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杰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01)
国外著名的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说过,受众参与传播,就像在自助餐厅里就餐一般,媒体所做的,就是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菜品,至于他们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体无能为力。这里反映的其实是大众传播学里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信息需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被不断放大,面对异常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给各种媒体“打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新闻接收渠道,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惬意地徜徉于信息海洋,接收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报道。他们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借助于发达的自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他们可以随时发布新闻、转发新闻、评论新闻。因此,受众主体地位的高度确立,使得电视新闻的生产必须从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制作和传播与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一致的新闻,尊重受众的需求、利益和接受心理,成为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自助餐厅”,这样才能实现电视新闻的内在价值,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生产者,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采集新闻和报道新闻两块,通过深入新闻现场,与新闻人物深入沟通,进而用电视声音和电视画面来记录和呈现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其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影响,切实地肩负起记录真实、引导舆论的媒体人职责。电视新闻记者的采写功力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作品的质量优劣,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学会换位思考,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践行受众本位的采写理念,俯下身子,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与他们平等地对话交流,深度分析受众的信息需求,生产出他们需要和喜爱的新闻产品,真正地变新闻“把关人”为信息“提供者”。
(一)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闻立台”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不是一句空的口号,作为电视媒体的一种“拳头产品”,电视新闻节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容小觑,一直是受众了解国际国内动态、时政要闻、社会变革和民生百态等各类资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一些突发性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依然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去接收电视新闻里的权威信息,电视新闻一直是电视媒体“内容为王”理念的体现,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各种网络新闻呈爆炸式增长,在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面前,受众更加偏向于使用接收便捷的新媒体渠道,特别是移动终端更是成为年轻受众的最爱,他们对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和忠诚度在不断下降,网络新闻取代电视新闻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新闻记者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从提高电视新闻产品的质量做起,改变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站在受众角度革新新闻采写过程,生产出真正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够具有实际帮助的新闻,与网络新闻形成差异化竞争,满足受众越来越多元和多样的信息需求,这样才能凭借“内容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扭转电视新闻不断式微的发展态势。
(二)为了更好地肩负主流媒体人的职责
网络自媒体由于发布信息的门槛较低,监管不易开展等特性,导致网络舆论环境异常复杂,真假新闻鱼龙混杂,各种观念激荡,其中不乏一些错误观念,给受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电视记者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从业者,肩负着诸多职责,包括客观传播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等,在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更要切实地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履责?新闻作品就是电视新闻记者的“武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且他们的信息需求更为多元化和多样化,只有让新闻走近受众的内心,为他们所接受,才能真正地发挥传播力和影响力。电视新闻记者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新闻采写方式,凭借自身的新闻价值观和把关理念对新闻进行取舍和采制,可能很难生产出真正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难以打动受众,传而不达,这种走不进受众内心的新闻作品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其舆论引导力。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学会与受众换位思考,也是为了更好地肩负主流媒体人职责的必要前提。
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强化与受众换位思考的理念,其最后的结果,就是受众本位意识的确立。何谓电视新闻记者的受众本位意识?就是指电视新闻记者面向社会各群体,考虑社会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以平民化视角选择报道主题、以富有亲和力的新闻语言采访、报道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记者一旦在采写过程中树立了受众本位意识,就会让其电视新闻传播流程注入更多“平民化”色彩,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有具感染力。总体来说,电视新闻记者的受众本位意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时效性。因为重大事件一旦发生,受众的信息获取处于空白阶段,新闻事件和新闻播发的时间差越短,受众的获知欲求更强烈,他们迫切地希望通过权威媒体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因此,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的电视新闻记者,他们的内心一定有一个“计时器”,发生突发事件都会争分夺秒地赶赴新闻现场,迅速展开采访活动,甚至以直播的方式,直接将第一现场展示在受众面前,以最快的速度填补受众的信息空白,消除受众内心对于新闻信息的不确定性。
第二,鲜创性。就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的立意内涵、画面剪辑、解说词叙述等,都不应墨守成规,而是有创新理念,基于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生产作品,能够给受众一些独特的报道视角、不一样的见解和评论、科学的预测和指导,与其他媒体报道形成差异化竞争,赋予新闻事件以时代价值。
第三,普遍性。电视新闻在大屏端的刊播,依然是大众传播,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关注,是提升电视新闻收视率的必要前提。因此,一位树立了受众本位理念的电视新闻记者,他们在生产新闻作品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从地理、心理、感情和相关性上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受众,使得共同的新闻受众能够产生普遍关心的心理,从无意关注快速进入到有意收看的状态。
第四,功用性。现如今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进行新闻消费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受众消费新闻的目的性也是越来越明确。一是为了填补信息空白,获取对自身工作生活能够提供实际帮助的新闻。二是满足休闲娱乐需求,获取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让自己轻松愉悦的新闻。与之相对应的,一位树立了受众本位理念的电视新闻记者,他们的电视新闻作品必然也有以下两个明显特质。一是服务性,就是从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新闻关注点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地生产蕴含丰富信息内涵的新闻作品,能够对受众提供实际帮助;
二是趣味性,就是将受众的娱乐需求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让新闻更加有趣,给受众更好的视听体验。
第五,互动性。一名树立了受众本位理念的电视新闻记者,他的新闻产生过程一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受众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来。他们会与受众展开更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掌握时下的社会焦点和热点,借助电视媒体的特有优势,与受众一起来找到报道视角,分析新闻信息,共享新闻效益。
电视新闻作品生产出来,最终的传播效果是需要受众来打分的,只有作品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才能被受众接收和认可,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清晰地知晓受众本位意识下电视新闻采写的要求。
(一)让新闻采写更具人文关怀
受众对于电视新闻亲和力的判断,首先是看这条新闻是否在经验、观念、情感上与其有很强的贴近性,他们渴望在报道中得到尊重,这种对受众主体性的重视,决定了一则电视新闻报道的群众基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个善于与观众换位思考的电视记者,他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一定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以人为中心,将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作为新闻的基本价值取向。以近年来中国电视传媒不约而同重点打造的民生新闻节目为例,这种以关注民生民意,以报道普通老百姓身边事为出发点的新闻形式,从诞生之初,就备受受众喜爱。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被高度重视,受众成了电视传播中的主角,其主体地位在传播过程中被高度确定。
当然,电视新闻采写要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是新闻选题、新闻内容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还要求在新闻表达和新闻语言上从受众心理出发,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节目编排、宣传和包装上充分结合受众的视听习惯,让新闻更好听和更好看,只有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才能让新闻传播效果更好。
(二)让新闻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
在网络和新媒体加持下,现如今受众并不缺乏信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可以充分满足受众的浅层次信息需求。但是过载的信息和多样的选择渠道,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受众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因为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去除一些无用信息的干扰,绝非易事。打开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我们会发现上面充斥着各种流于表面的报道,而且绝大部分报道都是互相转载,信息蕴含量很低,甚至其中还充斥着很多虚假的和导向错误的报道,真假难辨、泥沙俱下的复杂舆论环境,让受众更难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电视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已经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当人们遇到无法核实、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要从电视新闻中找答案,同时他们也希望电视新闻能够从差异化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关注与解读,拓宽新闻的深度与广度,形成更加系统、独特、新闻价值更高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报道在充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找到受众的潜在信息需求,报道出一些受众平时忽略的,但是实际上却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巨大帮助和指导的新闻。比如,一些时政要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等,这些新闻虽然主题重大,但是由于新闻题材较硬,不易于理解,难以有效激发受众的收看兴趣,一名树立了受众本位意识的电视新闻记者,就会特别注重对此类新闻的打磨,从小切口入手,找到新闻事件中与百姓关系挂钩最为紧密的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新闻进行解读和阐释,这样才能帮助受众正确地理解新闻,从而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让新闻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电视新闻报道最终是以作品的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再现,记者基于自己的认知,对原始新闻事实用图片和声音符号进行呈现,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会由于认知方式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荧幕上,这就是电视媒体塑造的“拟态事实”。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异常丰富,凡是有利于表现新闻主题,呈现新闻形式的,不管是动画,还是VR,不管是图表,还是示意图,各种形式都可以应用于网络新闻中。电视以声音和图像为信息承载符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报道模式,这种报道方式虽然可以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完整的呈现,但是却很难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人们希望可以看到画面更具有冲击力、声音素材更为丰富的电视新闻报道,能够给受众带来最佳的视听享受。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善于在采写过程中捕捉新闻事件中生动的一面,抓住充满生活细节的感人细节,选取一些典型细节,充分运用电视叙述中的图像、音响、特效等元素,实现新闻表达的多样化,让新闻报道更加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四)让交互式新闻传播成为常态
现如今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已经被高度确立,因此传统电视新闻单向地将受众当成信息“靶向”的传播方式已经过时,双向交流的交互式传播已经成为常态。电视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受众的沟通,开设微博、微信和热线电话等互动交流渠道,与他们随时随地进行常态无阻的交流,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反馈,从普通受众那里获取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新闻采写方式,让他们加入新闻转发和新闻评论的队伍中。这种深度参与新闻传播的获得感,不仅能够让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忠诚度更高,也便于电视新闻随时随地根据受众的意见做出调整和转变,更加契合受众的信息需求。比如,电视新闻语言的调整,由于电视媒体的受众范围较广,不同文化层次水平的受众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再加上其线性传播的特点,稍纵即逝的电视信号不会给受众留下太多思考的时间,也就意味着,电视新闻语言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使用一些通俗易懂、更接地气的新闻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受众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综上,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环境中,电视新闻想要更好地吸引受众的关注,首先要从采写环节入手,与受众进行换位思考,树立受众本位理念,从受众的实际信息需求出发,站在受众的角度来确定新闻采访角度和新闻报道主旨,让新闻报道充满人文关怀,让报道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报道形式也更为多样,报道过程更为开放,让受众可以真正参与进来,只有这样的电视新闻报道才是受众真正需要的,也才能牢牢抓住受众的心,有效提升报道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新闻记者电视新闻受众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中国水土保持(2020年4期)2020-05-19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中国果业信息(2019年12期)2020-01-17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文化学刊(2019年12期)2019-12-26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用心感动受众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