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青海革命精神的特征及其在党的精神谱系中的地位

时间:2023-06-16 16: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杨晓燕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青海各族群众建设青海、奉献青海、服务青海,在青海大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革命精神,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青理政理念在精神层面的具体体现。深入研究青海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准确、系统把握青海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特点、地位和价值,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精准把握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的现实需要。

地区革命精神是一个地区革命事业的灵魂,是革命理想和意志品格的高度升华,是地区红色文化和文明素养的综合反映,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青海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脉和分支,包含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青海的具体体现、青海省级层面确定的革命精神和青海省域打造出的革命精神。以历史时期为脉络,对青海革命精神进行系统梳理,旨在赓续、弘扬和发展这一精神,从而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凝聚精神伟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共产党员积极投身青海革命,开始了青海早期革命斗争,点燃了青海革命的星星之火。这一时期,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循化籍学生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在北京上学的邓春兰、邓春膏、邓春霖、邓春芩四姐弟,创办了以“研究学术,改良社会”为宗旨的春晓学社,发表了以“自由、平等、奋斗、坚忍”为信条的家庭性刊物《春晓学社季报》。后来,又与韩树淼(青海贵德籍青年)参加了由甘肃籍五四运动参加者创办的《新陇》杂志社,并成为该社的骨干力量,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青海的传播。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于甘孜会师后,红二方面全军途径了青海果洛班玛地区,同少数民族群众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播撒了革命的种子,当地群众把途径的子木达沟改名为“红军沟”。1936年,为打通远方,争取支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廊,尽管兵败,但红军钢铁般的意志没有被敌人摧毁,他们将象征着革命的“镰刀”“铁锤”等图案融入到红光村每一个建筑里面,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政治信仰镌刻在了青海大地。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青海,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一般的信仰、信念、纪律、担当精神在青海大地广为传播,党团结带领青海各族人民结束了马步芳家族的黑暗统治,实现了青海的解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青海省委遵照中央“慎重稳进”的指示,积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一切从照顾民族团结出发,“一边建政,一边建党”,成立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开展以农村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各项社会民主改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恢复国民经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青海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青海各族人民开启了建设美好家园的征途。这一时期,青海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跨越发展,培育出了:“两弹一星”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大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以身许国,在金银滩草原上,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刻苦钻研、艰苦探索,以惊人的革命毅力、百折不挠的高贵品格锻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以及人造卫星,提升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防实力。20世纪50年代,国家各项事业急需得到快速发展,一声号召,数万名开拓者抛家舍业进驻柴达木盆地,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培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精神特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青海铸就辉煌历史的生动诠释,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和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们扎根青海、奉献青海”,这就是柴达木精神。西藏和平解放后,为加快西藏建设,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穆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团结沿线人民在“世界屋脊”“人类第三级”仅仅用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开辟了青藏公路,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对于青海来说,青藏公路的成功修筑不仅筑起了贯通青藏高原的“生命线”,还筑起了筑路人的“品格线”,形成了具有青藏公路特点的“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甘于奉献和恪尽职守”的慕生忠将军开路精神。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青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农牧区联产包干到实施资源开发战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这一时期,形成的许多革命精神,成为青海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是“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伴随着青海改革开放的步伐,青海人民和大批从内地奔赴高原的有志青年,立足特殊省情,战天斗地、攻坚克难,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奋斗、为改变青海落后面貌奋斗,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2005年12月,胡锦涛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这不仅是对驻青部队官兵坚守高原意志品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青海各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的描绘。”从此,“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成为了青海人民引以自励的精神特质。二是“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青海自然环境恶劣,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开足马力,加倍努力,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2007年5月,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我们要树立起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以‘人一之,我十之’的良好精神状态,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贡献力量”。“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突出的就是奋勇争先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彰显的就是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坚韧意志。三是尕布龙赤子精神。尕布龙作为一名省级领导干部,一生一心为公,初心为民、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工作中他履职担当、服务人民,退休后,他发光发热,投身绿化。尕布龙“两种颜色”即百姓底色、党员本色;“两种特性”即坚定性、普通性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一名党员干部坚守一生的对党忠诚、坚守一生的为民爱民、坚守一生的担当尽责、坚守一生的克己奉公、坚守一生的艰苦奋斗。四是可可西里坚守精神。深刻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这一群体热爱自然、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风餐露宿、不怕吃苦的担当精神,肩负使命、守护家园的坚守精神和不忘初心、扬帆远航的时代精神。以索南达杰、秋培扎西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巡山队员们,为保护生态环境,挽救濒临灭绝物种,常年奋战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他们用信念担当,用生命坚守,为挽救藏羚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五是青藏铁路精神。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建设青藏铁路(格拉段)成为实现青藏高原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要举措。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地质复杂,冻土分布广泛,6年建设期,10多万建设大军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在“生命禁区”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六是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即“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汇集全国之力,夺取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伟大胜利的生动凝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青海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16年和2021年,******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亲临青海考察调研,对青海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这一时期,青海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青海省委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培育形成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是对“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两路”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等优秀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延续,是青海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是青海各族人民群众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青海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一脉相承,思想底蕴上内涵相同,价值立场上高度一致,精神追求上同心同向,具有共性特征。同时,青海革命精神孕育和发展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省情定位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又具有个性特征。

(一)科学性:青海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青海化

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从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青海循化籍学生邓春兰四姐弟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成为青海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追求救国真理的青年先锋。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途径青海果洛地区,在班玛县驻足,战斗近一个月,正式掀开马克思主义指导青海革命实践的序幕。马克思主义在青海逐渐生根发芽,成为青海人民争取解放、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成为青海革命精神生成的根本理论基础。革命年代,军阀马步芳将400多名被俘西路军战士组成“工兵营”修建清真寺,在西路军战士修建的清真寺的大殿前卷屋脊上的青砖造型中,“五角星”“镰刀”“铁锤”等符号暗藏着当年红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青海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建设青海、奉献青海,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青海省情相结合的光辉结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青海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奋进新时代,共同致力于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之所以说青海革命精神具有科学性,是因为青海革命精神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体系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淬炼形成的,青海革命实践捍卫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精神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青海的深度融合。

(二)人民性:青海革命精神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与人民站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支点和实践旨归。党在青海百年奋斗历史中的“人民情怀”“民生价值”贯穿各个时期、各项事业。革命时期,两万多西路军战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人民”就是西路军舍生忘死的根本动力。建设时期,党领导我们走向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领域。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把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改造为聚宝盆,筑路大军团结人民、甘当路石结束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等等,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和大批从内地赴高原的有志青年,为人民而“闯”,为人民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省委省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集中全省75%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高质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均衡发展社会事业,高层次完善民生改善保障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三)先进性:青海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青海革命精神是青海革命事业的动力源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品格。青海的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将共产主义作为坚定信仰,坚持这一真理、捍卫这一真理、践行这一真理,并为之确立起奋斗目标与行动纲领,一代又一代青海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形成了坚定的政治意志。青海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回首青海这片热土的革命事业发展脉络,一批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共产党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畏艰险、勇敢担当,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青海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青海革命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其重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于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和大批从内地赴高原的有志青年,拥有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崇高品质,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形成一个在行动上一致、思想上统一的先锋队整体,这样的政治品格也充分体现了青海革命精神的先进性。

(四)地域性:青海革命精神孕育于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

青海革命精神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地域性体现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殊性。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大约有96%的土地都在青藏高原上,被地理学家称为地球“第三极”、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空气中平均含氧量最低、高原疾病最多的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这就意味着青海的革命事业每发展一步,都必须克服高原自然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正因如此,这里总能诞生伟大的事业,也总能在伟大的事业中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也都带着深深的高原地域烙印。青海的革命精神是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青海各族人民和大批从内地赴高原的有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立足特殊地域,为民族的独立、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为改变青海落后面貌,战天斗地,攻坚克难,沉淀下来的一种民族精神。无论时代赋予什么样的烙印,青海的革命事业始终与一代代青海人战严寒、斗冰雪、抗缺氧,挑战荒漠戈壁、暴风狂沙的不屈精神息息相关。

(五)民族性:青海革命精神体现出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活繁衍之地,“‘大杂居、小聚居’的区域居住环境,多元文化渗透交融的文化环境,同甘共苦、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在各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上留下了包容、团结、和谐、自强等优良文化传统,”也为青海革命精神注入了独特的民族性基因。青海革命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长期交往交融、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各个时期的革命历程中,青海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勠力、艰苦奋斗,涌现出以十世班禅、喜饶嘉措、郭永怀、尕布龙、索南达杰、廉福章、尖措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为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共同谱写了青藏高原沧桑巨变的壮丽史诗。青海革命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群众为了寻求民族进步与繁荣富强而拼搏奉献的高尚品质,是青海各族人民不畏挫折、自强不息寻求富强之路的崇高期望,更是党领导下各民族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宝贵精神结晶。

(六)生态性:青海革命精神见证了共产党人顺应自然、保护生灵、修复山河的生态变革

回顾新中国70多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形成,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制度化,到生态环境保护向全局化转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提升到空前的高度,都是随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变而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青海地处三江源,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早在1988年就以超前的生态观念提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倡议,并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带领十几名队员用信念担当和生命坚守,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挽救濒临灭绝物种藏羚羊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时代楷模尕布龙,“1993年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后,他用10多年的坚持和付出,让西宁南北两山的树木覆盖率从7.2%提升到75%。”即使年老体衰,依然坚守在义务植树的第一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柴达木精神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就是强调“实事求是地探索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和理念”。青藏铁路格拉段在6年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摆在重要的位置,做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经济,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切实承担起了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所以说,青海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力度和深度,从认识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当前到长远,所发生的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变革。

青海革命精神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壮大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定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丰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支撑新青海建设、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的青海篇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青海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历史事件所形成的一个个精神坐标共同构筑起来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涵盖领域非常广泛,尽管内涵不同、形成的地域各异,但都是一脉相承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指出,青海大地上涌现的开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青海革命精神发轫于中国共产党在青海的早期活动。早在红军长征时期,北上红军途径青海班玛地区,在这里边行军、边筹粮,尽管只停留了20多天时间,但红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了青海大地,也种在了青海人民心中。红军西路军被俘战士坚持“共产党必胜、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不动摇,在修建红光村时,将象征红军、革命等红色元素隐含在建筑构件上,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一步在青海群众中宣传了革命进步思想。可见,青海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正是因为青海人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因,才铸就了青海革命精神中不怕吃苦、挑战极限、勇于奋斗、无私奉献等优良品格。

其二,青海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相关。“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柴达木精神等等,这些在青海大地上形成的革命精神,与我们国家“科技强军”“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展现了青海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信心与决心。这些精神已经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熔铸在一起,成为这一精神谱系中闪耀着青海光芒的重要精神坐标。

其三,青海革命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发挥了支撑作用。熠熠生辉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有很多都有青海人民参与并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比如,“两弹一星”精神,这一具有全局性特征和影响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其酝酿和形成与青海这片革命热土息息相关。1959年秋,为了基地建设,1715户9000多名牧民,在3天之内全部搬迁出原居住地。1960年,面对基地建设生活物资短缺,青海省政府虽然自身物资匮乏,但扔调拨了4万只羊支援基地建设生活。在场地移民、设备维修、公路修建、生活供应、治安保卫、保密等工作中,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基地建设和运转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青海革命精神是各族干部群众建设新青海的重要力量支撑,进一步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品格

******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青海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骄人的发展成就,靠的就是一代代青海人民发扬不怕吃苦、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正是由于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青海人民热爱青海,热爱这片高天厚土,才激发出各族干部群众建设青海、奉献青海的精神力量。

其一,青海革命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新青海建设。历史上,青海是一个不缺精神的地方,作为集西部、高原、民族等特征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没有精神的支撑,既坚守不住也治理不好。长期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奋战在青藏高原,他们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不讲待遇报酬,默默无闻挥洒着青春和智慧,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青海建设的伟大成就。事实上,青海发展的每一步和关键节点,都与大力弘扬青海革命精神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开路精神,就没有青藏公路,没有“两弹一星”精神,就没有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上天,没有柴达木精神,就没有如今富饶的聚宝盆……。历史雄辩地证明,要推动新青海建设,就必须大力弘扬青海革命精神,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其二,青海革命精神深刻铭记了青海艰辛的发展历程。在青海革命精神的背后,记录的是青海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再大的困难、再多的苦难也压不倒英雄的青海人民,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推动新青海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这种意义上讲,青海革命精神谱系就是一部浓缩的青海发展史,作为青海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史诗,青海革命精神将与建设青海的苦难辉煌一起,永远烙印在世代青海建设者的记忆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三)青海革命精神是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青海篇章的重要精神动力,进一步发挥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功能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就是信仰,就是希望,有精神才能有力量。青海靠精神走到今天,也必然靠精神走向更加遥远的未来。在青海,没有精神,想干好工作是很难想象的。青海革命精神作为一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图谱,其生命力就在于传承弘扬,在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调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于通过具体实践将理论转化为指导行动的现实力量。

其一,青海革命精神凝聚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青海发展能有今天,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青海革命精神的形成,也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铸就的。青海革命精神因其内涵丰富而催人奋进,因其为各民族共同铸就而为各民族所认可、奉行。作为各民族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青海革命精神凝聚全社会最大共识,并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青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大力弘扬讲团结的青海革命精神,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其二,青海革命精神锻造青海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品格。环境越艰险,革命就越彻底,就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共产党人宝贵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也是青海革命精神的题中之意。正是由于青海人民发扬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才能在生死考验面前不皱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低头,在急难险重面前不弯腰,并不断磨砺出吓不倒、压不弯、摧不垮的坚强意志品格,青海现代化建设才迈出了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与此同时,青海革命精神也在不断激励新时代青海人民不忘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登高望远,敢拼会赢,敢为人先,向着新的更高目标不懈奋斗、奋勇前进,争取新的更大胜利。

其三,青海革命精神强化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当前,青海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竞争优势重塑期、改革开放深化期相互叠加的重要阶段,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上升的总体态势没有变,迫切需要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大力传承弘扬青海革命精神特别是新青海精神,时刻用青海革命精神检视自我、校正思想偏差、砥砺奋进力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以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投入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汇聚新青海建设的强大力量,奋力谱写好现代化建设的青海篇章,青海这艘现代化建设的巨轮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谱系青海革命神族谱系艺术品鉴(2022年16期)2022-07-09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河池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0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景德镇陶瓷(2021年1期)2021-03-24大美青海党的生活·青海(2019年12期)2019-12-23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东方考古(2017年0期)2017-07-11青海行七首(录二)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推荐访问:精神 谱系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