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生涯教育的意涵解读与实践探赜

时间:2023-06-14 15:20:06 来源:网友投稿

石晓慧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在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生涯教育从根源上汲取民族文化的力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高素质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职院校应当加大生涯教育的力度,构建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2]。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讲人生、讲人性,生涯教育这门课程联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找到了最佳契合点。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中,可以实践高职教育文以化人、技以载道的深层要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为谁培养人”为逻辑起点,以“人到哪里去”为核心使命,以“成为大写的人”为价值主线,以品德和能力的养成为核心指标,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人生转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深邃的启发性思想,对唤醒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其开展“职业探索”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3]。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广大人民内心强大的精神指引力和号召力。而在高职生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不断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练和积淀大学文化,为学生创建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及职业发展观。

从高职生生涯教育现状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相继进入到结构和模式转型的“阵痛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传统就业市场需求大幅缩水,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无望”的消极压力,“躺平化”“慢就业”等思想滋生。而要想根除这一问题,就需要真正了解大学生就业中的“行动所愿”和“内心所想”,从而“对症下药”。但在以往教育中,固化的教育模式、生搬硬套西方教育体系,导致生涯教育过程冰冷生硬[4]。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软化”生涯教育过程,用有温度、有感情、有中华乡音的内容为学生传递知识,则可以使生涯教育更具吸引力,在春风化雨中滋润学生的内心,并使之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真正对生涯发展充满信心。

从本质来看,以传统文化赋能高校生涯教育,就是要用气韵悠长的传统文化解述生涯理论脉络,用中华文明的“关键词”加持生命成长,使生涯教育得到规范和完善,使高职学生得到滋润和熏陶;
就是要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拨开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就业中的迷雾,帮助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坚定职业理想信念;
更是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时代新人,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气韵、增强文化魅力、坚定文化方向。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以及哲学思想,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感触具有深刻意义[5]。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义无反顾、为国殉身的浩然正气,诠释着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翘楚为国奋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古典教育思想,穿越沧桑走到今天,依然被奉为世界圭臬。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革故鼎新、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大学生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而礼义廉耻、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等观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为人处事的方式。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不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刻挖掘,而且还要综合考量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现实境遇,分析大学生的职业需求和职业理想,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的契合点。但实践中,很多院校受制于复杂因素的制约,并未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作用,生涯教育依然墨守成规,效果不佳。

(一)意识滞后:“西式化”生涯教育意识浓厚

《2021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现有状况下大学生就业心态呈现“佛系”化现象,提升学历的意愿十分强烈,注重薪资福利,求稳心态加剧,“躺平”“慢就业”“不就业”“死守都市”等就业热门话题频上热搜。这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揭示出当下就业机制、就业教育等与学生主体之间存在诸多“不适”。由于生涯教育源自美国,在经过长期的摸索与探索之后,我国才引入生涯教育,当前教育体系并未成熟,实践中倾向于对西方理念、方式等进行照搬套用,而难以根据国内学生的实际需求改革和调整生涯教育过程,这导致生涯教育西式化严重[6]。例如,在了解学生就业心态和意愿的过程中,采用西方开发的就业意愿量表,在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西方教育内容的引入,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基础性道德准则的融入,这会导致资源和时间被浪费,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二)体系欠缺:未建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生涯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职业教育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样发展职业教育和为谁发展职业教育等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在新时代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当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将职业教育摆在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而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育,人才培育与人才就业紧密关联,离开就业谈培育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空洞乏力,因此要将就业放在重要位置[7]。站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就需要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生涯教育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开展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重要支撑。但实践中,很多职业院校并未构建规范、有效的互通体系,生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导致大学生生涯学习缺乏“主心骨”和向心力。

置身于生涯教育本土化的时间轴线里,生涯教育从西方来到中国已有20余年,前15年国内生涯教育发展相对较慢。2014年,新高考改革,生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带着不容忽视的“硬伤”,即未能构建贯穿各门课程的生涯教育实践体系,往往仅靠生涯教育这一门课程的教师“孤军奋战”,且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挖掘,未形成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相匹配的逻辑框架。在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碎片化搜集资料信息、分散化传递文化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建立起系统、有力的学习方式。此外,还有一些院校仅从口头上要求教师将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衔接起来,但没有构建传统文化相关的数据资源,且不注重引导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导致本应在生涯教育中起到有效作用的传统文化内容大量流失。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依然受到局限,并未真正发挥出引导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涯教育中的映射也难以找到具体形态。

(三)内容单一:未能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内容单一也是当下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融合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刻挖掘,导致生涯教育片面化、单一化,难以彰显出生涯教育的魅力。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主体,肩负着国家人才综合实力提升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要始终打开格局、放开眼界,不断拓展育人的空间范围,避免陷入到固化、单一的局面中。但当下国内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却处于沉寂状态,整个教育缺乏活力和激情,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对教师生涯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解发现,部分内容依然停留于教材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无法对生涯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

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来看,不管是生涯教育,还是其他各科目教学,教学内容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学生最真切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才能够使教育教学取得理想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也要充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下,借助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充分了解,分层次、分类别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这是未来高职生涯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四)方式固化:难以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与教育是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主体,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技能、较强的实力,善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拥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学生。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涯教育离不开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师的生涯教育技能是否较高、水平是否较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否深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生涯学习、生涯规划的效果。在职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教育上。虽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新型育人模式的相继诞生,标志着职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却每况愈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更是流于形式。一方面分配在生涯教育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融合的方式单一、固化,难以激发课堂的活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不断降低。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教师在优秀文化融合生涯教育中习惯于采用讲述式、填鸭式方式,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需求,一味地赶时间、赶进度,虽然传递了大量知识内容,但真正被学生吸收和内化的却寥寥无几。甚至一些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采用“简述式”方式,即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述,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导致学生摸不着头脑、抓不住重点,生涯教育实际上沦为一种形式。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涯发展融入国家和家乡的发展之中,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将个人自强、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联系起来,并持续拓展职业边界、提升职业竞争力。

(一)树立“熏陶式”生涯教育意识

生涯教育在中国扎根,必须要契合中国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站在中国的国情和学情上建构特色化的生涯教育框架,转变生涯教育意识,杜绝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片面地运用西方观念。******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8]这一讲话明确了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精神引领上的作用,为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生涯教育中,应当打破西方生涯教育的弊端,真正构建出与中国学生相契合、与中国学情相联系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向心力的生涯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教师也应当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意识。

一是要在生涯教育中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精神谱系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任何一个主体都无法脱离另一个主体而存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脉络,将个人的修养嵌入社会整体规范中,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在职业院校生涯教育中,应当倡导家国情怀,使学生从思想品格上树立坚定的爱祖国、爱社会、爱民族的精神内核,将个人的生涯发展与国家统一、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融合起来,实现双方的同气相求、同声相应[9]。

二是要在生涯教育中融合古今职业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倡导人要勤奋、刻苦,要为事业竭尽所能,与当代职业精神不谋而合。北宋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
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朱熹提倡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这些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职业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职业操守[10]。在职业院校生涯教育中融合这些优秀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坚守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能够为国家发展培育工匠型人才。当高职院校把传统文化内化为生涯教育的各个环节,便不会再囿于生涯理论与教育形式的机械移植,而是能够将其变为对学生就业能力、价值导向与生涯全面发展的长期关怀。

(二)构建“全景式”生涯教育体系

1.做好顶层设计,全员参与构建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生涯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程,其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而应当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及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贯穿全员、纵横四方的教学体系。各门任课教师也应当有效发挥出自身的辅助和引导作用,当好生涯教育的“调度员”和“参谋”,与专业生涯教育者、共青团组织密切配合,形成生涯教育的合力。在构建全局性生涯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关注传统文化的顶层作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在专业课中融合生涯教育,又要构建特色化的传统文化课程。例如,将生涯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建立“新六艺”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六艺”与生涯教育融合起来,让“礼、乐、射、御、书、数”成为支撑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在动力;
开设“传统文化生涯教育汇”课程,使生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映射,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夯实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专注品质;
在各专业中增设与专业学习内容相契合的文化课程,如在法学专业增设《诸子百家》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增设《孙子兵法》课程,使每一项专业课程学习都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实践依据。总之,系统化设置课程生涯教育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生涯教育特色,推动院校内部优秀文化的形成,使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生涯教育的全过程。

2.内外联动,构建针对性育人基地平台

依托院校特色构建针对性育人基地平台,为学生全方位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提供有力路径。例如,构建文化育人基地、非遗艺术工作室、创新拓展基地等,在不同的基地中加强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为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提升职业修养做好保障[11]。并且,当前很多高校开始充分运用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等为学生打造文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在生涯教育中也可以对这“三驾马车”进行变通性运用。例如将艺术节中的各类艺术活动与传统文化“六艺”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古代传统艺术中探寻生涯路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职业操守;
将体育节与综合素质培养相融合,并纳入工匠精神、吃苦奋斗精神,使大学生生涯发展之路在优秀文化的支撑下变得更为通畅;
将技能节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培养大学生专攻一门技术的恒心。

3.兼顾全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涯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全景式”生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当兼顾全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涯课程评价,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生涯教育的导向。首先,开展教学督导评价。定期对各门课程教师生涯教育落实的效果、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衔接的情况进行评价,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进一步融合的要点,更深刻地落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其次,开展学生主体评价。鼓励学生对自我展开评价,将生涯学习每一环节的内容与传统文化串联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并就传统文化内化状况进行自我感知;
引导学生开展互评,通过相互之间的评判,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找出自我缺陷,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涯学习的深度融合明确方向。

(三)构建“菜单式”生涯教育内容框架

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菜单式”生涯教育内容框架,使学生掌好人生的船、渡好人生的河。具体可以在院校中构建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相融合的终端数据库,对各类传统文化内容指定重点、标注名称,与生涯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相匹配,教师可以通过菜单式阅览快速查找所需内容,不断提升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例如,大多数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且对其与生涯发展的关联并不清晰,院校可以将这一时期生涯教育的重点确定为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意识上,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崇高价值观。具体可以在数据库中纳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融入“义利之辨”“是非之辨”和“善恶之辨”等内容,帮助学生理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对于大二学生而言,经过一年的生涯学习沉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知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所深入,且生涯学习脉络逐步清晰,此时要重视对学生职业修养和道德理想的培养,让他们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帮助下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可在数据库中纳入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故事情节、思想观点、民族气节以及价值理念等,让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提升职业修养,发挥出激励担当作用;
大三学生已经进入到生涯学习的第三年,且即将面临就业,此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格,使之在生涯规划中保持初心,不被外界纷繁的事物蒙蔽双眼。可在数据库中纳入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等文化内容,使学生懂得只有知行统一,才是真正的“善”;
进入到实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即将踏入就业岗位,此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吃苦耐劳心理,使之做到在其位谋其事,不断提升责任心。可在数据库中纳入孔子“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思想观念,教导学生为事业尽心尽力,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凝缩,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使之在生涯发展中敢于奉献自我,敢于坚守正义[12]。此外,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道义文化、责任文化、礼仪文化、交友文化等融入进来,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学习优秀文化内容,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做到全面兼顾。

(四)打造“浸染式”生涯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立志成才、立德成人,就应当“感人于肺腑、动人于心弦”,教师应当多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挖掘,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打造“浸染式”生涯教育方式。

1.开展课前国学经典诵读及实践体验活动

为加强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的联系,在课前十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体诵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和持续熏陶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国学经典的价值意蕴,并从中升华思想,提升职业素养。例如,诵读《论语》《弟子规》《道德经》等。同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在教师节组织学生学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宣扬社会劳动者之奉献精神的古文,并引导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国庆节,组织学生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以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此会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逐步将这些经典内容演变为身心的一部分,从而感化其思想、熏染其灵魂,使之在生涯道路中永葆初心。

2.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学**台

高职院校可充分运用互联网构建班级云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纳入到云课堂中,并采用动画、视频、音像等方式组建教学微视频,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的结合更为生动,学生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作用全方位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还可以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虚拟体验馆,为学生呈现实境礼仪、戏曲文化、节日文化等,学生可以在线上进行模拟体验,使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抽象,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性内容,学生在触摸、视听、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润心、修身、立德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文化内涵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得以彰显,使生涯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3.全方位打造社团活动

进一步加强艺术社团、人文社团的建设,提升社团负责人的文化修养,并定期为之培训生涯教育内容,让他们在开展艺术教育、人文建设的过程中,向生涯教育上倾斜与靠拢,实现二者的深层次衔接,借助生涯教育使优秀传统文化落地实践。例如,在社团中开展历史文化寻根学习活动、戏曲戏剧活动等传统文化项目,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使之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联想生涯路途,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心。

4.借助校园文化开展渗透式教育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从学校办学理念、校训等多方面渗透传统文化,使之散发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从校园环境上浸润学生的思想。同时,要在不同专业教学中渗透对应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专业特有的文化。例如,商业专业重信义,在专业文化建设及生涯教学中要多选择传统商业文化中晋商和徽商有关的历史史料,将其作为素材更好地培养学生讲诚信、重义轻利的品格;
而工科专业更为注重精益和专心,所以要多选用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有关的素材,使学生不断提升匠心。

中国文化、中国智慧有着丰富的生涯哲学底蕴,不仅为西方生涯规划基础理论提供了重要启发和借鉴,而且可以为国内职业院校生涯教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生涯教育过程中,能够拨开新时代的迷局,使西方生涯教育在国内得到本土化落实,真正为青年学生构建出“奋斗”的意义。总之,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生涯教育,既是开创生涯教育新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下大学生担当意识、提升职业理想的有效手段,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以及大学生未来就业十分有益。

猜你喜欢生涯院校职业我的教书生涯教师博览·中旬刊(2022年4期)2022-04-25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吐槽退役生涯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0年2期)2020-06-16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我的地下工作生涯湘潮(上半月)(2019年9期)2019-05-22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推荐访问:中华 高职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