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牡丹
摘 要:议论文是高中生作文最常见、最主要、最重要的文体,在高考中也为大多数考生所选择。空洞乏味、老生常谈、庸常随流也是议论文中最突出的问题,众说雷同、难辨殊异使得许多学生很难在议论文中脱颖而出,只能拿个平均分。所以不趋同的个性化议论,在议论文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变换审题立意、说理、用材的角度,不走寻常路,不人云亦云才是议论文取胜之道。本文将从审题立意、说理、用材三方面,尤其是说理方面,谈角度变换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议论文写作的若干借鉴,以期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议论文;
个性化;
角度
唐代杜甫在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无论作诗还是为文,言之有物之外,还要新奇有波澜,才能让人读起来有滋有味。
然而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所写的议论文,往往一眼到底,立意四平八稳,说理角度相似,选材、用材撞车,用语通俗平常,这如何能吸引读者,获得高分呢?
因此,议论文写作要以变出新,出奇制胜,变换角度是不错的方法。
一、在审题立意上变换角度,落笔不凡
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往往是不肯、不敢弄险的,因为偏题的代价太大,出新的难度太高,久而久之,便习惯于在审题立意上随波逐流了。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高考作文题为例,多数学生可能会在审题后直接选择“妙手”作为立意方向,大谈特谈“妙手”的好处和意义,而对“俗手”“本手”视而不见。这样审题立意,固然不会出大错,但也不可能在立意上“冒尖”,在落笔时便输了一阵。若是能从辩证的角度既看待“俗手”的不足,借鉴其合理性,或者重视“本手”的厚积之功,在立意上往往会给人意料之外的期待[1]。
在策略上,应着重留意那些不为人所注意、重视、忽略的审题立意的角度,试着挖掘这些立意角度在议论说理上的可能性,只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便大可一试。
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梳理作文材料,摸排多种立意角度,不因循守常,为变换出新提供可能性。高考作文材料往往篇幅较长,内容丰富,这就为多角度立意提供了可能性。其中,有一些立意是明显的、主要的,显而易见的,学生拿到材料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也是“公认”的比较安全的立意,但也因如此,写的人较多,没什么新意。若能仔细梳理材料,不满足于浅尝辄止,更广泛深入地挖掘材料,或有可能得到新的立意角度。比如:有名的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小马、老牛、小松鼠、马妈妈各成一个角度,小马的勇于尝试,老牛对问题的低估,小松鼠对问题的高估,马妈妈的循循善诱,都是常见的立意角度,此外老牛和小松鼠的设身处地、真诚关切,马妈妈的大胆放手、守望成长,小马的小心谨慎、善听明辨、独立思考又是新的立意角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要敢于找碴,勇于质疑,大胆批判,提出异议,立意往往能“新”声夺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正就有反,但是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思维习惯所左右,造成习惯性认同,看不到事情的另一面,造成立意上的随大流。比如:刚才在《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里,老牛和小松鼠劝诫小马一事从正面看是设身处地、真诚关切、善意劝谏,从反面看是自以为是、一叶障目、乱出主意,从多数人不容易看到的另一面去立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若以网上凭借花式拉面走紅的小伙为作文材料,多数人看到的往往是小伙卖拉面的创意,若能从拉面的味道着手,来看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是不是在立意上更深刻一些呢?
二、在议论说理上不走常路,避易就难
学生在议论说理上大多喜欢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几个常见角度上正面直入。但是因为思维的局限,议论说理常是捉襟见肘:“是什么”上往往不能精准概括直击要害而被绕过;
“为什么”上关于原因,尤其是根源的挖掘常常被回避掉,而在作用、意义上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车轱辘话;
“怎么做”是学生最喜欢写的,但是又常常缺乏针对性变得空泛[2]。比如:以“创新”为话题:创新是什么,在不借助百度或搜狗的情况下,学生却往往欲说无辞;
为什么要创新,因为创新才能进步、发展、突破,这常常是学生说得最多的,却又显得空泛;
“怎么做”上有些学生会说诸如要勇敢、自信,有实力这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空话,这样的话放到其他话题,例如:“学会说不”“自尊自强”“独立自主”上也常能说得通,毫无违和感。所以说,学生在议论说理上最大的问题便是人云亦云,陈词滥调,缺乏个性化议论说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议论说理的三把钥匙,以此为切入角度无可厚非。但是,这三个角度能不能再细化出若干角度来,除了从正面展开,能不能从反面切入,在这三个角度外能不能补充其他说理角度,从而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说理角度来,为个性化议论提供议论结构、说理层次上的多种可能。
首先,在议论方式上变正面立论为驳立结合,先驳后立,边驳边立,驳中有立,立中有驳。驳的是反面的、错误的、片面的观点,立的是正面的、正确的、严谨的观点,是自己的观点。两相对照之下,正误、高下立现,能将道理讲得更加明白透彻。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先驳“闭关主义”“送去”“送来”,再立“拿来主义”。在立“拿来主义”时,可以先驳斥“拿来主义”的几种错误观点和做法。比如:刚才所说的“创新”这个话题,大可在立“创新”之前,先驳“守旧”“守常”,再立“创新”,在立“创新”时,可以先驳“创新”的几种错误做法。这样来写“创新”,比起其他多数写“创新”的议论文,就显得摇曳多姿了。这样议论就好比两面煎饼,正面、反面两面翻翻、加加热,饼就会煎得更熟更透了。
驳论也是有技巧的。在驳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是非正即反的,创新的反面即是守旧,独立的反面即是依赖,勇敢的反面即是怯懦。其实,除了非正即反,还有过犹不及:创新退一步是守旧,进一步则是激进,独立退一步是依赖,进一步则是孤僻,勇敢退一步是怯懦,进一步则是鲁莽。在驳的时候,完全可以凭此树两个靶子,进行两次驳斥,形成驳的双重奏[3]。
在驳的时候,除了过与不及两个角度,还有过、太过、稍过与不及、更不及、稍不及这样几个层次形成的更多角度。比如:“同情”这个话题,“不及”的是有同情之心而无同情之行,“更不及”的是心性冷漠,连同情心都没有,“稍不及”的是施予廉价的或不当的同情。再如“自由”这个话题,“过”的将自由变成随性懒散,“太过”的是牺牲他人成就自己的自由,“稍过”的是抗拒、抵触规则与规矩。这样便可以轻重、深浅等程度进行多次驳斥,丰富驳的层次和角度,形成驳的三重奏。
此外,在驳的时候,还可以借鉴古人的境界论。好比清人张潮,谈及人生有三种境界和格局。第一种:隙中窥月,常人之境;
第二种:庭中望月,强人之境;
第三种:台上赏月,达人之境。第三种应该才是张潮心仪并追求的境界,是立;
第一种、第二种并非有错,却未必佳,不是张先生心之所向,于先生而言也算是“驳”。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当然也可以仿境界、格局论,展开驳立结构。比如以“志向”为话题:第一境界,志向于个人有所建树,建功立业;
第二境界,志向于有功国家社稷,彪炳千秋;
第三境界,志向于有益人民百姓,不计功名。这三种志向都是积极正向的,健康向上的,却又有境界高下之分,可以摆开议论说理的层次结构。
其次,用拆分、正反、递进、补充、列举等方法转换“是什么”的说理角度。学生在正面展开“是什么”的说理时,往往有张口难言、语尽词穷的感觉,若能辅以一定的方法旁敲而侧击地说理,或许能打开说理的口子。
何为拆分?就是拆字、拆词、拆短语、拆句子,一点一点地掰开来,揉碎了,一步步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说理。怎么拆?根据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拆,根据词的词性、语素拆,根据短语、句子的结构拆,先分后总,先部分再整体,厘清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条分缕析地在“是什么”上说出个一二三来。比如:“聪”字,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方谓之聪,从字的结构来看,耳居于左,时时与眼、口、心同在,善察而兼听、己言且听人言、思而听之,做个耳聪之人,正好能切中当代人不善听的弊病。比如:“理想”是有理之想,合理之想,不能漫无边际、天马行空,要切合实际,有追逐和实现的可能性。比如:度,摆明立场,“敢于说不”是要克服内心的怯懦,挣脱旧俗、陈规、习惯的桎梏,冲破可能遇到的外来阻力等。比如:“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这样一个句子,可以拆出这样一些观点来:人的性情是复杂的,有相近,也有相反;
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的;
良好的性情不仅往往是相反的,而且是相成的;
只是往往而已,并不绝对。无论话题是字、词,还是短语、句子,拆开来试试,说说“是什么”,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迸出许多议论说理的灵感来。
何为正反?就是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对话题,以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和阐释,通常可以用“不是……,而是……”的关联词组织语言来表达。比如:“自信”,自信不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师心自用,而是自察自知,不高估、不小视的自我笃定;
自信不是外界对自己的肯定,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自信不应该是盲目的,无底气的,而应该是有知识、能力、经验为支撑的。这样从正、反两面反复追问、辨析,厘清误区,就能将道理越辩越明。
何为递进?就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将话题及其中的关键词阐释清楚,通常可以用“不只是(不仅是)……,还是(更是)……”的关联词组织语言来表达。比如:“妙手”不只是围棋中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还是聚沙成塔、融会贯通后的厚积薄发,更是苦心孤诣后登堂入室的灵感的迸发。这样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地对话题关键词进行揣摩、阐释,对话题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何為补充?就是在对你话题中关键词斟酌发问时,除了直接对关键词本身进行思考和推敲,还要从主体、客体、场合、条件等进行补充解释,便能丰富对话题关键词的理解,突破以往议论说理上的思维局限。比如:“跨越”,什么是跨越远不如跨越什么,在什么上实现跨越来得有价值,跨越经济、技术、实力、观念、心灵等方面上的障碍甚至鸿沟。比如:“敢于说不”,什么是“敢于说不”也没有敢于对什么“说不”有价值,敢于对无理的请求说不,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对不公与邪恶说不,敢于对内心里冒出的扭曲与丑陋说不,这样论来,更有现实的针对性,而不是说大话空话。
何为列举?就是在议论说理上言语贫乏,捉襟见肘时,可以借助社会现象的列举帮助说理,把对话题及其中关键词的理解以直观、鲜活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担当”,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担当,农民的担当是种好庄稼,环卫工人的担当是清洁街市,园丁的担当是美化城市,教师的担当是教书育人,医生的担当是救死扶伤,士兵的担当是保家卫国等。这样去说担当,就把说理变得深入浅出、真切生动接地气了。
并不是一味地从正面在“是什么”生扯硬拉,而是转化说理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说理,用拆分、正反、递进、补充、列举等方法往往能展开有别于众人的个性化议论。
再次,用内外、主客、主次、深浅、知行等方法在“为什么”上进行多角度溯因,将议论说理引向深入。原因探究比作用、价值和意义上的探究更有难度,但也更鞭辟入里,深刻透彻。
探究内外因是最常见的溯因方法。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然,探究内外因,摸清事物变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才能说清事理,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2021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可不可为,能否有为,一方面受到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多的由个人的理想信仰、志气抱负、襟怀格局、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决定[4]。这样分析,便能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英雄人物前赴后继、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竭忠尽智,因为心中有阳光,脚下便有力量,内心便可为,又生逢其时,处在大有可为的年代,定会有所作为,甚至大有作为。这样便会把说理的重点聚焦在更有意义、价值的议论点上。
主客体溯因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当所议话题涉及主体、客体时,在溯因时便要考虑到主客体因素,这样才不致绕开问题的重点,在问题的边缘徘徊。比如:“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能否实现,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征、形式、呈现方式等主体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受众的身份、兴趣、口味、文化背景等客体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就得从这两方面着手,加以深思,才能找到解决之道。因此,当话题涉及主客体时,从主客体的角度来溯因,考虑其影响因素,才能精准地分析问题,言及要害。
从主次的角度来溯因,抓住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兼及次要因素,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以上所说的内因、主体就常常是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能抓住主要因素,只抓问题的细枝末节,在议论说理时只能是隔靴搔痒,浮皮草率。比如:2021全国乙卷高考作文题,引扬雄射箭之喻谈理想实现,“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修身修心,应该是影响理想实现的主要因素,积累、行动则是影响理想实现的次要因素。无论如何议论说理,对主要因素避而不谈,只谈及次要因素,肯定是不明智的。
从深浅的角度来溯因,有浅层原因与深层原因,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之分。看问题、找原因的时候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要不为“浮云遮望眼”,拨开迷雾,才能看得清晰、透彻,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避免出现“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比如:针对“佛系”“躺平”的现象,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浅层原因可能是精神上的消极、懒散、疲软与倦怠,而深层原因则是理想信仰的缺失,人生路途的迷失。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精神状态,最重要的便是价值引领和理想教育,去培根铸魂,只有根正根深,方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从知行的角度来溯因,即从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意志品格,以及行为方式上来溯因。人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而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又会强化或弱化认知判断的结果,至于意志品格又会影响认知判断、情感投入、行动作为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客观性,而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又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变化发展,事件的过程结果。所以,在对事物进行溯因时,这些也是常见的角度。比如:在分析社会上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家庭缺爱现象和社会冷漠现象时,从知行的角度分析原因还是比较合理的。从观念上看,看重物质供给甚于精神陪伴;
从情感上看,爱得自私自利或自以为是;
从意志看,缺少克服障碍的爱的韧性,容易屈从现实;
从行为上看,实实在在的陪伴严重缺失:这些都是“空巢”“留守”等家庭缺爱现象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自然也就容易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来。
以上提供了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原因的策略和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话题及其中关键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溯因方法,转变以往简单说利弊、意义的说理角度,言之有物,说出自己的道理来,便形成了有自我印记的个性化议论。
最后,在“怎么做”上,将正面建议与策略转换为对可能存在的盲点、误区、陷阱等问题的提醒、告诫与补充。学生在写到“怎么做”的时候容易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更缺少新意。通过说理角度的转换,可以比较好地改变这一状况。
一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原因分析找到有针对性的办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议论“务虚”,而去真解决问题。比如:以上所说的“佛系”“躺平”现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家庭缺爱现象,由原因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对症下药,这里不再赘述。
一是从反面思考在实际行动上可能存在的盲点、误区、陷阱,恰当告诫、提醒。这和多数学生的正面说理的方式是不同的,因而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做生活的减法”,不应将减压等同于减责,不能将寡欲等同于无为。这样从反面加以告诫、提醒,比直接建议清心寡欲要有看头得多。
还可以以正反对举的方式,来增强议论的周密性和新鲜感。再如,“做生活的减法”,可以建言:减一些物质厚重,加一些精神丰盈;
减一些虚荣浮躁,加一些清静沉潜。这样一正一反,辩证着来写,是不是也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呢?
此外,还可以回看前文在议论说理上是否存在漏洞,在“怎么”上进行观点的补充,查漏补缺,严密论证,或是在对象、范围上进行简短扩充,扩大文章的视野。再如,“做生活的减法”,观点的补充可以有:首先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观,明确生活的必需和冗余;
做生活的减法,不是自虐,而是自律。范围的扩展可以有:生活上应该删繁就简,工作上却不能粗枝大叶;
生活上的追求少一点,事业上的追求多一点;
自己在生活上的攫取少一点,反哺给社会的可以多一点。
从以上角度去写“怎么做”,在视角和表达上都会有明显的变化,会让议论从陈词滥调里脱颖而出,富有个性。
三、在用材上,注重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增强议论的个性化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在选材、用材上有明显的扎堆现象。前几年在李白、苏东坡上扎堆,近几年在感动人物上扎堆,还有些学生喜欢故弄玄虚,在尼采、叔本华上扎堆,要么熟悉得缺乏新鲜感,要么高冷得缺乏亲切感。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新鲜有趣、面目可亲的素材,可谓取之不尽,却被无视,或者忽略掉了[5]。
譬如:自然界的山川日月、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江河的奔流、湖泊的宁静、大海的深沉、小草的柔弱强劲、大树的根深叶茂、鸟克尽万难的迁徙、鱼初心不改的洄游,都是极具说服力又很有画面感的有个性的素材。
譬如: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亲朋故旧、家长里短。奶奶做饭的技巧、爷爷烹茶的智慧、爸爸棋盘里的哲学、妈妈插花的用心、老师的谆谆教诲、朋友的嘘寒问暖、邻里相处的学问,乃至一次静思后的顿悟,一次失败后的豁然开朗,都为议论说理提供了极具情境感的、接地气的个性化素材。
譬如:个性化的阅读材料。自己读过的书,印象深刻的书中人,感兴趣的专业和领域,都会成为个性化的写作素材。爱画画的由丹青入手,以水墨议论;
喜建筑的拿斗梁榫卯说事;
善音律的以匏革丝竹破题……可谓各出奇招,个性十足。
结束语
变换审题立意、说理、用材的角度,不走寻常路,不人云亦云,充分展现议论的个性化,才是议论文取胜之道。
参考文献
[1]尹和平,马延利.议论文教学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J].中学语文,2019(36):83-85.
[2]曾小偉.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2(10):33-36.
[3]张菁.重视思辨能力培养,探析高中议论文写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0):104-105.
[4]马艳涛.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辩证思维训练策略[J].求学,2021(36):63-64.
[5]孙正磊.关键词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深刻阐释体演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中国名城(2017年2期)2017-02-15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10期)2017-02-10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12期)2017-01-09一片树叶启情思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10期)2016-12-26浅谈作文立意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9期)2016-10-09语言品析,让生本对话走向深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8期)2016-09-21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1期)2016-01-28诗性的追溯西部学刊(2015年3期)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