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皓
(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联合国与欧盟等组织为限制全球碳排放的总额,联合设计了一种碳排放交易机制,这种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原理是在总量管制与交易规则基础上,将碳排放权作为市场中的可交易商品,如果超出排放总量限制,企业需要以碳价购买相应份额来获得碳排放权。我国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积极实施“双碳”目标规划,于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在减少碳排放的举措选项中,企业可以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升级生产设备、拓宽低碳市场,来对供应链结构进行调整。其中,目前公认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对企业的供应链结构进行优化。选取高碳排放行业代表—钢铁行业为例,分析论述如何在现行钢铁供应链的基础之上构建钢铁低碳供应链。
在“双碳”新目标的要求下,钢铁企业需要改变过去的生产模式,从企业内部结构开始,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规模化变革,打造基于钢铁低碳供应链的资金管理体系。各供应环节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进,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降至最低。一旦企业的碳排放量高于其碳限额,需要从碳排放交易市场根据碳价购买碳排放权,这会增加企业总成本。同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价是随时浮动变化的,如何制定最优的运作策略对企业来说也是重中之重。在新政策要求下,如何聚焦重新规划低碳生产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为高碳排的代表—钢铁行业。
事实上,当前已经开始根据低碳目标调整发展路线的钢铁企业仍是少数,只有在碳价超过临界点,企业才会直面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问题,调节供应链环节来减少碳排放。面对环保技术不成熟、改造周期长、投资模式不稳定等棘手问题,是否具有稳定的低碳制造能力成为考验钢铁企业的炼金石,自此延伸的投资价值、盈利水平、产能扩张能力都将取决于低碳发展能力。在国有钢铁企业受到政府指引和相关政策优惠后,结合“双碳”目标的新要求,企业的供应链商业模式应有所创新,由市场需求导向型演变为技术创新主导型,再到国内企业互补互惠、协同服务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对钢铁企业进行低碳供应链管理时,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一个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基于现有供应链,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转换能源消耗、废弃物分解、污染物排放等整个过程中都融入实现低碳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中主要仍是论述钢铁企业积极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重要性,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钢铁企业普遍没有根据“双碳”目标及时调整、形成完备的低碳钢铁供应链,也没有明确的实施路径。因此,本文将供应链分为上、中、下游,结合链条中的信息沟通差,分别论述目前我国构建低碳钢铁行业供应链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为更加直观地展现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清楚分析当前疫情与“双碳”背景下钢铁供应链的弹性与承压能力,尽可能地收集了2019-2021年的所有与钢铁绿色供应链有关的真实数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源自Wind和EPS数据库,宏观经济因子全部下载自Wind,钢铁企业的投资、财务等数据同样来自于Wind,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数据下载自EPS数据库。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钢铁行业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总额2017年同比下降超20%,2018、2019年均同比增长分别为5%和2.54%左右,比较稳定,但在2020年同比下降10.3%,考虑是疫情因素导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投资总额于2017年同比下降7%,2018、2019年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3.82%和25.97%,2020年同比增长达到26.5%,远超采选业,并与采选业的增长差距拉大(见图1)。
图1 黑色金属城镇固定投资完成额同比图
财务情况中,2019-2021年黑色金属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受疫情影响波动变大,且2021年全年呈现增长趋势。2001-2021年二十年间,380家大型钢铁企业的销售与利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然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年销售收入和年利润总额在2021年都达到峰值,分别为69 300亿元和3 524亿元。从近5年来看,除2019年大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下降幅度同比为33.98%外,其余年份均为同比上涨,2021年的同比涨幅达70%(见图2)。
图2 大中型钢铁企业历年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变化趋势图
节能减排方面,整个钢铁行业综合能耗2017-2019年稳定下降,其中能耗最高的炼铁工序能耗保持波动下降的趋势,吨钢耗新水每年稳定下降,其中2019年环比下降最高,达7%。水重复利用率2017-2019年保持每年稳定上升的趋势,2019年环比增长率高达0.1%。化学需氧量每年稳定下降,其中2019年环比下降达24%。3年间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均为99%左右。其中废水处理率一直保持在100%,可燃气体利用率在99%左右,废渣利用率由2017年的87%提高到2019年的98%。
“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提高了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而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配套措施也相继出台,国家政策开始大力支持钢铁进行低碳生产,许多长期能耗巨大、污染严重的作坊式企业被合并、重组,这为钢铁行业提供了转型机会。自树立“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的种种举措,显示出国家对促进钢铁低碳供应链构建的信心与决心,也给企业充分的自由度对现行供应链进行调整。此举不但能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钢铁、火电等高碳排放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减少碳排放,进行低碳供应链的更新,不仅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能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促进传统工业城市向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型。
对低碳供应链进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因此,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应该被放在钢铁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首要地位,并且及时将碳指标作为评估企业绩效的重要一环。在国内政策号召影响下,很多钢铁企业已经开始部署低碳供应链,并有了初步的规划,环境和资源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原材料进口依赖程度高,上游原材料保障能力差
我国铁矿石进口额对使用额占比达85%,在国际铁矿市场格局很难变动的情况下,钢铁产业的供应保障能力差,对国外资源依赖度高。又因疫情影响,优质铁矿石出口国纷纷收紧铁矿石出口量,将对我国的产业链形成巨大影响,中断风险升高。
(二)缺少信息化研发能力,中游技术保障体系不稳固
钢铁冶炼加工流程是整个钢铁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但我国钢铁行业技术仍在升级中,整体实力不强,提升空间和潜力巨大。在信息化与智能化过程中缺少研发能力,同期国外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数字管理系统,在生产制造与管理经营中得以应用。尽管在绿色制造环节缺少绿色制造评价体系,但我国钢铁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投资数额不断增长,我国钢铁技术生产、数字实力仍在向好发展中。
(三)行业壁垒根深蒂固,应用端缺少深度和广度
产业链延伸是产业链价值提升的关键,我国钢铁产业精加工产品比例不足15%,产业链的深度存在明显不足,限制行业发展的壁垒仍没有被打破,难以形成跨领域的协同产业链。在“双碳”目标下,环保产业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环保领域市场将进一步细分,催生出诸多交叉学科。虽然很多传统细分环保领域的发展已经接近天花板,但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不足却仍是产业创新发展的短板。
(四)企业间沟通存在困难,上下游信息传输不畅、协同效应差
传统钢铁供应链存在许多问题,如产业链条冗长、数字信息化水平低,导致各节点缺乏有效沟通,使得上游供应商在获取下游客户需求方面不够精准,下游客户对于商品的价格、市场定位等不够了解。商品流通环节集中度低,散户无序竞争现象难以改善,对上游企业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等。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受政策影响较大。由于疫情的突发和“双碳”战略提出时间较短,现有数据尚不足以支撑我们对影响钢铁行业低碳供应链的因素进行实证评估,这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面临新冠疫情及“双碳”目标的双重压力下,传统钢铁供应链呈现原材料保障不足、技术储备不够、应用端缺乏深度和广度、信息畅通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遵循“因地制宜”,促进中东西部协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巨大数量的钢铁企业由于其地理位置与资源分布不同,其优势条件也不尽相同。在持续加强低碳自主研发投入的同时,应发挥各区域之间的协作效率,促进相关企业的人才交流,整合优质资源。在具体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地过程中,应根据众多钢铁企业地域分布的不同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方法,来具体制定差异化的驱动机制。因地制宜推动钢铁产业链的东西组团发展,以钢铁产业为核心,周边建设区域性联合产业链,巩固全国钢铁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东部地区钢铁产业应发挥出对中西部地区的引导投资作用,缩短技术滞后期,发挥最大的技术开发效率。中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经验及交流技术,委派专业人才吸收知识转化为高效率生产力,同时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协同发展。
(二)更新设备与能源选择,进行低碳生产、绿色交付
产品生产过程中,为考虑长远发展,钢铁企业可以重新采购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生产设备与设施,尽可能减少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同时为最大化做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量,选用无污染的加工工艺,并且有效避免原料浪费。对于构建钢铁企业低碳供应链来说,低碳生产的目的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可以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核能、水电、可燃冰等低碳清洁能源,或者是通过技术创新,采用低碳技术,提高落实“双碳”的能力。在交付过程中,钢铁企业可以使用可回收或可二次利用包装、低碳仓储、低碳运输、降低油耗等措施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此积累的低碳技术可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且减少的碳排放可以作为碳排放权在市场出售,以获取绿色收益。
(三)绿色回收、综合治理废物资源
钢铁行业具有高污染、高排放、多副产品等行业特点,在回收利用方面有很大进步空间,有些小企业甚至进行违规排放,造成河流、土壤大面积污染。建议通过为排放物建立新循环系统,或将其转化为其他产业链的原材料,以此来得到综合治理和利用。提前对回收方案进行评估和分析,对钢铁产品使用后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做到废物资源利用最大化,以保证钢铁企业自身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在回收方案中,应“以小搏大”,以小代价取得大回收价值,来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量。钢铁企业的废物回收效率可以反映企业低碳供应链的水平高低,应重视对废物的回收利用,做好低碳供应链的最后一步。
(四)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发挥协同效应
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必须提前进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谋划与安排,将技术推广落向实处。一方面,在推广应用已有的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的同时在实践中实现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仍要着力于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包括低碳产品技术、低碳制造技术、低碳物流运输、生态恢复技术、减排二氧化碳技术等,最大程度地降低碳排放量。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低碳供应链的创新可以使企业的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调整优化企业中的碳资产,建设企业的管理观念和文化战略都能使得企业中各方面的职能得到提高,发挥企业联动和产业集群整合效果,为最终把钢铁企业改建升级成为低碳企业,早日实现钢铁行业“双碳”目标而努力。
——兼评落实“双碳”战略的中国方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11-21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9期)2022-11-02“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5期)2021-06-22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钢铁企业盟员选择问题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大数据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参考意义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贵州推出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组合拳”当代贵州(2016年34期)2016-11-23钢铁行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年10期)2016-11-15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与创新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