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家校共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实践

时间:2023-06-13 15:45:05 来源:网友投稿

许崇善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家庭与学校是两个教育者,二者缺一不可。”实现“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也再次强调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完善“家校共育”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是學生接受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落实“家校共育”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一、口述史整理,提升学生的历史感受

口述史是学习了解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方法,通过口述史的整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时代风貌的感受性,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学生日常可接触的对象除了教师便是家庭成员,教师在进行现代史讲述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面向家庭成员进行口述史的搜集,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去感受祖国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父母、长辈的表述中感受历史的流逝与时代的变化。

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口述史整理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感受。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布置了口述史的收集任务,让学生回到家里与父母交谈,感受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了让学生的信息收集更有实效性,教师为学生的口述史整理提供了方向,让学生可以从交通通信、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结合父母亲身生活的经历,来感受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当学生完成信息的收集后,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内容的分享。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与父母进行了关于当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对时代变迁的直观感受,为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父母对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变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受性,还可增加父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父母过去的故事,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讲历史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更需要父母与子女间的有效沟通。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人格觉醒的时期,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喜欢展示自己,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增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故事带到家庭中,在闲聊时或吃饭时讲给父母听,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成长自信,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习。

在进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了历史故事的讲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史实认识到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增强学生对大唐盛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讲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故事。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分了两个主题进行教学,即唐朝文化的吸引力与唐朝文化的辐射力。在唐朝文化吸引力的主题下,教师带领学生讲述了新罗人崔志远的故事以及李白遣唐使朋友的故事,在唐朝文化的辐射力主题下,教师带领学生讲述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当学生完成故事讲述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分享故事,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故事讲述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的串联下,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魅力。

学生学会知识最好的表现之一便是可以讲给别人听,在学生向父母讲述的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能丰富父母与学生的谈话主题,实现“餐桌上的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走进博物馆,提升学生的实证意识

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史料。史料分为文物史料与文字史料两种类型,文字史料是指正史中记载的内容,文物史料则是指实际古董、瓷器等历史实物。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真实文物史料的最好途径便是走进博物馆,在观察文物、聆听讲解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存在。为了保障此类历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借助于家长的力量,让家长适当地参与到活动的组织当中,以保障学生外出的安全性,提升历史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在进行《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在家长的协助下,走进了博物馆,提升了学生对史料实证的认识。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让学生认识到宋代繁荣的商业以及海外贸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空间历史观念。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家长的协助下,组织学生走进了博物馆,参观宋代主题的相关文物,学生通过观察文物、聆听讲解,进一步认识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并从文物与瓷器中感受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貌,感受到了宋代人的极致审美,增强了学生对宋朝的全面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通过文物感受历史,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家长本身也是教师可运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在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有许多家长是历史爱好者或文物收藏者。教师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身边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

四、设计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必备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从心底的感激革命先烈、崇拜英雄人物,教师可以组织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或爱国讲座。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鼓励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感受学生的进步,也让学生在家长观看这一条件的激励下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其共同接受爱国理念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进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设计主题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抗战的基本史实,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体会社会各界人民在国难当头时的通力合作与忘我牺牲,培养学生对革命烈士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难、革命烈士的英勇无私,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开展了一节历史实践课。根据教材第一幕的标题“全民族坚持抗战”,教师设计了“抗日英雄我崇敬”的主题演讲比赛,并在校园开放日时邀请了有时间的家长走进课堂中担任评委,观看学生的演讲。学生通过参与演讲、聆听演讲,感受到了抗日英雄的英勇与无私,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演讲是一种传递情绪的比赛,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以饱满的情绪来面对班级其他成员可以发挥情绪的感染作用,让大家在激烈、紧张、崇拜、感激、感动的情绪里体会那段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历史,感受时代背景,激发内在的民族情感以及家国情怀。

作为华夏子孙,家国情怀是与之俱来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这种情感未能得到很好的展现,教师利用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历史,有利于激發学生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五、家长巧介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功的一半。在初中阶段,当学生自觉养成预习、复习等习惯后,便可以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以便在离开教师、离开学校后,依旧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建构。但是,初中生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难以将注意力完全聚焦在历史知识上,导致预习、复习的质量不高,而教师又无法走入每一个学生的家中,对学生“耳提面命”,对此,教师便可以请家长对学生进行监督、辅助,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自主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节课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也相对难懂,如果学生直接走入课堂,与教师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探究,很有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影响最终的学习成果。同时,如果在课后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学生也会很快遗忘本节课的知识点。对此,教师便可以请学生展开预习的活动,并鼓励家长对学生进行监督,使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建立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刻印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当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教师也要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告知家长,请家长监督学生定时完成复习任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印象。

教师请家长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复习行为进行监督,能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复习任务,以便学生在家校合作下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在离开教师、离开家长后,也能够自觉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

六、耐心地安抚,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中考,而在中考前,学校也会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帮助学生摸清近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因此,每一次考试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历练,都是一次检验自我的机会,但是,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在考试前会较为紧张、焦虑。而教师的人数是要远远小于学生人数的,同时,教师不仅要对作业进行批改,也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导致教师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帮助每一个学生缓解考前的压力。而家长便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对孩子进行细致地照顾、耐心地安抚,从而让学生逐步达到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历史考试。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建立与家长之间的密切交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对学生紧张的心情进行安抚。具体来说,教师平时可以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透过即时通讯平台渗透给家长,增强家长对学生心态的重视程度,并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在组织学生参与考试活动前,教师要请家长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当学生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时,家长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安抚,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安心、放松地投入考前复习环节。当学生的情绪始终难以得到缓解时,家长再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学生的情况,请教师给予专业的帮助,以便在齐心协力下稳定学生的情绪。

可见,教师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请家长顾及学生的心情,能让学生从紧张、消极的心态中跳脱出来,有效缓解考前的紧张情绪。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家校共育”理念的落实,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当然教师在进行活动落实时还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选择合适的形式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不要对家长造成负担,反而影响教育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家校共育历史家长家长日常行为规范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我心中的好家长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11期)2020-02-01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新课程·上旬(2016年11期)2017-02-28《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家长请吃药Ⅱ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历史上的4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4期)2015-05-14

推荐访问:实践 初中历史 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