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研究

时间:2023-06-16 0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林志东 侯春婷 高俊

[摘 要]为全面推进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展开探讨,认为武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与育人理念,契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改革要求;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要以育体育人并举、落实“立德树人”和贯彻“五位一体”教育理念为导向;从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课程思政育人方案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过程实施3个方面入手,实现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育人。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融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6-0075-04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在我国现有的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中全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學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构成内容来看,武术教育是融合课程思政的最佳内容选择。武术作为我国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不仅蕴含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含丰富的育人道理与案例。推动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传承武德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武术课程的过程中掌握武术技能、促进体质健康,使课程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与身体教育统一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的使命与任务。[2]基于此,对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此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进而不断拓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方法与途径。

一、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意义

(一)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与育人理念

中华传统武术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内涵与育人理念,从以“礼、义、仁、孝、悌、敬、诚、勇……”为代表的武德;到“孙禄堂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武士道武士板垣一雄、霍元甲吓退俄国英国大力士力战日本柔道会 ……”武术人知行合一扬我中华国威;再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身体磨炼,无一不彰显着对人良好品质的培养、爱国精神的培育和强健体魄的再造。

首先,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其目标是要真正实现武术教育不仅育“体”,更要育“人”的重要关联目标。育人功能是体育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武术教育本质的要求和价值诉求。尽管我国在高校武术教育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成果,但新时代的高校武术教学不是武术技能与文化知识融合育人,而是提升为武术技能与德育上的融合育人。其次,高校学生作为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拥有属于年轻人的独特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后备人才,也是未来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将高校武术教育同课程思政相融合,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武术先辈们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促进其民族自豪感的产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最后,在武术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能够磨炼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这都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及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武术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对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提高其自我修养及规范学生行为、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储备人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契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改革要求

从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与改革要求来看,教育部明确要求推动课程思政同专业教育等其他课程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在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借助高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高校武术教育同课程思政相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武术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同时全方位、多维度、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统一。[3]这将有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并且契合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与改革要求,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课程思政是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素质教育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教育的教授、示范、讲解、练习等各个环节当中去,有利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实现间接渗透的隐形教育目的。课程思政的融入使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在以往重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政元素与武术教育的辩证统一,使得教师在传授武术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引领,以达到“育人”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求下,将高校武术教育和课程思政融合,把武术教学活动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这种思政教育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来说更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高校武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在武术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意武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动作技能,还要重视武德的传承,以形成新的武术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发挥武术教育的价值。在高校中形成教育结构清晰的武术课程育人特色,对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思路

(一)育体与育人并举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今高校开展武术课程已不能只停留在“以武育体”这一层面,同时也应重视“以武育人”这一功能。[4]在高校武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以更好地发挥武术课程的育体、育人功能,从而实现育体功能与育人功能并举这一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高校武术教育的开展价值。

一方面,育体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武术的技术动作来提高和改善身体机能及生理功能,使身体内外机能达到更好的状态,以达到增强或改善人体体质的目的,这也是武术的基础功能。在武术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提升武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在授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华武术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武术的认同感,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升武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提高身体素质及肌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身体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达到以武育体的目的。

另一方面,武术的育人功能主要是指武德教育,武德作为武术的灵魂和核心,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自然也应该把武德教育放在首位,并且贯穿武术教学的始终。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教学,能够推动武德教育的开展,让学生通过武术文化的熏陶,形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优秀的意志品质;同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其步入社会奠定基础。高校武术教育同课程思政融合,能够实现武术课程的育体功能与育人功能并举,满足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思政的融入也是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5]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高校武术教育中課程思政的融入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首先,在高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只依靠思政教师,应该要依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武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武德、武礼等,武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武术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这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在高校教育中应贯彻落实****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示。在武术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推进高校武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高校武术课程要围绕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掌握武术技能,开展高校武术教育的革新,努力做到武术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最后,要积极推进高校武术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工作。可在武术课程中建设“武术融入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在武术教师队伍中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同时优化武术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明确武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以达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目的,从而提升高校武术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成效。

(三)贯彻“五位一体”教育理念

通过武术精神引领知识获得,发挥武术教育在人良好品质的培养、爱国精神的培育和强健体魄再造上的作用,依托“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立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教学思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因此在我国高校武术教育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在武术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武术技术传授与武德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法,在向学生普及武术知识的同时落实德育教育的开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

第二,应以协同育人为教学目标,加强高校武术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贯通,系统设计教学方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校育人目标。

第三,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教师在武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同时还应加强武术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探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构建立体多元的武术课程结构,让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

第四,采用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将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一方面,运用显性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武术技能、提升体能;另一方面,运用隐性教育的教学方法,挖掘武术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种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避免传统直接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的弊端,让学生在提升外在技能的同时完成内在的精神构建。最后,以科学创新的教学思维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教师在授课前应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在课中融入课程思政,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完善。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新的教学元素,运用科学创新的教学思维开展武术教学活动,以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效果。

三、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路径

(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

高校武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思政教育贯穿武术教学领域的始终,这也是高校武术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我们应充分挖掘武术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以丰富高校武术教学体系,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达成新时代高校的育人目标。

首先,中华武术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精神。在无数个国家存亡之际,都有习武之人不顾安危,挺身而出,共同抵御外敌,这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武术的核心价值。因此,在高校武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播放爱国题材的武术电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武术文化,了解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通过高校武术教育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风气。其次,通过武术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高校武术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正本清源,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文化选择,同时推进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开展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以达到通过武术建立学生应有的文化自信的目的。最后, 应充分挖掘武术中所蕴含的尚武崇德精神。中华武术作为历史悠久、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交流而逐步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具有“武以德立”的特点。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可以利用武术丰富的拳种和多元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武术中的尚武崇德精神,同时磨炼学生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

(二)课程思政育人方案的设计

为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教育,教师需要重视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方案的设计。其中既要明确高校武术教学应有的基本内容,也要确定高校武术教学应具备的育人育体功能,并将其与整个教学设计融会贯通,以提升高校武術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武术教师应将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设计的首要内容。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武术的思政优势,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于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中,通过对武术各拳种的溯源教学,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及英雄事迹,使其在提升武术素养的同时,坚定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国家培养一批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次,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武术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武术教学内容种类繁多,利用武术先天蕴含的课程思政优势,深入挖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明确武术教学中“武德育人”的标准,促进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韧不屈、团结协作、永不言弃、公平竞争等优秀品德修养。最后,高校武术教学设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高校武术教育本就属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拥有体育课程所固有的教学价值,不仅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险、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因此,高校武术教学设计要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武术课程内容设计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水平设计与之相适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案。

(三)课程思政教学育人过程的实施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实施是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计划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逐步实践在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实现高校武术教育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教学后,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过程的实施,从而提升高校武术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效。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常规教学的武术文化知识渗透课程思政教育。高校武术教学的实施本身就是一种双向反馈的活动,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两者彼此的交流便是一种良好的课程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在武术常规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在传授武术技能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其次,教师可以在武术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如,以“武术传统礼仪与道德品质培养”为讨论主题,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武术礼仪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尊师重道、有礼有仪等优秀道德品质与家国情怀。以“太极拳与健康中国的关系”为讨论主题,使学生在理解健康中国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提升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榜样人物,如岳飞、戚继光等英雄人物,使其发挥示范作用,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榜样示范教育能够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高校武术课堂可以采用教师讲述、学生演绎重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榜样事迹,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良性发展。

将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客观需要。挖掘武术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整合武术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使学生了解武术的精髓,加深其对武术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身健体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的同时实现价值的引领,实现武术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唐景成.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困境及路径选择[J].萍乡学院学报,2019,36(5):97-101.

[2]耿宝军,马学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3):57-60.

[3]杨雨龙,刘立清.“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育人的新思考[J].武术研究,2020,5(7):67-70.

[4]赵光勇.传统武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武术研究,2022,7(2):78-81.

[5]吴潜涛,郭灏.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2):21-32,157.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XJGYF202104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TYB088)。

   作者简介:林志东(1985—),男,硕士,速度滑冰国家健将,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侯春婷(1995—)女,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通讯作者简介:高俊(1976—),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课程思政育人融合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求知导刊(2022年5期)2022-05-23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刚柔并济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12期)2021-04-19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融椅设计(2019年8期)2019-05-20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

推荐访问:育人 武术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