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欣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盾构隧道施工会引起周边地层位移,从而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此,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为保证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需要在工程施工前对地表沉降进行预测,从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估。
目前盾构隧道施工沉降主要有三种预测方法,即:经验公式法、理论解析法,以及数值分析法。经验公式法[1-2]主要以Peck 公式及其修正公式为代表的,假定沉降槽服从正态分布形式,通过现场实测数据来确定沉降槽曲线的参数,以此来预测地表沉降量。理论解析方法[3-4]主要是运用弹性应变理论,推导出地面沉降解析解。相较于以上两种沉降预测方法,数值仿真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隧道施工的动态过程,充分考虑结构和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5-6]。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使数值计算方法的运算效率和计算精度都得到显著提高,逐渐成为隧道工程预测计算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
现采用数值分析法,模拟三维条件下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通过改变等代层弹性模量来模拟隧道施工对地层产生的扰动,分析不同程度地层扰动对地层位移和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的相关监测数据,对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价分析,为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浙江宁波某地下综合管廊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区间有一处下穿房屋群的重要施工节点。盾构隧道埋深10 m,外径6.7 m,内径6.0 m,采用C55 钢筋混凝土管片,错缝拼装,厚度350 mm,环宽1.2 m。
根据现有设计方案,三座建筑物位于拟建隧道上方,分别是:一座单层砖砌门房,位于盾构隧道正上方,长宽为6 m×4 m;
一座两层砌体建筑,与盾构隧道中线平面距离在10 m 左右,长宽为16 m×6 m;
以及一座三层建筑物,同样为砌体结构,与盾构隧道中线平面距离在10 m 左右,长宽为15 m×10 m。
根据该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该盾构隧道所处地层主要以黏土和粉质黏土为主,从上到下依次是:①1层杂填土;
①2层黏土;
②1层淤泥质黏土;
③2层淤泥质粉质黏土;
④2层粉质黏土。各地层的层厚及相关地层参数如表1 所列。
表1 基本地层计算参数表
2.1 有限元分析模型
采用MIDAS GTS 有限元建立盾构隧道施工的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模拟盾构隧道掘进对上部建筑物及周边地层的影响。模型尺寸为50 m×30 m×30 m(见图1),能够减少边界条件对盾构施工产生的影响。隧道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外径6.7 m,内径6.0 m,按照环宽1.2 m 将其分为25 个盾构环。在隧道衬砌外部,对应于各管片环的宽度,分别设置0.5 m 厚的圆环等代层,施工中用以替换所处位置的地层,并通过调整等代层弹性模量来反映隧道施工扰动产生的地层损失。考虑到上部建筑结构形式的复杂性,为提高有限元模型的计算效率,将其简化为厚度0.5 m 的混凝土板,并按照每层10 kPa 的标准在板上施加竖向均布荷载。
图1 有限元计算模型
2.2 有限元模型材料参数
2.2.1 地层材料参数
在有限元计算模型中,地层材料采用弹塑性模型,服从摩尔-库伦屈服准则。具体的地层参数及土层厚度根据项目的地质勘察报告选取。地层与隧道之间采用节点耦合,不考虑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盾构隧道周边的等代层采用线性弹性模型,等代层弹性模量作为主要控制参数分别进行计算。
2.2.2 结构材料参数
盾构隧道管片材料为C55 钢筋混凝土,可采用线弹性实体单元进行模拟。由于纵向接缝的存在,盾构管片环的横向刚度要小于均质圆环,因此,现对管片弹性模量进行折减[7-8]。地表混凝土板也采用线弹性实体单元,材料参数按C30 混凝土进行取值。
2.3 盾构施工模拟过程
有限元模拟过程充分考虑盾构施工的基本工况,沿盾构隧道共有25 个管片环。为了增加计算效率减少施工步骤,将两个管片环作为一个工况,共存在13 个施工工况。盾构隧道内土体开挖和衬砌施作在一个工况内进行,同时在掌子面施加支护应力。等代层的节点与周边土体,以及隧道衬砌耦合,其施作工况要落后于开挖土体两个施工步骤,同时施作等代层时应去除对应区域的土体,具体的施工步骤如表2 所列。
表2 基本地层计算参数表
进行四组有限元计算,依次将模型中代层弹性模量设置为4 MPa、3 MPa、2 MPa、1 MPa,通过等代层厚度的变化确定其地层损失率R,以此分析施工扰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3.1 地表沉降分析
当等代层取4.0 MPa 时,地层损失率R 大约为0.92%,建筑物中线沉降曲线如图2 所示。断面有明显的沉降槽出现,由于地表存在建筑物刚性较大,沉降槽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转折点。
图2 地层位移及地表沉降曲线图示(R=0.92%)
图3 表示的是建筑A 中心处地表沉降随盾构施工掘进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盾构机到达前三个工况(机头相距7.2 m 时),地表开始有明显的沉降趋势,随着施工的进行,沉降逐渐增加,最终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图3 地表最大沉降变化曲线图
3.2 建筑物沉降分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表5.3.4 规定:当砌体承重结构基础发生局部倾斜时,其地基变形允许值s/L 为0.002(中、低压缩性土)以及0.003(高压缩性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第9.3.1:“当无地方工程经验时,对于风险等级较低且无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沉降控制值宜为10~30 mm,变化速率控制值宜为1~3 mm/d,差异沉降控制值宜为0.001 l~0.002 l”。
图4 表示的是不同地层损失率R 条件下,建筑群所在断面的地表沉降曲线。当R≤1.25%建筑A 尚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对于累计沉降量的控制要求(30 mm)。提取出建筑物两端的沉降值,计算出建筑物的差异沉降s/L,得到所示的变化曲线(见图5)。可以发现,建筑B 的差异沉降变化对地层损失率最为敏感,当R=1.35%时,建筑B 的差异沉降s/L 达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给出的限制0.00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对于差异沉降差异沉降控制值宜为0.001 l~0.002 l,对应的地层损失率为0.71%~1.35%。
图4 不同地层损失率R 下地表沉降曲线图
图5 建筑物差异沉降随地层损失率R 的变化规律曲线图
3.3 安全评价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地层损失率R 与地层条件、施工工艺、外部荷载等诸多因素有关[10]。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吴昌胜等[11]对国内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实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土压平衡盾构引起的地层损失率为0.03%~3.79%,平均值为0.96%。其中,宁波地区地层损失率在0.03%~2.41%,平均值为0.89%。根据这一数据可以推算出,建筑A、建筑B、建筑C 的最大沉降分别为0.86~57.57 mm、-5.26~30.03 mm、-2.73~26.54 mm,差异沉降分别为0~0.02%、0~0.36%、0~0.17%。若要满足规范中对于沉降控制值,以及差异沉降控制值的要求,模型中的地层损失率需要控制在1.35%以内。
本文模型中,地层损失率R 和地表最大沉降Smax(mm)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以此可以建立各建筑物最大沉降s、差异沉降s/L与地表最大沉降Smax。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找到宁波地区地表最大沉降量的相关统计数据,以此作为评价该项目安全的参考依据。
朱邦彦[12]等运用Sentinel-1 影像对宁波地铁2号线最大沉降量进行了观测,得到最大沉降量为26.9 mm。王小军[13]等对宁波1、2 号线泽大区间和段启区间进行了沉降观测,地表最大沉降量为29.61 mm。由此可见该地区最大沉降量基本可以控制在30 mm以内,可以推算出该模型中所对应的地层损失率R为1.28%,小于本文中的地层损失率控制值1.35%。此时所对应的建筑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均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能够满足施工安全保护的要求。
通过运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着重研究了隧道掘进过程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结合建筑物保护的相关规范,基于宁波地区的相关监测数据统计资料,对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得到以下结论:
(1)在建立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中,通过改变等代层弹性模量,能够反映盾构隧道施工对地层的扰动。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上部建筑物的差异沉降与地层损失率基本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2)结合宁波地区盾构隧道施工的相关监测数据资料,运用本文中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推算,建筑物的最大沉降和局部差异沉降均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能够满足施工安全保护的要求。
(3)在盾构隧道施工中,应加强监控量测,在掘进至目标区域前,运用实际监测数据对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推算。同时,应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防止超挖,合理注浆,严格控制隧道掘进的地层损失率。
猜你喜欢损失率盾构建筑物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21年4期)2021-07-21带有治疗函数及免疫损失率的SIRS流行病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应用数学(2020年2期)2020-06-24描写建筑物的词语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9期)2019-09-2512部使用一年后最廉价转售车海外星云(2016年19期)2016-10-242014~2015年冬季美国蜂群损失调查中国蜂业(2016年3期)2016-09-06盾构近距离下穿房屋接收技术中国房地产业(2016年9期)2016-03-01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年4期)2016-02-27火柴游戏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04《盾构机切削刀具》行业标准颁布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4年7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