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红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但育人要以德为先,把立德放在首要位置,先育人再育才。而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目前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的一项探索性实践,是高等院校所有非思政课程积极探索、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展思政教育,从而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而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基础,因此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内涵,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它既是一种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项落实育人任务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以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立德为根本,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在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与文化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所指的“课程”包括高等院校开设的除思政课程以外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这些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共同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因此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路径来实现,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但是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这些非思政课程的本来性质,而是要运用科学、创新的思维提炼非思政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其思政功能,在“润物无声”的知识传授中使学生获得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公共基础课,与其他非思政课程相比,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职责,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德育导向与价值取向的内核,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依托,是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具有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天优势,有利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效融合。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融合了课程思政的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是工具性、人文性与审美性,并且要将工具性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中体现与实施。其中,人文性承载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以塑造精神层面的价值观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应该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价值取向,将理想信念、情感意志、人格品质等人文精神内核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正是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分析字词句段、厘清文本结构、掌握思想内容、把握写作技巧等层面实现其工具性的课程定位,完成“授业”的教学目标,更应该通过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道德品质、文化精神等实现其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达成“传道”和“解惑”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本质而言,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定位已经融合、涵盖了课程思政目标,有助于实施课程思政建设。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蕴含了课程思政的因子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多是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古代经典的名家名篇,囊括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育人要素。首先,大学语文作品表现了作家的思想、人格与精神。大学语文涵盖了我国千百年来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的诗赋史书、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再到唐宋诗词的鼎盛、明清小说的繁荣,直至近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变革与创新,在整个中国文学的脉络中融汇了诸多文人的生命体悟与人文情怀。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高洁的品行与超凡的智慧,从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思想境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大学语文作品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久远,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济世包容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抱负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是贯穿大学语文始终的文脉,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责任感,强化社会担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我国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契合了课程思政的本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是当今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但其实,课程思政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早已有之。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将教化作为正风俗、厚人伦、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教化有教育感化之意,是我国传统所提倡的一种入化方式,是通过行为规范与价值引导等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理达事,遵守伦理规范与社会秩序。先秦时期,《易经》提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认为要注重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使人们的言行合乎规范礼仪。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强调了诗歌的社会教育作用,是儒家“以文教化”思想的具化体现。唐朝诗人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然是从创作角度提出的文学创作理念,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恰恰体现了文章应反映社会现实,发挥社会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通过“圣因文而明道”强调了“文”是用来阐明“道”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有与教育“传道”功能相呼应之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从“文学”到“文化”,强调“以文化人”,并延伸到通向人生、社会、国家层面的认知领域,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认知和启迪教育,实现精神内化,培养有思想、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分别是指教师、教材、教法。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分别解决教学过程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因此,要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置于“三教”改革背景下,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条路径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以强化教师思政水平为根本,以提升思政实效为目标,以“润物无声”为宗旨,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科学精准地挖掘、探索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施于教学内容,融于学生头脑,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社会担当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一)教师:立身为范,担当育人使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施教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政治与文化素养,并通过自身的言行感染、教育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坚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学初心,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徳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专业水平,真正担负起引路人的使命。
1.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师德风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的神圣使命,但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崇高职业信念,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约束自己,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职业意识和自觉行动,坚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思政教育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再渗透到教学中,用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照亮前行的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践行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教育理念。
2.提高政治觉悟,坚持正确导向。大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自己的职业引领和行动指南,增强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大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角色和使命担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要做新时代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始终立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宗旨,并将此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渗透于教学内容,从而实践课程思政理念,帮助学生筑牢爱国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3.强化思政意识,坚定育人理念。大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借鉴我国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传播知识、滋养心灵、塑造灵魂的独特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和远大理想。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从爱国、情感、人格、修养等方面进行延伸拓展引导。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动态,找准思政元素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切入点,使思政意图化于无痕,思政元素却入脑入心,施之有效。
(二)教材:构建体系,引领思政方向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体例编排主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课程育人功能不到位,所以要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就要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契合课程定位,突出文化内涵,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教学规律,构建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会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材体例编排与内容选择要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主旨,选取古今经典名家名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彰显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思政元素。教材体例编排要合理,传统文化精神主线要分明;
选文要涵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既要注重传统经典文学篇目,也要编选与时俱进的现当代名家力作,思想内容积极,文化内涵丰厚,这样教师可以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目标通过教材融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无痕地进行课程思政渗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担当时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教法:突破创新,提升育人成效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要合理选择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整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认知、行为、情感、道德等层面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渗透和传递。
1.设置专题,贯穿思政教育。专题教学是整合知识、突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设定一个学习目标或学习主题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等决定了大学语文采取专题教学能够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以教材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划分成若干个专题如心怀天下、品格修养、故园情怀、冰雪友情、璀璨爱情、聪慧人生等,精选主旨鲜明、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开展专题教学,一方面注重具体文本的内涵挖掘,另一方面针对专题主旨进行思政延伸和拓展,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与信息量,有效实施思政教育,又可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沟通文史哲等相关知识及其思政元素。专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主题的明确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与启发性,但对教师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学识,拥有充分的教学资源,能借助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训练思政敏感性,培养随机而变、即兴发挥的应变能力,随机捕捉课堂教学内容与师生互动中的思政契机,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引导。
2.结合现实,落实思政理念。大学语文教学要突破原本具有的无意识的隐性思政教育,要培养有意识的隐性思政教育,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机、有效地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这就需要重视教学对象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挖掘教学素材中蕴含的思政要素。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特点,结合社会现实,联系学生实际,针对热点话题因势利导,与教学内容相勾连,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在学生头脑中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元素鲜活生动起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就更容易使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等真正入心内化,更好地落实思政理念。
3.创设情境,实现思政浸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仅是找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更要使之向内完成吸收消化的过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性质,借助于形象化特点创设情境,凸显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情的优势,实施沉浸式教学,有效实现思政的浸润与渗透。一是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优美的意境、鲜活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使学生借助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建立画面并沉浸其中,通过情感渲染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通过剧本创作、短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作品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情,领悟其思,从而升华情感,启迪心智。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自身置于作品文本表现的情景中,并感同身受地融入自身情感,借助声音将画面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实现精神教化。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大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政素养,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拓宽思政渠道,科学、合理地挖掘、剖析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注重大学语文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将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使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猜你喜欢大学语文语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3期)2019-09-10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年31期)2015-12-20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