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健康中国视域下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3-06-12 16:40:04 来源:网友投稿

白新蕾

(江苏开放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人民健康水平与国家发展、强大息息相关,而体育与全民健康具有显著的剂量关系,体育素养又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根基。因而,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可以从提高居民体育素养着手。

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居民体育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缺乏应具备的体育健康知识,运动项目掌握较少,参与锻炼次数和时间不充分,体育行为随意、不科学,训练价值选择上存在迷茫和偏差,运动损伤的自救常识了解较少,体质健康方面也有待提高等。面对我国社会居民体育素养低的现实和“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开放大学作为面向全体居民授教育的大学,理应承担起居民体育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构建居民乐于接受的、适合他们学习水平的线上体育素养课程内容体系迫在眉睫,而该体系的构建不得不提前对其构建的前提、应遵循的原则及要实现的目标等因素进行客观理性分析。

探索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建设,逐步形成开放大学标准化的体育素养培养模式,需建立在明确其受教育者特点及个性化需求之上。

1.1 明确开放大学学生的特点

1.1.1 年龄跨度较大

开放大学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其主要是面向成年人进行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学生没有年龄的上限要求,年龄跨度较大,小到刚刚从中职或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到60 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有学习意愿都可以在开放大学接受相应的教育。

1.1.2 地区分布较广

我国开放大学正在建设一个覆盖全国各地的数字化学**台,其一大优势则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开放大学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在广度上,开放教育实现了从我国最北部到最南部、最西部到最东部的全覆盖;
在深度上,开放教育实现了从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到乡村小城镇的全涉及。开放大学的教育平台使广大学习者实现了“足不出户、足不出村”的网络学习。

1.1.3 身份多重、学习时间有限

开放大学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具有身份的多重性。首先在家庭身份中,开放大学的学生已不仅仅是父母的子女,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家,成为了他人的伴侣和监护人。其次在社会身份中,他们不仅仅是一名开放大学学生,而且是一名职员或个体经营者等等。身份的多重性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他们不像在校大学生一样全部活动都是围绕学习,更多的只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来提升自己。

1.1.4 价值观、需求多样化

因开放大学学生在年龄、地区、工作性质、社会阅历、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因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的角度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价值观和需求方面存在着多样化的特性。

1.2 了解开放大学学生的需求

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采集数据,最终回收线上有效问卷106 份,线下有效问卷223 份,共329 份。其中参与调查的男性170 人,女性159 人,男女比例适当;
20-29 岁、30-39 岁的人数居多,其次为40-49 岁人群,20 岁以下和50 岁以上的人数较少,基本符合开放大学学生的年龄分布。

1.2.1 体育素养课程开设需求

由图1可知:对于开放大学开设体育素养课程,表示非常希望的学生为78 人,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23.7%;
希望开设的学生为148 人,占45%;
两者的比例达68.7%。有24.3%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持中立的态度。不希望开设和非常不希望开设的学生人数较少。

图1 学生对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开设的需求

由此可见,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质量带来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各种现代文明病、职业病越来越多,加上环境的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于不希望开设的学生而言,可能担心增加其课业负担等,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

1.2.2 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类型需求

由图2可知:技能类课程和健康保健类的课程最受学生的欢迎,希望开设技能类课程的学生人数为209 人,占总人数的63.5%,希望开设健康保健类的学生人数为175 人,占53.2%,这与运动技能的趣味性、实用性以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而希望开设体育知识类和体育理论类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分别占总人数的31.6%和16.4%,这与知识、理论在学生意识中枯燥、乏味的认知有关,但是必要的体育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行为及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体育理论、知识类教学内容的安排、实施等方面应有所改进,使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 学生对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类型需求

1.3 体育素养课程技能项目需求

由图3可知:技能项目中体能类、球类、操舞类和野外生存类项目学生希望开设的人数较多,分别占总人数的43.2%、40.7%、38.6%、33.4%。武术类和棋牌类项目学生希望开设的人数较少,分别占总人数的19.5%、18.8%。

图3 学生对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技能项目的需求

体能类项目需求比例最高,与其简单易操作、不受场地人数限制、锻炼效果明显等特征密切相关;
球类项目是体育的传统项目,更受男士的青睐;
操舞类项目则是广大女性健身的选择;
野外生存类项目可以算是新兴体育项目,希望开设的学生人数也比较多,主要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有关,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增加,在节假日更加倡导休闲活动;
武术的健身效果极佳,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喜欢武术、练武术的中青年人却很少,主要与武术动作难度大且现代社会缺少实战机会有关,太极拳项目成为大多数老年人养生的首选。棋牌类项目对人们的益智效果更佳,但其耗时长、需静坐、需同伴等与中青年人的健身希望不符。

1.4 体育素养课程培养方向需求

由图4可知,学生对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的培养需求多样,其中希望在体育素养课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所占比例最高,为总人数的61.1%;
其次为激发体育活动兴趣,占56.5%;
选择体育科学健身方法、自我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所占比例均超过总人数的40%;
选择规范运动技术和团队沟通合作的人数相近,分别为121 人和122人;
选择其他的人数较少,为17 人。

图4 学生对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的培养方向需求

可见,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活动兴趣等培养方向的需求更为强烈,这也是许多人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只有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才能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此两项的培养非常重要。此外由于我们学生群体已经步入社会,参加体育锻炼更多的靠自身,因此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学习自我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对他们更合理、更健康的运动至关重要。规范的运动技术动作和团队沟通合作方面学生需求不强,主要与他们从事活动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而不是成为专业运动员有关,而且他们更多的是进行个人的运动或临时组织的活动,所以对团队合作需求较低。可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弱化规范性,轻松愉悦更重要。

开放教育面对的群体与普通全日制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课程内容构建前要特别了解、关注其学生特点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内容构建原则是课程内容选择所依据的准则,对于确定合适的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构建应遵守几项原则:学科角度原则、应用角度原则、学生角度原则。

2.1 学科角度: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特色发展原则

高校课程内容构建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但也增加了选编难度。因此,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构建首先要建立在符合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之上,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引领。此外,由于开放大学在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因而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突出个性,实现体育学科健康发展。

2.2 应用角度:体现安全性、可行性、健身性、趣味性原则

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内容的应用,包括其安全性、可行性、健身性和趣味性。

安全性,是体育及相关课程构建、开展的永恒原则。开放大学线上教育无法发挥体育教师对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及时应对的作用,因而内容的构建更应具有针对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更加注意安全性及安全引导,而且要建立起意外伤害事故的紧急预案。

可行性,主要指降低内容难度和脱离场地器材限制。教学内容难度过大,会降低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而且开放大学体育素养教育,更多强调基础。此外教学内容要脱离场地、器材限制,使学生可以在生活的任何地方进行简单易行的身体活动。

健身性,是体育素养课程内容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原则,健康效果较差或不利的内容不适宜进入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

趣味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体育课程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迎合,且内容多以田径和简单身体练习为主,单一、枯燥、重复,缺乏趣味。

2.3 学生角度:贯彻终身体育原则

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构建同样要考虑学生因素的制约,从学生角度出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贯彻学生终身体育为重点和落脚点。终身体育原则既包含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培养的内容,也包含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内容。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构建要通过科学化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的课程结构、组织化的课程实施以及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奠定扎实基础。

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方向,只有明确课程的目标,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和组织体育内容,也更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和正确的评价[1]。拉尔夫·泰勒也明确指出:“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关键的准则”[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强调从学习者出发,实现效果实用化、效率最优化、效益精准化。

3.1 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果实用化

在我国传统课程内容的选编是基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思想,更多的偏重以学科为本,因而会造成学科知识的庞杂、臃肿,甚至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承受的范围,这也是现代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可见,课程内容的构建应打破以往的“学科本位”,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避免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精神造成压力,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内容,甚至创新教学内容,减少“无用知识”对学生的束缚,更加注重学生的进步、发展,更加注重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实际效果。

所谓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果实用化,是指反对单调、乏味、枯燥、呆板、低效的体育教学内容,并弱化内容的教育性、统一性、科学性、综合性、专业性等目标,更加注重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用化追求。即更加关注回归生活的视角,将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切合,在理论知识的教授上使用生活化的简单易懂的语言、在健身技能的传授上使用生活化的易于操作的动作等。冉昆玉[3]在其研究中指出,生活本身就是权威,任何外在于生活权威所设定的教学内容,都容易首先被青年大学生怀疑为形而上的和超验的理念或政治权威,从而认为自己是被“灌输”的对象,激起对理论学习的“心理逆反”。

可见,回归生活的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能体现出对学生的价值关怀和情感诉求。对于开放大学学生而言,回归生活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时间有限等特点相契合,也能提高开放大学线上教育的效果,并且回归生活的体育锻炼学生更易坚持,更易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实现效果的实用化。

3.2 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率最优化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4]曾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其实已经蕴含着教学效率的意思。夸美纽斯提到的实现“少教多学”的教学效率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优化,还在于教学内容的优化。

体育素养课程具体教授内容的确定是需要学校体育课组进行内容逻辑整合的,按照逻辑性、系统性原则将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避免课堂内容的零散、破碎,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现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率最优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具有僵化的时空限制,即将每节课的时间限定在40-45 分钟,高校一般限定在80-90 分钟,教学空间一般局限在操场或体育馆。开放大学的优点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面对面传授,成为更为灵活的线上讲授,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那么固化的时间限制也需要有所突破,因为每次过长时间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学历的开放大学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望而却步,他们很少有40 分钟、甚至80 分钟以上的整块时间进行学习,结果就导致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敷衍了事。因而,要在缩短每次教学时长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优质的教学内容,实现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率最优化。

只有在保证体育素养课程内容逻辑性、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缩短教学的时长,才能使开放大学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较为轻松的基础上实现体质改善、掌握一技之长、养成优良生活方式,即实现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率最优化。

3.3 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效益精准化

效益与效果、效率不同,效果是指教学内容本身所产生的成效和结果;
效率是指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效益则是指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利益,主要指对学生的利益。效果和效率都是客观的,而利益则是主观的,是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的,因为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等的个体身体素质不同、对于改善身心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同一堂体育素养课程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教学效益。

因此效益精准化则是指构建的教学内容要准确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可见,从效益精准化的目标角度考虑,开放大学体育素养课程内容的构建要注意实现多元化、分层次化、弹性化。

多元化,则围绕性别喜好、练习部位、练习目的、练习场地、不同项目等丰富体育素养课程内容;
分层次化,则可以分为零基础、初级、进阶等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
弹性化,则指打破传统的统一授课内容的形式而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在实现体育素养课程内容多元化、分层次化、弹性化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课程内容的效益精准化。

体育素养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充分考虑课程内容服务对象特点、需求,明确课程内容构建所依据的原则及要达成的目标。其建构对我国体育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及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大学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广西教育·B版(2016年8期)2016-11-01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06年6期)2006-06-15

推荐访问:视域 素养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