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科 陈圣贤 董彦玉*
(1.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北京 100069;2.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1309)
近年来,医学院校根据新形势的发展不断推进体育改革,逐步发展为基于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基本样态,这不仅仅是体育课外在形式的变化,也是这种教学模式内涵的实质性变化,也为体育课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运动本身存在着风险属性,体育运动参与者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风险则是贯穿于整个体育运动过程的,医学院校的学生在相关体育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运动风险。近年来,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猝死、意外伤害屡见于新闻媒体,此类事件常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成为舆论热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存在着管理模式理论过于理想化、管理实践不够、创新管理模式不够等缺陷。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校园体育安全风险防控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风险管理实践运行中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能够清晰地区分无法合理预见的现象与自身管理运营的漏洞。因此,探究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体育风险演化过程和构成要素,明确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范围和作用特征,将成为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拟就当下医学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对策,以期完善医学院校体育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为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防控提供智力支撑。
我国学者根据风险的定义,将运动风险定义为: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体育馆和其他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可能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危险,主要表现为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的因素[1]。体育自身特有的属性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及人与人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交互过程中又存在着某些不可控的潜在危险因素,这也就意味着存在难以预测的客观危险因素。
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对高等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训练风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风险和体育赛事风险等方面,对高校体育管理整体、系统的风险研究,特别是对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特殊性的风险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发现对我国高校体育管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研究[2]。
随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建设不断推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风险防控的范畴不断延伸,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运动风险是一种动态过程,对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应体现出动态化的研究范畴和相关特征。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研究应对标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架构扩增而不断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属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因此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所研究的运动风险概念较之之前的研究有广义性和空间递进的特性。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现已包含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群体体育比赛等内容,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体系不仅包含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发展的子系统,也包含其他体育架构的重塑、体育理念的构建等方面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外延特征和内涵均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并逐步形成具有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特征的体育风险管理模式,这决定了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特征和体育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诱发因素的多样性,除个别由单因素诱发的事故外,多数致害风险为混合因素。
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3]。
该研究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模式的特点,将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运动风险的致因分为环境风险和人为风险两大类。
2.1 环境因素
体育运动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一种不断产生对立关系而又不断趋向于统一的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关系。体育运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观用以发展体育运动,其基础在于人本来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以及体育运动本来就是个人与环境关系的集合[4]。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是运动过程的特点,与人产生作用的各种环境,包括天气风险、场地风险、器材风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风险致因的来源[5]。体育场地器材是进行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必须的硬件设施,如冰雪运动对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的要求较高,导致由场地、器材、气候条件、天气状况产生的风险概率增大[6]。另外,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比赛中,尤其是室外环境下突遇极端天气,体育教师或教练若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也会导致体育事故发生。夏季、秋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学生中暑、低血糖等现象时有发生。户外教育或户外训练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也是常见体育风险的诱因,体育教学训练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体育场地和体育运动环境的特殊性,体育运动自身特点和其固有属性所隐含的风险因素,都决定了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风险管理具有特殊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突发性等风险特征。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风险管理更应科学地、全面地评估与识别校情、学情、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显性风险因素和隐性风险因素。
2.2 人为因素
体育运动中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自体因素和异体因素两方面。自体因素主要是指自身影响运动目标设置及完成动作技能的因素。异体因素主要指风险因素是来自他人[7]。人为风险又分为内在因素(内因)和非自身因素(外因)。自身因素包括学生的发育水平、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
非自身因素包括运动条件、行为道德、管理制度等[8]。
因此,体育运动参与者本身的内在自体因素在运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参与者本身的某些生物力学特性,所以运动参与者本身特定的人为因素和不同环境因素都会对潜在的运动损伤以及运动风险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风险本身就是对未知不确定危险因素的预估,所采取的风险预防措施基于这种不确定因素之上,无疑会增大风险预防中对成本效益的分析难度,容易产生过度预防及无效预防,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甚至还可能产生替代性风险[9]。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非节律性的过程。
医学院校体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且深入,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重构,形成了“互联网+体育课堂+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校内外体育竞赛”混合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样式。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防控管理机制,体育风险防控机制应充分借鉴风险管理理论、系统论的方法,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吸收,并运用到体育运动风险管理上,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就是课内体育风险管理和课外体育风险管理的简单罗列和叠加。
3.1 强化体育参与者体育风险防范意识常态化教育机制
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之一是体育参与者自身的体育风险防范意识失位。体育风险防范意识是对体育行为的一种预知判断和一种反思态度。体育风险的产生与体育参与者的许多不合理行为分不开,体育风险意识就是对体育参与者行为可能导致的体育风险进行事先预料与估测,从而在具体行为中能够做到尽量减少可能引发体育风险的各种因素。
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体育参与者数量多且分布集中,可灵活采取发放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手册、定期开展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的形式,强化体育参与者培养和形成规避学校体育风险的潜在意识。任何体育风险意识的培育方式,皆应立足于体育领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强化相应主体对体育风险的认知及对体育风险治理的认同[10]。
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针对体育参与者的运动风险知识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安全教育,例如切实有效地积极利用校内外体育安全主题宣传讲座、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校园APP、体育课、体育社团组织等多种平台,目的在于增强体育参与者的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意识,提升体育参与者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的自我救护能力,这种提高师生体育风险防范意识,防范各种显性体育风险和隐性体育风险的第一要务,也是最节省防范成本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2 建立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体系
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防范机制体系,就是以对体育运动风险进行评估预测为前提,进行体育运动风险识别评估预防和处理的一个完整防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收集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定性分析,得出风险概率和可控性概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伤病风险[11]。医学院校应积极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学校主动购买校方责任保险,家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逐步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机制[12]。建立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的防范机制,应构建校园安全整体系统风险防控管理模式,增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整体观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构建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防范立体化防控概念,实现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时间、空间、体育心理等多维度、多层次防控。在体育风险防控的定位上,学校层面要做长远规划、整体布局,将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管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安全风险无小事,通过不断建设,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管理、全民共享的增强型联动防控机制。
3.3 体育风险管理机制和体育信息化平台是关键支撑
风险管理是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增加赛事风险识别和评估的频率,可及时有效地了解赛事当前面临的风险状况,为及时更新风险应对策略提供支持[13]。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管理应依托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校园体育风险防控综合信息研判平台,建立健全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管理的多层次管理与指挥平台,提高体育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打造人、机、物等多资源整合的一体化防控网络模式。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管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好近期规划和长期规划,需要医学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和给予更多关注,既要解决好基础性问题,又要解决好顶层设计问题,从学校层面做好校内外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好校内外不同资源系统化整合工作,建立健全适用于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管理,齐抓共管的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3.4 建立体育参与者运动风险筛查机制
在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管理中,建立师生运动健康档案,积极推动体育参与者运动风险的筛查机制。体育运动在助力强身健体的同时,也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运动损伤,为了在体育运动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益处、规避风险,对体育参与者进行运动风险筛查(或称运动前健康筛查)是十分重要的。为更好地推进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管理相关机制的建立,应进一步研究运动风险筛查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应用价值,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运动风险筛查理论和应用流程,使更多的体育参与者在运动中获益[14]。
3.5 强化医学院校体育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风险识别、事故分析是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医学院校需加强体育运动安全技能培训,对可能的体育风险事故进行定期模拟演练,提升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面对体育风险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避免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潜在体育风险的发生,这对有效降低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合理利用医学院校的医学资源,启动师生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常态化机制,建立医学院校体育运动伤害处理应急小组,建立紧急体育风险医疗救助机制,加强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属地医院的紧急医疗网络联络机制,定期开展体育风险紧急医疗救治演练,建立体育运动风险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
3.6 建立医学院校体育运动风险治理机制
碎片化风险治理因缺乏有效的风险沟通与及时的风险信息资源共享,会出现风险治理过程中的“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技术藩篱”现象[15]。与传统粗放式、反应式、碎片化风险治理方式不同,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一种全过程、全覆盖、全险种的风险治理模式,打造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创新模式。医学院校体育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体育运动风险的管理、督查,落实目标责任制,根据管理效能不断优化完善相关风险治理机制。同时,针对体育运动风险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安全消防、医疗求助、标志指示、意外保险和救难支持等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16]。
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体育管理工作的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战略性工作,需要在体育管理具体实践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完善相关举措。对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研究,将成为医学院校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风险因素既包含体育运动固有因素,又包含外在因素,结合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的形式或组织样态,运用风险管理、系统论相关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方法,积极构建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风险管理优化机制。该研究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未来有更多学者深入探索研究,并丰富现有的医学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风险治理体系与框架,为创新我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风险治理模式、提升医学院校体育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供本土化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医学院校参与者体育运动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3期)2022-05-23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体育运动疯狂英语·新策略(2019年12期)2020-01-04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10期)2018-10-12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时代英语·初中(2018年6期)2018-05-14呆呆和朵朵(13)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1期)2016-09-10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5期)2015-06-28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27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