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往往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将故事教学法纳入幼儿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故事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故事教学法;
幼儿成长
作者简介:王雁菊(1989—),女,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新生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依据幼儿的特点,给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教师、家长、同伴等进行交流。而利用故事进行教学能够促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开展故事教学活动。
一、精心选择故事,发挥故事对幼儿的引导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能力不足,因此在采用故事教学法时,教师要依据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启发他们、引导他们,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观念[1]。
(一)依据幼儿的兴趣选择故事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喜好,就要通过认真观察与用心揣摩幼儿的表现。因为很多时候幼儿自己也表达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故事,所以教师就要依据幼儿的言行举止进行推测。
比如有一次笔者走进教室,发现几个幼儿在抢绘本《雪孩子》,此绘本不是幼儿园里面的,而是某个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雪孩子》讲述了一个温馨且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从此小白兔经常和雪孩子一起玩。有一天小白兔午睡的时候家里着火了,雪孩子奋不顾身冲进屋子里救出了小白兔,最后雪孩子化成了水。笔者意识到,幼儿可能喜欢以兔子为主角的故事,也可能喜欢感人的故事。因此,笔者在幼儿园的阅读区域放置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绘本主要讲述了兔宝宝和兔妈妈一起比谁的爱更多的故事。结果大多数幼儿都很喜欢这本绘本,纷纷翻出来看。
要开展好故事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走进幼儿的世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再用他们喜欢的故事引导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故事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上或课下都要注意用心观察幼儿,重视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真正了解幼儿的喜好。
(二)依据德育要求选择故事
德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幼儿教育中,德育不应通过说教的方式开展的,而应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渗透。因此,教师也可以依据德育要求选择故事,从而让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行。
比如有一次笔者看到班上某个幼儿在教室的角落里独自哭泣,因为其他幼儿嘲笑她搭建的“桥”难看。其他小朋友搭建的“桥”比较高,也比较长,而她搭建的“桥”就矮了许多,也短了许多。笔者就问她为什么搭建这样的“桥”,她说不会搭建像其他小朋友那样高大的“桥”。笔者告诉她不要灰心,别人能做的事,她也能做到。接着,笔者给她选择了绘本《青蛙费洛格成长的故事》,引导她课后阅读。这本绘本讲到青蛙和小熊被困在它们自己挖的洞里,但它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最终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后,这名幼儿意识到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要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最后,笔者在此基础上鼓励这名幼儿重新搭建“桥”,并适时帮助她。最终她搭建出了和别的幼儿一样又高又大的“桥”,从而重拾了信心。
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重视故事的引导性和可迁移性,以让幼儿在阅读故事后能明白一定的道理并能将其迁移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巧妙地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运用多样化的讲述方式,增强故事的画面感
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要运用多样化的讲述方式,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吸引幼儿走进故事里[2]。
(一)以拟人的方式讲述故事
有时候幼儿会听不懂教师讲述的故事,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故事本身的原因,如故事比较长、比较复杂;
也有幼儿自身的原因,他们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
还有教师的原因,如有些教师没有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调整讲述故事的方式。教师要知道,幼儿往往会把很多事物看成和人一样,如会把玩具当作可以对话的伙伴。基于幼儿这样的特点,教师可将一些故事以拟人的方式讲述给他们,从而让故事更立体、生动。这样幼儿能快速记住故事的情节并且能较为顺利地复述出来,因为教师讲故事的方式正是他们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
以绘本故事《饥饿的毛毛虫》为例,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如果直接說“一只毛毛虫饿了,在星期一的时候吃了一个苹果,可还是好饿;
在星期二的时候吃了两个梨子,可还是好饿”,这会让幼儿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如此幼儿往往不会与教师积极互动。但教师如果以拟人的方式讲述故事,效果就不一样了。如笔者戴上自己制作的毛毛虫头饰,扮成毛毛虫,做着吃李子的动作,并表现出饥饿的样子,然后说道:“我星期三吃了三个李子,可我还是好饿,真的是只可怜的毛毛虫。”这样很快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他们激动地想要看故事后续的发展。于是笔者接着做出吃草莓的样子,同时表现出饥饿的神态,然后问幼儿“老师现在想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幼儿很快就理解了笔者的意思,说道:“毛毛虫星期四吃了四个草莓,可还是好饿。”如此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了幼儿与故事的距离,让他们享受到了阅读故事所带来的乐趣。
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注意幼儿的认知方式与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这样讲述的故事能让幼儿更易于接受,从故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以夸张的方式讲述故事
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教师讲故事时,如果讲得比较平淡,那么幼儿更容易分神。因此,教师要用夸张的方式讲述故事,除了用夸张的语音、语调,也可以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教师将语言与肢体动作进行放大,能让幼儿更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比如,有的教师用平淡的语言给幼儿讲述孙悟空的故事,故事情节本身是很生动的,可是幼儿对此并不感兴趣。笔者认为,可能是幼儿通过教师的描述对孙悟空还不够了解,没有发现孙悟空的特点。于是,笔者在讲述孙悟空的故事时,就将孙悟空的表情以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念到“吃俺老孙一棒”这句富有特色的话时,笔者故意提高了音量,而且将尾音拖得很长,幼儿一下子就被逗得哈哈大笑,从而更加投入地倾听这个故事。
由于受到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并不擅长揣摩故事。而教师通过夸张的方式将故事讲述出来,能让幼儿比较直接、快速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同时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引入游戏活动,凸显故事的趣味性
幼儿喜欢故事,也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幼儿所听的故事大多数有精彩的对白、有趣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等,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游戏。
(一)引入角色游戏,让幼儿参与表演
在故事教学法中,教师不仅可以给幼儿讲故事,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演故事。这样的方式能激活幼儿的创造力,给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幼儿往往有表演的天赋,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见到的感兴趣的角色。因此,教师可以给幼儿表演故事中的角色的机会。在表演时,教师要给幼儿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选定角色,自己改编台词,自己设计动作等。
以绘本故事《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为例,这个故事讲到,一匹饿极了的老狼来到猪的小镇,寻找食物,却屡次被人讽刺为猪,结果自己也以为自己是猪了。幼儿对这个神奇的故事充满兴趣,笔者问他们愿不愿意扮演其中的角色,他们纷纷主动参与进来。于是,笔者放手让幼儿自己分配角色、自己扮演。有一个幼儿扮演狼,他踉踉跄跄地走着,模仿故事中饿极了的狼。他还改编了狼的台词,原本故事里狼说:“哎哟,饿死我了,实、实在是受不了啦……”但是幼儿依据自己的理解,这样说道:“我饿了,再没东西吃,我就要吃土了!”该名幼儿说的这句“我就要吃土了”明显是模仿现下很多大人的口头禅,他将其用到此处,显得很形象,而且很有时代特色,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可见,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让幼儿自编自演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给幼儿更多成长的机会。
(二)引入建构游戏,让幼儿参与操作
幼儿一般都比较好动,教师可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展建构游戏,并将故事引入建构游戏中,让幼儿在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以《西游记》的故事解读为例。幼儿往往会对故事里的角色所使用的法器感兴趣,如有些幼儿会拿着一根木棍说“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有的幼儿会拿着一个扫地用的簸箕说“这是猪八戒的钉耙”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动手制作这些法器。比如,笔者将幼儿领到建构区,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各种低结构材料,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法器。笔者在一旁以观察为主,必要的时候再指点幼儿。其中,有一个幼儿试着用纸片卷成一根“棍子”,并将卷好的纸片用胶水粘好,这样就做成了一根“金箍棒”,其他幼儿也跟着模仿。幼儿做好“金箍棒”和“钉耙”等法器后,笔者让幼儿拿着自己的专属法器模仿故事中的一些片段,让幼儿进一步走进故事里。
四、引导幼儿进行故事分享,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给幼儿讲故事,也可以引导幼儿将故事讲给教师、同伴、家长听。幼儿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他们锻炼语言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更多的讲故事的机会,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以小组为单位,彼此分享故事
教师可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将教师讲过的故事再讲述一遍。当一个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小组里的其他幼儿就认真地听,并进行评价,除了简单地评价同伴讲得好或者不好,还可以进一步补充一些内容。比如,一个幼儿在分享寓言故事《狮子与老鼠》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讲述了整个故事的过程,另一个幼儿就补充模仿老鼠的叫声,使分享过程更有趣。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幼儿讲故事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让幼儿更有信心展示自己。
(二)以家长为对象,分享幼儿园故事
幼儿的分享欲是比较强烈的,尤其是上了幼儿园之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也会听到教师讲的很多故事,这些都是幼儿分享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让家长注意倾听,寻找教育幼儿的契机,及时与教师沟通幼儿的分享情况。这样可以增进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也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的幼儿给家长分享道:“有一只麻雀飞得很快,撞到教室的玻璃窗上,就晕倒了,过了一段时间,麻雀苏醒了,然后就飞走了。”幼儿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还学着麻雀飞翔和撞到玻璃窗的样子,而且在描述麻雀晕倒掉在地上的时候,表现出焦虑的神情。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引导,比如跟幼儿说“你说得真有趣,可以再说得详细一点吗”,还可以跟幼儿说“你要学会尊重各种小动物的生命”等。可见,故事教学法同样可以强化家园联系,让教师和家长共同给幼儿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结语
故事是发展幼儿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幼儿感悟生活、认识世界的窗口。丰富的故事能让幼儿开阔眼界,发现更多的美好,并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獲得一定的发展。故事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实现寓教于乐,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入故事教学法,精选适合幼儿阅读的故事内容,优化故事呈现的方式,开展有趣的活动,给幼儿分享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严娟.让幼儿在故事中成长:幼儿故事教学策略初探[J].贵州教育,2019(18):19-21.
[2]季芳.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刍探[J].成才之路,2019(01):69.
猜你喜欢幼儿成长故事教学法幼儿教育浅谈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成长过程的重要性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融入故事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论户外活动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新课程·小学(2016年10期)2016-12-1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刍议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0期)2016-12-05结构活动促进幼儿成长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