小高峰。
特色小镇相关政策是了解特色小镇发展背景、相关问题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也是解析特色小镇发文数量波动的重要参考因素。特色小镇作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产物,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等诸多建设要求提供新抓手,但同时,特色小镇的遍地开花和冒进式建设也提醒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以为戒。在地方实践导引、政策助推、建设氛围烘托的环境下特色小镇在初期大建特建,无论是建设数量还是发文数量都是指数型增长,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但随即而来的诸多问题无法回避,如房地产企业参与过度形成的地产化、定位不清带来的同质化、政府过度主导引致的市场化不足以及重生产、轻生活等,国办政策重点也由扶持推动转变为规范纠偏,在已有小镇名单中进行正面示范和负面警告示例,学术研究热点从“理念方法”①王国华.略论文化创意小镇的建设理念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发展定位”②张蔚文.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定位、到位与补位[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建构路径”③孟海宁,奚慧建,吕猛.新型制造业小镇特色建构路径[J].规划师,2016(07).等相关主题转变为“健康发展”④张向荣,孙建华,陈永欣.五大发展理念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方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07).“路径优化”⑤徐莹.冰雪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07).“模式再思考”⑥王新哲,雷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机理与模式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等相关主题,并进行了一系列“冷思考”,将特色小镇统筹规范、纠正偏差、正本清源工作贯彻到底,引导特色小镇建设逐步进入理性阶段。
特色小镇领域建设实践、学术研究与政策出台之间的相关性并非巧合,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监督、理论与实践相互指导的结果,三者共同助力特色小镇规范持续发展。
(一)基础内容研究
特色小镇的基础研究主要表现为研究者界定特色小镇概念与内涵、寻找理论基础,丰富特色小镇基础研究的同时指导着小镇建设实践。盛世豪、张伟明指出特色小镇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⑦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后续研究较多在此认知基础上进行拓展,逐步达成特色小镇是以产业为核、整合资源要素进行建构的新空间形态的共识⑧黄静晗,路宁.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8(08).。吴一洲、陈前虎等界定特色小镇是一个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具有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①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07).。卫龙宝、史新杰将特色小镇理论基石定位“产业聚集理论”②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其他学者则将“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心理论”等纳入特色小镇理论溯源的研究。刘晓萍从特色小镇基本概念和内涵视角深入考察,认为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开发区或产业园转向城市综合功能区的重要引擎;
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体制机制创新的综合实验区③刘晓萍.科学把握新时代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J].宏观经济研究,2019(04).。胡亚昆、宋健等认为特色小镇具体特征表现为形态“非镇非区”、产业为核、功能混合、小平台高效率及地处城乡接合部,因此将特色小镇界定为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的微型产业聚集区,并将其划分为先进制造类、创意设计类、文化旅游类等九大类④胡亚昆,宋健,刘炀.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1(11).。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有对特色小镇基础概念的研究涉及特色小镇本质特征、类型划定、特色小镇理论基石等相关方面,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相关分析逐步深入,对于特色小镇概念内涵以及理论基础的探究贯穿特色小镇建设始终,这些已有研究为解答特色小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破题思路,也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但以上对于基础概念的分析与探讨仍未能达成共识,尚未汇集归纳出涵盖多方面、可系统性分析的理论框架,因此今后的研究还需对已有研究不断提炼总结并深化拓展,应尝试从众多观点中找寻共通之处,建立系统性理论框架,并结合特色小镇实际情况进行概括,明确回答特色小镇“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发展问题研究
在特色小镇全国建设热潮中,规划理念与实践层面之间的差距逐渐浮出水面,顶层设计落地难、产业支撑力弱、要素协调性差等共性问题成为限制小镇健康发展的难题⑤孟庆莲.都市圈协同发展视角下特色小镇的规范健康发展:功能、挑战及其发展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1(11).。叶欠、刘春雨等人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建的特色小镇调研组排查结果上指出小镇建设存在虚假特色小镇和特色产业不强两个普遍问题⑥叶欠,刘春雨,闰浩楠.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20(09).。刘卿文、朱丽男深入探究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存在的资源禀赋依赖同质化、价值功能定位模糊、产业链条构建不完善等问题⑦刘卿文,朱丽男.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勃兴及去同质化困境的**路径[J].农业经济,2021(07).。王大为、李媛则指出特色小镇建设存在房地产趋势加重、创新产业丢失、资金不到位、规划不科学四个典型问题,并提出可从加强特色小镇申报审核、完善创新要素运行机制、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渠道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促进我国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⑧王大为,李媛.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问题与可持续推进策略[J].经济纵横,2019(08).。易开刚、厉飞芹关注到特色小镇“功能不聚”“聚而不合”的现实困境,然后结合浙江经验从“主业聚焦”“价值提升”“空间优化”“人才引领”四路径提出提升特色小镇功能“聚合力”的战略方法⑨易开刚,厉飞芹.特色小镇的功能聚合与战略选择——基于浙江的考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08).。周建伟在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该类型小镇普遍存在建设规划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⑩周建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1(03).。杨晖指出赣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特色定位不够精准化、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化、运作过程不够市场化、公共服务跟进不够全面化的问题①杨晖.赣州市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8(02).。除了从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出发,有学者聚焦特色小镇内部问题进行分析,付广敏对特色小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特色小镇内部存在财务管理团队变动频繁、管理过程冗余混杂、财务信息化建设滞后、财务风险意识薄弱等困境②付广敏.特色小镇发展中的财务困境及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
陈育钦指出当前特色小镇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有效供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不完善③陈育钦.特色小镇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
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对卓越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理念指引和科学规划设计,在建设中一些短板与问题也浮出水面。回顾前文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分别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产业选择、发展定位等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对发现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短板、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体现了学术界对特色小镇发展实践诉求的回应。但整体来看,现有问题讨论仍然缺少针对具体模块的深入剖析,以顶层设计为例,顶层设计的侧重点应是如何确保制度化和体系化设计之下的精准有效,以及如何进一步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对于小镇建设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有待学者进行不同视角下的探究和不断的理论思辨,今后还应深入挖掘问题的成因并提供相关“破难题、脱困局”经验。
(三)建设理念研究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理念跟随国家城镇化发展方向产生变动,并与产业集聚演化规律相融合实现发展,实现了学术研究和实践层面地更新拓展。特色小镇被大众熟知起源于浙江④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07).,“特色小镇浙江经验”是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的战略创举和成功典范。浙江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将“形态小而美”作为空间准则、将“产业特而强”作为核心内涵、将“功能聚而合”作为重要内容、将“机制新而活”作为内生动力的规划理念⑤胡亚昆,刘春雨,李轶璠.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20(09).,将城乡要素跨界联动、有效配置,同时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效益持续增长⑥郝华勇.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02).,为全国小镇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从全国的培育情况来看,特色小镇建设的早期实践是依据构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发展思路摸索前进,被认作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实际相互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⑦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随着小镇建设经验的增加,挖掘其资源禀赋,如自然生态⑧李宇军,张继焦.走内源型发展路子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小镇: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8(11).、民俗文化⑨吴克燕.特色小镇建设要打好“民俗文化牌”[J].人民论坛,2017(35).、既有产业⑩李宝玲.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小镇建设对策研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小镇为例[J].农业经济,2021(06).等,成为塑造和凸显小镇特色的重要依据,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其规划理念核心要义。
自多地特色小镇建设盲目发展得到深刻教训后,学者逐步将“产城人文融合”“强调遵循小镇自然特色”“以人为本”等理念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中,也有学者认为小镇建设应该从产业的聚集、创新、升级等方面注重自身内生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需要叠加文化导入、空间构建、旅游卷涉等内容,根植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市场需求偏好打造多元开放、协同共享的社区共同体,这些理念主要针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反映了我国在实践层面对特色小镇建设规律逐步深入的认识。学术层面同样关注特色小镇建设,但目前相关研究在理念层面尚未建立起综合系统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设计理念、中观层面的建设理念、微观层面的具体着力点,还是小镇建设中的资源禀赋挖掘、基础性制度设置、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潜在风险等系列建设理念涉及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发展模式研究
特色小镇的培育要求以正确把握核心发展要义、防范建设变形走样为基准统筹调整优化创建机制,立足各地资源情况选择发展模式。学者从多角度、多形式对小镇发展模式进行了划分,例如基于空间单元标准的“传统行政建制镇模式”①闵忠荣,周颖,张庆园.江西省建制镇类特色小镇建设评价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8(11).和“产业园区模式”②徐梦周,潘家栋.特色小镇驱动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模式研究——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9(08).、基于政企参与程度划分的“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政企共建模式”③谢海生,王艳飞,金浩然.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经营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8(08).。也有学者从地区整体出发分类小镇发展模式,将陕西省78个特色小镇分类“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及“红色革命+”发展模式④詹绍文,宋昕.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3).;
王新哲、雷飞概括云南、广西、贵州三个典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产业特、文化淳、体制新”的本质特征,并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⑤王新哲,雷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机理与模式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方应波、易文芳等人基于浙江省与住建部对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定义,剖析“平台模式”和“建制镇模式”模式在提出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差异并分析以上二元模式的概念关联、核心本质、发展目标和基本功能的联系,深入探究了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⑥方应波,易文芳,汤铭春.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政策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9(10).。同时有学者将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构架,认为可以通过“制度保障+基础设施+智慧网络+适度开发”联合治理模式来发展小镇,达到乡村自治、政府管控、社会发展三者良性互动的效果⑦尹婞,李晓敏.联合治理视域下养老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2(03).,但由于特色小镇在联合治理中缺少相关明确规章制度或法律条例的支持,使该模式极大可能成为一种临时过渡性模式⑧张蔚文.管理、服务、自治:以社会治理赋能特色小镇[J].国家治理,2019(28).。
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一直是特色小镇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案例地情况使得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一直是学术探讨的热点话题,整体来看,大多学者对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划分主要以政策文件中小镇类型的分类标准为基础,进而结合主观经验和案例地实际情况提出看法,这样的模式分类方法并不能将全国特色小镇纳入划分范围,因此后续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需要关注发展模式分类标准是否可以规范化、统一化、合理化的问题,以便更好对小镇发展模式进行划分,推动小镇建设。同时研究者今后或可将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共同体,让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成为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适应性强的特色小镇发展体系可能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评价体系研究
学者依据不同模型、运用不同方法构建了多类型的特色小镇相关内容评价体系。张蔚文、黄杉等根据人群活动类型构建人口聚集度指标判别特色小镇对人群的吸引力①张蔚文,黄杉,卓何佳,汤劲松.基于大数据的浙江省特色小镇人口活力测度与评价[J].浙江社会科学,2022(08).。吕添贵、胡晗运用AHP分析构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②吕添贵,胡晗.基于AHP分析的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连云港市东海水晶小镇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11).。王长松、贾世奇分析了全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评价体系③王长松,贾世奇.中国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评价[J].南京社会科学,2019(02).。王宏、赵丽等使用序关系分析法和群体决策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得到一套完整的特色小镇成熟度评价体系④王宏,赵丽,严晨安,龚勤.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特色小镇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09).。蒋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特色小镇旅游功能评价体系⑤蒋婷.浙江省特色小镇旅游功能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06).。程成、孙文致等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级构建了测量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体系⑥程成,孙文致,陈国辉,胡亚琪.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广西中渡镇的实证[J].广西民族研究,2022(01).。也有学者针对某类型特色小镇构建评价体系。学界对运动型特色小镇评价体系的构建涵盖产业竞争力⑦展茂浩,石振国.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破局之路——基于GEM模型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04).、文化介入路径⑧张琳,黄美玲,杨毅.场景视域下特色小镇创生发展的文化介入路径研究——基于川渝33个样本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发展水平⑨成霄霞.基于FAHP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财贸研究,2019(07).等诸多方面。林赛男、田蓬鹏等在“弓弦箭”模型基础上运用嫡值法测度四川省30个农业小镇的竞争力水平,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梯度划分⑩林赛男,田蓬鹏,李冬梅.农业特色小镇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四川省30个镇的实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0(06).。陈治屈、晨旭运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研究数据,验证了体育特色小镇游客忠诚度影响因素符合“ABC”态度模型,认为游客吸附机制是一个“认知做驱动—情感当中介—现实为结果”的连续过程[11]陈治屈,晨旭.旅游型体育特色小镇的空间游客吸附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06).。此外,动力工程学的能源系统评价体系[12]黄伟,杨子力,柳思岐.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特色小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J].现代电力,2020(05).同样被学者用在特色小镇研究中。
现有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集中在特色小镇本身,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推进及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未来研究可通过指标和模型的构建,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准确评估特色小镇对于城乡旅游外部服务功能的贡献程度、提升经济功能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参与度和支持度是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环节,关注内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知对于推进特色小镇的顺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可进一步关注对不同地区特色小镇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和实证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居民感知和行为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增强周边居民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评价体系研究方面还应考虑如下问题:构建的相关评价体系如何联动使用,构建可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研究的框架或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六)多学科视角研究
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基于建筑学角度的学者从城市园林设计出发,将绿网城市理论应用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指导中①万敏,王之羿,徐瑾文.绿网城市理论的丘陵山地实验——以襄阳市尹集文教特色小镇城市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20(12).,同时借助景观轴线规划原理运用景观轴将小镇整体进行合理分割,协助小镇区域内景观完成合理布局②程睿.基于视觉传达艺术的特色小镇景观轴线规划设计[J].建筑经济,2020(11).。基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从植物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在小镇特色产业支撑需求上为拥有植物产业资源或适宜发展植物产业的小镇打造特色经济植物产业产品模式链③陈大胜.基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苏北多肉植物产业发展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6).。新闻与传媒学科基于艺术视角出发借助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塑造特色小镇媒介形象④潘程晨.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视阈下的特色小镇媒介形象塑造[J].四川戏剧,2021(10).。教育学科将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视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⑤朱伟芳.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J].职教论坛,2016(23).。何荣从美术学科角度出发探求特色小镇的形象IP创意路径和设计方法⑥何荣.特色小镇红色文化形象IP设计探讨——以东宣童话镇为例[J].装饰,2021(08).。韩星从哲学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儒家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既有儒家传统的传承,又有儒家思想的发展,属于城镇社区儒学⑦韩星.社会儒学的新领域——城镇社区儒学[J].江汉论坛,2018(09).。白小虎、魏强从人才学与劳动科学视角出发对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经济集聚显著存在雅各布斯外部性效应,可为解释产业空间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提供新的理论视角⑧白小虎,魏强.特色小镇、外部性效应与劳动生产率——来自浙江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20(02).。此外,其他学科也均对特色小镇建设予以较高关注,有学者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关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
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关注特色小镇居民数量和情感变化;
也有学者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关注特色小镇发展治理问题。
综上来看,相关学者在实证案例研究中使用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多学科视角对特色小镇开展了深入研究,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较为少见。尚未融合的多学科研究对特色小镇发展建设出现的复杂情况解释不清,并且缺少联动的跨学科研究难以形成特色小镇研究的综合视角,不利于全面整体认识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对指导特色小镇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学科纵深式的交叉融合研究或更有益于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是涉及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工程,单一学科视角的相关结论难以**小镇建设遇到的复杂难题,未来特色小镇研究应引进更多学科加入,比如引入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以实现多学科研究的互动交融,进而推动小镇研究向全方位、高层次发展。
(一)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法主要表现为从经验研究出发对特色小镇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在特色小镇建设背景方面,学者聚焦于乡村振兴、经济新常态、脱贫攻坚等方面,关注特色小镇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诉求和发展路径①张丽军.体育特色小镇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05).、景观建设②陈超.特色小镇景观建设对接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推进策略[J].农业经济,2020(03).、空间重构③**强.特色小城镇空间重构与路径探索——以城乡“磁铁式”融合发展为视域[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等内容,同时关注到城乡土地性质、利用权属存在差异制约小镇培育建设的发展困境④邢志勤.特色小镇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2(02).,有学者重新解读特色小镇的定位和功能,认识到阻碍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实施、要素合理配置等相关体制机制的障碍必须借助特色小镇建设来清除⑤王博雅,张车伟,蔡翼飞.特色小镇的定位与功能再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在特色小镇建设指导上,阎西康、马旭东基于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对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说明,厘清新型城镇化下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阻碍,探索了实际的优化措施⑥阎西康,马旭东.基于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21(05).。邹辉从“政府、产业、资金、人才”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对特色小镇建设品质提升及成为高质量空间载体提出建议⑦邹辉.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0(11).。熊正贤将研究焦点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朱砂古镇和千户苗寨的空间重构与镇村联动,建议镇村联动要从特色小镇空间重构开始,借发展之势促进“他组织”转变为“自组织”,“破立结合”形成镇村协同创新共同体⑧熊正贤.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空间重构与镇村联动——以贵州朱砂古镇和千户苗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郑中玉、于文浩以旭日村满族特色小镇为主体,提出了“谁的小镇?谁的特色?”等建设主体和文化主导权问题,认为“特色”本身具备变化属性、特色构建中存在多元构建、村民及地方性文化嵌入特色建构非常重要⑨郑中玉,于文洁.“特色”建构的多元主体与多元阐释——基于旭日村满族特色小镇的案例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吴碧波、张协奎探寻广西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如何依托文化民俗、边境口岸、企业发展等资源条件选择建设路径,并探寻特色小镇建设在促进脱贫攻坚中的内在机理和模式⑩吴碧波,张协奎.民族地区特色小镇脱贫攻坚的机理和模式——以广西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9(01).。
回顾现有研究,特色小镇定性研究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单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层面的指导建议都已经达到了一定数量规模,但相关研究更注重描述特色小镇概况,对具体发展形态、发展效果的研究尚显不足。对于暂时未被较多提及的具体分支仍需深入挖掘,如时代背景对特色小镇造成的影响是否可以一概而论、特色小镇影响因素的判定依据是什么,是否存在普适性、实用性。随着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今后的学术研究可考虑逐步将探索重点转向小镇整体的运营管理,考虑小镇应该如何联动内外部资源以提升生产、生态、生活的整体运营效率,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等功能。同时质性研究也可加强对同类型特色小镇在地域特质、文化氛围等差异面的研究,也可从特色小镇失败案例的教训中总结相关经验,不断引入新的视角以及结合个案研究结论发现基本规律并得出具有普适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建设建议。
(二)量化研究
特色小镇的量化研究既涵盖小镇内部相关因素,又关注到小镇群体特征,其主要研究范式为在选用到合适理论模型后进行数据带入得到相关结果值,以此为基分析特色小镇的相关内容。程成、孙文致等将模糊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在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研究中①程成,孙文致,陈国辉,胡亚琪.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广西中渡镇的实证[J].广西民族研究,2022(01).。文海漓、夏惟怡设计了特色小镇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IKOR方法对广西省内14个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②文海漓,夏惟怡.广西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基于VIKOR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1(06).。王兆峰、刘庆芳运用GIS空间分析探索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辨识产业融合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③王兆峰,刘庆芳.产业融合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及形成因素[J].地理科学,2020(08).。易魁、张典等运用因子分析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方法对影视文化产业与特色小镇融合协同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提出两者融合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④易魁,张典,包嘉轩.影视文化产业与特色小镇融合协同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赵辉、卜泽慧等通过DEMATEL方法对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又结合向量体积改进的TOSPIP法为余杭梦想小镇进行最优主导产业选择⑤赵辉,卜泽慧,马胜彬,王玥.基于改进DEMATEL和TOPSIS的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研究[J].生态经济,2020(06).。赵辉、王玥等运用AHP分析法、信息熵理论及云模型理论给出特色小镇项目融资风险评价等级标准云模型及综合评价云图,最后通过元氏县产业新城PPP项目方案为例验证了PPP模式的科学性及适用性⑥赵辉,王玥,张旭东,马胜彬.基于云模型的特色小镇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04).。
整体看,采用量化研究法的特色小镇文献数量要少于基于经验研究的质性研究文献数量,特色小镇量化研究法同时较多局限在个案研究和静态分析,研究结果代表性恐不足,实用性受限,因此对不断变化发展、外界影响因素显著类或他类小镇案例使用量化研究法进行动态追踪或相关案例持续对比研究值得关注。结合分析可知案例分析仍然会是未来特色小镇重点研究方法之一,因此与之相应的访谈调查、实地观察、问卷搜集等信息采集方法有必要根据研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完善,以此为得到更科学结论打下坚实前提基础。同时,量化研究的方法也需要根据小镇建设过程不断进行调整,在今后的计量模型构建中,要加强解释指标与结论之间影响关系的阐释,着重考虑特色小镇样本的空间异质性,适当在模型中控制有关变量,力求通过更严谨科学的过程验证假设问题,使科学验证与理论逻辑在特色小镇研究中实现更高程度的匹配。
特色小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中间地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同时特色小镇也被认为是推进市民化的有效补充、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新模式、推动产业园转型为综合功能区的重要引擎。研究在回顾和梳理特色小镇领域的相关文献后发现,作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模式与新抓手,特色小镇建设的使命与意义重大,国内特色小镇经历了“浙江先行-全国培育-建设热潮-规范发展”几个阶段。学界在基础研究、建设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整体上已经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为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对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工作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建设需要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但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需要突破之处:首先学界虽然已经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但缺少特色小镇与不同类型城市及大型经济体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根据城镇体系理论来看,各规模不等、职能不同、层次各异的城镇在诸多方面互有联系、互为依存而又互有制约,那么特色小镇在城镇布局中如何立足本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如何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与周边城市形成错位或互补发展?核心城市圈是特色小镇的价值洼地,处在大城市周围的特色小镇如何利用大城市的消费、要素外溢这一优势提升自身的红利价值并激活自身地方资源?以上议题有待学者们从不同理论和视角上的阐释及对话。其次,特色小镇研究内容应该持续拓展,在做好对既定事实、现象阐释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发展,进而实现更好地实践指导。特色小镇的学术研究应该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展开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空间规划、空间重构、分布特征、建设路径探寻等对现实情况的具象陈述扩展到寻求小镇问题成因、困境突破、发展规律等现象内在之“本”的视角,并对特色小镇领域未来建设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并提供相应的科学建议,争取在现有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相关成功经验,为后续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提供支持,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最后,国家政策、发展需求、学术探索的相互促进使特色小镇在实践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快推进,因此,特色小镇相关研究应加强理论探讨、实践层面及政策导向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与实践指导价值,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及时正本纠偏以便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城乡发展诉求,以此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小镇特色建设安安静静小镇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2年9期)2022-09-30“CK小镇”的美好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熊的小镇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20年7期)2020-11-26小镇(外一篇)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