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利 黄一宸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其后,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交接。6天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随着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报道也呈现出高密度、常态化特点,不再是以往几年一见的重大新闻报道。
接下来,我国还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价值。如何在相隔较短的时间里打好“连环仗”,让报道出新出彩、不落窠臼?
以最近的两次载人飞行报道为例。一周内,新华社就神舟十五号发射、神舟十四号返回任务播发消息、通讯、图片、视频等各类稿件百余篇,新华社客户端总浏览量过亿,现场图片被境内外万余家次媒体采用,多条快讯全网首发。
载人航天报道的对象往往是足以载入史册的重要事件,报道本身也会作为资料记载供后人考据,经受时间的评判。这就要求记者在做报道时要具备足够的历史清醒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跳出一时一地去想问题、看问题。
专业素养,是新华社报道队伍的优势所在。《携手圆梦启新程——写在神十四、神十五航天员乘组太空“胜利会师”之际》,将坐标锚定在***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十周年与中国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的交叉点,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从出征透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昂首挺进,以飞天力证新型举国体制的胜利,为神舟十五号的远征赋予时代内涵。消息《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会师”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则以语言优美、文风平实见长,通过抓取现场特点、合理穿插背景,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
在2022年历次载人航天报道任务中,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都精心打造镇版之作,推出《良宵送天舟——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飞天记》《遨游九天今凯旋——写在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之日》《乘舟巡宇探天河——神舟十四号飞天纪实》《逐梦苍穹真英雄——记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等一批稿件,累计被全国上千家媒体采用,以优质内容铸牢载人航天报道“命题作文”的核心竞争力。
要准确把握内容,前提是对报道对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连续报道为记者、特别是接触这一领域不久的记者提供了深入现场、熟悉各工程系统的机会。
执行神舟十四号返回搜救任务前,所有搜救力量在东风着陆场展开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基地到集结点这一段路,媒体车队从天亮走到天黑。冬夜的戈壁滩,伸手不见五指,借着车灯能看到沙石地上遍布骆驼刺、梭梭草,再往远眺,光线仿佛到达了尽头,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到达集结点时,各类搜救专用车辆已经停成一排,严阵以待。由于这次演练是1:1全要素还原,看到夜色中闪烁的指示灯,记者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正式搜救的场面。接到向模拟预定落点进发的指令后,车队再次启动。这段路十分颠簸,漫天烟尘中看不见前车的尾灯。在模拟预定落点,各方力量已经布置好现场,大功率探照灯将这片区域照得亮如白昼,医监医保车、医监医保帐篷等整齐有序,搜救人员、医监医保人员穿梭其间。他们的鼻子、脸和手冻得通红,说话时在面前吐出浓白色的哈气,根据天气预报,正式搜救时气温更低,体感温度会更冷。目睹了演练全过程后,一张沙盘仿佛在眼前展开,所有的要素类型、力量分布、搜救程序尽收眼底,最终在稿件《凯旋在冬夜——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侧记》中悉数呈现,同时也因为有了预先了解,更有针对性地突出一些鲜活细节,增强了文字报道的现场感、画面感。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景变得泛在,舆论生态、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注意力资源的争夺也延伸到了全时、全息、全域。
全时传递信息。神舟十五号是2022年11月29日23时许发射,神舟十四号是2022年12月4日20时许返回,两次任务都在夜间。新华社前方报道组全天候作战,同后方编辑部建立起平稳、顺畅的发稿流程,先后保证了神舟十五号任务新闻发布会、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出征仪式、点火发射、圆满成功、交会对接、太空会师等以及神舟十五号返回着陆、航天员平安抵京等时间节点准确无误滚动发稿。
任务期间,前方报道组集中精力抢抓时效,多张现场图片全球首发,多条重要快讯全网首发。夜间低温环境一定程度上对新闻图片拍摄造成挑战,特别是拍摄返回任务时无法提前架设机位、调试参数,不确定因素多。新华社摄影记者克服困难,随应急救援力量第一时间抵达返回舱落点,拍摄返回舱着陆、航天员出舱等多张图片并迅速回传,实现全球首发。前后方密切配合,播发“神十五航天员乘组确定”“神十五乘组领命出征”“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神十四返回舱主伞成功打开”“神十四返回舱成功着陆”“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等近30条快讯,覆盖任务全时段,“神舟十五号点火发射”等多条快讯全网首发,“神十五乘组出征仪式”“费俊龙担任指令长”等话题词登上微博热搜榜,“神十四返回舱成功着陆”话题冲顶热搜榜第一,话题总阅读量破亿。
全息构建现场。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我们常常借助新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隔离,对内容进行全媒体呈现,打通受众的视听感,输出立体感官体验,从而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2022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时,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依托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独家策划并连续制作《天地融屏|节日快乐!王亚平在太空送来祝福》《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等多条天地融屏创新报道,赢得多方好评。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王亚平代表正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执行任务。我们针对这一情况预先策划,改变以往天地连线的模式,综合运用虚拟空间、XR等新技术,将身处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送上”太空,让主持人“走进”中国空间站,与王亚平实现“裸眼3D”般面对面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天地音画融合。《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在新华社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一经推出就引发广泛关注,被全网置顶推荐展示,总浏览量上亿,让一年一度的“代表履职”系列访谈火出了圈,也为载人航天报道添了一抹亮色。
全域进行生产。东风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周边人烟稀少,信号时有不畅。在前往预定落点的路上,手机两三个小时都没有信号。但是报道并没有因此中断。新华社出镜记者利用手机拍摄、剪辑短平快的视频产品,记录下沿途景象,带领受众沉浸式重温先辈走过的路,将艰苦环境与代代航天人开拓进取、扎根奉献的精神相联系,画面颇具真实感和说服力,通过视频号面向公众推出后获得广泛传播,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全域内容生产。
对于常态化的报道,不仅要谨防僵化、样板化,在当下各类信息过度饱和的环境中,还要积极想办法调动受众阅读兴趣,避免产生“司空见惯”的心理。
2022年11月的酒泉之行,除了聚焦任务本身外,我们还挖掘到了第二甚至第三落点。来自北京的资深天文爱好者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带领当地的孩子们在发射塔架下拍摄空间站过境,讲解拍摄要领、科普航天知识。结合现场情况,我们以“追星人”的视角在新华社客户端推出了《全球拍天宫|神十四返回前夜:“追星人”在酒泉拍到天宫》,单平台浏览量100万+,网友在评论区积极互动:“‘追星人’是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追随者”“这些照片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每一天,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都会从我国上空飞过,那是璀璨星空中最亮的“中国星”。2021年11月,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新媒体中心等部门提前策划和精心组织,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宣传局、中国航天员中心,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多个平台同步推出“全球拍天宫”大型征集互动活动《全球拍天宫丨每个瞬间都是骄傲》,正式邀请全球公众分享中国空间站过境的经典瞬间。
这项在央媒中独家开展的活动推出后,各界支持度大大超出预期,众多专业摄影师、天文爱好者、航天工作者、青年学生等不同领域群体广泛参与,“全球拍天宫”正在成为一张“线上+线下”互动传播名片。截至2022年12月,根据征集内容策划制作的《全球拍天宫丨你拍了拍天宫,王亚平拍了拍你》《全球拍天宫丨重量级“摄友”?拍天宫的行列里竟然有TA!》《全球拍天宫丨海南学子文昌“拍天宫” 航天英雄寄语“追星人”》等40多篇融合产品,被人民日报、中国载人航天、我们的太空、今日头条、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上千家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端口转载,“来自中国空间站的深情回望”等多个话题登上了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及腾讯新闻等热榜或要闻推荐位置,全网总浏览量屡屡破亿。目前,“全球拍天宫”团队已经形成了专题策划机制,每周在新华社新媒体专线、“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一到两期融媒体产品。
■ 上图 2022 年5 月,全球拍天宫团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线下活动
■ 下图 新华社首个沉浸式融屏访谈《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
“全球拍天宫”活动之所以热度不减,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创意独特。有了创意内核驱动,再加上航天员拍地球、发寄语、写签名等活动加持热度,强化了“顶级流量+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其次,“全球拍天宫”活动让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生产,提供信息的同时营造沉浸式体验,能够有效增强用户黏性,延长主题报道的热度周期。第三,“线上+线下”的活动模式带来内容再生产动力。“天宫和国门同框”“空间站与古建筑跨越时空的相会”“‘中国宫’打卡菁菁校园”“少年拍天宫”等主题策划都是线上带动线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标打卡,让活动覆盖到更多的地域、领域。而少年拍天宫文昌行、全球拍天宫酒泉行等依托线下活动,一次采集、多次制作,在各新媒体端口同步推出产品,形成多个传播波次。
互动传播的外延因创造力而无限。打开了线下活动的路子后,“全球拍天宫”团队将以“太空归来的种子”等为载体,在全国各地长期开展科普活动,与常态化报道工作相辅相成,进一步启迪人们对载人航天、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公众对我们国家载人航天事业的关注度。
猜你喜欢亚平天宫神舟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航天的神舟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8期)2022-10-11天宫出差乐趣多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2年4期)2022-06-30天宫之眼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2年1期)2022-04-26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22年2期)2022-01-26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B辑(2018年3期)2018-07-06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神舟十一号与太空探索(2016年11期)2016-07-12天宫二号蓄势待发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