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基于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13 20: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孙家明

(韶关学院 教务处,广东 韶关 512005)

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建设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直接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S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索S学院如何推动双创教育转型发展以及如何形成山区院校双创教育实践特色,这对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

S学院早期从课程设置开始实施双创教育,创新创业类课程仅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一个单元。2013年,S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设定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必修2学分),并开设《创新思维训练》等通识课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但是相对而言,双创教育课程的数量仍显不足,无法有效支撑双创教育的开展。具体来说,其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S学院双创教育在前期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对学生双创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二,双创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缺乏体系化。S学院双创教育课程内容陈旧、套路固定,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2];
其三,双创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比较单一。S学院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评价体系方面,评价主体多局限于高校,存在评价主体一元性、评价标准单一性、评价关键点短视性等问题。

1.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亟待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双创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进展。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多由经管类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兼任[3]。从数量上看,S学院前期双创教育存在师资力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从质量上看,S学院要全面实施双创教育,必然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但是受专业背景所限,部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任职或自主创业实践经历,在发现需求、整合资源、开发产品或服务以及对接市场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同时部分指导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对指导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

1.3 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不够牢固

实践性是双创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所在[4]。双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内合外联、多方联动、创新机制、协同育人。加强实践性建设,既需要高校积极推动,也需要政府与社会多方支持。在“内合”方面,S学院早期双创教育缺乏顶层设计,由于物理空间限制,校内用于创业实践场地较少、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同时双创教育基地前期覆盖能力不强,能够提供的指导服务十分有限。在“外联”方面,调查发现,学生最希望高校提供的创业扶持政策依次为“创业算学分”(24%),“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17%),“学校科研成果优先向创业学生转让”(16%)。然而实际高校提供的扶持政策主要是“休学创业”,占所有高校30.4%,而“学校科研成果优先向创业学生转让”仅占8.7%[5]。可见,S学院与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间的联动不够,反映出双创教育过程中存在信息联通和资源共享渠道缺失的问题。

1.4 对双创教育认知不够

良好的双创教育氛围可以减轻大学生开展双创活动的压力,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S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其双创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例如,部分学生群体将双创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救命稻草”,或者将双创教育当成“企业家速成教育”等,此类功利性思想对培养双创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等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导致学生参与双创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创业实践缺少精品项目。S学院双创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指导仅停留在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上,对学生实际的双创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缺少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相应的双创教育长效机制还需完善。

2.1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山区高校双创教育体系

2.1.1 建立健全双创教育联动机制

组织机构是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S学院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牵头;
同时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领导小组和“‘展翅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均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在工作机制上,建立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双创”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2.1.2 夯实双创教育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双创教育的重要保障。S学院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并从2017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制。《S学院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创业休学的时间不得超过五年,休学时间不计入修业年限”;
《S学院教师高中初级职称评审办法(试行)》中提出“创新创业类业绩成果等同于其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业绩成果”,这些政策能够有效激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1.3 统筹运用双创教育各项资源

物资保障是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条件。S学院将“双创”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统筹使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日常办学经费和社会捐助等,确保人力、财力、物力、场地等资源“四到位”,形成“课堂(启智)-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成熟企业)”链条式的双创服务体系。自2017年起,S学院在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教改项目申报指南中设立“双创”类别,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短课等。在2018年修订出台的课程等级评估方案中,将“双创”课程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2.2 实施“五大工程”,建立全链条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2.2.1 实施创优工程,构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第一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双创”知识普及教育并启动“双创”教育课程。S学院早在2011年就设定了创新实践学分(2017级改为创新创业实践学分),2013年开设了《创业基础》(2017级改为《创新创业基础》),并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等10多门通识选修课。第二层,挑选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组成“青创班”,进行“双创”个性化教育。S学院与市人社局开设《GYB-产生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等校地合作课程,并开设创新创业“能力、实验和实务”等模块课程。第三层,支持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双创”精英教育,为“创业先锋班”量身定做“理论类、实务类和实践类”等特色课程。

2.2.2 实施品牌项目工程,健全双创教育实践体系

竞赛项目是双创教育的重要抓手。S学院结合国家、省级学科竞赛活动,通过打造“一院一品牌”,构建以竞赛项目为主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近3年来,有3万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项目。其中:食用菌创业团队获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生物医药行业组第六名和“优秀团队”,该团队还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个注册商标;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荣获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国家级一、二等奖共66项,荣获广东省接力机器人大赛“五连冠”的优异成绩。

2.2.3 实施平台提升工程,提升双创教育育人质量

政府支持、高校推动、企业参与是促进双创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S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共建校政、校企、校校、校所、国际“五协同”双创育人合作平台: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成功申报了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智汇小镇”;
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肇庆学院共同组建了高校创业就业联盟;
共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S学院协同创新研究院”;
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合办了国际商务(创业管理)专业,共建了“S学院——北安普顿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合作共建了韶澳机器人技术创新研究合作平台。

2.2.4 实施导师工程,强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双创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师是双创教育的引导者、传授者,也是参与者、组织者[6],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坚持内外结合、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从而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合力[7]。S学院通过聘请各高校知名学者、优秀创业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界优秀人士担任“双创”导师。目前S学院有150余名校内专兼职“双创”教师和50名校内外“双创”导师。

2.2.5 实施文化工程,营造双创教育文化氛围

文化引领是实施双创教育的重要动力。S学院通过网站、宣传栏、QQ群、微信群、校园广播等形式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沙龙和创业政策宣讲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此外S学院还建立了45个科研创新服务团队,积极支持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及开展师生混创,教师主持“双创”相关各级各类课题50余项;
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折算成工作量,在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上将给予优先照顾。

3.1 全方位教育: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着力点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8]。美国百森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认为,创业教育不应以追求功利为目的,而应该着眼于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培养出创新创业的一代新人为价值导向[9]。因而,双创教育不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新内容,而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两者在根本目标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双创教育的目标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等措施,并健全政策支持、平台支撑、竞赛拉动、项目驱动、校地联动的双创教育机制,全方位推动双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2 全过程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

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要不断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师资结构和资源保障。一是要建立分层分类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按照面向全体学生、部分个性化双创教育、部分精英双创教育群体等需求,构建立体化“双创”理论课程体系和“双创”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于学分制改革的分层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要创新双创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积极倡导采用真实的案例教学、项目参与式、启发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真实问题研究或创业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达到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双创教育的学业评价应注重知识习得评价与能力素养评价相结合,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侧重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三是要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稳定、校内外专兼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以“送出去与请进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大校内教师双创教学和指导能力培训,积极聘请校外双创教育专家、优秀创业校友、社会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和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外聘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精准指导,实现师资队伍由学术型转向“双师双能”型。四是要集聚双创教育资源,完善双创激励保障机制。地方本科院校要与政府、企业构建“三位一体”的双创教育平台,建立创业资金保障机制,通过“政校企协同”和“校内协同”等运行机制,以商带创、以创强商,建立校外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和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实现学生从创业想法到创业实践的无缝对接。同时完善双创教育激励保障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健全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快成果对接及转化。

3.3 全要素支持:营造双创教育文化氛围的关键点

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不是一辆独轮车,而是一个需要融合师资、教材、资金、场地及制度等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在师资方面,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在教材方面,亟待开发专业化、本土化的创新创业优质教材。因而要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充分整合各种政策、项目、资金和专家等创新创业资源,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新机制。通过专业授课、学术讲座、专家报告、企业参观学习、模拟实践、创业成功者论坛、创业沙龙等形式,支持大学生创业团队(项目)孵化落地,并提供创业项目测评、公司注册、工商代理、法律咨询、线下创业培训、融资接洽等服务。将创新创业理念有效融入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融入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一个多因素联合育人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系统。

猜你喜欢双创学院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初等教育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1期)2022-06-13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双新双创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学院掠影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5期)2016-06-05

推荐访问:案例分析 本科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