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指向真正理解的数学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实践创新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发展,逐步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从而实现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生长点出发,动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去发展他们的新经验;精心设计学生思维的“跑马场”,积极发展他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策略;坚持“教学评”的高度统一,在“为了学习的评价”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深度学习 发展思维 核心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身参与、积极思维、实践创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他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让他们可以在不断深入的分析、探究、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实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提升,进而有效发展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植根学生认知的生长点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生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学习旅程之时,教师要善于联系与这次新知学习相关的学生的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并将其作为他们数学思维活动的生长点,从而确保从他们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寻求已有认知经验做铺垫
数学知识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善于发现知识间的关联性,并将之作为新的学习的基石,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顺畅、建构更有序。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小数在学生的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方式是商品的单价,而相对于这样的单价记录数据,长度单位却更适合作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因为它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更贴切。根据教材将小数的学习分为两部分的编排,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以将“十分之一米写成0.1米”作为已有认知经验,在具体的“量”的实践操作中,清晰地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数位间的进率。
(二)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壁垒
万丈高楼平地起,新知的建构以旧知为基点,以原有经验为参照,以已有策略为手段。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壁垒,让教学植根认知的生长点、立足已有思想策略,积极迁移转化,促进探究理解。教师帮助学生激活脑海中的相关知识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思想、策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知识类似”,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回顾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教师以“商不变的规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沟通,从根源上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深度。
如此,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从感性经验出发,从既成的思想、策略、方法出发,在数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向高阶思维迈进。
二、营设学生思维的“跑马场”
杜威“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的观点,生动地诠释了经验与知识间的关系,强调了思维经验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实,“实践出真知”,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实践、反思能够有效地激发思维,发展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一)指向数学知识的本质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课程探究的两大内容。从数学知识的这一本质出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旨归。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借助超市里的出售样品与货架后成堆商品的直观比较,对“倍”生成一个感性的、直观的意义认知。而后,架设生动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一组组有关联的问题思考中,理解一倍、两倍、多倍的具体意义。最后,通过同桌间分小棒的练习,进一步巩固理解。这样的指向数量关系的研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他们积极思维、踊跃展示、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指向数学思想的形成
让学生学会思维,其实就是数学思想的本质。在学生积极运用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思维就随之而生、伴之成长。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樹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难以分清,于是什么时候需要在间隔数上“+1”、什么时候需要在间隔数上“-1”、什么时候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成了他们非常纠结的问题。特级教师斯苗儿和她的团队在积极的探究改进中,智慧地将看似深奥的“植树问题”还原为学生所熟悉的“除法”计算,并在具体的生活现象分析、归纳中生成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模型思想。
三、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探究之后,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对刚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以便于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思考失败的教训。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让他们通过反思,畅通受阻的思维,解决学习、探究中的困惑,从而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一)在成功的探究反思中建构
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怎么去解决问题,而在问题成功解决之后,他们很少会去反思走向成功的策略、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回头看”,从而外显隐性的思维,促进完整的认知和能力建构。如在进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笔者从简单的长方形花坛周长的计算开始,逐步过渡到生活中常见的一边靠墙、两边靠墙的建筑方式的周长计算,并通过“如果给花坛贴上瓷砖,最少需要多少块”的材料采购计算,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在通过计算四条边的长、三条边的长、两条边的长的比较中,对周长的概念产生深刻的感悟,在反思中发展学生对周长计算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在困惑的回顾反思中突围
学生由于自身认知和经验的局限,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往往不能迅速调整思路、改变策略,导致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或者出现了错误而不自知。这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刚才的学习行为、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回顾,积极思辨、自我发现、主动化错。如在学习“比的应用”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姐姐将榨好的苹果汁按1:5的比例,给弟弟做了一杯300毫升的果汁,你能算出姐姐加了多少毫升的水吗?”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毫无头绪。笔者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动手做一做,并以表格的形式做好记录,从而让他们在思辨中厘清了原汁与水之间的关系,最后找到解题的正确路径。
四、恪守教学评的高度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理念,指向课堂导学的引思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效果的评三者有机统整,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效运用形成性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帮助“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及时了解自身当下实际,并适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方法、经验等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
(一)保持教和学的一致
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应当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学。如在“圆的周长”一部分的学习中,笔者安排了“认识圆的周长”“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经历圆周率的探索历程”三个教学活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探究的方法、思想”,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针对这样的教学流程,笔者设计了相对应的学生操作实践环节。如在对圆的周长定义的理解中,笔者让学生讨论、交流、比画圆的周长所指的是哪一部分,而后引出圆的周长即“圆的一周的长度”这一认知。
(二)保持教学评的一致
“为了学习的评价”更加凸显了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反馈、改进、完善、提升作用。在进行“圆的周长”教学时,笔者在学生尝试表达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发言做出及时点评,相机给出建议,从而提高他们归纳、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进行“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究时,笔者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动手实验,直至发现“化曲为直”的方法;通过总结性评价,如“你能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联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通过分割、转化的方法来比较、推断,这就是古代大数学家刘徽发现的割圆术”等归纳、提升性的评价,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类比、转化、极限等思想。
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操作实践和深入思考。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走向深入、思维品质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与应用案例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18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发展思维深度学习数学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考试周刊(2016年11期)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