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山东曲阜林家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时间:2023-06-12 19: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曲阜林家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小雪街道林家村旧址北部和西北部(图一)。遗址所在区域处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属泰、沂、蒙山山前冲击扇的中上部,东北南三面绵亘百余座山,主要有凤凰山、房山、尼山、九龙山等。遗址北部1.5千米处为大沂河,南部距九龙山约4.5千米。勘探可知遗址约4万平方米,被一条宽约20余米的南北向古河道分隔为东西两区,两区呈长条状南北延伸,遗址南部紧临宽约40米的东南—西北向古沂河故道,周边遗址分布密集。

图一 林家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为配合曲阜绿城诚园房地产开发项目,2013年9~10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遗址南部边缘,共分三区(图二),Ⅰ区揭露面积600平方米(图三),主要为岳石文化、春秋、汉、唐遗存;
Ⅲ区清理面积1350平方米(图四),主要为商、汉、唐时期遗存,总面积约1950平方米;
Ⅱ区位于古河道内,揭露后发现为近现代遗迹,未做发掘。共清理灰坑100座、灰沟10条、墓葬2座、窑址2座,出土大量陶、石、骨、角、瓷、铜、铁器等。本文重点对Ⅰ区及Ⅲ区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存进行简要介绍。

图四 Ⅲ区遗迹平面分布图

图三 Ⅰ区遗址平面分布图

图二 林家遗址发掘区位置图

Ⅰ区堆积较厚,达2.2~2.4米,Ⅲ区由于被村庄占压,文化层被破坏殆尽。现以IT0102西壁为例,介绍如下(图五):

图五 IT0102西壁地层剖面图

第①层:现代耕土层。浅黄褐色砂土,土质疏松,厚0.15~0.2米。包含有白灰颗粒和烧土颗粒,出土遗物有铁块、唐代瓷碗、瓦片以及近代瓷片等。该层下有现代房基。

第②层:唐代文化层。浅灰褐细沙土,土质疏松,深0.9~1.45、厚0.2~0.55米。包含有少量白灰、烧土粒、草木灰,出土遗物有唐代瓷片、瓦片等。该层下开口遗迹有H3、H26。

第③层:汉代文化层。灰褐色粉砂粘土,土质疏松,深1.45~1.9、厚1.1~0.5米。含少量烧土粒,出土遗物有汉代瓦片、岳石文化陶片。该层下开口遗迹有H19、H35。

③层以下为黄褐色生土。

(一)遗迹

共发现遗迹32处,主要有灰坑、灰沟、窑址。

1.灰坑

共计28座。平面形状多为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另有少量圆形和近长方形。

IH32 位于T0202南部,开口于第③层下,被现代山药沟G2、H8、H17、H18打破,并打破H33、H37、H39、H42及生土。平面近椭圆形,斜壁,圜底。口部长约4.5、宽约2.48、深0.2~0.9米。填土为黑褐色粉砂土,土质较疏松,含有草木灰、烧土粒,出土陶片较多,可辨器形有大口罐、甗、鼎、深腹盆、榫口罐、石镞等,另有少量兽骨、石块、烧土块等(图六)。

图六 IH32平、剖面图

IH33 位于T0202西南部,开口在第③层下,被现代山药沟G5、H22、H32、H37、H43打破,并打破H39、H42及生土。平面为不规则形,斜壁,底部较平。坑口长约3.9、宽约2.3、深0.26~0.48米。黑褐色粉砂土,较疏松,含烧土粒、草木灰,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形主要有大口罐、中口罐、甗、鼎、深腹盆、榫口罐、石镞等(图七)。

图七 IH33平、剖面图

IH37 位于T0202西南部,开口于第③层下,被H32打破,并打破H33、H42及生土。平面为不规则形,直壁,底部较平,略向一侧倾斜。口部东西1.1、南北2.4、深0.16~0.36米。黑褐色粉砂粘土,较疏松,含草木灰、烧土粒,出土陶片较少,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可辨器形有大口罐、豆柄(图八)。

图八 IH37平、剖面图

2.灰沟

共2条,长条状,均为东西向。

IG4 位于T0101西部,开口在第③层下,被现代沟打破,并打破H40和生土。平面为长条形,直壁平底。该沟揭露部分长约7.6、宽约0.5、深0.25~0.45米。坑内填土为黑褐色粉砂土,土质较疏松,包含烧土粒、草木灰等,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等(图九)。

图九 IG4平、剖面图

IG6 位于T0201西南部,西跨T0101东隔梁,开口在第③层下,打破H41和生土。平面为长条形,直壁,底面平整,向一侧倾斜。口部长约3.2、宽约0.45、深0.1~0.3米。填土为黑褐色粉砂粘土,较疏松,含较多烧土粒、草木灰等,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平底尊、泥质罐等(图一〇)。

3.窑址

发现1座。

IY1 位于T0103西部,开口在第③层下,被G 1打破,并打破生土。平面为圆形,坑口周边环绕一周红烧土块,弧壁,底面较平,口部直径约2.6~2.7、深0.54米。坑内填土为黑褐色粉砂土,土质疏松,含较多烧土粒,出土少量陶片和较多烧土块,可辨识器形有陶饼、豆、深腹盆等(图一一)。

图一一 IY1平、剖面图

(二)出土遗物

以陶器为大宗,还有少量石器、骨器、铜器。

1.陶器

陶器分夹砂和泥质陶系。夹砂陶以红褐陶为主,器表颜色斑驳不均,器形有大口罐、中口罐、甗、鼎、舟形器等;
泥质陶以灰陶和黑陶为主,器形有深腹盆、榫口罐、鼎、豆、尊、器盖等。纹饰主要有篦刮纹、附加堆纹叠加交叉斜线、按窝纹以及少量细绳纹。

大口罐 出土数量较多,器表颜色多斑驳不均,内外壁均有篦刮痕,泥圈套接,相接处有附加堆泥条。根据口部形态,可分为三型。

A型 叠唇。标本IH33:6,夹砂红褐陶。侈口,弧腹,下腹部残失。复原口径30、残高22厘米(图一二,4)。标本IH33:3,夹砂红褐陶。侈口,叠圆唇,弧腹,下腹残失。颈部以下施附加堆纹,堆纹之上施交叉纹。复原口径38、残高15厘米(图一二,7)。

B型 方唇。标本IH16:6,夹砂黑灰陶。侈口,方唇,口部以下残失。素面。复原口径22、残高6.3厘米(图一二,1)。标本IH40:1,夹砂红褐陶。侈口,束颈,口腹交接处施附加堆泥条并刻划交叉十字纹。复原口径27.6、残高17厘米(图一二,5)。

C型 圆唇。标本IH33:2,夹砂红褐陶。侈口,弧腹,平底。口沿、中腹部及下腹部均施三条附加堆纹,上腹和中腹部的堆纹之上刻划斜线纹,近腹底刻划交叉纹。复原口径34、底径15、高58厘米(图一二,6;
图一三)。标本IH33:8,夹砂红褐陶。侈口,弧腹,平底。口沿、中腹部及下腹部均施三条附加堆纹,堆纹之上刻划交叉纹。复原口径38、底径18、高64厘米(图一二,8;
图一四)。

图一四 C型大口罐(IH33:8)

图一三 C型大口罐(IH33:2)

中口罐 依口部形态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叠唇。标本IH16:7,夹砂红褐陶。侈口,翻沿,弧腹,中腹以下残。复原口径22、残高6厘米(图一二,2)。

B型 方唇。标本IH33:5,夹砂红褐陶。侈口,弧鼓腹,下腹部残失。复原口径18.4、残高17厘米(图一二,3)。

图一二 岳石文化陶罐

甗 口部与大口罐近似,仅可辨识出盆部下方、甗腰及袋足。标本IH13:12,夹砂红褐陶。鼓腹,腰部渐细,施一周附加堆纹,其上施交叉短斜线。壁内外施横向刮抹痕。器表红褐和黑褐交错分布,颜色不均。残宽27、残高15厘米(图一五,10)。标本IH32:2,夹砂红褐陶。仅存腰部及袋足上部。腰部及袋足中间施附加堆纹,堆纹之上按压有指窝痕。残宽20、残高16厘米(图一五,11)。标本IH32:3,夹砂红褐陶。袋足较瘦长,尖足。残宽9.6、残高12厘米(图一五,13)。

夹砂鼎 仅见有足部,体型较大。标本IH28:2,夹砂红褐陶,胎内夹杂有粗砂粒。整体呈扁椭圆体,上接内圜底,根部残失。足外侧刻划三条凹弦纹,弦纹两侧按压短竖线,足体顶部外侧施细指甲纹。残高12.5、宽7厘米(图一五,14)。

舟形器 标本IH42:5,夹砂红褐陶。仅存底部,较平。残长10.3、残宽9厘米(图一五,15)。

豆 均为泥质陶,依口和盘部形态不同可分为三型。

A型 敞口,斜壁。标本IG4:1,泥质灰陶。方唇,浅盘,盘底内凹。口部有凹弦纹一周,近盘心有凸棱一周。盘底与柄部结合处可见有刻划纹,可知柄部和盘部分开制作而后整合。复原口径16、残高4厘米(图一五,4)。

B型 口微敞,弧腹。标本IH28:1,泥质褐胎黑皮陶。厚圆唇,弧鼓腹,粗柄,柄部以下残失。腹下部有凸棱一周。复原口径9、残高8厘米(图一五,9)。

C型 直口,折腹。标本IH13:11,泥质灰陶。平折沿,腹部有凸棱一周,浅盘,浅圜底,下部残失。复原口径18、残高4厘米(图一五,5)。

盆 均为泥质灰陶。分为浅腹盆和深腹盆。

浅腹盆 标本IY1:1,青灰陶。敞口,圆唇,卷沿,弧腹,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内壁施凹弦纹一周。复原口径32、残高8厘米(图一五,12)。

深腹盆 标本IH16:3,侈口,圆唇,卷沿,弧腹,底部残。口部以下施凹弦纹一周,下接竖向细绳纹。复原口径44、残高9.4厘米(图一五,1)。

泥质鼎 器体较小,三扁足,足外侧刻划竖纹。标本IH33:1,泥质黑皮陶。侈口,圆唇,弧腹,平底,底部为三角形实足,足外刻划竖线。口径13.6、高8.8厘米(图一五,8)。

榫口罐 标本IH32:24,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唇外缘施凸棱一周,弧腹,以下残失。复原口径16、残高3厘米(图一五,2)。

高领罐 标本IH42:4,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唇上缘有凹弦纹一周,外缘加厚,鼓肩,肩部以下残失。素面。复原口径20、残高6厘米(图一五,7)。

器盖 多见蘑菇钮和弧形盖。标本IH44:1,夹砂黑褐陶。喇叭状器盖,盖顶为平捉手,斜弧腹,圆唇。素面。复原口径12、高5.4厘米(图一五,6)。标本IH23:1,泥质磨光黑皮陶。子母口,盖顶圆弧,子口较直,圆唇。素面。残宽6、残高3.2厘米(图一五,3)。

图一 〇 IG6平、剖面图

陶饼 标本IY1:4,夹砂红褐陶。残半。中间厚,两侧稍薄,表面较光滑。直径10.6、厚1~2厘米(图一五,16)。

图一五 岳石文化陶器

2.石器

数量较少,主要为砂页磨制而成,器类有亚腰石铲、锛、刀、镞、网坠等。

铲 标本IH25:3,仅存顶部。器体正面琢制痕迹明显,局部磨制,背面较平。残长6.2、残宽10厘米(图一六,1)。标本IH45:2,仅存刃部。可见有方形穿孔,器体正面琢制痕迹明显,局部磨制,背面较平,打磨光滑,刃部较圆钝。残长6、残宽9.4厘米(图一六,2)。

锛 标本IH10:1,整体呈长方形,正面和反面打磨光滑,两侧粗糙。两面刃,斜弧刃,刃部中心在斧体一侧。长11.7、宽4、厚3厘米(图一六,5)。

镞 标本IH32:1,整体呈柳叶形,铤部残断,镞身剖面呈菱形,两面刃,刃部锋利,尖端急收呈三角形,呈扁圆体。通体磨制光滑。残长6.7厘米(图一六,4)。

刀 标本IH46:4,残断。弧背直刃,单面刃,表面磨制光滑。残长4.9、宽2.5~3.9厘米(图一六,6)。

网坠 标本IH12:1,石英岩磨制而成,整体呈扁平状,前端窄,两侧有凹窝,呈亚腰状,后端宽,残破。器表打磨光滑。长11.3、宽4.7~5.9厘米(图一六,3)。

3.铜器

仅发现残长约2厘米的铜锥残段和一件小型铜饰品。标本IH15:5,整体呈扁体状,一侧残断,中部有两条形凹槽,中部有圆孔。残长3.8、残宽2.2厘米(图一六,7)。

图一六 岳石文化石、铜器

(一)遗迹

均位于Ⅲ区,共发现38处,主要有灰坑和灰沟。

1.灰坑

共计32座。平面形状以不规则形、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另有少量长方形。

ⅢH9 位于T09东南部,开口在②层下,打破H25、H31、H32及生土。平面近圆形,弧壁,平底。坑口长约3~3.2、残深0.3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粉砂土,土质较致密,含有烧土粒、草木灰等,出土陶片较多,有鬲、甗、瓮、盆、罐、豆、壶钮等,还发现有鹿角(图一七)。

图一七 ⅢH9平、剖面图

ⅢH37 位于T10西北部,开口于②层下,被现代坑、H5、H35、G3、G4打破,并打破H40及生土。平面近椭圆形,弧壁,平底。坑口直径南北约3.02、东西约2.8、残深0.18~0.24米。坑内填土为深灰褐色粉砂土,土质较疏松,包含少量烧土粒、草木灰,出土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鬲足、甗、瓮、盆、罐、盂等,另有少量兽骨和鹿角(图一八)。

图一八 ⅢH37平、剖面图

ⅢH45 位于T09中北部,向北跨T11中南部,开口于②层下,被现代坑、H41、H44打破。平面近椭圆形,弧壁,浅圜底。坑口直径长径约5、短径约4、残深0.2~0.5米。填土为灰褐色粉砂土,较致密,含少量烧土粒、草木灰,发现较多陶片,有鬲足、甗、瓮、盆、罐、豆、簋等(图一九)。

图一九 ⅢH45平、剖面图

ⅢH53 位于ⅢT09东北部,北跨ⅢT12东南部,开口在②层下,被H41、H44、H50、H51打破,并打破H39、H56及生土。斜壁,底部不平。坑口长径5.7、短径1.8、残深0.35~0.7米。坑内填土为深灰褐色粉砂粘土、含较多绿水锈,土质较致密,出土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甗、盆、瓮、罐、尊、盂、簋、器盖、缸、纺轮等,还发现有少量石器、骨器、角器等(图二〇)。

图二〇 ⅢH53平、剖面图

2.灰沟

ⅢG2 主体位于T02南部,向西跨T01东部,开口在①层下,被Y1、H2、H3、H6打破,并打破生土。长条形,东西向,直壁、平底。发掘部分长12.1、宽1.9、深0.45~0.7米。填土为黄褐色粉砂土含灰色土块,出土少量陶片,可辨识器形有鬲和甗(图二一)。

图二一 ⅢG2平、剖面图

(二)出土遗物

以陶器为大宗,还有石器、骨器等。

1.陶器

陶器以夹砂灰陶、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形以鬲、甗、盆、瓮、豆、罐为主,少量大口尊、罍、缸、将军盔、盂和壶。

鬲 出土数量最多,均为夹砂陶,以红褐陶为主,其次为黑褐陶和少量浅灰陶。器表多施以中绳纹,个别有圜络纹。根据口沿特征可分卷沿和折沿两类。

卷沿鬲 依口沿和唇部的不同,分为四型。

A型 双唇或唇面内凹。标本ⅢH53:17,夹砂浅灰陶。侈口,卷沿,沿面近口部有浅凹槽,方唇,唇面内凹,束颈,弧腹,腹部以下残失。肩部施平行弦纹,以下为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18、残高8厘米(图二二,1)。标本ⅢH53:22,夹砂黑褐陶。侈口,卷沿,窄方唇,唇面施一浅凹槽,束颈,弧鼓腹,下腹残失。腹部施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16、残高5.8厘米(图二二,6)。

B型 双唇,沿面卷曲,根据口部形态分为三式。

I式 唇下缘较上缘外斜,沿面微外卷,较窄。标本ⅢH39:4,夹砂红褐陶。侈口,方唇,唇面内凹,下缘凸出,卷沿,筒状腹,腹部以下残。颈部以下施细弦纹,其下为竖向中绳纹。残宽8、残高8.3厘米(图二二,12)。

Ⅱ式 唇下缘与上缘平齐,沿面外卷、变宽。标本ⅢH53:21,夹砂黑褐陶。侈口,卷沿,方唇,唇面内凹较深,形成双唇,束颈,弧腹,肩部以下施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16、残高7.6厘米(图二二,2)。标本ⅢH50:2,夹砂黑褐陶。侈口,方唇,唇面中部内凹,卷沿,弧鼓腹,腹部以下残。肩部施一条凹弦纹,腹部为竖向中绳纹,纹痕清晰,规整。复原口径22、残高7.6厘米(图二二,3)。

Ⅲ式 沿面微卷、较宽,唇下缘内斜。标本ⅢH44:3,夹砂灰褐陶。侈口,束颈,方唇,唇面内凹,卷沿,弧腹,腹部以下残。腹部施竖向中绳纹,纹路清晰,纹痕较浅。复原口径18、残高7厘米(图二二,5)。

C型 盘形口。标本ⅢH37:2,夹砂红褐陶。侈口,方唇,唇面内凹,卷沿,沿面呈阶梯状,斜弧腹,腹部以下施竖向中绳纹。器表局部呈黑褐色。残宽11、残高7.5厘米(图二二,4)。

D型 窄方唇,沿面较平或微内凹。根据唇部和口沿形态分为二式。

I式 唇缘外斜,沿微卷。标本ⅢH39:9,夹砂红褐陶。束颈,方唇,唇面内凹,唇下缘凸出,卷沿,弧腹。肩部施一周凹弦纹,其下竖绳纹。复原口径14、残高4厘米(图二二,17)。

Ⅱ式 唇缘略外斜或较直,沿外卷。标本ⅢH43:2,夹砂红褐陶。侈口,束颈,方唇,卷沿,沿上部有浅凹弦纹一周,弧腹,腹部以下残。腹部施左斜竖向中绳纹,上部有弦断绳纹。复原口径18、高7厘米(图二二,7)。

折沿鬲依口沿和唇部特征,可分为四型。

A型 凹方唇,唇面呈双唇式,沿面内凹或有浅凹槽。可分为二式。

I式 口沿与腹部夹角较小,腹部略直。标本ⅢH37:3,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唇面内凹,下部有凹痕一周,折沿,沿面内凹,顶部呈斜坡状,弧腹,口沿下施竖向中绳纹。残宽7.6、残高8厘米(图二二,11)。

Ⅱ式 口沿与腹部夹角增大,腹部外张。标本ⅢH9:27,夹砂灰褐陶。侈口,折沿,沿面近口部有浅凹槽一周,方唇,唇面内凹,束颈,弧鼓腹,下腹残失。肩部施一周凹弦纹,其下施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14、残高6厘米(图二二,18)。标本ⅢH9:1,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唇面内凹,下缘凸出,折沿,近口处有凹槽一周,唇上缘呈榫尖状,弧鼓腹。上腹部有一周凹弦纹,其下施左竖向中绳纹,裆部为横向中绳纹,口径17、残高13厘米(图二二,15)。标本ⅢH24:1,泥质黑褐陶。侈口,方唇,唇面内凹,折沿,沿中上有凹弦纹一周,唇上缘呈榫尖状,弧鼓腹,三足内敛。颈下施凹弦纹一周,腹部施竖向中绳纹,裆部饰横向中绳纹,纹痕清晰。复原口径16、高18厘米(图二二,13;
图二三)。

图二三 A型Ⅱ式折沿鬲(ⅢH24:1)

B型 沿面内凹,沿口上缘折成榫尖状。依据腹部形态分为二式。

I式 腹部较直。标本ⅢH53:20,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沿面近口部内凹明显,方唇,束颈,斜弧腹,下腹残失。唇部以下施竖向中绳纹,颈部抹平。复原口径24、残高7厘米(图二二,10)。

Ⅱ式 腹部外鼓。标本ⅢH50:3,夹砂灰褐陶。侈口,方唇,唇面中部有深凹槽,上缘为榫尖,下缘凸起,呈勾状,折沿,沿面上部上折,弧腹,下腹残失。颈部为抹断绳纹,肩部施凹弦纹一周,腹部为中绳纹,器壁有黄褐色抹泥。残宽8、残高5.4厘米(图二二,9)。

C型 盘形口。标本ⅢH53:18,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沿面近口沿部内凹呈榫尖状,方唇,唇面内凹,束颈,下腹残失。肩部施细弦纹,以下施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18、残高6厘米(图二二,8)。

图二二 商代陶鬲

D型 方唇。沿面较平,根据腹部形态分为二式。

I式 腹部略外鼓。标本ⅢH44:11,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上缘尖锐,唇面施凹弦纹两周,束颈,弧腹,下腹残失。肩部以下施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14、残高7厘米(图二二,16)。

Ⅱ式 腹部外鼓明显。标本ⅢH10:1,夹砂灰褐陶。侈口,方唇,折沿,沿面弧曲,矮领弧鼓腹,弧裆,裆隔尖锐,三足残失。领下部施细弦纹一周,以下为竖向及交错麦粒状绳纹,纹痕较浅,不清晰。口径15、残高14.2厘米(图二二,14;
图二四)。

图二四 D型Ⅱ式折沿鬲(ⅢH10:1)

鬲足 数量较多,有长圆锥体和小圆锥体,足尖为截尖或尖锐。分三型。

A型 长圆锥体,直立。标本ⅢH14:5,夹砂灰陶。整体为较规整的实足圆锥体,袋足外壁弧腹,窝心呈浅圜底,锥足较直立。外壁施竖向中绳纹,足尖素面。残宽7.3、高8厘米(图二五,1)。标本ⅢH37:26,夹砂红褐陶。袋足,实心截尖圆锥体,足窝浅圜底,外侧直立,内侧较平。袋足外壁施2条竖向附加堆纹和中绳纹,足尖素面。宽7.2、高10厘米(图二五,4)。标本ⅢH37:28,夹砂灰褐陶。袋足,实心截尖圆锥体,足窝浅圜底,外侧直立,内侧较平。袋足外壁施竖向中绳纹,足尖素面。宽6.4、高7厘米(图二五,2)。

B型 器体短小,圆锥状足,直立。标本ⅢH11:11,夹砂红褐陶。锥状实足尖,窝心较浅,内部有绳纹。残宽2.6、高3.5厘米(图二五,3)。标本ⅢH44:7,夹砂红褐陶。圆锥体实足尖。外侧直立,内侧弧曲,窝心窄且狭,内有绳纹。残宽4.8、高5厘米(图二五,5)。标本ⅢH13:1,夹砂红褐陶。袋状足,足尖为截尖圆锥体,外侧斜直,内侧弧曲,窝心呈圜底。外壁施交错粗绳纹。残宽7.9、高6.5厘米(图二五,6)。

C型 足尖略内勾。标本ⅢH53:32,夹砂红褐陶。圆锥体实足,足尖截断,略内勾。浅圜底袋足。残宽5.5、残高7厘米(图二五,7)。标本ⅢH29:3,夹砂红褐陶。袋状足,实心截尖圆锥体。外侧直立,内部较平,裆部较平,浅圜底。足部素面,袋足外侧有绳纹。残宽6.6、高9厘米(图二五,8)。

图二五 商代鬲足

陶甗 出土数量较多,均为夹砂陶,根据口部变化可分为三式。

I式 口沿微外卷。标本ⅢH47:11,夹砂灰褐陶。敞口,方唇,唇面内凹,下缘凸起,弧折沿,直腹。唇下施竖向粗绳纹,肩部以下绳纹抹平,纹痕较浅。残宽7.8、高11.8厘米(图二六,17)。

Ⅱ式 口沿外卷明显。标本ⅢH44:13,夹砂黑褐陶。侈口,卷沿,沿面上部内凹呈榫尖状,方唇,唇面内凹,下缘凸出,弧鼓腹,下腹残失。肩部施弦纹一周,其下为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30、残高12.5厘米(图二六,14)。标本ⅢH5:2,夹砂灰陶。仅存上部,甗腰以下残失。敞口,方唇,唇面内凹,窄折沿,斜弧腹,颈部以下施右斜中绳纹,纹痕清晰,规整,腹中部有两道抹断绳纹。口径31、残高24厘米(图二六,18)。

Ⅲ式 口沿外翻。标本ⅢH51:2,夹砂褐胎黑皮陶。敞口方唇,唇面内凹,上缘呈榫尖状,下缘凸起,卷沿,斜弧腹,口沿以下施左斜竖中绳纹,纹痕清晰规整,肩部有抹断绳纹一周。复原口径30、残高7.8厘米(图二六,1)。

甗袋足 标本ⅢH53:31,夹砂黑褐陶。袋足肥硕,扁圆体,足较深,实足尖残断,外壁内弧,袋足顶部接裆,较平。足体外壁施浅中绳纹。残宽9.6、残高6厘米(图二六,16)。

瓮 均为泥质陶。

A型 直口。标本ⅢH53:23,泥质灰陶。圆唇,矮领,弧鼓腹,腹中部以下残失。领部施两条凹弦纹,腹部施竖向中粗绳纹,纹痕清晰。口径13、残高11厘米(图二六,13)。标本ⅢH44:18,泥质灰陶。侈口,弧方唇,短直领,斜肩,以下残失。颈部绳纹抹平,肩部和腹上部施两条平行细弦纹。复原口径13、残高6厘米(图二六,6)。

B型 侈口卷沿。标本ⅢH39:12,泥质黑灰陶。口微侈,方唇,唇面稍圆弧,束颈,斜弧腹,腹部以下残。颈部下方施两条弦纹,以下为竖向中绳纹,纹痕较浅,清晰。复原口径17.6、残高6厘米(图二六,9)。

C型 敛口。标本ⅢH53:56,泥质灰陶。圆唇,短颈,广肩,肩部以下残。颈部施三条凹弦纹,肩部施竖向中绳纹。复原口径14、残高4厘米(图二六,7)。

盆 均为泥质陶。分为卷沿盆和折沿盆。

卷沿盆 标本ⅢH9:10,夹砂灰陶。敞口,方唇,直腹,下腹残失。腹壁施竖向中绳纹,口沿下施凹弦纹一周。复原口径22、残高5厘米(图二六,5)。标本ⅢH53:63,夹砂灰陶。侈口,圆唇,弧腹,下腹残失。腹部施竖向中绳纹,口沿下施横向弦纹。复原口径20、残高8厘米(图二六,3)。

折沿盆 标本ⅢH45:10,泥质黑灰陶。侈口,方唇,唇面内凹,沿下方有凹弦纹一周,弧鼓腹。腹部施竖向中绳纹,上部为弦断绳纹。复原口径32、残高9.7厘米(图二六,4)。标本ⅢH45:1,夹砂黑褐陶。侈口,弧方唇,沿面微内凹,弧鼓腹。上腹部施数条弦纹,下腹部施竖向中绳纹,纹痕清晰,纹痕较深。复原口径18、高8.2厘米(图二六,10)。

图二六 商代陶器

豆分为假腹豆和真腹豆。

假腹豆 标本ⅢH51:5,泥质红褐陶。敞口,尖唇,平折沿,沿面下部有凹槽一周,浅盘,浅圜底,腹部以下残。素面。复原口径16、残高2.5厘米(图二六,8)。

真腹豆 标本Ⅲ采:4,泥质红褐陶。敞口,圆唇,窄折沿,沿面下倾微内凹,斜腹,深盘,圜底,盘底以下残。复原口径15、残高4厘米(图二六,11)。

圈足 标本ⅢT02②:1,仅存底部圈足和器腹。泥质灰陶。弧腹,喇叭状圈足,中腹部和下腹部各施三条凹弦纹。底径13、残高15厘米(图二六,15)。

盂 标本ⅢH53:48,泥质黑皮陶。口微敞,平折沿,斜方唇,束颈。腹部上下各有凹弦纹一周,下腹施交错中绳纹。器表磨光。复原口径24、残高9.2厘米(图二六,2)。

簋 标本ⅢH53:49,泥质褐胎黑皮陶。直口折沿,沿面根部有凹槽一周,圆唇,直腹,上腹部有三条凹弦纹,弧腹,腹部以下残失。素面。复原口径12、残高6厘米(图二六,12)。

2.骨器

卜骨 标本ⅢH53:3,牛肩胛骨切割成薄片制作而成,背面可见钻和灼,钻孔呈圆形圜底,直径1~1.2厘米。中部及远端残破。长17.8、宽6~9厘米(图二七,3)。

图二七 商代骨、石器

骨锥 标本ⅢH12:1,整体呈圆锥形,仅存前端,尖部断裂。磨制光滑。残长5.7厘米(图二七,4)。标本ⅢH12:2,整体呈扁长方体,顶端残断,尖部锐利。磨制光滑。长13厘米(图二七,5)。

3.石器

磨石 标本ⅢH53:5,扁平状,较薄,正面磨制光滑。残宽9~11.2、厚1厘米(图二七,1)。标本ⅢH53:4,残,扁平状,正面磨制光滑。残宽5.8~6.6、厚2.5厘米(图二七,2)。

(一)岳石文化遗存陶器特征和年代分析

岳石文化遗存均发现于Ⅰ区,未见属于该时期的地层,打破关系相对较少,时代分布较为集中。陶质主要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黑陶,其中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数量较少。夹砂陶器表颜色斑驳不均,同一器物多可见红褐和灰褐相间分布,器型种类较多,夹砂陶以大口罐为主,另有少量甗、鬲、舟形器、圆饼等;
泥质陶有浅盘豆、碗形豆、假腹豆、敛口瓮、卷沿绳纹盆、折腹盆、器盖、鼓腹罐等。夹砂陶器壁内外均施篦刮痕,纹饰有附加堆纹、按压斜线和十字纹、戳印纹、剔刻纹、绳纹等,整体特征符合岳石文化尹家城类型[1]。

出土器物以夹砂大口罐为大宗,整体形态较为一致,其中IH33:2和IH33:8大口罐整体形态瘦高,与尹家城遗址H23:5近似[2];
ⅠH33:1泥质陶鼎三足直立,底部较平,与尹家城遗址H4:20相近;
ⅠG4:1浅盘豆盘底弧曲,凸棱较弱,与尹家城遗址T10②B:15相类;
ⅠH13:11豆口部近平,盘壁较直形态近似早商时期[3],因此根据栾丰实的四期[4]和方辉的二期四段[5]划分方法来看,岳石遗存主要为三期或晚期早段,时代大致为二里头四期至早商一期[6]。

(二)商代遗存的陶器特征和年代分析

夹砂陶器主要为灰陶、褐陶和红褐陶,泥质陶主要为灰陶和黑灰陶。纹饰以竖向和交错中绳纹为主,少量方格、附加堆纹和云雷纹。器型以鬲、甗、盆、罐、瓮为主,有少量豆、簋、壶、尊等,属于较为典型的中原商文化风格。

商代遗存中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依据打破关系及器物形态演变,可将商代遗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ⅢH37、ⅢH39、ⅢH45等单位为代表,其中A型I式折沿鬲ⅢH37:3与河南安阳洹北商城H7出土陶鬲[7]和潘庙遗址H36:3[8]相近,C型卷沿鬲ⅢH37:8与大辛庄遗址6H133:1[9]形制相似,B型卷沿瓮ⅢH39:12与大辛庄遗址B型IV式2H76:2基本一致,这一时期的陶器特征与大辛庄遗址四期、潘庙遗址一期相近,时代也应为中商二期。

第二阶段:以ⅢH9、ⅢH44、ⅢH51、ⅢH53等单位为代表,林家遗址大多数遗存属于这一阶段。其中A型折沿鬲ⅢH24:1与潘庙遗址C型IV式H2:2、天齐庙遗址F57:3[10]、尹家城H142:1[11]相类,D型折沿鬲ⅢH10:1与潘庙遗址Aa型Ⅲ式相当,折沿甗ⅢH5:2与潘庙遗址Ⅲ式甗相近。这一时期陶器特征普遍与大辛庄遗址五期、潘庙遗址二期较为接近,时代应为中商三期。

(三)学术意义

曲阜地区古代文化遗存丰富,尤以周、汉文化遗存最为发达,而夏商时期遗存较为缺乏。林家遗址是近年来在曲阜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夏商时期聚落,出土的大量夏商时期遗物完善了该地区三代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为研究曲阜地区夏商时期文化面貌、夷商关系以及商奄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材料

遗址中部为古河道,岳石和商代遗存分布在河道的西侧和东侧,未见叠压打破关系。河道西侧的岳石遗存时代最晚至早商时期,可见有假腹豆、绳纹盆等少量商代时期文化因素,河道东侧的商代遗存时代为中商中晚期,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近似,仅发现红褐素面陶盆、罐等少量土著因素,由此可知早商时期该地属岳石文化分布范围,融合了少量的早商文化因素;
中商时期则被中原商文明占据,土著因素仍有少量的保留和延续,体现出一种征服的过程,同一遗址,夏商不同时期的文化在地理分布上互相独立,这种现象也提供了诸多关于夷商关系的讨论。

曲阜自古以来被称为商奄之地[12],上世纪围绕鲁故城及周边工作数十年,从未发现商代时期遗址,而曲阜周边的泗水、兖州、济宁市区等地均发现有较多的商代遗址,学术界对于文献关于商奄地望的记载多持怀疑态度,林家遗址中商时期聚落的发现补充了该地区关于商时期遗存的材料,为商奄之地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线索。

猜你喜欢夹砂灰陶泥质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10-17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铁道建筑技术(2021年3期)2021-07-21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成长(2020年6期)2020-05-25玻璃钢夹砂管在供水工程运行中的问题分析水利技术监督(2020年1期)2020-02-13泥质粉砂岩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措施研究工程与建设(2019年1期)2019-09-03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9期)2018-08-11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铸造设备与工艺(2018年3期)2018-08-06陶器丝绸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8期)2016-04-14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环境科技(2015年5期)2015-11-08

推荐访问:曲阜 遗存 山东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