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历史的视域探析《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时间:2023-06-14 12: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康民军 周 漫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列为中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1]。做好这门课的教学,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为进一步做好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教学的特点,从明确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探讨历史规律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前,关于《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的并不多。关于教学内容,王顺生指出“《纲要》课教学要把握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 ‘选择’”[2]。孙艳美认为要“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3]。韩强指出要“将党的领导融入《纲要》课教学”[4]。关于教学方法,沙健孙教授指出“要利用好史料,创新教学思路”[5]。

《纲要》课教学首先需要明确历史进程,带领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探讨历史规律,预见历史发展趋势。明确历史进程就是“记事儿”,要从事实的整体上、联系中去“记事儿”,用记关键词的方法“记事儿”,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历史进程就是“记事儿”

明确历史进程就是“记事儿”,但并不要求我们弄清或记住所有的“事儿”。“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只能有选择地教或学,分门别类地教或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份重要手稿里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6]。但即使是人类史,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都弄清和记住。我们需要明确的历史进程,应是与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因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即能为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服务的。明确历史进程,对于《纲要》这门以历史课的形式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政治课的教学来说,就是要认识或明确“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7]。

在《纲要》课教学中,明确相关历史进程,于教师而言就是用自己“理解”的话去讲解教材对“以往事实的记述”;
于学生而言,聆听老师的讲解,则意在推动对相关历史进程有一个从无到有或更为全面和细致的了解,没必要去“读”或“记”教材内容或老师讲课时的原话。就像我们看完一部电影或小说后,对相关情节必然会有一个大致的或较为详尽的了解,不需要死记硬背台词或剧本内容。

(二)明确历史进程的路径和方法

历史可以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这里的历史科学就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因此,我们在所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需要明确相关历史进程。比如在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反复做某一科学实验,以明确相关“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纲要》课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明确历史进程,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导言在论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时指出:“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把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改变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7]对于这段内容,老师只需通过强调几个关键词,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第一句话,强调或记住“奋斗”和“探索”这两个关键词,便可以明确《纲要》课讲述的中国近现代史首先是“奋斗史”和“探索史”;
然后再进一步明确谁在“奋斗”、谁在“探索”,为什么“奋斗”、为什么“探索”等。第二句话,强调或记住“独立”和“解放”这两个关键词,便可以明确《纲要》课讲述的中国近现代史还是“独立史”和“解放史”;
然后再探讨谁的“独立”、谁的“解放”及怎样实现的“独立”和“解放”等。第三句话,引入一个关键词“发展”,来明确《纲要》课讲述的中国近现代史也是“发展史”——从积贫积弱到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的历史。通过明确或记住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纲要》课讲述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探索史、独立史、解放史和发展史。

(三)明确历史进程应注意的问题

列宁曾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8]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明确历史进程时,必须“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努力做到使“事实胜于雄辩”,让明确的历史进程成为“绝对确凿的证据”,使《纲要》这门“历史课”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而不是明确一些“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历史——哪怕是“有趣的”内容,决不能让《纲要》课成为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意义的“水课”。在《纲要》课明确相关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只有“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才能更好地从不同历史事件的因果或条件关系中,总结出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的历史经验或教训,让《纲要》更好地以历史课的形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9]。总结历史经验能够为国家发展和建设提供有益指导,符合现实需要。在《纲要》课教学中,只有整体上、联系中明确与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历史进程才能科学地总结出相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直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纲要》课更好地以历史课的形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历史经验总结的重点

总结历史经验不能“乱箭齐发”,为更好地服务现实,必须重点总结时间上离我们最近、主题与现实直接相关的历史经验,是直接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

首先,必须重点总结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相关历史经验。教材导言的第一句话指出:“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7]相比于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我们要明确的历史进程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也是与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最为密切的,从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也就“更有用”——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

其次,必须重点总结主题与现实直接相关的历史经验。《纲要》教材所讲述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探索史、独立史、解放史和发展史,不但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现实命运密切相关,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还是个人,依然都需要继续奋斗、探索,需要进一步谋求独立、解放和发展。这都需要从距离我们最近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汲取历史经验,并反过来为现实生活或政治服务。

再次,必须重点总结直接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历史经验。《纲要》课是中国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普通的古今中外都有的历史课,不能把《纲要》课讲成“厚黑学”,而是必须讲政治,讲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需要的历史上的正能量,讲有利于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经验。《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具备力求客观反映事实等历史课的特点,必须继续发挥其事实胜于雄辩的教育功能。事实上,古今中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0]的历史著述或教学都有政治课的特点,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虽然是为不同的对象服务的。

(二)历史经验总结的方法

《纲要》课堂上,如何才能总结出很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的历史经验,从而达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最佳效果。

教学中,在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时,既可以联系现实加深对相关历史进程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经验。关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敌强我弱(当年英国是“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和“海上霸主”,有实力能打败闭关锁国的封建的中国);
二是有利可图(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是为了抢占中国的市场);
三是有“师出有名”的借口(英国当年的借口是中国销毁了英国走私到中国的毒品——鸦片,即虎门销烟)。

结合现实生活就可以从中得出能服务于现实生活和现实政治,即有利于现实中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为了免遭欺负,一要发愤图强,让自己变强;
二是要奋力反抗来消耗敌人的力气,不能让敌人在轻松获取巨大利益;
三是不让对手“有机可乘”,不能让他找到借口和理由。这样联系现实生活讲述和分析相关历史原因和经验,既“有趣”又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进程的理解,还能提供有用的历史经验,从而使《纲要》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历史经验总结的局限

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不是一个能轻松获利的宝藏。纷繁庞杂的历史经验,总会由于个人和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局限于点、面、段、层。甚至对同一个历史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即使在历史进程明确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或不同时代,也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或正或反的经验。这种历史经验总结上的不同或不唯一,有时会使人无从取舍而限于困惑。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十分错误的历史经验总结,有的还有着广泛的影响,比如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历史经验总结的局限性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总结历史经验,也就是要从庞杂的经验中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总结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沙健孙教授认为:“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要尽可能让历史事实来说话,即用确凿的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叙事中寓论断 。”[11]

历史经验中出现的公理和婆理之争以及见仁和见智之别,并不能否定历史经验总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其共同点或普遍意义,探讨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所使用,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一)探讨历史规律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历史学才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第一次真正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并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才能不为片面、局部、短视的历史经验总结所迷惑,就不会相信“够卑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原因。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12]。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不断从过往历史中探寻规律,才能更好地预测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断探寻规律,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和质量。对于大学生来说,从这段离我们最近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探寻历史规律,对于当下生活及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找到正确方向和路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现实生活或现实政治服务的,无论是对历史的学习,还是对历史规律的探讨,都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这才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二)探讨历史规律的方法

历史规律的探讨,必须以历史过程的记录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前提。《纲要》教材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记述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进程,不仅让我们从中总结相关历史经验,而且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不断探索,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运动,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各不相同,但也有一致的地方,从中就可以探讨出具有一定共性或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即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客观原因是敌强,主观原因是我弱。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具体的敌人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即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有另一个共同的敌人,即封建主义势力。他们探索国家出路失败的客观原因“敌强”,就是指反对他们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的封建势力力量太强。失败的主观原因“我弱”,是指探索者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都不能用科学的思想武器把广大人民群众武装起来。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干了几十年,为什么至今尚未达到目的呢?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原因在两个地方:第一是敌人的力量太强;
第二是自己的力量太弱。一个强了,一个弱了,所以革命没有胜利。所谓敌人的力量太强,是说帝国主义(这是主要的)和封建主义的力量太强。所谓自己的力量太弱,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表现的弱点,但是主要的是因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所以表现了弱,所以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3]。

这两方面的原因哪个是主要的呢?不能一概而论,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14]。但不管哪一方面是主要原因,为了让历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纲要》教材对早期探索失败原因的论述,都是重点分析主观原因,甚至在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时都不提客观原因。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哲学著作《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5]。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起决定作用。而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内因就是是否发动起广大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指导实践走向成功。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国救亡出路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所有经验都表明一个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历史的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因此,历史规律的探讨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三)探讨历史规律应注意的问题

规律的总结同样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是影响因素。历史规律绝不是从某一事件中就能探讨出来,而是从众多历史事件中总结其相同点或普遍性。从某一事件中总结出来的是经验,从多个事件中总结出来的共性才是规律。《纲要》课教学中要坚持从正确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探寻规律,使最终探讨出来的历史规律服务于现实,防止方向上的偏差和被某一个例所误导。教师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从历史经验中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并将这些规律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际中。看看来时的路是怎么走的,想想当下、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才能走好未来的路,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猜你喜欢历史进程纲要规律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湘潮(上半月)(2022年5期)2022-12-06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1期)2022-07-12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6期)2021-08-10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0年6期)2020-07-25找排列规律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0年6期)2020-07-25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党员生活·下(2019年7期)2019-09-10巧解规律学苑创造·A版(2016年6期)2016-06-20《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2期)2016-01-22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