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颔联赏析范文三篇

时间:2022-05-22 09:00:02 来源:网友投稿

先有又称前有。解释学术语。指解释任何一个事物,在具体解释之前,要解释的东西已经在人们的世界观中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解释总是根植在我们预先已有的东西,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总要凭借一些早已存在的事物和观念。严格说来,解释不过是这些事物和观念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颔联赏析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颔联赏析3篇

第1篇: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颔联赏析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江行赏析颔联

篇一:“江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篇二:严羽《江行》赏析

严羽《江行》赏析

严羽,南宋末年诗人、诗论家。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在以官为本位的传统中国,除了像司马迁那样有眼见卓识和超人胆气的史学家兼思想家敢于将布衣写入历史之外,以后的历代御用史官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份卓识和胆气的。司马迁被阉割的只是身体而已,而从班固开始的历代史家被阉割的却是精神,即连欧阳修那样刚正之士都不能例外。因此,严羽虽然是一个对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人物,但宋史却不给这样的历史人物立传,可叹而外,更可恨!

根据邵武地方志和朱雯的《严羽传》以及严羽自己的诗句,我们大体略知,严羽的先祖是严武,唐人,就是09年全国卷2诗歌鉴赏题《军城早秋》的作者,是个勇武之人,以御史大夫的身份镇守蜀地,多次打退了吐蕃犯境;其诗也极有气势,算个文武兼修之人。严武的父亲是严挺之,祖籍陕西华阴。五代时严氏闰远使者随王潮入闽。从此严氏便定居于此,家族逐渐繁盛起来。到严羽时严氏家族诗人辈出,其中九人都有诗名,号称“九严”。

严羽家临莒溪,地名严坊,有沧浪之水流经此地,因自号"沧浪逋客",因而世人称之为"严沧浪"。严羽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严羽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年的求学客游、中年投笔从戎和避乱江楚、晚年的隐逸山林。

严羽为人,勤学好剑,文武双修,有其远祖严武的风度,但洗净了严武的狠毒,于纯粹温厚中有奇气。不屑仕进,好结江湖间名士,重名节,秉性忠耿。

关于严羽的诗,与严羽交往极深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说他"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四库全书》的评价则是“羽则专主於妙远。故其所自为诗,独任性灵,扫除美刺。清音独远,切响遂稀。五言如“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七言如“空林木落长疑雨,别浦风多欲上潮”、“洞庭旅雁春归尽,步寒潮夜落迟”。皆志在天宝以前,而格实不能超大历之上。”

以上是我们鉴赏严羽《江行》的知识准备,下面正式进入文本的品赏。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蒹葭苍茫,这让我们想起了《诗经·蒹葭》篇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对水中伊人的思慕和追寻成了后世诗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节。因为“道阻且长”,伊人可望不可即,所以才成为永恒。这伊人并不专指情人,也可以是家人、朋友,有时还指皇帝,而更多的时候指的则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只有理想才真正具备这种因可望不可即而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特性。严羽对于江边丛生的蒹葭所造成的苍茫境界颇为敏感,蒹葭是他诗中的常客,在他的《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中有这样的句子:“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都是“旅情”,一思家乡亲人,一思旅中好友。然而无论思念的对象如何变化,思念的媒介却是一如既往,这就是“蒹葭”。而傍晚的“暝色”更未丛丛蒹葭增添了苍茫之感,也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和疑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的乡关何处,只是因避乱才来到江楚,有家而不能归比无家可归更痛苦。

第2篇: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颔联赏析

《赠卫八处士》杜甫古诗赏析

  《赠卫八处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赠卫八处士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⑵。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⑶。
  访旧半为鬼⑷,惊呼热中肠⑸。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⑹。
  怡然敬父执⑺,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⑼。
  夜雨剪春韭⑽,新炊间黄粱⑾。
  主称会面难⑿,一举累十觞⒀。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⒁。
  明日隔山岳⒂,世事两茫茫⒃。
  【注释】
  ⑴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⑵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⑶苍,灰白色。
  ⑷“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
  ⑸“惊呼”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⑹成行(háng),儿女众多。
  ⑺“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⑻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⑼“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
  ⑽“夜雨”句:与郭林宗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有关。林宗自种畦圃,友人范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汤饼以供之。《琼林》: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
  ⑾“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⑿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⒀累,接连。
  ⒁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⒂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⒃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白话译文】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商辰。
  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
  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
  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
  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年)冬天,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杜甫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乾元二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卫八的家就在杜甫回转时经过的奉先县。在奉先县,杜甫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赏析】
  此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第3篇: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颔联赏析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由一个问题引起的探究

姚俊岭

背景: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似乎人们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寻求这个答案,大家一直在寻寻觅觅着,当然我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当我面对学生的再次提问时,我首先想到:这是一个传授生命科学内容时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老师回避这个话题。在学生的头脑里也常常会为这个问题保留一个位置。例如:学生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因为学生想要了解——物种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要去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积极性,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在课堂上能够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寻找最佳的切入点,那就一定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学习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长此以往,必能为学生将来进入中学、大学之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片断1:

在五年级上半学期的自然常识课中,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是:《我们地球上动物》,按照正常教学,同学们依次学习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各种代表动物之后,接下去将要学习有关鸟类的知识。

在一次“鸟类”知识的课上……

上课开始,按照惯例,我把前几节课与“鸟类”相关的知识连贯地复习了一下。在将要复习完毕时,我随口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在我们学习‘鸟类’之前,有谁能告诉老师在地球上的鸟类有哪些?”

“乌鸦、锦鸡、老鹰、鹦鹉……”顿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孩子还干脆指着后面的标本程列橱一一数出了许多鸟类。

我看着同学们踊跃地发言高兴极了,知道这一章节的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把各种鸟类按它们的进化情况作一个先后的排列。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按生物进化从低级向高级进行一个排列。

于是,我继续提问:“在这么多鸟中,谁能告诉老师这些鸟是来自于哪里?”不知怎么?教室里变得一片寂静。显然,我这个问题提得不够严谨,当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我才发现这个问题问得很难让学生回答。好不容易在教室的后排,一个出乎我意料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窜了出来。

“鸟蛋”一个学生胆怯地说。

当我得到这个并不是自己“期待”的答案时,自然想尽快地把学生“拉回”自己预设的教案中来,我不得不“为难”这个学生了。于是,我将错就错地说:“不错,那请你再告诉老师鸟蛋又来自于哪里?”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那当然是鸟呀。”

我又紧追一句:“那这只鸟又来自于哪里?”

“鸟蛋”学生快速地回答。

……反复的问答,始终找不到答案,一片哗然之后,一个同学不耐烦地说:“老师啊老师:你来说到底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的啊?”他这么一问,反而给我找到了灵感,何不从这个话题作为突破口,我们今天以这个问题来探究这个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能在这个探究活动中,不仅认识更多的鸟类知识,而且又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物种进化的规律。与此同时,还能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收集归纳资料的能力,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更多抽象的知识,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立刻给学生布置了当天的探究作业:1、世界上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的?2、我们身边的鸟类来自于哪里?并引导同学们在课后,可以通过查阅《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可以向父母询问等形式,去了解各种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接下来我跳过了这个部分的内容向学生开始介绍各式各样的鸟……

片断2

一个星期之后……

当我再次走进课堂时,有些担心地问道:“上个星期老师布置给你们一个探究任务,不知道你们进行的怎么样了?”我是想通过这个提问来了解一下,同学们在这个探究任务中参与程度与探究结果如何?哪知道我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刻从书包里拿出了一本本书和笔记本。我一眼望去,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探究的结果,我高兴极了。

“快快告诉老师,你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了什么结果?”我迫不及待地说。

“鸟来自于恐龙。”

“鸟来自于始祖鸟。”

一个学生不紧不慢地说:“关于这个问题,我爸爸说是没有答案的,这是个哲学的循环问题。”

…… ……

同学们又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还各自与别人交流着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同学们还非常自信,他们个个都认为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个个都想用自己得到的结果去说服别人。这种探究,真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要比平时的说教好得多的多。

看到这一结果,我暗自在想:如果这个探究能让学生们真地动起来。那么,就能一改过去老师一味地传授知识的现象,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究,这样的教学肯定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我决定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结果。我认为:即使学生的探究结果有偏差,只要学生动起来了,老师就有办法去引导 学生寻求答案,去接受更多、更新、更正确的知识。于是,我高兴地说:“太好了,同学们都得到了自己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你们再来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发现结论地?”一个学生斩钉截铁地回答:“鸟是由恐龙进化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上这样说的。”这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呀,但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这个生物进化的过程,我不得不再次为难这个学生继续提问:“怎么变化的呢?是突然一只恐龙像孙悟空一样变成了一只鸟?还是恐龙有一天生了一窝蛋,是其中的一只蛋孵出了一只不像恐龙的鸟吗?”

“这……这……”这个学生一脸尴尬。

看着这个学生,我反思:是不是我的提问要求高了点?达尔文也是通过长期的对豌豆繁殖生长的观察才得到的“生物进化论”的。我怎么可以这样问呢?但是,意想不到收获又出现了,我的这个问题竟然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疑问的种子,全班又开始了新思考。

在他们思考的时候,我就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一幅“鸟是怎样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图片展现在投影上,其中就有一幅是学生答案中的始祖鸟。顿时,学生恍然大悟地说:“是一点一点变过来的。”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说:“对了,你们探究的结果都正确,鸟是由恐龙这样的爬行类动物一代一代慢慢进化而来,不是一朝一夕的,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千几万年,其中还有爬行类与鸟类之间的过度状态——始祖鸟。”

看到学生真正获得知识,而且使自己探究的知识,我作为老师真是由衷的高兴。

课后反思:

教学实践让我体验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我们为了满足学生的渴求和愿望,让他们学会探究,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过去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说法:“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的故事”都是一种推测与假想,根本没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探索“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通过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让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成为学生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后向父母,向他人请教,向书刊查阅,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于先进的信息资源,上网查询所需资料。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各显神通,多渠道地尝试解决各种“灵活”的作业,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课中,我让学生真正尝到当主人的滋味,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课后,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了活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进化是循序渐进、一代代、慢慢地逐渐进化的。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的时候,人们对物种起源的那种迷信的解释是不能让人们信服的。直至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诞生的第一部由达尔文研究的、比较系统的、有着绝对权威的《生物进化论》著作。所以,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还能让学生学会一些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2005-3-17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由一个问题引起的探究

姚俊岭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2005-3-17

(A)

推荐访问:赏析 欲与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