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院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研究——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时间:2023-06-14 12: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叶靖宇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主要通过制作、观看、评论、分享网络文化作品来实现对网络文化的接受和参与。然而,当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普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甚至在亚文化冲击下逐步“失语”[1]。

作品困局是对培育机制有效性的拷问。如何构建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自带传播力和流量,拔思想高度又接学生地气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长效培育机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进一步,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师生也迫切需要借助文化作品的产出与传播形成社会文化认同,满足精神文明需求[2]。当前现状是,高职院校师生并未获得与本科高校同等规模且兼具职教特色的网络文化作品供给,这不仅不利于工匠精神的树立,还将导致学生自我价值认同的困难。因此,对以高职院校师生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作为舆论导向的网络文化作品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Z时代青年”和“网络原住民”,其生活、学习、娱乐已与网络深度融合,主动寻求网络文化认同,网络语言已经融入学生日常话语体系,影响其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3]。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话语不够“新潮”,聊天不用“表情包”没有“梗”,甚至会被群体所排斥。网络文化虽然展示出多元、开放、包容的态度,但实质上由于参与者的文化影响力存在巨大差异,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将逐步趋同,网络文化作品通过观点的输出、热点的回应、盲点的破除,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舆论导向”关键作用。

(二)网络文化作品对“亚文化”的矫正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须具备对文化现象的解读能力,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当前,一是网络空间充斥大量“亚文化”内容,“主流文化”不主流;
二是部分学生缺乏判断力,易受蛊惑和煽动,“找爆点”“博出位”,以消解主流文化为乐;
三是多数作品不具备网络话语塑造能力,缺亮点、少热度,在话语权争夺中处于弱势地位;
四是网络使用以娱乐消遣为主,学生缺乏寻求主流文化认同的自觉,没有形成网络使用规范意识,情绪发泄多过理性探讨。

矫正“亚文化”,需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形式认同,二是立场坚定。“形式反叛”是亚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趋同可促进文化认同。亚文化因其文化消解特性,价值观极不稳定,只有保持坚定立场才能在复杂文化语境中树立权威。

(三)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对思想和审美的引领

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主要指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为高校师生,借助网络进行制作、传播和评价,契合主流文化导向、形成正向话题讨论、获得广泛正面反馈,且在内容表达上兼具艺术审美性的文字、图像、音乐、视频类作品[4]。

作品特质反映受众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可以从中总结出审美欣赏的“兴奋点”,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是强化文化输出,巩固网络话语权,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探索长效保鲜网络育人机制的重要尝试。

(四)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现状

当前,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主要创作群体和研究对象均以本科院校为主。标志性案例和现象级作品也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作品从制作、传播、反馈、互动等各层面都显示出“边缘化”“业余性”的特征,作品“任务性质”“思政目的”浓厚,缺乏品牌意识和策划能力,作品表现形式单一,以“翻拍”“仿拍”为主,原创性严重不足[5],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诉求、接受能力的深入考察,并未对受众需求进行细致划分。

网络文化作品质量是系统性问题,需要机制体制支撑,只有改良作品培育机制,才能提升作品制作水平,增强原创力和吸引力,树立文化品牌。

高校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普遍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传播平台”“播放体量”和“评价反馈”。当前研究对作品艺术审美特质的分析则较为欠缺,但这是与学生产生共情,实现裂变、破圈传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作品培育机制进行探讨时,眼光既要聚焦于如何形成思想引领效应,化“行政任务”为“行政动能”,更要从艺术层面尊重、响应文化作品创作和接受规律。

(一)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作品制作和传播总体情况整理

根据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6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亿),占网民总数的93%[6]。视频已经成为网络文化作品的主要呈现形式,也是受众对网络文化的主要接受形式。视频类作品具备思想表达的直接性和艺术审美的综合性,借助对该类作品的分析,能够最明晰呈现出网络文化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质。

快手和抖音是人群覆盖率最高的短视频平台,哔哩哔哩(B站)是用户活跃度最高的长视频平台,播放、点赞、转发、评论等平台数据能直观反映出作品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上述平台以“职业院校”为关键词进行用户筛选,按“粉丝量”排序(快手和B站取前三,抖音取前五),再对作品按播放量、点赞量或评论数排序,筛选出前三个作品,详细数据整理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文化作品在主要视频平台的数据统计表

从数据来看,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状态[7]。头部账号主要围绕职业特点、军训生活、幽默搞笑、影片模仿、同学情谊进行创作,类型丰富,编创水平较高,并有意识针对个别“爆款”进行连续创作,形成合集。“航空类”高职院校在三个主要平台排名靠前,个别高校(如四川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但不同作品之间在数据表现上存在较大差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牧马人片段演绎》已经火出圈,但人气并未得到良好延续,没有形成作品系列,创作主体影响力没能借助作品获得飞跃。

(二)思想内涵特质分析

1.日常情感的校园阐释

军训、寝室、职业是作品中最常见的三类场景,情感在“高校限定”场景中获得了新的诠释。例如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的“军训dou出彩”系列,就是将“青春活力”“团结合作”“懵懂无知”“向往自由”等作为情感核心与校园场景深度融合,编入轻松诙谐的桥段,选取高颜值演员,在降低接受门槛的同时引起情感共鸣和内容认同。

2.主流话语的解构与重构

高职院校因其教学特点和培养定位,学生具有相对清晰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他们希望提升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荣誉感,但又排斥主流话语和刻板印象的圈定,采用解构的方式重新诠释职业价值。例如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的“回怼杠精乘客”系列,将常见的职场困境用“回怼”方式进行解构,再以辩证的方式进行重构,将“顾客是上帝”重构为“顾客是上帝的前提是彼此尊重”,使其更符合Z时代青年群体的职业价值观。

3.情绪包裹下的教育意义

学生群体对网络空间的使用更侧重娱乐性,带有强烈灌输意味和目的性的说教,很难在网络空间获得青睐。但偏好娱乐不仅是追求“快乐”,更是多元情绪的释放,要实现教育目的,必须获取情绪认同。例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季,不说再见》,就借助毕业离别的情景获取情绪认同,将老师的叮嘱、同学的祝福、人生的目标、未来的期许等隐形价值取向引导融入作品,让价值观自然成型、主动浮现,实现受众的自我教育[8]。

(三)艺术表现特质分析

从受众反馈看,短视频比长视频更受青睐。短视频着重“短、平、快”的高密度情感刺激,长视频则试图构建完整清晰且符合逻辑的知识体系。

确保内容输出的情感密度是创作爆款的前提。由于创作主体和受众具有共同生活情景,情感表达被限定在校园生活范围内。校园生活的主要情感类型成为创作的情感核心,例如爱情、室友情、同学情、师生情、职业体验、奋斗经历、恶搞逗趣、诙谐幽默等。将上述情感类型的情绪表达做“悲”和“喜”的区分,数据显示,喜剧表达占绝对优势,符合学生对网络的“娱乐”定位和喜剧的解构效果。

作品常用艺术表现手法有模仿、翻拍、反转、讽刺、恶搞、夸张等,在戏剧效果编排上刻意制造剧情反差,累积情绪势能。再借助演员高颜值、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配上字幕和画面特效,对情绪进行二次放大,实现对受众的强力情绪“刺激”。

通过作品特质分析发现,以短视频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以校园生活情感为主要内容,以微观和反讽幽默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创意翻拍和剧情反转为主要编创方法,更易于培育出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网络文化作品。因此,在培育机制的构建中,也应与上述特质相契合。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多数仍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9]。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主要由校宣传部、校工会或学工部牵头,以任务形式向全校师生发布,对任务结果有要求,对创作过程无指导,对任务数量有建议,对任务质量无反馈,荣誉奖励与精力投入不对等。导致参与意愿不足,低水平重复,创新能力停滞等问题。

对此,亟待构建起“指导思想定位”“选题筛选培育”“创作过程辅导”“传播渠道构建”“反馈信息利用”五位协同循环的作品培育机制,如下图所示:

高职院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运行示意图

(一)指导思想定位

从立德树人宏观层面规范作品思想导向,但是对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主流话语形式的适度解构保持宽容开放态度。对违背思想底线的作品坚决抵制,底线之上应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二)选题筛选培育

在把握思想方向前提下,从微观出发,下沉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感受中,避免选题高大上,内容假大空。针对热点议题进行积极调研,实现选题“自下而上”的主动生发,对优质选题集中力量展开培育。初步评估创作难度、传播效果和受众反馈。

(三)创作过程辅导

下发选题建议的同时,标注出创作步骤和关键要点。在场景选择、演员形象、剧情设计、后期处理等方面给出建议,并设专人专岗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指导。针对某些重大选题,可以召开集中辅导会,集思广益,提升参与感和整体制作水平。

(四)传播渠道构建

构建学校—学院—学生三级传播体系,在主要社交媒体、平台网站、校园网址对作品进行同步发布,系列作品进行连续更新,形成以作品为核心,平台和受众相交织的传播矩阵,确保受众接收的信息密度。

(五)反馈信息利用

组建各级评论团队,引领舆论导向,把评论视为作品思想的延续和价值观塑造的契机。通过反馈把握受众思想动态、关注点和兴奋点,对于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要积极回应,有机融入后续创作。

传统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是在网络话语权逐渐均分的当下,如何借助网络文化作品在师生群体中重新确立话语权威引领价值取向,就要求我们从需求出发,在把握思想导向的大前提下,形成选题—创作—传播—反馈—改进的作品培育闭环,切实提升创作水准,满足师生文化需求,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培育受众创作《一墙之隔》创作谈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3期)2018-09-10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用心感动受众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创作随笔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创作心得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推荐访问:成都 为例 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