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推进五年一贯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思考

时间:2023-06-15 17: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梁 艳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1)

推进课程思政,助力立德树人。****曾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的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而探索二者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必须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这就对未来的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程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政课程中除了要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思政课程是一门政治理论课程,往往存在授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等缺点,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以传授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同时也会适当融入思政元素,但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欠缺也会导致课程思政的效果欠佳。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完善的育人体系,实现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势在必行。

五年一贯制是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是一种以初中为起点的特殊高等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学生年龄较小,三观尚未完全形成,这就更需要旗帜鲜明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如何在五年一贯制模式下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起来,达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的成为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下,国家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展,培育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本质上是要求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即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开展专业课的教学中适时进行思政教育。同时思政教育也要尝试在思政课堂融入相关的专业色彩,凸显本校专业特点,比如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从而通过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来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最佳效果。然而,目前各所职业院校特别是五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协同育人的融合度不够

一方面,课程思政作为新兴事物,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对课程中的德育要求不重视,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老师的责任。认识的偏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协同育人观念淡薄。另外有些专业课教师虽然认同“协同育人”的理念,在授课中也加入了思政元素,但缺少对思政内容系统的、深入的学习,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一知半解,导致“课程思政”存在着形式主义,协同育人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五年一贯制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注重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而思政课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比较陌生,并不能把专业特点融入到思政课堂。专业课和思政课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导致二者协同育人两张皮现象严重。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力度不够,既会阻碍协同育人的进展,又会影响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协同育人的制度缺失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之一,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任。将上海作为课程思政改革试点以来,不少学校开始推进“课程思政”,但尚未形成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很多措施和制度的制定还处在探索阶段。另外,一些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工作中,通常是以开会、学习文件的方式展开,并没有根据上级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存在着很强的形式主义。有的学校即使出台了相关措施,执行力度也不够、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中效果也大打折扣。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学校必须全面统筹、合理规划,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以及配套的奖惩措施,从而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为突破二者协同育人的困境,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强化二者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育人理念的认同是关键。目前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中,思政课和专业课处于平行关系,二者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目标,这为二者的协同育人增加了难度,但从宏观上看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即都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为目标,实现此目标都要以“德育为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也必须承担一定的德育培养任务,在专业教育中也要实现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可能性。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强化“思政课程”引领思政教育的意识,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目前,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大专阶段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概》《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是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教师要认真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形成规律,遵循思政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始终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强化“课程思政”协同思政教育的意识。****曾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政课程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

所以作为专业课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党中央、教育部相关文件以及****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同时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再者要深化“课程思政”挖掘思政元素的认识。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曾指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和真善美的有机结合,每一门课中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课程思政既是一种升华,又是一种回归。所以,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课程”加上“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既包括专业课,也包括公共课,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践课,课程思政包括所有发挥育人功能的课程。而思政元素是广义的,其中既有职业认同、家国情怀,也有道德情操、人文素养,还有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工匠精神等,这些思政元素都深埋于所有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中。再加上思政元素又具有广泛性、分散性、渗透性和全程性等特点,所以,作为非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然后再进行加工提炼,最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4]。

(二) 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模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紧密联系,但二者协同育人一直存在着沟通不畅,难以形成体系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文化水平严重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多元化合作的教学机制,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首先,学校在紧抓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师风师德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论坛讲座、名师讲堂、沙龙研讨等形式来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育德能力。其次,加强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的对话机制。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线上线下相互交流的沟通平台,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5]。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开设,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使思政课更形象生动。专业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健全二者协同育人的制度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从课程协同、教师协同、环境协同三个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经历了一个从各个学校自发探索向全国推进的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回答了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基本问题。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地方高校的地方性个案探索,变成全国的全面推进。各个高校在顶层设计和整体方案的制定中都在加快推进思政教育的落实,很多地方都已经制定出省级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五年一贯制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培养对象、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和普通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学校的决策者能结合五年一贯制的办学特点做出正确的政策导向来引导学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构建全方位的协同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创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环境,寓教育于环境中。二是要完善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根据各校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推进协同育人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学校监督奖惩制度等。比如,学校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创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平台,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状;
完善培训制度,强化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对协同育人的思想认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协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规范老师的授课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协同育人的育人效果,提高德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特点和教育目标,创新评价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将协同育人的教育成果进行量化,从而褒扬先进,鞭策后进。五年一贯制学校通过健全完善的相关制度机制,可以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各个院系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顺利实现。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举,更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协同育人”关键在教师,首先要强化教师“大思政”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协同育人的教育质量,最终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上的协同。另外,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顶层设计者更需要结合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特点,进行反思和探索,深化协同育人的规律认识,构建二者协同育人的结构体系、机制体制和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开创新时代五年一贯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专业课协同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07-0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中国饲料(2022年5期)2022-04-26“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京津冀协同发展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汽车维护与修理(2015年6期)2015-02-28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课程 思政 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