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群,刘 钰,邹 涵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此以后,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和主旋律。那么,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怎么来界定?我国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如何实现?这些疑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其实早已有之,只是不像如今这般受关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时间轴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可归溯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应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只是未来的现代化是发展了的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的现代化。回顾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由于起步较晚,其发展与中国整体产业的发展并不同频,真正意义上的开端可追溯到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该会议首次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总方向,在这之后体育领域才进行了深刻变革,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才有了根基和土壤,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发展实践的道路总共也才不过30余年。面向“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战略发展要求[1],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寄予厚望。基于此,本文试图清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动力源泉、推进思路,以期助推中国体育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实践多年来形成的经验总结,对于现在和未来依然具有重要指引价值。下面主要从价值追求、价值提升和价值实现等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1.1 价值追求:推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回顾过去,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增长速度及业态结构都有了长足进展,为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并非“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而是在前期整个发展实践过程中,中国体育产业已经体现出这样的特色和优势。展望未来,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2019年国发40号文件和国办发43号文件先后提出“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宏伟发展蓝图。何为支柱性产业?根据众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指能对国家经济起到支撑性作用的产业或产业集,其不一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非常高,但具有核心支撑和支柱作用;
狭义上指一定时期内,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对国家经济具有带动引领作用[1]。当然,从世界各国统计及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主要还是以狭义的理解为主。一般认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应达到5%以上,且对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显著影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指出,经过科学测算,预计到2035年我国的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因此,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有产业实践基础的,不是不切实际的发展愿景,是具备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
一是体育产业规模增长潜力巨大。自《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件)颁布以来,体育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产业规模进一步拓展。2014-2020年间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其增速远超过GDP增速,2015年增速甚至高达36%,产业增加值及增速大幅上升,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2]。统计表明,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超100万亿元,按此发展趋势,有望于2035年实现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3]。二是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面临压力,体育、旅游、医疗等新型业态,成为调结构、转动能的主力军。从我国体育产业体系来看,当前主要包括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十一大门类。这十一大门类与15年前的八次产业分类相比,由于历经多年调整,产业体系相对完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体系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外,我国体育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育彩票没有纳入体育产业统计当中,而西方发达国家将体育博彩作为体育产业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再如,英、美等发达国家在进行体育产业统计时,是基于“供产销”全产业链进行的业态统计,而我国的产业系统尚没有进行这样的设计和调整。
体育产业不是“孤岛”,继续走传统简单融合的老路子是肯定走不通的,要发展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就应推进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发挥人力、资本、科技在产业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产业的创新实践逐步丰富和优化我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1]。此外,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能反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也能成为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5](图1)。
图1 2014-2020年间我国GDP增速、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增速图
1.2 价值提升: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提升及质量优化将更受关注。假如说“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的价值追求,那么如何在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过程中,基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及发展动能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则是价值提升的关键。(1)发展方式: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转变。中国体育产业历经多年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当然,瑕不掩瑜,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也带来了大量库存和负债,所以继续走自由宽松的野蛮发展之路,肯定行不通,这就要求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必须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进行转变。一方面,推进体育产业的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国际趋势来看,“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科技产业”将成为发展主流。体育产业发展理应尊重和顺应这一趋势,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于体育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特别是体育场馆运营、体育赛事运作、体育建筑建设等方面。例如北京冬奥会以“科技冬奥”“绿色冬奥”为发展理念,共提出了18项碳减排措施,打造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另一方面,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绿色、健康及低碳属性,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将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拓展,最大程度上助力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2)产业结构:从体育产品向体育服务调整。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步提升,三次产业总体趋势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转变。从体育产业归属来看,体育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门类,因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服务业获得良好发展空间,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门类在调结构、转动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表明,2020年体育服务业比重就高达54.5%。当然,数据当中还包含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24%,因此,体育服务业中核心业态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疫情当下,随着民众健康意识增强,体育服务业的消费增长及业态丰富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必然会向着高端化、层次化及个性化的方向演进[1]。(3)发展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长久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的驱动,这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多年来蓬勃发展的关键。政策驱动已经为中国体育产业规模的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仅仅依靠政策来驱动已然行不通。一方面,政策有其局限性,较市场主体而言,其对体育市场发展实践的把握还不够精准;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不能由政策主导,归根结底需要由市场主体来实现,所以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从供需结构来看,仅靠政策驱动已经无法满足和对接社会需求,产业竞争力及竞争优势无法凸显。此外,在众多政策利好下,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具备“换方式”“调结构”、“转动能”的发展潜力,且已经积累了诸多优秀经验,可逐步形成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持续推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 价值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参与和消费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它不代表特权阶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关心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它根植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条件,它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回归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推进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好,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也罢,都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现,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参与和消费需求才是根本和核心,也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要回归体育的本质,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就是要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产业发展成果和红利。从产业类别来看,体育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参与和消费需求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举措[4]。人们体育参与和消费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体育产业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也就实现了。(1)个体层面:提供体育参与与消费的场景。一方面,随着人们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观念的提升,尤其是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文明病的出现,人们体育参与的热情快速提升,因此,民众体育参与与消费的诉求要得到满足,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医疗保健康复、体育旅游、体育场馆租赁等体育服务业态就应最大程度地进行供给。另一方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至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从总量上来说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失衡,也就是说当前比较缺的是个性化、高端化、层次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地追求规模增长,还得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及民众消费偏好。(2)消费层面:多渠道共促体育消费转型升级。从体育消费方式看,受社会消费文化影响,体育商品供给规模拓展、消费内容逐步多元,为各类体育爱好者带来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众多新型消费方式应运而生,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更受青睐,尤其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体育消费带来了新的机遇,更好地满足了民众的体育参与和消费需求。如近期众多球迷通过腾讯体育、新浪体育等网络媒体观看了2022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满足线上球迷体育消费需求。从消费内容上看,近年来各种体育智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体育消费者带来众多消费选择。如智能化跑步机,智能化游戏设备等,大大提升了体育消费者的消费体验[13]。从消费空间上看,在消费升级及疫情常态化双重背景下,民众对于体育和健康认识越发深入,参与体育所带来的正效应也就越发明显,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消费场景,如健身跑道的智能改造、VR冰雪体验项目、元宇宙体育场馆等较大程度上拓展了大众体育参与的新场景。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过程,各个要素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2.1 体育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
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政策研制、颁发及贯彻落实息息相关。从政策研制、政策颁发再到政策落实,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研制和颁发政策,对于体育产业发展实践的影响和促进有限,只有将科学的体育产业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下去,才能最大程度地助力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政策的研制和颁发是前提,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关键。(1)国家政策制定逐步制度化。近年来,针对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文件。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达到2%,从制度层面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6]。2019年国发40号文件和国办发43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调结构、转动能的价值和作用已然形成共识,未来势必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19]。此外,针对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等具体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义和配套支持政策,这意味着,未来政策将更加系统、全面地指导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2)地方政府政策落实趋于合理化。政策的贯彻落实效率和水平有赖于地方政府,中央有政策,地方不执行,或打折扣地执行,那么体育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就面临压力。前期调研过程中,许多市县对于46号文件、40号文件及43号文件中提到的政策执行较差,有令不行,这势必影响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进程。地方政策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除了产业重心不在体育产业外,很大的原因是地方一把手对于体育产业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到,因此,体育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应受到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总之,各地方政府要始终坚持政策这个“牛鼻子”,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符合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政策,并在人、财、物、土地等资源供给上进行倾斜。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
从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需求侧“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2]。面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实际,仅靠需求侧推动已不再现实。早在2016年,《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就已经提出“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出要立足人力、资本、场地、政策、技术等供给侧要素,持续推进体育产业的深化改革和纵深发展[7]。(1)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劳动供给质量提升。人力资本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实践来看,人力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统计表明,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近440万人,而我国体育产业要实现46号文件中提及的5万亿总规模,体育人才缺口约为300万至400万[8],而要实现40号文件中指出的“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宏伟蓝图,缺口则更大。当然,虽然体育人力资本规模未达到预期目标,但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结构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推进体育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我国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了多学科、多领域、多背景的桥梁型及复合型人才[7]。(2)投资主体多元化,综合效益显著提升。资本之于产业,犹如血液之于人体,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由13 574.71增长至29 483.4亿元,年增长率达16.8%,总增幅达117.19%,发展势头迅猛[9]。201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同。通过体育产业投融资规模的扩大,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业态发展,为促进消费增长提供动力[10]。例如,国家可鼓励和支持体育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渠道融资,不断充实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3)科技水平快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科技是我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加大科技创新,稳稳牵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带来更有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体育产品与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例如,我国第一家以智力运动为主的综合性体育园区——南宁智力产业园区,由于创新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2],其举办的“城围联”赛事突出重围,一跃涌入我国围棋类体育赛事前三,此后,也将此运营模式向其他城市进行拓展和复制。当下,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创新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各省市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广泛。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发展规划,以期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为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创造条件[10]。除此之外,体育企业在高新技术的投入及成果转换、场馆管理体系开发及技术运用上也开始加大了投入的力度。
2.3 民众体育消费的转型升级
数字时代的到来、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及政策红利等多种因素助推民众体育消费的转型升级。在体育消费升级带动下,体育产品和服务供应不断完善和优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11]。近年来,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积极推动下,人们体育参与和消费的载体和场景愈加丰富,也催生了更高质量的消费内容,在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方面的消费逐步呈现个性化、差异化及层次化的发展态势[12]。具体来说,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体育消费支出增加、消费内容提质扩容及民众体育消费需求升级三个方面。(1)民众体育消费支出水平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总量达到1.8万亿元,人均消费支出比2014年增长43.7%,高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水平[13]。在体育消费观念转变及体育产业政策红利的刺激下,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呈现出稳步向好的态势。从数据来看,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虽有缩小趋势,但总体来看,幅度还不大,未来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的空间比较大。(2)体育消费内容提质扩容。体育消费内容的更新迭代,与居民自身消费偏好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对于体育消费内容的追求也更趋于品质化。此外,由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逐步丰富及体育消费内容和渠道的多元化,人们体育参与和消费的选择性更多,体育消费品类逐步由实物型消费转向观赏型和参与型消费[1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种转变表现得更为突出,线上体育消费模式渐成主流,体育直播带货受到青睐[12]。就观赏型及参与型体育消费而言,数字技术与体育赛事融合更加深入,各赛事企业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拓宽体育赛事直播业务的发展渠道。(3)体育消费需求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个体在保障基础物质追求的同时更关注于自身的精神需求,也更愿意为自身健康消费投资[11]。相较于之前的体育消费需求,消费者更注重产品附加价值,不再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本身。比如更加安全化、智能化及品牌化的体育服务体验和心理满足感的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开幕,滑雪滑冰运动及众多小众体育运动开始受到民众的关注,其中吉祥物冰墩墩成为冬奥顶流,风靡一时,出现一墩难求的情形。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吉祥物本身的使用价值多高,而是其背后的品牌价值及民众的心理预期。此外,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效应和民众情绪又进一步激发了品牌竞争,倒逼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和消费内容。如Nike、阿迪、Lululemon等国外运动品牌与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催生了产品质量和消费体验的提升,那些更关注消费者情绪、质量更优的产品和服务更受大众欢迎。
2.4 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
从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及转型升级的趋势来看,“体育+”既是主流,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旅游、医疗、文化、养老、金融、制造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更多体育新业态和融合业态,有助于丰富体育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场景。(1)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39.2亿元,占GDP的38.6%,显然,数字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13]。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有助于开发智能体育产品和赛事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对更高消费体验的需求。例如,华为与舒华体育联合开发的运动健康APP及智能跑步机等为大众带来了独特的消费体验[13]。另外,互联网 技术对体育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提供了助力。例如,国货运动品牌安踏通过引入scm供应链,强化了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实现了从研发到采购、物流、销售直至售后的一体化。(2)体育产业与旅游融合。就产业类型来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同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两者之间有诸多共同点,彼此相互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展了产业链条,推进体育产业链由“链式结构”向“网式结构”转型,既为传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体育产业持续拓展提供了新载体。一方面,以需求导向为依托,推动体育+旅游发展[17]。各地区受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等的限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建立以体育+旅游的特色小镇、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以及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的引领示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依托体育赛事发展,打造体育+旅游的融合赛事,特别是通过绿道马拉松、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等可有效提升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打造体旅融合共生的产业典范和行业标杆。(3)体育产业与医疗的融合。体育与医疗之间的关系历来紧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研究表明,那些经常性地参与体育运动和进行体育消费的人群,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将更少,因此,推进体育产业与医疗的融合意义重大。从当前的发展实践及未来趋势来看,体育与医疗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产业发展理念的融合。体育产业和医疗产业都是健康产业,其服务的对象都是人,虽说体育服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对医疗产业的发展会有一定制约,但这种替代是积极的,因为就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医疗资源非常紧张,体育资源如果能够成为医疗资源的替代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减医疗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健康和快乐的GDP,所以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认知对于体育产业与医疗产业的融合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与医疗产业的融合可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虽然体育与医疗关系紧密,但从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上看,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不深入,各自学科的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以运动康复为主的复合型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体育院校,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等高质量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还比较缺乏。体医融合不单单是两个学科的融合,更是卫生部门、体育部门、教育机构等各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作为疫情首发区,武汉10余家医院利用“运动干预+医学治疗”的模式为患者康复提供医疗服务,在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的同时促进了患者康复,未来的体医模式也将为患者创造更好体验。
2.5 体育消费场景中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的结合,助推了体育消费场景的变革,在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体育场馆、体育用品等诸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1)5G通信技术拓宽体育赛事场景。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赛事数字化运营水平不高,现场球迷观赛体验较差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此外,赛事转播过程中也常出现清晰度欠佳,话音不同步、网络传输不够稳定等情况,致使观赛体验难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视听需求。5G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优化网络服务的同时,拓展体育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如北体传媒联合数十家高科技公司利用“5G+8K+5.1”环绕声对2019“丝路杯”国际女子冰球联赛进行直播,较大程度上升级了5G技术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体验[13]。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各大媒体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转播手段对赛事进行转播,实现了体育赛事直播与体育消费者的实时互动。(2)互联网赋能体育场馆智能化。体育场馆是体育赛事及大众健身的重要载体,由于体育场馆资源的稀缺性,很多体育爱好者无法深入现场观赛。“互联网+体育场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体育爱好者即使不到赛事现场,也能获得较为优质的观赛体验,元宇宙技术(虚拟现实)的应用功不可没。元宇宙不仅实现了体育场馆运营的智能化,场馆运营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此外,互联网技术也有助于打造体育营销的新高地。例如,我国首个智慧场馆——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其利用互联网对后台系统进行监测,将售票、灯光、开关等系统进行糅合,实现一体化连通,从而达到场馆的运营协同及效益提升[13]。(3)区块链搭建全民健身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快速提升。近年来,区块链在构建全民健身数据平台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区块链+全民健身”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中的体育数据资源,搭建起多方追逐、互相联通的全民健身数据平台,促进大数据平台中信用、服务、监管多维协同。例如,2022年我国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其利用体育大数据,发布全国各种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咨询等相关信息,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体育信息获取和健身指导服务,增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较好地赋能全民健身的数字化发展。
牢牢抓住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整体而言,要准确把握和科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创新赋能、消费升级、多维融合等是重要推进方向。
3.1 以政策引导为保障,创设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氛围
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优化体育产业治理环境,加强体育产业市场监管,改善体育服务智能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一是立足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政策中的责任和职能进行明确细致的划分,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联动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主体更加明确,部门分工更加合理,执行客体更加具体,最大程度上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二是积极落实体育产业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各部门之间政策衔接,打造多元协同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和整体环境。三是强化体育部门与教育、医疗、卫生、税务、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信息对接以及政策的研制、颁发及落实,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加大社会支持力度。一是深化“放管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投资体育产业,进一步放开各类体育赛事审批,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二是为社会体育企业提供土地、税收、技术、融资等全方位的支持,推进体育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7]。三是推进政府职能向市场主体的过渡,减少政府干预,明确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的界限,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四是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及引导金,支持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及农村发展体育产业,并同等享受税费、补贴、土地、能源等相关优惠政策。(3)优化产业政策布局。一是根据各地区域优势、气候状况及资源禀赋,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布局及项目发展重点,形成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体育产业布局结构,引导区域要素资源的有效流动,提升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二是根据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体育产业战略,合理安排和引导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的创新发展[14]。三是结合国际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大众体育消费的实际需要,对飞盘、瑜伽等一系列新型健身娱乐项目进行政策扶持和顶层设计。
3.2 以创新赋能为纽带,引导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供需均衡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已从传统的“投资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其中供给侧是关键,也是我国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1)推进技术创新,保障体育产品及服务的高质量供给。一是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渠道优势,对体育商品的生产、流通、营销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层层把关、精准分析和整体反馈,实现供产销全流程的优化升级和价值链创新,达成信息沟通快捷高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及提升体育商品生产效率的发展目标[15]。二是构建体育消费大数据平台,将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信息进行一站式管理,产品一经售出,大数据平台对产品售后服务进行自动化服务保障,为消费者提供使用和维修保养的增值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售后维护成本和沟通成本。(2)推动产品创新,刺激民众体育消费新需求。一是结合体育产品和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现实矛盾,进一步推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用个性化、高端化、层次化的商品满足体育消费者的多元诉求。二是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建和扩建,特别是对软件进行全面的智慧化升级,最大程度丰富和完善体育场馆功能和价值。三是以重点人群为突破口,研发适合不同受众的体育产品和服务,重点关注女性、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其提供差异化服务。(3)坚持管理创新,缓减资源供需矛盾。一是运用体育企业自身信息优势,强化对市场需求的社会调研和科学预判,并结合大数据对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分析,推进资源配置和产品生产的合理化,减少资产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结构性风险[16]。二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助推体育企业管理与运营的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体育企业经营理念和运营管理模式,推进智能产业链的发展,全面提升体育企业的供给效率和水平。
3.3 以消费升级为契机,重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社会大众体育消费的满足既是我国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11]。(1)拓展体育消费新载体[17]。一是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体育酒店[18]、生态体育园区等体育消费新载体的建设,建成一批社会参与度高、符合社会大众体育参与和消费习惯的体育场景。二是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发展,将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及商业配套等内容相结合,创建体育消费聚集地和体验区[19]。三是科学改造城镇老旧厂房等历史文化建筑及城市的金角银边,缓解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的现实,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消费空间,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2)升级体育消费新场景。一是打破原来实体场景的单一模式,创建虚拟现实场景,实现体育消费场景线上线下相结合。二是基于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及“宅经济”现象,鼓励“云健身”“云购物”“云旅游”等新兴体育健身方式和体育消费方式的发展[19]。例如,抖音直播健身的“刘耕宏现象”就掀起一阵狂热的“健身潮”。三是重视消费场景的社交特点,利用线上线下交流宣传体育消费的体验感,打造体育消费社区,提升“回头客效应”,最大程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此外还可通过增加消费场景奖励,提高消费者的活跃性和忠诚度。(3)丰富体育消费新内容。一是在尊重体育消费市场差异基础下,立足女性消费强这一特点,积极开发专门针对女性消费者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例如,可开办专门针对女性的健身房。二是结合“夜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民众的余暇特征,开展丰富多彩、方便参与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文化活动。三是立足双减政策背景及发展机遇,聚焦青少年群体,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业,拓展青少年体育消费空间。
3.4 以多维融合为抓手,助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价值提升
体育产业价值链延伸有赖于产业间的相互融合,通过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延伸新模式,促进体育产业聚集及产业间的融合共生,共促价值提升。(1)应用体育“新技术”。一是加强技术的互补性融合,强化多领域合作,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弥补体育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和技术短板,重构体育产业价值链。二是优化技术的应用性融合,助推IT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体育产业领域中的应用,衍生数字体育新业态,提升融合应用价值。三是加强体育领域的技术研发,提升体育企业经营管理、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助力现代化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构建体育“新市场”。一是通过企业兼并或项目合作,促进产业市场融合,消弥市场界限和产业壁垒,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推陈出新,有效连接线上、线下社区市场,共促产业聚集发展和体育新市场形成。二是针对大众实际体育需求,以定制化为导向,以高端化、个性化、层次化为发展目标,促进体育产业市场及圈环经济形成,助力体育市场做大做强做优。三是立足体育市场的空白区域或薄弱环节,加强市场识别和产品细分,打造特色体育消费市场。(3)创新体育“新产品”。一是基于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链的竞争力及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体育用品领域的转型升级,助推“体育制造”向“体育智造”的转型。二是优化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类别及种类,通过智能化和科技化的改造,催化新的衍生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化产品包装设计、强化科技投入及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效应及附加值。三是顺应国际体育消费趋势和我国体育实际需求,加快对中高端、个性化、层次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和设计,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
3.5 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提升体育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竞争力
立足数字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助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助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1)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全力推进体育数字化工程建设。一是加强体育数字化的立法工作,制定符合体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国家信息标准化体系,规范数字产权剽窃、垄断市场等违法行为。二是引导银行通过降息、减息等方式降低体育数字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强对体育产业数字化重点项目进行针对性扶持[13]。三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数据资源平台共享数据资源,助力公共体育数字服务的社会共享,创建更高水平的数字环境。(2)以技术融合为重要推动力,聚焦重点产业项目。一是加快体育场地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场馆服务智慧化、便捷化,优化体育场馆数字化场景。二是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发挥平台多元效应,最大程度吸引消费者,并通过体育数字化平台建设联动其他产业协作,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三是拓宽全民健身服务领域,选择适合其发展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突破发展瓶颈和卡脖子问题[3]。(3)以创新驱动为实践路径,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一是鼓励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体育企业发挥其规模优势及科技优势,以体育数字化企业为牵引,促进体育数字产业链的发展。二是加强与多方主体合作,打造“政产学研用”多功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立体育数字化人才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打造数字化“体育智库”,强化数字化体育人才的社会流动。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二十大的核心要义,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动力源泉及推进思路,对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深远。随着“体育强国”及“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积极推进,社会各界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有了更多关注和重视,也有了更多期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必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探讨的重点和核心。当然,现代化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基于政策引导、创新驱动、消费升级、数字赋能、产业融合等层面科学有序推进,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市场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面对可预见的体育产业发展蓝图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正视挑战,稳抓机遇,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体育产业高质量消费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国内消费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1期)2021-02-16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新的一年,准备消费!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40年消费流变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年5期)2017-05-17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年5期)2017-05-17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