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玲,葛振峰
(宁波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因此越来越多的行业和组织都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必须执行的发展战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改造现有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实现降本增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目标[1]。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组织结构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改进和企业文化重塑等多个方面,对企业的资源基础、能力水平和认知程度都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在众多企业中,中小企业是承担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主体,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达79.4%,营业收入占68.2%。帮助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中小企业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更关系到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从短期来看,数字化转型需要进行一定的资源投入,但从产期来看,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产生转型升级[2]。可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互联网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3]。
为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家工信部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等文件,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路径指引,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合作,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然而,从实践调研情况来看,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且缺乏明晰的路径,普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消极心理和现实困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指出,2021年约有7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仅约有12%处于应用践行阶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回报周期较长,缺乏转型的动力和能力,并且在转型初期反而会面临绩效下降的问题[4]。
为进一步研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本研究从数字化资源基础、数字化动态能力和转型合法性3个角度展开论述和调研。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提出4个数字化转型策略。
1.1 数字化转型的资源要求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通过数字技术改变实体属性的过程[5]。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主要包括数据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第一,数据承载了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原始信息,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可视化的信息,可以实现整合分析、决策支持和价值转换。随着数据资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参,数据资源的沉淀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运用将为企业持续构建竞争优势。第二,人是数字化转型的直接实施者,员工需要具备较好的数字素养以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来适应数字化工作模式[6]。因此,具备系统思维和数字能力,并且接受过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培训的人力资源是推动转型的前提和动力[7]。第三,数字化转型需要技术资源,具体表现为专用设备和软件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生产和服务。特别地,在制造业领域,数字化专用设备和软件的开发和使用需要结合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知识、现场经验、行业标准和运营模式[8]。可见,数字资源投入是企业创新的物质支撑, 虽然以上研究较好地识别了数字化转型中的必要资源,但是企业需要通过形成获取、整合和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创新绩效产出[9]。
1.2 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要求
数字化动态能力是企业数字化实施成功的保障,研究表明数字化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0]。同时,区块链、云计算和物联网平台等新的数字技术正在丰富动态能力的内涵[11],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企业可以高速、便捷和低成本地进行业务调整。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数字化目标下企业需要建立和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根据Warner&Wäger[12]的研究结论,数字化动态能力分为数字感知能力、数字获取能力和数字转换能力。第一,企业需要构建数字感知能力,具体应用场景包括数字挖掘、数字化业务场景设计与构想以及组织层面的数字化思维方式构建。第二,企业需要构建数字获取能力,具体包括敏捷的战略调整、快速设计产品原型以及能够平衡不同类型的数字技术应用单元。第三,企业需要构建数字转型能力,通过重新设计和组建内部结构、提升企业数字化成熟度来实现创新生态治理[13]。
1.3 数字化转型的合法性要求
合法性是一种在既有综合社会体系构建的规制、规范和认知中,对组织行动的接受性、适当性和合意性的社会整体判断。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14],中小企业与其同行业企业、平台企业、政府部门等主体不断交互以获取数字技术、知识、资金等相关资源的过程会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合法性障碍[15]。第一,目前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法律规范不完善。产业数字化基础有待提高,缺少针对传统产业全链条的场景理解和设施联结[16]。
第二,数字技术信任度低。中小企业管理者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企业之间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不高,企业内部门之间的数字化技术信任差异又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形成,最终导致长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数字平台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不足以弥补工业企业数字化采购与销售渗透率低等短板[17]。第三,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共识。数字化转型需要不同部门和不同层级的员工根据具体情境,通过协作和快速响应来共同完成。而过于严苛地执行战略计划,或者企业内部过高的权力距离等组织文化,本质上抵抗变化,与数字化业务与组织的核心逻辑相悖[18],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共识,无法从根本上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工作[19]。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数字化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本研究将数据限定在浙江省范围内。近年来,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浙江省“产业数字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63家、未来工厂12家;
初步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10个,上云企业近44万家;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98万元/人,5年提高29.4%。由于浙江省在数字经济领域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果,所在地区的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等问题具备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适合开展有关问题的调研[20]。
本研究在专业调研平台进行数据发放与收集工作,2022年5-7月共收集211份有效问卷。问卷主要由企业IT技术总监和运营技术总监填写完成,能够较为真实、有效地反应中小企业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和原因。调查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企业的数字化资源基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数字化动态能力、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未来规划。
样本企业主要分为三大类型:40.28%的企业属于生产制造商;
24.7%的企业属于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聚焦工业应用场景、面向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提供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或工业APP开发服务;
23.7%的企业属于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但不限于以平台化方式为工业企业提供IaaS、PaaS、SaaS以及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
2.1 数字化资源投入不足,总体信息化水平偏低
第一,从企业内部业务沟通的调研情况来看,将近70%的企业使用微信作为内部文档传输媒介,并且时常出现文件备份不及时、信息发送错误、关键数据无法沉淀为企业数据资产等情况;
另30%的企业会使用公司专有的文件传输平台或其他专业的即时沟通软件。第二,从企业办公设备的自动化和移动化水平来看,企业总体的信息化现状方面,办公自动化、移动化的采用率为56.4%。第三,在产品开发领域,17.54%的企业采用了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仅有11.85%的企业对于现网运行设备远程诊断、监控、预警方面进行的信息化改造。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资源基础薄弱,在相关软件系统、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组织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数字化动态能力相对薄弱,数据利用效率不高
数字化动态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运营方面。第一,企业生产设备的数据采集的自动化覆盖程度并不高,近六成样本企业生产现场自动化设备覆盖程度在65%以下,仅有不到一成样本企业生产现场自动化设备覆盖程度超过80%。第二,从生产现场设备数据采集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连接,实施采集设备数据,但仍有一成样本企业,其现场生产设备没有进行任何连接,无法进行数据采集。第三,虽然生产现场设备的数据采集情况相对良好,但是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化孤岛现象,70%的受访企业表示企业各类信息化系统未打通。由于各信息化系统来自不同的厂家,增加或者升级一个信息化系统,会造成其他信息化系统的不兼容,形成资源浪费。
2.3 数字化认知程度有限,企业转型意愿不强
在调研反馈中发现,企业虽然普遍认为需要在未来进行更多的数字化投入,但是根据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意愿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绝大部分企业依旧对于数字技术以及企业组织和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表示了安全性和隐私性的担忧。因此,面对未来的企业数字化建设模式,为了对数字化转型过程有较全面的把控,86.4%的企业选择自建与外包的混合模式,只有少部分企业选择通过完全外包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与选择混合方式进行数字化建设相矛盾的是,只有26.5%的企业打算对内部员工进行数字化思维、技能和业务系统的培训和培养。可见大部分企业虽然有一定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但是并没有形成数字思维和全员数字化意识。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源有限、市场认知度低的困难,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首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明确目标,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其次,由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资源禀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初始阶段主动嵌入与自己所属行业相关的创新生态中,利用平台企业的资源和技术启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再次,企业需要在能力和行动上准备实施由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重大组织变革。最后,企业需要给负责数字化转型的管理者赋予充分的权限,并且通过建立灵活包容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潜力。
3.1 确立转型目标,明确阶段任务
企业需要识别和划分数字化转型阶段及任务。通常数字化转型战略阶段可分为数字化初始阶段、纵向集成阶段、横向协作阶段和数字化创新阶段。企业在数字化初始阶段的业务和组织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在纵向集成阶段,能够集中进行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和标准化;
在横向协作阶段,开始重视整合企业外部的信息和资源,并且开始表现出跨界融合与协作分享的数字化文化;
在数字化创新阶段,能够在成熟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新模式,成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标杆。
3.2 融入创新生态,整合外部资源
一方面,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无法一夜之间产生变化,但企业依旧与提供数字技术的平台型企业展开长期合作,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障碍;
同时,企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建立或加入数字化企业联盟等,通过识别自身的价值传递机制,明确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选择数字化成熟度较高的平台企业进行合作,避免合作者对数字技术信任度低而影响企业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灵活运用创新生态中的现有资源,重视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初始阶段,可以考虑优先突破数字化难度和门槛较低的工作内容,比如启动专业办公软件,通过快速、低成本方式启动数字化转型工作,提振内部士气。数字化中后期阶段,要强化对数字化平台的投入和使用,以更深刻的组织变革积累数字资产。
3.3 重视数据沉淀,构建动态能力
企业需要在能力和行动上做好准备,以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市场和环境的变化。第一,面对数字化情境下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对于自己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洞察。第二,支持员工个体,使得他们能够在思维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第三,利用内部创业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动态能力的构建,以加强组织战略敏捷性,快速应对意外的机会和威胁。第四,打通内部“数据孤岛”,将不同职能部门的软件、数据和能力整合起来,优化和提升管理效率。
3.4 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全员转型
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服务企业成长的手段。因此,企业领导首先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组织而不是技术本身,需要为负责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人员给予充分的权限。其次,数字技术在不断更新,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持续变革的状态,员工仅掌握特定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是无法与企业实现共同成长的。再次,鼓励员工参与数字化项目,同时重点培养一些“数字化明星员工”,为抵触转型的群体树立榜样。最后,营造包容、创新的组织文化,建立持续学习的内部制度,让各个层级的员工都具备一定数字化思维,把握数字技术产生的一系列机会窗口,实现企业持续成长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尤其是疫情之后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和水平,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为了研究导致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缓慢的主要障碍,本研究从资源基础、动态能力和合法性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研归纳了目前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数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水平依旧偏低;
由于资金有限,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中小企业在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无法高效识别、获取和利用各类数据资源,数字化动态能力相对薄弱,无法将前期的数字化投入转变为创新绩效。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同,降低了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
然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能单独依靠企业自身完成,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通过紧密的合作,发挥协同作用。第一,建立和完善有关数据资产、数据要素的各项制度和标准;
第二,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
第三,通过促进校企合作,为中小企业开发和提供使用成本较低、运行难度不大的数字化产品,解决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第四,建立地方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发挥数字技术价值,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数字技能培养、数字转型业务咨询等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